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农业信息化,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主讲:李广,主要内容,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信息化农业的组成体系,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测度,第一节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1.1 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一位日本学者提出来的,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 在信息社会,信息不单在产业领域使生产力发生新的飞越,使生产率大大提高,而且还将具有解决社会问题,扩大人类活动领域的效果。 历史上还没有哪一种技术像信息技术这样,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如此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因此,信息化对社
2、会各方面的影响必将超过以往的产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第一节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1.1 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正在从工业化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信息是继材料和能源之后的第三资源,是支撑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 微电子、计算机、光电和通信技术构成了信息技术的主体,也是信息化的基本条件。 信息化是以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技术、发达的信息技术产业和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业为标志的。,1.2 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是一个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如果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算起,这个历史过程才只走过半个世纪。然而就在这
3、短短的50年里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最有潜力的新的生产力; 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 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一节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1.3.1 不同的概念:,信息化就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 信息化就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 信息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第一节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1.3.2 概念: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
4、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第一节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第一节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1.4 信息化特征 高渗透性表现为对一个国家、地区甚至全球范围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以及社会和人们日常生活各个层面的深刻影响或改变。 生存空间的网络化网络化不仅仅包括技术方面的网络之间的互通互联,而是强调基于这种物质载体之间的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活形态的网络化互动关系。,信息化发展不仅表现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而且表现为人民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信息化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速度与
5、效果。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必然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素质的普通提高。,第一节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1.5 信息化发展的区域目标信息化发展的区域目标是建设数字社区、数字城市、数字国家乃至数字地球,进而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行的智能、快速和高效。,第一节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实现信息化就要构筑和完善6个要素:,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建设国家信息网络 推进信息技术应用 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 培育信息化人才 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第一节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2.1 农业信息化概念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层次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形成发达的
6、农业信息产业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过程。,第二节 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农业信息化既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即农业知识经济或信息经济的形态;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经济活动由以手工操作和半机械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转变的过程。 农业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农业基础设施装备、农业技术操作、农业经营管理、农业信息传播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并形成发达的农业信息产业。,2.2 农业信息化的历史与发展现状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经历了四个阶段: 在二十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计算机主要用于农业科研、统计等领域的科学计算; 70年代开始转向
7、应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库开发; 80年代计算机应用的重点开始转向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与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开发; 9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木与互联网相结合向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第二节 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从50年代初美国首次利用计算机进行饮料问题的研究至今,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农业的各个方面。美国信息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了50,信息产业的就业人数也超过了50。更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农业信息化强度高于工业81.6,而我国农业信息化强度则低于工业288.9。,第二节 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第三节 信息化农业的组成体系,农业资源与环境的信息化
