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1289636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章 人民解放成争时期的新闻传播 事业 一 、 本章精讲 (一 )一般识记 1. 新生活报 新生活报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于 1945 年 8 月 16 日在上海创办,使共产党抢在国民党势力返回上海之前能够占据上海新闻界的一席之地,该报以苏联塔斯社主办的俄文新生活报中 文版的名义出版,聘请苏商匝开莫担任发行人,实际负责人为中共党员姜椿芳,同年 9 月 1 日后 改名为时代日报。 2. 文萃周刊 文萃周刊于 1945 年 10 月 9 日在上海创刊,由国际新闻社记者孟秋江等主持编务,初为 文摘性刊物,以转载重庆、成都等地报刊的进步文字为主,旨在沟通大后方与收复区的民主舆 论,将内地民主运动扩展至收

2、复区。 1946 年 6 月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国共合作破裂 后,文萃周刊于 1947 年改为秘密发行,以每期刊内的第一篇文章作为刊名,并印有“文萃丛 刊”四个小字。同年 7 月,文萃丛刊的地下编辑部被国民党特务查获,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民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时称“文萃三烈士”。 3. 联合日报 联合日报是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提出的争取在上海办一份民间日报的建议而创办的,由 重庆派至上海的刘尊棋、王纪华等人筹建。为了隐蔽党的面目,该报名义上由美国新闻处任发 言人,并声称“以纯粹民间资本,无党派立场,发挥民间舆论精神”,出版了两个月后被国民党当 局指令停刊。后经中国共产党的努

3、力,该报于 1946 年改名联合晚报恢复出版。 4. 羊枣 羊枣,原名杨潮,湖北沔阳人。 1933 年初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加入了中国 共产党,抗战爆发后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工作, 1939 年流亡 香港,香港沦陷后又转赴桂林、衡阳、福建永安等地从事新闻工作。 1945 年 7 月 15 日,因与新 四军浙东游击队秘密联系被国民党逮捕, 1946 年被秘密处死。 5. 国民党新闻统制在内战中的强化 1946 年 6 月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新闻统制进一步强化。国统区的进步新闻机构以及 一切不利于国民党政治统治的新闻机构,无不遭到迫害与摧残。 (1) 国民

4、党当局的新闻统制强化 在广大的收复区,国民党政府以“除奸”为名,堂而皇之地实行新闻统制政策,重建新闻统 制制度。先后制定了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戒严法、动员戡乱完成宪政实施纲要等法 令,扼杀进步新闻活动。 国民党当局在 1946 年发动全面内战后,玩弄了一番 “行宪 “的闹剧。通过宪法和修正 出版法,限制言论与发表的自由。 1947 年后,国民党当局动用大批宪兵、特务,捣毁报馆,捕杀报人,在新闻界实行白色恐 怖。 民主党派、进步团体与个人主办的报刊,也遭到了国民党当局的限制、迫害与摧残。 国民党政府对广播事业的统制,也随着有关法规的日趋完备而得到强化。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抗 为了在国

5、统区坚持进步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报刊在国共合作破裂后转 入 “地下”秘 密出版发行。上海文萃杂志自 1947 年出版了第 73 期后改为秘密发行。 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在国统区形成后,作为第二条战线上新闻尖兵的北平、上 海等地的进步学生报刊,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坚持进步宣传的一只重要力量,其中影响较 大的有中国学生导报、学生报、燕京新闻等。 中国共产党还将新闻阵地转移到香港,同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主办的报刊一起,展开反对 国民党统治的舆论宣传斗争。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机关报光 明报。 6. 抗战胜利后解放区人民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收缩 ( 1) 解放区人民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6、报刊的发展 在广大的解放区内,人民新闻事业迅猛发展,报刊的出版条件大为改善,绝大多数由油印改 为铅印,不少扩版或改版为大型日报。随着一些城市和工矿区的被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城 市报刊和工矿报刊也应运而生。 在华北,晋察冀日报迁至张家口市出版,成为解放区第一份在城市出版的大型日报。人 民日报、抗战日报、大众日报等各地机关报纷纷创刊或改版。 广播电台的发展 人民广播事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广播电台网初具规模。 1945 年 9 月 11 日,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开播,播送节目有时事新闻、解放区消息、时评及名人讲演等,还播出记 录新闻供各地抄收。 人民军队收复关内和东北地区的一批中小城市

