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详细教案.doc

上传人:medalangle361 文档编号:370881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详细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详细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详细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详细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详细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入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所谓的专制时代晚期其实就是指我国明清两代的政治形态,大致时间是在 14 世纪到 19 世纪的中后期。这个阶段是我国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的这样一个阶段,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了解明清时期的专制主义是如何达到顶峰的。 一、明朝专制主义的强化措施: 1、废丞相 首先我们来学习明朝的君主为了强化专制主义所采取的措施。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呢,我想问问大家平时在家是不是都很爱看电视剧啊, 你们有 没有看过关于古代宰相的电视剧呢?比如有很出名的宰相刘罗锅等等,是吧。那大家知不知道这部电视剧讲是哪个朝代的故事啊?这部剧讲的是

2、清朝时候的事情,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清朝的时候还有宰相吗?对,通过我们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是由谁建立起来的啊?对,是由秦始皇建立。那么又是由谁废除的呢?对,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废除的。所以说清朝根本就不可能有宰相这种职位存在,那宰相刘罗锅这部电视剧也就犯了一个很大的知识性的错误。 通过学习我们说秦始皇为什么要设丞相呢?对,就是因为全国政事太多,因此他需要帮手来为 自己分担政务,并且还在丞相之下设立了六部,所以秦设丞相的时候,丞相是属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那为什么朱元璋又要废除丞相制呢?好,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17 页右边的这个资料卡片,通过这段资料我们可以得出,朱元

3、璋废丞相的历史原因,第一个就是设丞相是秦速亡的原因之一,第二个则是丞相是各朝专权乱政的根源。好,那这是废丞相的历史原因,那么废丞相的直接原因又是什么呢?其实明朝不是一建立起就废除了丞相制,明朝建立初期在政治上是沿袭元代的制度,在中央机构设中书省来总管全国各种政事,并且还设立了左右丞相,而丞相对政务有专 决权,他统率百官对皇帝负责。到了 1376 年的时候,明太祖废除了元朝的行省制,并设立了三司,也就是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来分别掌管地方上的行政、军事还有监察事务,但是这三司是隶属于中央的相关部门来管理,所以没过几年,就导致中央的左右丞相权利过大。最终到了 1380 年,爆发了“胡惟庸案”,胡

4、惟庸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但他当上丞相后由于权利的扩大就导致他变得骄横跋扈,久而久之使得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激化。于是在 1380 年,朱元璋以“谋不轨罪”下令诛杀胡惟庸及其九族,并且由此还杀掉了胡惟庸的党羽前后总共有三万多人,历史 上称之为“胡惟庸案”。所以我们说朱元璋废丞相的直接原因就是: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后,宰相权力过大,导致“胡惟庸案”。从此朱元璋规定子孙后代不准立丞相,而把相权分给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那通过这样的一个变化我们可以看到皇帝的权利又增强了,所以其实朱元璋废丞相的根本原因还是什么?就是为了强化皇权。由于相权过大威胁到了皇权,于是就把丞相制给废除了。

5、自此秦汉以来沿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一人独揽。 2、设内阁 好的,那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 但是全国繁杂事务集皇帝一身的情况又出现了,明朝皇帝们要如何解决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过程。当初秦始皇为解决这一问题是通过设立丞相对吧,但是朱元璋不行啊。于是他委派了一些有才学且办事较稳重的中下级官员跟随他的左右以便随时接受顾问 ,这些人就被称之为殿阁大学士,他们是皇帝身边的侍从顾问,很少能够参与决策。这样的一个设置也为后面内阁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了明成祖朱棣 时,他选拔翰林院 的 官员入值文渊阁, 因此这些官员也被称为文渊阁大学士,他们的

6、 职权就是帮助皇帝处理 全国 政务 并且有 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权 。明朝的 内阁制度由此正式确立了下来。到了明宣宗时,改文渊阁大学士为内阁大学士,他们的权势和地位都有所提高,并且明神宗还授予了这些阁臣票拟权。所谓票拟权就是说阁臣收到奏章后,可以先替皇帝拟写出处理意见,用笔书写在一张小票上并把这个小票贴在各个奏章上面,然后交给皇帝看。那皇帝对于这些呈上来的奏章呢,又拥有批红权,所谓批红就是指皇帝对阁臣票拟后的奏章的一个审定,如果审核过了话,就让太监把阁臣的意见重新抄一遍然后交给下面的人执行就可以了,那审核不过的话就再商量。那内阁大学士票拟权的出现也是明朝内阁制度得到发展的表现。到了明 神宗时期