8、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 农业科技信息化 农业教育信息化 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 农产品市场信息化,3.1 农业资源与环境的信息化,农业的资源与环境包括:土地、大气、水、生物等。 目的:建立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变化制定相应的对策,从而达到既高效利用资源,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农业资源与环境的信息化是整个农业信息化系统的重要基础。 建设内容:建立各种农业资源与环境数据库及其相应的检索系统。,第三节 信息化农业的组成体系,3.2 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是指动植物栽培、养殖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主产的
9、精确度,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的消耗达到农业生产的高效益。例如:,第三节 信息化农业的组成体系,3.2 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农作物施肥可通过田间设置养分自动测试仪,定时获取各种数据传输给计算机,计算机专家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施肥时间、施肥量和施肥方法,使用田间遥控自动施肥机并与排灌设施结合实现自动施肥。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自动控制、埋置于畜禽体内的微波器及时发出畜禽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状况的信息,通过计算机模拟,判断畜禽对于饲养条件的要求,及时自动输送、喂饲配方饲料,实现科学饲养。,第三节 信息化农业的组成体系,3.3 农业科技信息化,农业科技信息化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农业文献数据库、农业科技成果
10、数据库和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以便农业科技人员交流和共享科技信息资源,协同攻关,避免重复,少走弯路,多出快出成果。 信息交流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成果推广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外已经建立了大量的农业文献数据库和农业成果数据库中国农科院于1997年建立了“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大量的农业数据库在网上运行,已开始在农业科技信息化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第三节 信息化农业的组成体系,3.4 农业教育信息化,农业教育信息化是指农业教育和培训手段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无论是普通高等农业院校的正规教育,还是农业技术培训将越来越多地使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教学课件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快出人
11、才,多出人才,并有利于更新农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提高农民的科技和文化素质,加快求业科技普及的步伐,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第三节 信息化农业的组成体系,3.4 农业教育信息化,针对我国农村幅员辽阔、分散,农民文化程度较低的情况,发展计算机网络与广播电视相结合的远程教育和交互式的多媒体教育。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手段。,第三节 信息化农业的组成体系,3.5 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是将种子、种苗、种禽、化肥、农药、饲料、兽药、农业机械、农用薄膜等各种农业主产资料的供求信息建立数据库上网运行,并逐步开展农资电子商务,从而加
12、快农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的传输和交流降低经营成本。减轻农民负担杜绝假冒伪劣农资侵害农民利益的现象,促进农资生产和经营企业效益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三节 信息化农业的组成体系,3.6 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农产品市场信息化是将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全面、系统、及时、准确上网运行,并逐步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从而达到保证基本农产品的充足供应和销路畅通、保证合理稳定的市场价格。保证合理有序的市场竞争、保证清晰的市场透明度等目标,使其成为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第三节 信息化农业的组成体系,第四节 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
13、内容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农业信息服务与产业发展 农业信息化建设特征,4.1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4.1.1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部发布报告称,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行政村通电话比重达99.5%,在全国92%的乡镇开通了 宽带。但温总理在报告中指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不断加大农村软硬件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农村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将有助于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快城乡信息共享,丰富涉农信息资源,增加农民收入。,4.1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4.1.2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综合性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专业信息网络建设 农业企事业单位网络建设,4.1 农业信息化建
14、设的内容,4.1.3 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对已经建立的农业自然资源数据库、农业宏观经济数据库、农业科技管理数据库和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等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更新和维护、实现标准化和网络化,做好建设规划,进行持续的、系统的信息资源基础建设。 建立以我国主要农作物为主的多媒体事例数据库群,实现基于自然语言的概念检索和图象检索,利用基于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数据开采和知识发现技术。,4.1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4.1.4农业信息服务与农业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大力开发农业信息产品并推向市场 建立互联网与其他媒体相结合的信息发布与服务体系 发展农业信息咨询业 探索开展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电于商务的途径 鼓励其他涉
15、农部门开展农业和农村信息服 政府正确有方的指导,4.2.1 网络化,美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AGNET,该系统覆盖了美国国内的46个州,加拿大的6个省和美加以外的7个国家,连通美国农业部、15个州的农业署、36所大学和大量的农业企业。 英国也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农业计算机网络AGRINET。 日本早在1994年底就已开发农业网络400多个,计算机在农业生产部门的普及率已达93,日本政府还在实施一项意在21世纪使所有农民拥有微机的“绿色天国”计划。 这些先进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使农业生产者更为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得市场信息,有效地减少了农业经营的生产风险。,4.2 农业信息化建设特征,4.