7、后,这些城市中的人民广播电台在没收、利 用曰伪电台设备的基础上纷纷创建。 ( 2) 解放区人民新闻传播事业的收缩 1946 年 6 月国民党当局发动全面内战后,由于人民解放军以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 标,不争一城一池的得失,主动放弃了一些地方,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也一度由发展转为收缩。 报刊的收缩 许多报刊被迫从城市迁回农村出版,由大报改为小报,由铅印改为油印,由日刊改为双日 刊、三日刊、周刊以至不定期刊,发行范围与数量也由大变小,还有一些报刊被迫停刊。七七日 报、晋察冀日报、新华日报 (华中版 )等报刊纷纷停刊或改版。 广播电台的收缩 刚刚发展起来的人民广播事业也被迫收缩,不少电台停播,延安

8、新华广播电台等则被迫迁 址。 (二)重点理解 1. 抗战胜利后新闻界的抗争 (1)国民党在收复区扩展新闻事业 抗曰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其手中掌握的政权与法统,抢先在 收复区扩展他们自己的新闻事业。 1945 年 9月 4 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委派陈训愈与重庆中央日报副总编辑卜少夫等 人接收了汪伪中央日报、中报和兴中印刷所。 9 月,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颁布了管理收复区 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 在上海,国民党抓住申报、新闻报战时附逆的把柄,将它们改造成国民党的准党报。 此外,国民党还大力恢复和新办一批党营报纸。在其他地区,国民党统治集团也采用相似的手 法,复刊

9、或新办其党营报纸。 国民党报团组织的出现,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 象,战后,国民 党统治集团重新制订了党报企业化计划,实施企业化政策中央日报社等中央级新闻机构,均按 照公司法改组为企业组织,并逐步发展为报团组织。 在广播事业方面,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在 1945 年 8 月下旬开始派人员分赴各地接收日伪电台,并将其改造为国民党的官办电台。 (2)中国共产党加强国统区新闻活动 面对国民党集团大肆抢夺新闻阵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方针。 1945 年 9 月14 日,正在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并转华中解放区负责人,指示 华中解放区尽快派

10、人去上海、南京等地办报。 9 月初,中共中央还电告中共广东区党委:迅速派 人去广州、香港开辟宣传阵地。 在上海,早在 1945 年 8 月 16日,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就创办起新生活报,抢在国民党势 力返回上海之前。在此前后,上海地下党组织还创办了一些以学生的名义出版的报刊,如上海 地下党“学委”出版的新生代、圣约翰大学党组织出版的约翰呼声等。毛泽东、周恩来的 9 月电报发出后,将党在上海的办报活动推向高潮,其中数联合日报、联合晚报、建国日报、 文萃周刊、群众周刊的影响最大。在此期间,中共上海地下组织还秘密创办起党在国统区 唯一的一家广播电台 中联广播电台。 在北平,国共两党于 1946 年 1

11、月签订停战协定,成立军调处执行部。接着,中国共产党 利用在北平可以公开活动的合法地位,于 2月 22日创办起党在华北地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解 放报,“以致力于和平民主建设为宗旨”。同日,新华社北平分社也宣告成立。 在华南地区,战后党在香港创办的第一家党报正报于 1945 年 11 月 13 日创刊,除了在 港、澳和华南地区广泛发行外,还远销新加坡、马来亚等地。 1946 年 1 月 4 日,华商报在香港 复刊,髙举和平民主的旗帜,呼吁制止内战、实现和平。 抗日战争胜利后,其他进步人士和民主党派的报刊也纷纷创刊或复刊。在重庆,中国民主 同盟先后创办了民主星期刊、民主报,人民救国会创办了民主生活周刊

12、,民主建国会创办 了平民周刊。在上海,民主进步力量出版的报刊主要有文汇报、新民报晚刊等。在其他 地区,民主党派和进步人士出版的报刊还有在香港出版的人民报、在成都出版的民众时报、 在桂林出版的民 主星期刊等。 战前在上海、北平、天津、南京等大城市出版的一批著名商业性大报,在战后纷纷迁回原地, 其中不少报纸朝着报团方向发展,在其他城市建立分社、出版分版,力谋事业上的发展。如大 公报、新民报和益世报。 抗战胜利后,上海的民营商业性广播电台陆续恢复,至 1946 年年初发展到 43 座。为了遏 止民营电台的发展势头,国民党政府交通部颁布了广播无线电台设置规则,对电台的设置、分 布、数量、功率以及广播内

