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1289628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八章 十年 内战 时期的 新闻传播事业 一 、本章精讲 (一) 一般识记 1. 史量才 史量才 ( 1880 1934),名家修,原籍江苏江宁,后移居松江。他是一位很有作为的新闻事业 家,从 1912 年接办申报后,在企业化经营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效,但在政治上却是保守的。 大革命失败后,在史量才主持下的申报上也出现了“共匪”一类字眼。但申报唱的是低调, 史量才在打主意发展他的事业,甚至想建立英美式报业托拉斯。 1927 年他购进了时事新报 的部分股票, 1929 年他又要购进新闻报的股票,却遭到了强烈的抵制。就在股票风波后不久,他邀请黄炎培、陶行知、戈公振等人参加申报的工作,共商革新大计。

2、 1931 年 9 月 1 日 发表本报六十周年纪念宣言,宣布自即日起的一年为纪念年,提出了奋斗目标。“九一八”事变 使申报的纪念活动中断了,却深刻的教育了史量才,民族危亡的严酷事实和救亡运动的爱国激情,使他认清了蒋介石对日妥协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危害,毅然赞同团结抗日的主张。但史量才和申报的变化在国民党当局看来是脱离了控制,在软硬兼施都未能奏效的情况下,国民党下了最后的 毒手。 1934 年 11 月,史量才遭特务枪击身亡。 2. 邹韬奋 邹韬奋 ( 1895 1944),原名恩润,笔名韬奋,原籍江西余江。 1912 年到上海,在南洋公学学 习, 1919 年转入圣约翰大学,主修西洋文学

3、,辅修教育。 1921 年毕业后,在上海纱布交易所任英文秘书, 1922 年任中华职业教育编辑部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该社于 1925 年 10 月 11日 创办生活周刊, 1926 年邹韬奋接任主编,由此开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 3. 新生事件 新生周刊的 2 卷第 15 期上发表了易水的杂文闲话皇帝,其中说到日本天皇是个生物学家,做天皇是为了统治的需要,否则,他在生物学上会有更多成就。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借口此文“侮辱天皇,妨害邦交”,要求国民党政府査处。国民党政府接受日本的无理要求,查封新生周刊。主编杜重远被判刑一年又两个月。史称“新生事件”。 4. 范长江 范长江 ( 1909 19

4、70),原名希天,四川内江人。 1927 年考人中法大学重庆分校,随后到武汉,人国民党革命军第 20 军学生营当兵,参加南昌起义。失败后流浪于社会, 1928 年考 入 南京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 1932 年下半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同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向北平的北平晨报与世界日报、天津的益世报与大公报投稿。 5. 斯诺 埃德加帕克斯斯诺,美国新闻记者、作家,出生于密苏里州堪萨斯城, 1926 年至 1927 年在密苏里州大学新闻学院学习,兼任堪萨斯星报校内通讯员。 1928 年来到中国,在上海 密勒氏评论报任助理编辑、代理主编等职,兼任美国芝加哥论坛报驻远东记者。 1933 年至

5、1935年,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讲授新闻特写、旅游通讯等课程,同时兼任美国纽约太阳报和英国每日 先驱报特约记者。曾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釆访,著有西行漫记。 6. 黄天鹏 黄天鹏 ( 1909 1982),广东普宁人。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新闻学。 1926 年发起成立北京新闻学会,主编会刊新闻学刊。 1928 年主编北平全民日报副刊“新闻周刊”。同年到上海任申报主笔,时事新报副刊“青光”主编。 1930 年任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兼任沪江大学等学校的新闻系教授。抗日战争时期,任重庆 (时事新报经理兼中央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中央印务局总管理处处长。抗战胜利后,在南京从事侨务工作。 1949 年去台