16、2.2 综合化,技术的综合化:既有多项信息技术的结合,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模型库和知识库系统、多媒体技术、实时处理与控制等信息技术的结合; 又有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尤其是农业科技的结合:如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核技术、激光技术、遥感技术的日益紧密结合,使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大大改进、农业现代化经营水平也不断提高。 比如,欧美国家目前普遍看好一种视频数据检索系统(Videotex)和电视数据检索系统(Teletert),就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4.2 农业信息化建设特征,4.2.3 全程化,信息技术应用不再局限于某一独立的农业生产过程,或单一
17、的经营环节,或某一有限的区域,而是横向和纵向拓展。 信息技术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企业联系,科研单位与生产经营单位甚至与用户联合,多学科专家协作的复杂工程越来越多。 这些工程全面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薄弱环节,不仅使发达国家农业的原有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其原有的劣势逐步改善以至消失,极大地增强了发达国家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4.2 农业信息化建设特征,第五节 信息化农业测度,农业信息化内涵 农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 信息化水平的不同测算方法 农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测度方法,农业信息化内涵是研究农业信息化的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 张金隆和帅传敏把农业信息化内涵分为下面几个方面: a
18、.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 .农业生产技术信息化; .农业科技教育信息化; .农业市场信息化; .农业管理信息化。这6个方面较全面地涉及到了农业信息化的各个领域,但缺乏水平测度操作的可行性、不易于转化成具体的指标来衡量, 基础层 技术层 数据层 人力层 维护层 系统层 政策层 管理层,于是,5.1 农业信息化内涵,基础层。指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信息化“路”的问题。 技术层。指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应用,解决信息化“工具”的问题。 数据层。指信息资源的建设,解决信息化“车”的问题。 人力层。指信息人力资源的建设,主要指涉农信息消费者,解决信息化“司
19、机”的问题。 维护层。指信息人力资源的维护,主要指涉农信息化人才,解决信息化“交警”的问题。,5.1 农业信息化内涵,系统层。指涉农信息系统的建设,解决信息化“运行”的问题。 政策层。指信息化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出台,解决信息化“交通规则”的问题。 管理层。指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的管理,解决信息化“交通规则制定”的问题。,5.1 农业信息化内涵,农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全面性原则 兼容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农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结构,基础,技术,数据,人力,维护,系统,管理,政策,5.2 农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5.2 农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5.3 信息化水平的
20、不同测算方法,第一种是马克卢普法。 第二种是波拉特法。 第三种是信息化指数法。 第四种是国际电联指标体系法。 第五种是国际数据公司法。 第五种是国际数据公司法。 第六种是电子经济评估体系。 第七种是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 第八种是信息化综合指数法。,5.3.1 马克卢普法,马克卢普(Macluph)是一位较早研究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的经济学家,他于1962年发表的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开创了信息化测算的新时代。 马克卢普对信息元素的分类: 将知识分为世俗知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艺术知识和没有文字的知识。 将知识产业划分为五大类,即教育、研究与开发、通信媒介、信息设备设施、信息
21、服务。 将知识职业分为教师、科学家、演员、计算机工程师、律师等。,马克卢普在书中主要考察了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研究了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结构比例问题,提出了一套测算信息经济规模的理论与方法。 马克卢普的计算公式为:GNPC+I+G+(X-M) () 式中:GNP表示独立的商品化信息部门的GNP值; 表示消费者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量; 表示企业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消耗量; 表示政府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量; 表示产品和服务的国外销售量; 表示产品和服务从国外的购买量。,5.3.1 马克卢普法,5.3.1 马克卢普法,5.3.2 波拉特法,1977年,波拉特(Porat)在美国商务