13、容等各个方面都详加限制。 2. “拒检运动”与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 ( 1) “拒检运动” “拒检运动”发生经过 1945 年八九月间发生的“拒检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 8 月 7 日,重庆国讯书店将延安归来一书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揭开了“拒检 运动”的序幕。延安归来是黄炎培将其 7 月 访问延安的见闻整理而成的访问记,记载了中国 共产党各项政策的实施情况和解放区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成就,揭破了国民党多年来对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解放区的种种造谣污蔑。 延安归来出版后,进步人士张志让、杨卫玉、傳彬然三人又起草了重庆杂志界宣布“拒检” 的联合声明,

14、在征得宪政月刊、国讯周刊、中华论坛等 16 家杂志社的签名后于 8 月17 日 正式发表,庄严宣布自 9月 1 日起上述 16 家杂志社将不再送检,并将这一决定正式函告国民 党。 重庆 16 家杂志社拒检声明一发表,立即得到了整个文化界的支持与响应。由生活书店、新 知书店、读书出版社、国讯书店等 19 家出版社组成的新出版业联合总处宣布坚决支持重庆杂志 界的拒检声明,叶圣陶等进步人士发表了我们永远不要图书杂志审査制度等文章。 中国共产党坚决支持国统区出版界发起的这场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重庆新华日报先 后发表社评为笔的解放而斗争和走向和平的新中国,反映国统区新闻文化界的意愿与呼声 9 月后,由重

15、庆出版界发起的拒检运动扩展到成都、昆明等地,并由出版界扩展到新闻界。 在成都,新中国日报、成都快报等 16 家新闻出版机构集会,一致决定以行动响应重庆出版 界的拒检斗争,宣布报纸通讯社、杂志自即日起不再送交任何机关检査,自负言论报道之责。在 昆明,民主周刊、大路周刊涉等 11 个新闻出版机构于 9 月 15 日集会,宣布一致响应重庆、 成都两地的拒检斗争,并决定成立昆明杂志界出版界联谊会。桂林、西安等地的新闻 出版界也 纷纷成 立联谊会,集体投入拒检运动。 “拒检运动”的结果与意义 拒检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使正在玩弄“和谈”阴谋的国民党当局陷入被动局面。在国际上, 各国政府纷纷取消战时新闻检查制

16、度,无形中对国民党当局形成了一种国际压力。为了缓和国 内外的矛盾,国民党当局被迫作出让步,于 9 月 12 日向外国记者宣布:“自 10 月 1日起废止战 时新闻检查制度。但收复区在军事行动尚未完成以前除外。” 9 月 22 日,国民党中央第 10 次常 会通过了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与办法。至此,国统区新闻文化界为之奋斗多年的取消 新闻出版检査制度的斗争,经过为期两个月的拒检运动的洗礼,终于取得巨大的胜利。 ( 2) 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 巩固和发展拒检运动取得的胜利成果 为了巩固和发展拒检运动取得的胜利成果,国统区进步新闻文化界又进一步提出了新的斗 争目标,将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

17、推向新的高潮。为了继续玩弄“和谈”阴谋,国民党当局被 迫再次摆出让步的姿态,进一步明确规定废止战时实施的新闻出版检查办法、修正出版法、 “扶助”报刊通讯社的发展等有利于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条文。但是,国民党政府的这些让步, 只是一纸空文,并没有真正放弃其一贯奉行的新闻统制政策。他们在公开宣布给予人民某些新 闻出版自由权利的同时,暗中仍在进行镇压进步新闻出版界、剥夺人民的新闻言论自由的罪恶 勾当。 争取和平民主的舆论战 在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斗争中,新华日报等进步报刊还同国民党以及亲国民 党的报刊展开舆论战。在国共和谈时期,新华日报、民主报、新民报等进步报刊与国民党 系统的中央日报等展开舆