6、湾,在多所大学任教,曾出版多种新闻论著。 7. 谢六逸 谢六逸 ( 1898 1945),笔名家徒、鲁愚,贵州贵阳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回国后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6 年任复旦大学中文科教授, 1929 年至 1938 年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曾主编立报副刊“言林”、国民周刊、趣味周刊、儿童文学等,著有谢六逸文集等。 8. 顾执中 顾执中 ( 1898 1995),上海市人。 1923 年任上海时报记者, 1926 年任上海新闻报记 者、采访部主任。 1928 年创办上海民治新闻学院,任院长(校长)。“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新闻报道。 1934 年到 1935 年间,出访欧洲及

7、苏联、美国、日本,考察新闻教育。 1944 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任华侨印度日报社长兼总编辑。 1949 年后任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审、民主同盟 中央委员等职。著有西行记、到青海、东北行天录、战斗的新闻记者等。 (二) 重点理解 1.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建立 1927 年下半年国民党政权建立后,实行新闻统制政策,表现为: (1) 在全国组建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络 国民党当局利用统治权力大力发展国民党新闻传播事业,形成了一个遍布全国的国民党新 闻事业网络,这个网络以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为核心。 中央日报系国民党中央机关报, 1926 年在广州筹办, 1927 年 3 月 22 日在汉口创刊,由 国民

8、党中宣部部长顾孟余兼任社长。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立场骤变,反共拥蒋, 1932 年3 月,蒋介石委任程沧波为南京中央日报社长,并实行社长负责制。中央日报在形式上成为独立的法人,独立经营,实际上更便于蒋介石直接控制。 中央通讯社,简称“中央社”, 1924 年成立于 广州,由国民党中央宜传部主管。“中央社” 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它还“收回”了外国通讯 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中央广播电台, 1928 年 8月 1 日开始在南京播音,全称为中国国

9、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 1932 年 11 月建成新台,发射功率扩至 75 千瓦,为亚洲之冠。 (2) 控制和利用民营新闻事业 对于民营新闻传媒,特别是著名大报,如申报、新闻报、大公报和世界日报等,国民党当局采取的是积极拉拢和严加控制的办法。蒋介石的根本目的是要建立独裁统治,严格控制新闻宣传,在反共问题上,丝毫没有宽松的余地,在国统区所有公开的传媒上,共产党都被称为 “共匪”,而且出现一片“剿匪”声。对于外国人在华的报刊,蒋介石也严密注意,生怕它们捅出中国事态的真相。 (3) 制定与实施反共反人民的新闻政策法规,设立新闻控制机构,推行新闻检査制度等为了控制新闻宣传,国民党中央和国民党

10、政府制定了许多专门的政策法规,其中主要有 宣传品审查条例、出版法、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修正重要都市新闻检查办法和新闻检查标准等。还有许多针对广播事业的政策法规,如广播无线电台条例、限制民营电台暂行办 法、装设无线电收音机登记暂行办法等。这些政策法规的共同点是,将共产主义为非法,予以取缔。其实质是维护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剥夺人民的言论与出版自由。国民党当局实行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由事后追惩改为事先审查,图书杂志要原稿送审。建立新闻检查所 和新闻检査处,新闻检查逐渐在全国推广。 2.国统区共产党报刊的艰苦斗争 ( 1) 共产党秘密出版报刊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的报刊被取缔,共产党人被迫转入“地下”,冒

11、着生命危险,秘密出版 报刊,出版中心仍在上海。 1927 年 8 月,布尔塞维克创刊,其发刊露布指出:“谁能解放中国,使中国最大多数 的工农贫民自己得到政权,开辟真正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只有布尔塞维克!” 1928 年 11 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红旗周刊,由中央宣传部主编,从第 40 期起被指定为“全国政治机关报”,既指导实际斗争,又评述政治形势。 1930年 8 月,中共中央决定将红 旗与上海报合并,出版红旗日报。同年 10 月,红旗日报增出独立副刊“实话”,主要刊载论述党的路线和革命策略的文章。 1931年 3 月红旗日报停刊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周报在上海创刊。 一些地方党组织也出版过“地

