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模型,主要内容 1. 网络标准化组织 2. ISO/OSI模型,1. 网络标准化组织(1),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 (ISO),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s Sector (ITU-T),http:/www.iso.org/iso/en/ISOOnline.frontpage,http:/www.itu.int/home/index.html,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ANS
2、I),http:/www.ansi.org/,1. 网络标准化组织(2),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Electronic Industries Association (EIA),http:/standards.ieee.org/,http:/www.eia.org/,1. 网络标准化组织(3),ATM Forum,Frame Relay Forum,ISOC Internet Society IAB 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 IETF Internet Engineering
3、 Task Forcehttp:/www.ietf.org IRTF Internet Research Task Force,1. 网络标准化组织(4),技术顾问,技术架构项目研究,Internet协议,1. 网络标准化组织(5),1. 网络标准化组织(6),我国的国家标准 按部门/行业在国家技术监督局统一指导下进行 标准的制定方式 等同采用:直接引用国际标准(翻译) 等效采用:技术内容和编写风格略有差异 参照采用:根据国家特点,参照国际标准,制定国家标准 计算机网络(包括信息技术)方面标准均为等同采用 国家标准以GB XXXX的形式公布,1. 网络标准化组织(7),标准的特点 滞后于实物(
4、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归纳) 标准具有时效性(改进刷新,废除) 标准的制订者:研究人员、厂商代表 厂商的重要性:验证标准,推广标准(产品化) 厂商可能的排他性:市场因素。,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模型,主要内容 1. 网络标准化组织 2. ISO/OSI模型,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1),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Host Terminal,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2),The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Model.,Application,Presentation,Session,Transport,Net
5、work,Data link,Physical,Network,Data link,Physical,1,2,3,4,5,6,7,Application,Presentation,Session,Transport,Network,Data link,Physical,Data link,Physical,终端,终端,Subnet,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3),设计思想抽象 标准的本身应当独立于实现的具体环境 确定总体框架和模块的接口方式 确定模块的外观特性(可提供的服务) 确定模块的协议规范(确保服务提供应遵循的规则),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4),设计方法分解 将整个系
6、统功能分解为子模块 并通过对各子模块的功能、交换的数据结构和时序进行约定 协调模块之间的动作,保证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和互操作性 根据子模块间的依赖关系,采用具有层次结构的模型与之对应。,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5),模块划分的原则 独立性:减少模块间交互的信息,降低依赖性 单向性:模块间的引用坚持单向性,降低实现难度 增值性:各模块在使用下层服务的基础上,完成特定的通信功能,提供增值服务 同构性:互连的系统应当具有相同的层次结构 适用性:同构系统的相同层次之间才能进行有意义的通信,并借助于下层服务予以实现,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6),我们的数据是如何发出去的呢? 数据流向?
7、,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7),数据封装和解封过程,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8),OSI的相关术语 一般术语 “开放” 所遵循的标准是开放的 遵循标准的系统是开放的 同构和异构系统之间的对等开放 “开放系统互连” 遵循OSI标准的开放系统之间的通信,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9),l “层” 开放系统的逻辑划分,代表功能上相对独立的一个子模块 若(N)层表示OSI层次结构中的任一层,则有(N1)层表示该层次的上邻层(N1)层表示该层次的下邻层 “层服务” 同一主机上的不同层次之间 本层(n)向上层(n+1)提供的通信能力,是(n)以下所有子层的服务之和 上层的通信同
8、过下层来实现,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10),“对等层” 位于不同主机之间相同层次的OSI子层 “层协议” 不同主机对等层之间 为对等层之间的通信所定义的语义、语法和时序约定 “层功能” 完成制定服务和通信的能力 “层实体” 层功能实现的真正承担者(相应的硬软件),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11),服务原语 原语的特点(功能要么完全执行,要么。?) 层服务被引用的接口 服务原语由原语名和原语参数两部分组成 服务原语主要分为两大类 无确认的原语类型 有确认的原语类型 Reguest原语 (n+1-n) Confirm原语 (n-n+1) Indication原语(n-n+1)
9、Response 原语(n+1-n),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12),上层程序,本层程序,下层程序,N-conn req,N-conn Cnf,上层程序,本层程序,下层程序,N-conn Ind,N-conn Rsp,Interface,对等层,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13),层间通信,N,N - 1,Ph,N,N - 1,Ph,实 际 数 据 传 输,物 理 媒 体,N + 1,N + 1,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14),数据类型 数据单元(DU):OSI环境中交换的数据 服务数据单元(SDU):相邻层间交换的数据单元 接口数据单元(IDU):相邻层界面上体现的