7、,可以说是内阁制度的一个全盛时期,为什么说是一个全盛时期呢?因为这时内阁大学士改名为内阁首辅,那大家知道的明朝著名的首辅有谁啊?对,内阁首辅张居正,这一时期别说什么票拟权的扩大,就连皇帝的批红权都落到了内阁首辅的手中,所以说明神宗时期是内阁制度的全盛时期。 3、对内阁制度的评价及其弊端 也由此有人这样说过,说内阁首辅是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大家想想这句话,你们觉得内阁首辅能够等同于宰相吗?内阁制又能够等同于宰相制吗?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大家可以结合前面所学过的有关宰相也就是丞相制度的知识与我 们刚刚所学的内阁制来做一个比较。好的,首先我们说内阁制和宰相制的相同点是什么?对,他们都是辅助皇

8、帝处理全国政务的对吧。那么他们的不同点又有些什么呢?我们说宰相是有法定地位的对不对,宰相是有制度保障的一个职位,比如说三公九卿制里就规定了三公中有宰相这一职位,但内阁大臣们有没有法定的这样一种地位呢?对,没有,因为他们只是被皇帝提拔来帮助他处理全国政事的人,并且他们不像宰相是拥有一定的决策权的,他们只有提供建议的这样一些权利,是皇帝身边的侍从顾问,不能正式统领百官,因此内阁大臣对皇权不但没有制约作用,反而加强了皇 帝的权利,但是宰相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皇权起到约束作用。所以说内阁首辅和宰相是不可相提并论的。由此呢,我们也可以对内阁制度做出一定的评价,第一:内阁始终不是中央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9、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第二: 内阁 制度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职权大小、地位高低完全由皇帝随意而定,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那 这就是对内阁制度的一个评价。 除此以外 我们 通过学习 知道,明神宗的时候内阁权力大 大增强 , 批红权落到了内阁首辅的手中,并且内阁首辅还 侵夺了六部的职权, 这就直接 威胁 到了皇帝的权利 ,所以皇帝呢就任用自己身边 更亲近的 太监去牵制内阁,于是乎宦官专权 的局面就又 出现了,宦官参政,妨碍阁权也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又可以总结到内阁制度的弊端就是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过渡: 以上我们所学

10、到的废丞相和设内阁是明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的措施,那么清朝君主专制又是通过哪些措施得到强化的呢? 明朝到中后期皇帝昏庸、宦官干政、政治腐败,最终在明末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下,于 1644 年灭亡 。但是 明朝灭亡之后,农民军并没有取得全国的胜利,而是被入关的满清八旗军队 所 打败,在北京建都,标 志着清王朝建立。清朝建立 之初 , 也就是皇太极时期, 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同时 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所谓议政王大臣会议 是中国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预处理国政的制度它的 其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凡军国大事都由其决定,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候在一定程

11、度上 皇权 是 受到限制 的 。 所以 到了康熙年间 ,康熙皇帝为了扩大皇权,在 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之外,还设立了南书房 。南书房 本是康熙帝读书处。翰林入值南书房初为文学侍从随时应召侍读侍讲。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论经史谈诗文,皇帝每外 出巡幸亦随扈。皇帝即兴作诗发表议论等皆记注,进而常代皇帝撰拟诏令谕旨参预机务。 这样三足鼎立 的局面 , 使得它们 相互牵制, 达到了扩大皇权的目的 。但是到了雍正时期,他还是觉得内阁的权利太大了,于是就在内阁之外另设一个机构,这便是军机处 。 二、 清朝专制主义强化的措施 1、 军机处 大家现在可以阅读一下课本 18 页有关军机处的内容,了解一下军机处设立的

12、原因,以及它的职能。那么通过阅读课本,我们可以得出军机处设立的直接原因是为了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用来 处理紧急军务之用。 起初仅是暂时性的军事机构,其后逐渐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 事的常设核心机构 , 其地位远远高于作为国家行政中枢的内阁。 所以我们说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增强皇帝的权利,加强清朝的专制统治。但军机处的设置为什么能够加强皇权呢,他们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对,他们主要就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军政事务。但是军机处的大臣都是由皇帝亲自挑选的亲信近臣,因此,这些人直接由皇帝管理,只听命于皇帝一人,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所谓跪受笔录指的就是这些军机大臣,这样就使得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了皇帝的手

13、中。通过阅读课本我们还可以得出军机处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呢?首先书上说到了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 ,这就体现了军机处的第一大特点,我们把它概括为:简。因为军机大臣们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人嘛,所以他不像内阁人员那么繁杂,机构成员十分简单,都是由皇帝提拔的亲信,总共也就三四十个人。那么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呢?书上也提到了,说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所以我们把第二个特点归纳为:密。军机处的办公室是设在离皇帝寝宫较近的地方,方便皇帝随叫随到,所以它与其他的行政官员是完全隔离的,甚至有时 皇帝召见军机大臣,连 贴身 太监都不得在侧 ,所以说军机处的机密性是很高的 。 那最后一个特点是什么呢?前面说了,军机大