12、下”报刊,如湖北省委的湖北红旗、长江,广东省委的 红旗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团体,也秘密出版了一些报刊,中华全国总工会在上海秘密复刊 中国工人,还出版了工人宝鉴、全总通讯等刊物,存在时间都很短。 ( 2) 在党报建设中积累的经验 建立党报委员会,全面负责党对报刊的领 导。中共六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宣传工作决议 案中,关于“宣传工作的组织问题”部分有一项决定:“自中央、省委以至有党报的地方党部,都 应将党报委员会与宣传部在组织上划分清白。” 发展通讯员,加强同群众的联系。中共中央两次公布中共党报通讯员条例,从制度上完 善通讯员工作。党的报刊将发展通讯员作为联系群众的日常的基础工作,不仅与通讯员建立经

13、常的联系,而且注重培训通讯员,帮助通讯员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建立发行网,扩大党报影响。中共中央曾采取多种措施,建立自己的党报发行网。如,通过党和革命团体的组织系统发行; 动员全体党员担当发行工作责任;把通讯员工作和发行工作 结合起来 ;组建出版部作为专门的发行机构等等。 在宣传内容上“左”的错误主要表现为:错误地分析革命形势,鼓吹“直接革命”进攻大城市; 否定“中间营垒”的存在,错误地批判中间力量等。在办报策略上,不注意隐蔽精干,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一味强调公开发行,结果招致更大的损失。 3.革命文化运动中的报刊 在国民党统治区,共产党人和思想文化界的进步人士联合开展了革命文化运动,这个

14、运动的中心在上海,主要阵地是报刊,最早的倡导者是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支持的社团与刊物。 ( 1) 创造社 ( 1921 1929)是一个文学社团,曾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提倡“新文学的建设”,在上海创办文化批判,刊有社会科学论文、文学作品等。太阳社 (1928 1930)也是一个文学社团,在上海创办太阳月刊,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 ( 2) 鲁迅支持的社团与刊物主要有 :朝花、未名半月刊、萌芽月刊、奔流、语丝。 ( 3) 为了加强革命文化队伍的团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于 1930 年在上海成立,是影响最大的革命团体。革命文化团体的报刊,坚持

15、宣传革命的思想文 化,但有严重的“左”倾色彩。 ( 4) 在革命文化运动中,新闻界是积极的参与者。 1931 年 10 月,中国新闻研究会在上海成立,该会发表檄全国新闻记者,号召全国新闻界要“从研究到行动,负起新闻界对社会所应负的任务”。在此基础上于 1932 年 3 月在上海成立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简称“左翼记联”),在 国内及海外南洋等地发展盟员,并在上海法国租界内创办国际新闻社,向国内外报刊供稿,报道 的主要内容为抗日活动。 4.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传播事业 ( 1) 根据地初创阶段的新闻传播事业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被迫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在农村开辟根据地,组建工农红

16、军,这是一条新的革命道路,即在农村积聚与发展革命力量,走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即使在农村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也因地制宜采取标语、 传单、布告、壁报等多种形式,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其中红军各军及纵队必须办名为 时事简报的壁报,内容是国际国内政治消息、游记地区群众斗争情形、红军工作情形。 1931 年,毛泽 东撰写了在红色区域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的通令和怎样办的小册子,对时事简报 的作用、内容和编写方法作了全面的阐释。由于这些指令的贯彻,时事简报成为根据地和红 军初创阶段的主要新闻宣传阵地。 ( 2)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的新闻传播事

17、业 1931 年 11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即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成立,中央根据地迅速创建与发展新闻事业,初步形成了人民政权下的新闻事业系统,其主要机构是红色中华通讯社、红色中华报、青年实话和红星报等。 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临时中 央政府机关通讯社, 1931 年 11 月在瑞金成立,主要为中央临时政府文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还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供中央机关参阅。 红色中华报, 1931 年 12 月在瑞金创刊,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也是我国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