22、部的资助下,出版了九卷本的研究报告信息经济。 这个报告是以马克卢普、丹尼尔、贝尔等人的研究为基础,发展了克拉克的三次产业理论,将信息活动从三次产业中分离出来,构成独立的第四产业信息产业。 波拉特在第一卷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信息化的测算方法,并利用美国国家统计数据具体地测算了美国信息化的GNP值和就业人数,第一次使人们对美国的经济结构和性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与了解。,波拉特测算理论的核心是将信息部门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中逐个识别出来,然后将信息部门分为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并进而建立一套可以量化的测算体系。 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的识别标准是由各种经济活动和信息的
23、形态转换的相关程度来确定。 波拉特的一级信息部门又称第一信息部门,包括所有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或产业),这个部门提供信息处理与信息传递所需要的技术性的基础设施,销售作为商品的信息。,5.3.2 波拉特法,5.3.2 波拉特法,最终需求法的计算公式及方法与马克卢普计算方法大体相同,见公式();GNPC+I+G+(X-M) 增值法则是将所有企业的销售或营业收入扣除从别的企业购买生产资料的支出之后的余额相加,求得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的新增加值总额。,波拉特在此基础上采用测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最终需求法和增值法对第一信息部门进行了测算,得出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5.3.2 波拉特法,这
24、两种方法的数据来源是美国经济分析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波拉特的二级信息部门又称第二信息部门,包括民间和政府的管理部门,此类部门涵盖了经济领域中行使计划、决策、管理能动的有关机构。,波拉特在此基础上采用测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最终需求法和增值法对第一信息部门进行了测算,得出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5.3.2 波拉特法,表给出了波拉特定义的第二信息部门的构成,5.3.2 波拉特法,第二信息部门测算不如第一信息部门那样简单、方便,相反是比较复杂,困难得多。 根据这一特点,波拉特用第二信息部门内信息劳动者的收入和该部门购入的信息资本的折旧来测算其产值。这两项之和就构成第二信息部门的总产值。 在计算过程中
25、,波拉特采用美国劳动统计局的产业职业结构矩阵数据库,将劳动力人数转换为劳动者的收入,再按产业统计出第二信息部门的信息劳动者的总收入。 至于信息资本折旧的测算,则是采用了美国经济分析局的产业资本流动矩阵数据库而完成的。,5.3.2 波拉特法,5.3.3 信息化指数法,1965年,日本经济学家小松畸清介首次提出了信息化指数法。 信息化指数法又称信息化指数模型,这一方法问世以后,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也备受各国的青睐。 信息化指数法主要是从邮电、广播、电视新闻等行业中选取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主体水平、信息系数四个要素来体现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四个要素具体又细分为11个变量(见图),将这些指标与某一
26、基准年相比得到的就是信息化指数。,四个要素的11个变量,这种方法即可以从时间序列信息角度研究发展趋势,也可从截面上考察不同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差别。 由于四大要素中11项分指标无法进行直接比较,所以,要将其转换成一系列指数,然后,根据这些指数才能求得反映信息化程度的总指标。 信息化指数法的计算通常采用算术平均法:,5.3.3 信息化指数法,首先,视四大类中的11项分指标的权重相同,在此前提下,确定某国家或某地区某一年的各项指标法数为基年的基数,即权重定为100 其次,将被测地区某年度的各项同类指标值除以基年的各项指标值,再分别按大类累加除以项数,求得各大类的平均指数, 最后,将各大类平均指数相
27、加除以常数(即其为四大类);其除数就是最终所求的信息化水平的“信息化指数”。,5.3.3 信息化指数法,用公式表示为:()式中,代表信息化指数,代表某项指标的实际数据值,表示基年的某项指标值。,5.3.3 信息化指数法,5.3.4 国际电联指标体系法,1995年,国际电联在西方七国集团召开的“信息社会”大会上,提出了一套评价七国信息化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共包括6大类12小类(见图),为简便实用,国际电联在设计中着重考虑了近年来以西方七国为代表的世界信息化发展的新特点与新趋势,忽略了各国信息产业划分与研究角度等方面的差异,从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并赢得各国的称赞。 国际电联运用这套指标体系法,对西
28、方七国的信息化程度进行了测算(见表),5.3.4 国际电联指标体系法,5.3.4 国际电联指标体系法,5.3.5 国际数据公司法,1996年国际数据公司(IDC)提出了信息建设指数法(亦称信息社会指数法),以评价各国收集信息、吸收信息及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 2000年IDC在1998年信息社会指数的基础上发布了包括世界55个国家的19961997和19971998和19981999信息社会指数报告,比较系统地概括了所测算国家的信息化水平。 IDC指数法在近几年又有所发展,与1996年相比有较大修改,去掉了一些指标,新增了一些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指标,两项合计约占原指标量的20%,形成了一套具有四
29、大类23小类的完整的指标体系(见表5)。,5.3.5 国际数据公司法,5.3.6 电子经济评估体系,2002年3月,英国制定了电子经济评估体系。电子经济评估体系由四级要素构成,具体包括4个第一级要素(环境、准备度、应用、影响)、12个第二级要素、35个第三级要素和118个第四级要素。,环境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发展的环境,通过市场环境、政策法规环境和信息基础设施环境3个第二级要素进行评估。 准备度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类主体(公众、企业和政府)参与信息社会的能力,由公众准备度、企业准备度和政府准备度个第二级要素组成。 应用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线服务使用情况以