18、论斗争,坚持报道事件真相,争取和平。 关于和平与内战问题的舆论斗争 就国内外十分关注的和平与内战问题,新华日报同中央日报、和平日报和大公报 展开多次正面交锋。重庆谈判结束后不久,国民党报刊就公然提出“没有内战,只有内乱”。重 庆新华日报特辟“小论坛”专栏,先后发表舆论的责任、中央日报的企图、向中央社同业 说几句话等文章,针锋相对地作了批驳。 3.“ 第三条道路”的报刊的出现背景、经过及结果 国统区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的出现,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新闻界出现的一个重要现 象。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 试图在中国 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

19、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 早在抗战胜利后不久,国统区就兴起了一股宣传“第三条道路”的潮流,其代表人物中有不 少是民主党派成员。 1947 年 2 月国共合作破裂后,观察、新路、大学评论、时与文、世 纪评论、大公报、文汇报等报刊发表了不少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文章,将“第三条道路”运 动推向高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观察周刊,该刊从西方自由主义理念出发,对国民党法西 斯统治表示失望与不满,发表过不少揭露国民党腐败统治的文章,同时对 中国革命运动也缺乏 认识,反对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认为共产党的胜利只是“以暴易暴”。 在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之后,美国看到国民党政权已呈崩渍之势,更为积极地扶

20、植“第三种 势力”,主张让“自由主义分子”领导中国,因而在 1948年间又出现了一轮规模更大的鼓吹“第三 条道路”的宣传声势。对此,国民党当局断然采取法西斯高压政策予以迫害与摧残,但国民党内 部一部分力量借“第三条道路”的幌子来进行政治投机的图谋。 由于“第三条道路”确实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尚未摆脱个人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要求 与情绪,因而在一个时期内影响十分广泛。对此,中国共产党组织国统区进步报刊对“第三条道 路”进行驳斥与批判。上海文萃丛刊、香港群众周刊、华商报、正报以及其他进步报刊 公开批评大公报、新路等的错误论调。 对于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活动,国民党当局始终施行弹压政策。 194

21、8 年 12 月,国民 党当局下令查封观察周刊,主编储安平愤而离沪去解放区,投身于人民新闻工作队伍。至此, 美帝国主义者寄予厚望的“第三条道路”彻底破产,其宣传活动也戛然告终。 4. 新华社作用的加强与军事宣传报道的发展 ( 1) 新华社的发展 抗战胜利后,新华社进 入 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组织建设方面,新华社总社的工作机构较 前扩大充实,分为国内新闻、国际新闻、英文广播、口语广播 4 个编辑部门。各分社也先后建立。 至1946 年 4 月,新华社在国内已建成总分社 9 个、分社 40 多个。此后,中共中央又提出了“全 党办通讯社”的口号,制定了新华社、解放日报暂行管理规则,对新华社和解放日

22、报社实行报 社合一、以通讯为主的体制。 在业务建设方面,新华社总社提出了提高报道水平、改进新闻写作、加紧业务学习等新的任 务与要求 ( 2) 新华社在解放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军事宣传报道的发展 提供战时通讯,及时报道战争情况 1947 年 3 月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后,新华社同时担负起党中央机关 报、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三重任务,不仅报道新闻,还代表党中央发表时事政治评论。接着,新 华社分成两支工作队伍,以适应战时需要。一支队伍由廖承志率领,赴太行山地区,实行战略大 转移。另一支队伍由新华社副总编辑范长江率领,跟随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的中央纵队从事新 闻宣传工作,充当党中央的“耳目

23、”与“喉舌”,主要工作任务是 :接收、翻译国内外通讯社电讯,为党中央及时提供信息;负责党中央同太行新华总社之间的电台联系,传送指示、报告与文稿;抄收新华总社的文字广播,加上外国通讯社的电讯,编印供中央机关阅读的新闻简报与参考消 息代表总社就近指导新华社西北总分社和西北野战军前线分社的报道工作。 扩大规模以适应宣传报道需要 为了适应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时期的宣传报道需要,新华社总社扩大编辑部门建制,将原 来的科、组、室调整扩充为部,设立了解放区部、国民党区部、国际部、语言广播部、英文广播部、 英译部等。在工作业务方面, 7 月下旬起抄 收外电工作恢复到延安时期的规模, 8 月 1 日起恢复 了半月