18、和红色中华通讯社是同一个机构,担负出版和通讯工作两重任务。 青年实话 ,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 1931 年 7 月在江西永丰创刊。发刊词提出:“力求文字作风的青年化大众化。” 红星报,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由红军总政治部主持出版, 1931 年 11 月在江西瑞金创刊。 1933 年增出红星副刊。红军长征后,随军出版,但改为油印。 此外还有斗争、苏区工人、少年先锋和时刻准备着等报刊。 5.其他革命根据地报刊和红军报刊 经过五年多的艰苦斗争,特别是中央根据地粉碎了四次军事“围剿”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 14个省的边界开辟了十多个革命根据地,各根据地都建立了人民政权,出版

19、了当地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的报刊。 湘赣根据地 :湘赣红旗 (湘赣斗争)、红色湘赣、红色湘赣副刊、湘赣红星和列宁青年等。 闽浙赣根据地 :突击、工农报、红色东北、红星报、前线、工人特刊、列宁青年等。其中工农报影响最大,方志敏曾为它写过社论,工农报、列宁青年等曾被列为学 校教材。 湘鄂西根据地 :红旗日报、布尔什维克周刊、工农日报、列宁青年等,其中影响最 大的是红旗日报和工农日报。 鄂豫皖根据地 :列宁报、鄂豫皖苏维埃报、红旗、少年先锋、赤色儿童等。 川陕根据地 :共产党、苏维埃和斧头等。 琼崖根据地 :琼崖红旗、工农兵报、团的生活和赤光报等。 红军各部队 :红色战场、红军画报、红军日报、火线、红

20、星、红旗、工农兵报等。 6.邹韬奋的报刊活动与“韬奋精神” ( 1)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1926 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关心社会问题。“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洪流,写 了大量慷慨激昂的“小言论”在生活周刊上发表。 1935 年 11 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在创刊号上发表我们的灯塔,提出以“力求民族 解放的的实现,封建残余的铲除,个人主义的克服”为三大目标。 1936 年 6 月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是他一生中主编的唯一一份日报,在发刊词中宣布:“本报的两大目的是努力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这也是从民众的立场,反映全国民众在现阶段内最迫切的要求。”与此同时创刊的还有生活日报星期增刊。 邹

21、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主办过 7 个报刊(包括此后的抗战 、全民抗战、香港大众生活),他既担任主编,又是主要作者,还管经营,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 ( 2)“韬奋精神” “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痒,死而后已”是毛泽东对“韬奋精神”的精辟诠释。 以下是“韬奋精神”的几个重要方面: 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 这里的“大目标”就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邹韬奋认为报纸是“人民的报纸”,要努力促进 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言论要完全作人民的喉舌,新闻要完全作人民的耳目,代表社会 大众的真正利益,教育大众,指 导大众。 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

22、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最重要的是关心读者的需要,办好报刊,同时也要同读者建立经常的联系,努力为读者服务。关于后者,邹韬奋采取的方式是 :认真处理读者来信;办好“信箱”专 栏 ;热情接待读者来访 ;读者委托代办的事情尽力办到。 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形成报刊的个性或特色 他反对雷同和模仿,主张报刊要有自己的风格。个性或特色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内容上,他取舍稿件的标准是“有价值与有趣味”,既不赞成“老生常谈”,也反对“油头滑面”,而是提倡把“有益” 与“有趣”统一起来。寓教育于趣味之中。 文风要“明显畅快” 邹韬奋把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推广大众文化作为报刊的基本条

23、件之一,因而一贯重视报刊文字的通俗易懂。他写文章,注意用“最生动、最经济的笔法”,短小精悍,亲切感人。对广大读者像老朋友谈心一样,推心置腹,循循善诱。而在批驳国民党当局的错误言行和揭露丑恶的社会现象时,他慷慨陈词,锋芒凌厉,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号召力。 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 他重视广告,认为报刊“对于所刊载的广告,也和言论新闻一样,是要对读者负责的”,但刊载广告需要选择,要从法律和道德上考虑,在版面安排上广告不得割裂新闻。邹韬奋所办报刊,都享有很高的社会信用,其原因除报刊本身办得好、读者服务工作做得好以外,还有经济公开、准时出版、从不脱期等因素。 新闻工作者应“视事