30、及使用的广度和深度,由公众应用、企业应用和政府应用个第二级要素构成。 影响衡量的是在线服务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公众行为以及企业和政府业务模式的改变程度,由公众影响、企业影响和政府影响3个第二级要素构成。,5.3.6 电子经济评估体系,具体的计算方法为:,在具体计算时,将准备度、应用和影响所涉及的要素分别按公众、企业和政府三个主体进行分类计算,最终得出环境、公众成熟度(包括公众准备度、公众应用和公众影响三个方面)、企业成熟度(包括企业准备度、企业应用和企业影响三个方面)和政府成熟度(包括政府准备度、政府应用和政府影响三个方面)四个方面的指数。,5.3.6 电子经济评估体系,5.3.7 综合信息产
31、业力度法,1993年靖继鹏在充分吸收波拉特方法的同时,大胆创新,自行设计了一套新的信息产业综合测算方法,取名“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 这种方法包括6大类,各大类又细分为若干小类,共计252项指标。,在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中,信息产业发展潜在力、信息产品开发力、信息产业生产力与信息资源流通力被定义为软变量,信息资源利用力被定义为硬变量,信息产业平衡力被定义为协同变量,而综合信息产业力被定义为一种非简单相加的合力,并建立了综合信息产业力的函数关系。,5.3.8 信息化综合指数法,1998年,钟义信等在广泛学习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与小松崎清介法的基础上,从整体性、综合性角度出发创设了一种测算信息化水平
32、的新方法,取名为“信息化的综合指数法(CIIC)”(见表7) CIIC的指标体系包括五大类8小类。与现有的测算方法相比,这一指标体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程度或水平。,5.3.8 信息化综合指数法,5.3.9 中国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根据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信息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不平衡性,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置宜粗不宜细,突出适用性、可操作性、可比较性,我国政府专门制定了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 该方法将设置为五大类20项指标。这一指标体系,应该说是当前衡量和评价中国信息水平比较可行的参照系。,5.3.9 中国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5.3.9 中国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以上简要介绍了信
33、息化测算的9种方法,特点:,勿庸置疑,这些方法,对测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方面它使定性的东西走向定量化,提高了决策的精度; 另一方面它也使信息化理论研究的深度更进一步。,5.3 信息化水平的不同测算方法,马克卢普的GHP算法:,马克卢普的GHP算法是最早的信息化水平测算方法。 优点:在马克卢普的测算体系中,他主要是通过对知识职业收入分配的统计,为人们提供了一项有关知识产业迅速发展的令人信服的证据。这是最主要的贡献。 缺陷:如关于“教育”划归信息产业的问题、关于“知识”、“知识产业”概念的范畴问题、关于测算指标体系设计问题等。,5.3 信息化水平的不同测算方法,波拉
34、特法:,优点:比较合理地把信息经济划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从而使测算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不足之处在于:一些概念或定义如“信息”、“知识”等不够严谨、关于产业的具体分类也缺乏科学性、某些测算不尽合理。 马克卢普法具有开创性,而波拉特法则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波拉特法目前仍是世界上信息化测度最权威、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信息化指数法的最大特点是便于操作,具有可比性。 但也有两个缺点:一是指标体系不完善,不能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二是各个指标的重要性没有轻重之分,不符合实际的情况。,5.3 信息化水平的不同测算方法,国际电联指标法与IDC法:,主要侧重于电信网络,不够
35、全面,难以从整体上反映信息化的水平。 国内的方法,如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信息化综合指数法虽有所创新,但都没有超出国外几种典型的评价方法。 对测度中国及部分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总的来说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方法体系不够完善、计算标准不统一、个别数据取舍困难、操作性不够强等。,5.3 信息化水平的不同测算方法,5.6 综合评述方法西部地区信息化评价中的应用,胡平通过DEA和聚类分析、综合加权指数法相结合的方法,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了西部各个省区分类信息化和综合信息化水平,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信息化测评的原则本文力求建立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测评的指标体系 首先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在把握整体性的前提下,注意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此外,我们所选取的指标体系及测评方法必须是科学可行的,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从众多可行方案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方案。,测评指标体系框架,西部地区分类评价结果,西部地区综合聚类分析,西部地区综合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