24、一次国内外的述评性新闻;文字广播增加“新闻情报”项,供中央领导机关及前方部队指 挥员参考;口语广播增加了简明新闻,供行动中的野战部队收听。 9 月 11 日,新增国内英语口 播新闻。 进行军事宣传报道,鼓起军民必胜的信心 在解放战争时期,军事宣传报道始终是人民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当时,国民党占据 暂时优势,又有美帝国主义支持,人民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对此, 新华社等新闻机构进一步加强军事评论工作,通过各种评论、社论和述评性报道,分析战局,展 望光明前景,并注重运用具体的战例说明美、蒋反动派的“纸老虎”本质,鼓起军民必胜的信心。 成为南下部队指战员和后方群众获得消息的

25、重要来源 1947 年下半年人民解放军转 入 反攻后,新华社以及其他新闻机构更以全力投入大反攻的 报道与宣传,新华社总社编辑部还抽出专人负责撰写军事综合报道与军事评论。在辽沈、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期间,新华社以及其他新闻机构作了有声势、有规模、迅速及时的报 道,多侧面地充分反映了战役的主要 进程、胜利成果和伟大意义,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新闻报道与 通讯。解放区广播成为南下部队指战员和后方群众获得消息的重要来源。 发展军事报道网 为了做好军事宣传报道工作,新华社的军事报道网迅速发展。战争初期,新华社晋察冀、晋 冀鲁豫、山东、华中等总分社都派出记者组或记者团,随军进行采访活动,后又在这些记者

26、组或 记者团的基础上陆续扩建为前线分社。此后,人民解放军各部队普遍建立军事分社或支社,形 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报道网,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组织体制上,新华社各 野战部队的分社隶属于所在部队政治部,工作业务由总社或总分社指导,负责前线军事报道并 兼顾或协助地方报道、建设部队通讯工作、培养部队新闻干部以及开辟地方新闻工作、建立新解 放地区的地方报纸与新华社分社组织。 组织瓦解敌军和争取蒋军家属的宣传报道 新华社和新华广播电台还成功地组织瓦解敌军和争取蒋军家属的宣传报道。以蒋军官兵 为主要对象、采用多种宣传形式,向他们宣传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主张和宽大处理放下武器人 员的政策,报道人民解

27、放军不断胜利的形势,揭露国民党当局的造谣欺骗,晓之以理,动之以 情,号召他们弃暗投明。实践证明,这类节目在分化瓦解敌军的作战意志方面,确实发挥了巨大 的作用。 5.反“客里空”运动的背景、经过及意义 ( 1) 背景 土地改革的宣传报道,是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土改运动兴起后、新华 社和解放区的其他报刊、电台立即展开有关土改运动的宣传报道活动 。一 是以满腔的热情宣传 中国共产党的土改路线、方针与政策;二是传播与推广土改工作的典型经验,推动土地改革向前 发展;三是大量刊登揭发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罪恶的报道与材料,积极反映农民的呼声,为农民伸 张正义。 但是,在土改运动初期,土改实际工作

28、一度出现右的倾向,土改宣传报道犯了不少右倾错 误。由于新闻工作者个人主义、主观主义思想作怪,报纸上的失实新闻报遭为数不少,不仅妨害 了土改运动的展开,还损害了人民新闻事业的形象,广大农民对报纸产生了不信任的情绪。 ( 2) 经过 在中共中央晋绥分局领导下,晋绥日报首先认识错误并予以纠正。自 1947 年 6 月起, 晋绥日报认真检查了新闻报道工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 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发起了反“客里空”运 动。6 月 15 日,晋绥日报用第 4 版整版篇幅刊登苏联剧本前线中有关“客里空”的情节。 客里空是一个惯于弄虚作

29、假、吹牛拍马的战地特派记者,后来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 6 月 25 日至 27 日,晋绥日报以不真实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为题,将报社自我检查 出的或群众揭发检举出的失实报道连续曝光。许多读者热情地向报社提供口头的或书面的材 料,一些县区的基层政权组织还帮助报社开展运动,发动群众检举“客里空”。 9 月 18 日,晋绥日报在其创刊七周年纪念之际,与新华社晋绥总分社联名发表关于 “客里空”的检查,将检查的重点指向报社的领导人员,提出把肃清“客里空”与检査端正领导作 风结合起来。 晋绥日报发起的反“客里空”运动,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肯定,并通过新华社的宣传报道, 从晋绥解放区推广到其他解放区。在新华社