24、业如生命”,有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 邹韬奋热爱新闻出版工作,乐此不疲,为新闻事业奋斗终生。他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人才, 善于团结同事,共同办好报刊。他曾提出,理想的编辑至少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大公无私;二是敏锐 的观察和卓越的识见;三是文字畅达;四是至少精通一种外文。他还提出过 新 闻工作者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健全的体格,懂一些自然科学知识。 7.范长江和斯诺等的西北采访活动 ( 2) 范长江的西北采访活动 采访活动和成果: 1935 年 5 月 1 日起,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离津南下,经烟台、青岛到 上海,再沿长江西行,赴重庆、成都,沿途写“旅行通信”, 5 月 10 日起在该报发表

25、。 1935 年 7月 14 日,范长江又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之行,至 1936年 6 月结束。历时 10 个月,西至敦煌,北抵包头,实地考察了四川、陕西、青海、甘肃、内蒙古的许多地方,了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等多方面情况和民情风俗。他沿途撰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上 发表。 1936 年 8 月,他将这次旅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 1936 年 8 月至 12 月,范长江又赴内蒙古、绥远等地采访,写了多篇通讯。西安事变发生 后,他冒险从绥远前线取道宁夏、甘肃,到达西安见到周恩来,之后到延安同毛泽东长谈。在大公报上发表时事评述专文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介绍了西安事变的真

26、相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随后他又写了西北近影、陕北之行等多篇通讯。 采访意义: 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 生活。更为可贵的是,该书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通讯作品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 大的政 治消息,笔触生动而有感情,刊出后受到广泛欢迎。这些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其中有些已成为传世名篇。 ( 2)斯诺 1936 年,斯诺进人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广泛的采访。同年 11 月,上

27、海密勒氏评论报发表他的长篇通讯与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会见和毛泽东的照片, 1937 年,北平英文民主杂志、上海英文大美晚报又先后发表了斯诺的陕北报道,美国生活杂志发表他拍摄的 70 余幅照片。在这些报道的基础上,他写成红星照耀中国,之后为 避免检查和发行中的麻烦,中文版书名改为西行漫记。由于这部书较早地公开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及其领导人的情况,出版后广泛流传,成为传诵一时的名著。 1937 年,斯诺同路易艾黎等在上海发起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 1938 年至 1939 年,斯诺在武汉、重庆、成都等地采访。 1941 年 1 月,从香港向美国报刊发稿,报道皖南事变真相。 1960 年、 196

28、4 年、 1970 年三次访问中国,写了很多文章,热情介绍中国的建设成就和新面貌。 8. 新闻学研究的发展 新闻学研究在这一时期得到较全面的开展,有了研究力量,有了学术团体与研究机构,有了专业刊物。出版了一批专著。 ( 1)研究力量 主要是高等学校新闻学科教师、学生和新闻从业人员中有志于研究者。也有的新闻学者虽然以办报或教书为职业,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学术上,如黄天鹏。这时的新闻研究者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对于报纸工作实践有所了解或相当熟悉。因此,新闻学研究同新闻工作实践关系较为密切。 ( 2)学术团体 中国新闻学研究会, 1931 年在上海成立,是我国第一个研究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学术团体, 核心是文