14、臣人员组成简单,又不 受外界干扰,所以他们接到皇帝的旨意就立马照办,所以第三个特点就是:速,也就是速度,指的是军机大臣的办事效率很高。那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对军机处做出这样的评价,一: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二: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我国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发展到顶峰。 过渡:清朝皇帝通过设立军机处这样的办事机构加强了皇权,同时还推行了一些非正常的特务统治来加强中央对地方上的管理。比如我们书上提到的密折制。 2、 密折制 所谓密折制其实就是一种告密的制度,密折制是由康熙皇帝建立起来的,但它却在雍正时期十分盛行, 雍正帝在通常的奏章之外,还命令地方官员以密折的形式上奏地方事务

15、,用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密折制出现之前地方与中央,也可以说是与皇帝的沟通,中间还要通过上一级的地方官员或者说是中央官员,但是密折制出现后地方与皇帝的沟通就很直接了。所以说密折制实行的影响就是使得中央的政治权力更为集中。 过渡:除了对地方上实行特务统治,清朝皇帝对思想文化上的专制统治也十分突出。比如清代大兴文字狱就是思想文化专制的突出表现。课本右边的这个知识链接还专门给我们补充了关于清代文字狱的一些史实,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3、文字狱 过渡: 一个国家对地方上的管理十分重要,而对边疆的管理也不容忽视。 中国历史上无论哪朝哪代都有自己的边疆问题,因此历代统治者都会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

16、以实行有效的管辖。(一般采取的措施有: 1.羁縻 j m与怀柔。 2.行政管理与军事部署。 3.从和亲到联姻 4.经济开发。)至清代,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最终得到了确立。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清朝初期,统治者重视边疆问题,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专门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皇帝频繁出巡承德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接见边疆各民族上层人物,联络情感;重视边疆 地区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对蒙古、西藏和新疆地区的统治成效显著。 清初统治者能够较好地处理各民族的关系,如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地进行行政管理。所以康、雍、乾时期,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

17、固。 1、 理藩院的设置 在清代,理藩院是一个专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其地位与六部同等。它的设置一方面反映了清统治者对边疆民族问题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中国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清代已最后得到确立。 理藩院初设时,其职官亦称承政、参政。顺治元年,与六 部同时改为尚书、侍郎。理藩院所用官员均系满人或蒙古人,笔帖式中兼有汉军,但绝无汉官。 理藩院在康熙初置录勋、宾客、柔远、理刑四清吏司 ,只是管理蒙古的事务 。以后,随着清朝统治势力向喀尔喀、青海、西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两路延伸,其管辖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也负责新疆和西藏的行政、赋税、兵刑、户口、宗教等事务 。乾隆二十九年,经调整最后确

18、定设旗籍、王会、典属、柔远、徕远、理刑六司。 2、 “改土归流” 元代在西南地区主要实行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是中央与地方各民族统治阶级互相联合、斗争的一种妥协形式。在土司统治下 ,土地 和人民都归土司世袭所有 ,土司各自形成一个个势力范围 ,造成分裂割据状态 ,从而使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产生仇恨和战争。 土司制度妨碍国家统一,破坏地方经济发展,任意残害百姓,不利社会安定,是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从明代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以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到了清代,特别是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 “改土归流 ”, 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 由朝廷改派流官取代

19、土司直接统治。到乾隆时代,很大一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 “改土归流 ”,改变了西南地区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 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本课小结: 本课我们通过学习明清两代君主对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比如明朝废除了丞相,设立了内阁制,使君主的权利大大加强;清朝设立了军机处,推行密折制,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力,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对我国社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积极的影响是: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而消极影响也

20、是不可避免的, 政治上:皇帝个人专权,政分腐败;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开支庞大,官场黑暗; 经济上:阻碍了资本主义早期萌芽的发展。 文化上:思想专制(大兴文字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这些消极影响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专题小结: 谭嗣同曾说道:中国 “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 ”。何谓秦政?就是秦朝所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此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无不与此制度有着密切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 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

21、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力和君主个人的权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完善、改革与发展均围绕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这两大主题来展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萌芽于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就开始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商鞅变法为典型的例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思想也来源于法家思想;到了秦朝,创设了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度,地方设立郡县制,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西汉时期,推行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和察举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隋唐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处于完善,推行了三省六部制,创设了科举制;到北宋,设置副宰相,加强中央集权;到元朝,创立行省制,影响深远;到了最后的明清时期,废除宰相

22、,建立内阁、军机处,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物极必反,这样预示着明清必然衰落,专制主义阻碍社会发展,必将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这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致的兴衰过程。 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大基本矛盾:( 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如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西晋的八王之乱,唐朝的安 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等。( 2)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在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条件下,权力高度集中,位于权力顶峰的皇权自然成为各方力量争夺的焦点。宗室贵戚、宦官朝臣这些处于权力中心的人,在正常情况下是维护皇权的力量,特定条件下容易转化成威胁皇权的力量,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宗室内乱、宫廷政变和宰相弄权就是证明。在这些斗争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最为突出的。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大致轨迹是: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缩小,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