30、的号召下,各解放区新闻界自 9 月起普遍展开反对 “客里空”运动,先后作出学习晋绥日报自我批评精神的决定,认真检査新闻报道工作和新闻 工作者立场作风等问题。反“客里空”运动自身也向纵深发展,由纠查新闻报道失实现象深入到 检查新闻工作者立场与作风,一直持续到 1948 年春季才告一段落。 在“客里空”运动中,一度出现了“左”的偏向。这一情况迅速为党中央所察觉,毛泽东为 中共中央起草党内指示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左”倾错误,要求各地党的领导机关、新华社 总社和各地总分社以及各地报纸工作人员、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和中央路线,检查过去几 个月的宣传工作,发扬成绩,纠正错误。根据这一指示的精神,各解放

31、区新闻机构于 1948 年春 又普遍开展了一 次对于政策宣传中“左”倾错误的检查活动。 (3) 意义 这场由晋绥日报发起的解放区新闻战线的反“客里空”运动,其意义是重大而又深远的。 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观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 原则。为了有效地防止新闻报道的失实或偏差,晋绥日报创造性地运用了“编者按语”这一编 辑手段。 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 政治素质。 6.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1948 年 4月 2 日,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在听取报社工作汇报后发表了重 要谈话,即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

32、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的讲话,对包括晋绥日报在内的解 放区新闻工作中经历的“左”、“右”两条战线的斗争作了全面总结。 毛泽东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 题。 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 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办好报纸,把报纸办得引人 入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 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 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 无产阶级办报路线与方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 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

33、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毛泽东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 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 格。” 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毛泽东认为:“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 习。”“要使不懂得变成懂得,就要去做去看,这就是学习。报社的同志应当轮流出去参加一个时 期的群众工作,参加一个时期的土地改革工作,这是很必要的。在没有出去参加群众工作的时 候,也应当多听多看关于群众运动的材料,并且下工夫研究这些材料。” 7.人民新闻传播事业的再发展与走向全面胜利 1947 年下半年,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

34、阶段转入战略进攻阶段,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度 过了艰难的岁月,由收缩阶段转 入 再发展阶段,其中心开始由农村向城市转移。 ( 1) 中国共产党提出城市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人民新闻事业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后,如何办 好城市报纸和开展城市新闻宣传工作问题被提上了议事工程。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城市新闻 工作的方针、政策,以顺应城市报纸读者对象的变化。自 1948 年下半年起,中共中央、中央宣传 部、新华社总社在总结党在城市新闻宣传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出了一系列有关城市 新闻工作方针的指示与决定。 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提出了关于城市党报工作的三大注意事项:报纸主要是为工人和农民服

35、务;报纸的主要消息应来自农村和工厂;必须办副刊。 中宣部和新华社总社联名发出关于纠正各地新闻报道中右倾偏向的指示,在总结城市 新闻报道工作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党的城市办报方针。 1949 年 3 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从理论上解决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党在城市斗争中必须依靠工人阶级等重要问题,为进城后党的工作规定了基本 方针与任务。这一报告为党的城市办 报方针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使党的城市办报方针趋于成熟。 ( 2) 加强宣传纪律,改变工作作风 加强宣传纪律,改变工作作风,是改善党的城市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中共中央及时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在新的形势

36、下加强对新闻工作的领导。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宣传工作中请示与报告制度的决定,为统一党的新闻宣传口径,消灭无政府、无纪律状态,规定了一整套建 立新闻宣传工作请示与报告制度的具体办法。之后又发出宣传约法三章,不要另提口号、勿 擅自向外表示态度两个指示,强调在城市工作中凡事都须重新仔细考虑,一举一动都要合乎城 市的情况,处理较重要的新闻事件,都须事先向上级请示。 ( 3) 加强新闻工作者的政治与业务修养 (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新闻工作者的政治与业务修养,开展新闻业务学习与研究活动,以 迎接新闻事业大发展的新形势。新华社等主要新闻机构,还将新闻业务学习与研究列为一项经 常性工作