29、艺新闻的工作人员;复旦大 学新闻学会,曾创办印刷厂,出版书刊;南京新闻学会;平津新闻学会。 ( 3)专业刊物 中国新闻学研究会主办的集纳和集纳批判杂志;复旦大学新闻学会主办的新闻世 界、明日的新闻、新闻学期刊 ;燕京大学新闻系主办的新闻学研究、记者座谈;平津新 闻学会主办的报学半月刊;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所属上海新闻记者社的新闻记者;黄天鹏主编的北平新闻学刊和上海报学杂志。 ( 4)新闻学专著 张友渔著新闻之理论与现象,黄天鹏著现代新闻学、新闻记者论和新闻学概要、 新闻学入门,孙 怀仁著新闻学概论,胡仲持著关于报纸的基本知识,袁殊著记者道等。这些著作涉及新闻学科的多个领域 新闻理论、中国新闻史、新

30、闻业务,新闻事业经营管理 等。对新闻学开始全方位的研究,是这一时期的特点,而更为重要的还在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党 报学说得到广泛传播并付诸实践,研究也开始了,党的报刊上出现了一些有学术研究价值的文 章。所有这些,都为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有利条件。 9. 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 1)戈公振 戈公振( 1890 1935),原名绍发,江苏东台人。 1913 年入上海时报 馆工作, 1920 年创办 图画时报,为第一个报纸画刊。 1925 年至 1931 年间,曾先后兼任上海国民大学、南方大学、 大夏大学和复旦大学等校新闻学教授;曾参与组织上海报学社,从事新闻学研究。 1927 年

31、,赴 英、法、德、意、瑞士、美、日等国考察新闻事业。 1928 年回国后,应史量才的邀请任申报总经理助理,负责为革新报纸业务和改进管理制度作调查研究。 1930 年任申报图画周刊主编, 1931年任申报总管理设计处副主任。“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学习马列著作。1932 年以记者身份随国际联盟 李顿调查团赴东北地区调查日本侵略中国真相,后又随调查团赴日内瓦参加国际联盟举办的日本侵略中国的特别大会。 1933 年以“中央通讯社”特派记 者身份赴莫斯科采访,后汇集为从东北到庶联一书。 1935 年 8 月,应邹韬奋、胡愈之的邀请, 回国参与筹办生活日报,同年 10 月 2 日在上海病

32、逝。他的专著有中国报学史、新闻学从东北到庶联等,戈公振是一位有革新思想的新闻工作者,又是一位大学教授和卓有成就的新闻学专家。 ( 2)中国报学史的基本内容及价值 中国报学史全书共 6 章,在第 1 章绪论中戈公振指出:“所谓报学史者,乃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之学问也。”这个定义,明确认定了本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第 2 章至第 6 章,分别就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创始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民国成立以后、报界现状等阶段,全面、系统地评介报纸发展的历史,有明确的历史分期和报刊分类,为中国报刊史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该书史料翔实,

33、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 10. 新闻教育的发展 我国新闻教育在十 年内战时期发展较为稳健,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和新闻职业教育都有所发展( 1)高等新闻教育的发展 上海复旦大学于 1929 年秋正式创建新闻系,由谢六逸任系主任,培养目标是“养成本国报纸编辑与经营人才”,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参照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学计划; 1930 年成立新闻研究会,由黄天鹏任主任,同时设立印刷所,出版新闻学丛书; 1931 年创办复旦大学新闻通讯社,作为学生实习机构,并向上海各报发稿。 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 1927 年因经济拮据和白瑞华回美国而停办, 1929 年 9 月恢复,梁纯为系主任,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建立了交换教授与研究生的合作关系。 ( 2)新闻职业教育的发展 1928 年秋,中国新闻学院在广州设立,后改名为中国新闻学校,是我国最早的新闻专科学校,创办人为谢英伯。 1928 年 12 月,顾执中创办上海民治新闻学院, 1931 年改名为民治新闻专科学校。 1931 年,上海沪江大学商学院与时事新报、大晚报、大陆报、申报电讯社合作,创 办新闻训练班,由张竹平主持。 1931 年 2 月,济南函授学校在山东创办。 1933 年 1 月,上海申报新闻函授 学校开办,为申报馆主办的事业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大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