37、。 1948 年九十月间,中共中央举办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 班。刘少奇亲自去学习班作长篇讲话,后被命名为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刘少奇在讲话中表 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 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 方向。 深刻阐明了新闻工作的作用与任务。刘少奇指出,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和事业是和群众联 系的一条重要线索,党依靠新闻事业来指导群众,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也要依靠新闻来把他们 的呼声、要求、困难、经验以至我们工作中的错误反映给各级党委和中央。 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 马列主义的修养。要有马列主义的理论修养,就是要学习唯物史观

38、、认识论和阶级分析的 方法;政策路线的知识。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就是要经常学习、研究,时刻注意党的各项方 针政策的执行情况;正确的基本态度。要有正确的基本态度,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当 党和人民联系的桥梁,如实报道与反映实际情况;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要独立地做相当 艰苦的工作,就是要到处去看、去间,做许多研究工作,独立地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 (4) 处理新解放城市的旧有新闻事业 随着大中城市,特别是新闻事业发达的大城市的陆续解放,清理、接管旧有新闻事业的工作 也在 1948 年后被提上了议事工程。为此,中共中央颁发了一系列文件,从清理接管工作的基本 原则、政策界限到具体的工作方法

39、,都作了明确的指示与规定。 处理旧有新闻事业的原则与政策 1948 年 11月 8 日,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新解放城市中中外报刊通讯社处理办法的决 定,指出清理、接管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保护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和剥夺反人民的言论、出版 自由”。该决定还对清理、接管工作的政策界限与具体方法作了明确规定。 11月 20 日,中共中 央颁布了对新解放城市的原广播电台及其人员的政策的决定,规定了清理、接管旧有广播事业工作的政策。 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与指示,各地党和政府有关部门,以既严肃又慎重的态度,开始着手清 理、接管旧有新闻事业,并按照不同的情况, 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对于国民党党政军系统和反 动党派所

40、主办的报刊、通讯社和广播电台,一律由人民政府接管,没收其一切设备与资财,不准 以原名复刊或发稿。对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主办的报刊与通讯社,不仅允许其向人民政府 登记后继续刊行与发稿,并且予以保护与支持。对于私人经营的报刊、通讯社与广播电台,既不 采取无限制放任的政策,以防止它们为反动政治势力所利用,也不采取简单地一律取消的政策, 而是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长期坚持进步态度的报刊、通讯社,予以保护,准其向人民政 府登记后继续营业 ;对中间的不禁止其依靠自己的力量继续营业,但须依法登记 ;对反动的则予 以没收,停止其继续营业。对于民营广播电台,因其直接联系群众,且可能为敌人作通信、联络 之用

41、,故在军管期间一律归军管会统一管理,在军管会管理之下准其继续营业;私营的短波广播 电台,则一律停止其播音。 对于外国人在华的新闻事业,人民政府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帝国主 义国家在华设立的新闻机构,一律予以封闭。对外国私商主办的报刊,则准其继续出版。 对于旧有新闻事业的工作人员,采取区别对待、妥善处理的政策。除少数查有实据的特务 分子、 反革命分子被依法处理外,其余均由人民政府安排,明显的进步分子与确有学识的中间分 子留用。一般的编辑与记者,其比较容易改造者,应经过短期教育后分别留用,然亦不应轻易使 其担当编辑与记者工作;其思想顽固、生活腐化不易改造者,应听其或助其转业;技术人

42、员则按 对待一般技术人员的方针办理 ;私营新闻単位的工作人员,原则上由原单位自行处理。 各地军管会对旧有新闻事业的处理 1919 年 1月 14 日天津解放后,天津军管会曾发布命令,宣布各报一律停刊。中共中央得 知后立即致电中共天津市委,批评了这一错误做法,并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意见。根据中共中 央电报的精神,天津军管会立即发布新的命令,以社会秩序恢复为理由,允许各报除已可确定封 闭者可先行恢复出版,待审查后再补发许可证。 北平市军管会采取了审慎的态度,除没收华北日报等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外,允许其余私 营报纸包括政治背景复杂的世界日报继续出版。 南京市军管会对大刚报的处理方法充分体现了党的政策。南京大刚报原为私营报纸, 在解放战争时期为国民党 CC 系所直接控制。南京军管会在处理时将大刚报的资本分为两 部分,其中属官僚资本的部分予以没收,而私人资本部分则发还给在解放战争中持进步立场、解 放后继续出版的汉口大刚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大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