10、数据单元 IDUSDU ICI 协议数据单元(PDU):对等层间交换的数据单元,PDU的内容和格式由协议精确地定义。,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15),(N+1)PDU,(N)SDU,(N)SDU,(N+1) 层,(N) 层,I D U,(N)PDU,(N-1)SDU,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16),OSI层功能的分配 应用层(A),利用下层的服务,支持各种应用服务要求 表示层(P),解决异种系统之间的信息表示问题,屏蔽不同系统在数据表示方面的差异 会话层(S),提供控制会话和数据传输的手段 运输层(T),屏蔽通信子网差异,以及用户要求和网络服务之间的差异 网络层(N),利用
11、路由技术,实现用户数据的端端传输 数据链路层(DL),利用差错处理技术,提供高可靠传输的数据链路 物理层(PH),确定物理设备接口,提供点点的比特流传输,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17),物理层(ph) 服务 对虚电路交换形式,建立、维持和释放连接,并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 对数据报交换 形式,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 协议 机械特性:接口部件的尺寸、规格、插脚数和分布等; 电气特性:接口部件的信号电平、阻抗、传输速率等; 功能特性:接口部件的信号线(数据线、控制线、地址线等)的用途; 规程特性:接口部件的信号线在建立、维持、释放物理连接和传输比特流的时序。,透明?,2. ISO/OSI
12、网络参考模型(18),物理层(ph) 重要协议特性 数据编码 数据速率 传输方式 物理层不是指具体的物理传输媒体,而是设备与物理介质的接口规范,物理层逻辑关系,编码,速率,传输模式,物理层协议举例(RS 232C接口),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19),数据链路层(DL) 服务(提供给网络层) 面向连接的服务(Connection-oriented) 基于虚电路 无连接的服务(Connectionless) 基于数据报 有应答(ACK) 无应答(N-ACK) 进行差错通知(无法处理的差错情况 上层),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20),本层功能 帧封装: 本层的PDU形式,通过物
13、理层发送 流量控制:通信双方的速率匹配 物理寻址:分组的地址有两种-逻辑和物理 差错控制:由于物理线路存在差错率 媒体访问控制:多个设备连接到同一条线路上(通信控制规程),数据链路层逻辑关系,对于共享物理信道,如何协调节点的访问 询问/确认:对等通信模式 轮询/选择:多点通信模式 数据传输模式 异步传输(单个字节或字符) 同步传输(数据块的传输) 串行同步传输控制 面向字符的同步传输(IBM的BSC帧) 面向比特的同步传输,数据链路通信控制规程,数据链路层通信控制规程,面向字符的同步传输(BSC帧) 以字符传输为基本单位 控制信息采用ASCII特殊字符 分为数据帧和控制帧 采用停等流控协议 半
14、双工通信(每个帧的传输必须在前一个帧的应答之后),数据链路层通信控制规程,数据帧格式,数 据 帧,数据链路层通信控制规程(4),控制帧,控制信息,控制帧格式,数据链路层通信控制规程,面向比特的同步传输(二进制数据传输)IBM的SDLCISO的HDLC 以比特为传输的基本单位 根据配置以半双工或全双工方式工作 以窗口机制进行流量控制 以捎带应答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当前数据链路的数据传输方式,HDLC帧及格式,信息帧(I) 传输数据及与数据有关的控制信息 监管帧(S) 传输控制信息,主要是链路层流量和差错控制信息 无序号帧(U) 保留用于系统管理服务,U帧信息为管理本链路的控制信息,HDLC帧及格式
15、,HDLC FieldFlag,数据中的0填充操作,在数据发送中每发送5个1填充一位0,HDLC FieldAddress,HDLC FieldControl,HDLC FieldS-Control,HDLC FieldInformation,HDLC FieldFCS,HDLC v.s. BSC,分别以字符和比特为传输基本单位 BSC的控制字符采用特定ASCII编码 HDLC以比特组合进行控制 面向字符的传输控制由于缺少灵活性和传输效率而不再使用 现有数据链路通信传输控制采用类似HDLC的形式,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21),差错控制 冗余交验码的计算 错误检测 ? 错误纠正 ?,
16、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22),流量控制(可靠传输),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23),发送端-接收端的可靠数据传输方法 面向连接的通信方式(虚电路方式) 对接收端 数据是否正确?若正确?不正确?,错误检测,接收数据,通知对方,丢弃数据,通知对方,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24),对于数据发送端 定时重发 Timer-waiting for the receivers response If time out then repeat sendingelse waiting for response,How many,Time out,Response,2. ISO/O
17、SI网络参考模型(25),Stopwait 应答确认方式 半双工工作方式,四种情况?,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26),如何提高数据链路通信效率?(具体分析) Stop and Wait: Transport timex2=42x2=48ms 链路带宽100Mbps 数据帧大小1500bit 传输效率是多少?Slide window,What,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27),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28),可发送窗口,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29),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30),Go-back n frame,Selective reject,
18、窗口大小的设定(go back n),序号空间(nbit)与发送窗口大小关系? SWS(SEND WINDOW SIZE) =m RWS(RECEIVE WINDOW SIZE)=1 SWSm=2n -1 窗口内Frame num=counter mod 2n 接受端窗口为1,不需要缓存空间,ACK1,ACKm,丢失,ACK2,原则1:在发送或接收窗口内,保证序号的唯一性(非重复性) 原则2:发送的帧序号与接收窗口中的帧序号一一对应 若序号空间n=3,其最大窗口为7,即序号0-6. 若为8则会产生违反原则2的问题。,窗口大小的设定(selective reject),序号空间(nbit) SW
19、S(SEND WINDOW SIZE) RWS(RECEIVE WINDOW SIZE) SWS=RWS=2n-1 窗口内Frame num=counter mod 2n 接收端需要缓存空间,ACK1,ACKm,ACK2,0,序号空间n=3, 帧序号0-7. 若发送和接收窗口为4,即序号0-3. 当4个帧全部发送接收正常,接收窗口移至4-7,但若某个帧ACK丢失,也不会产生序号混淆。若为5,则会产生,比如0的ACK丢弃。,NAK4,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31),媒体访问控制 如何控制多台设备对媒体的共享 争用的解决 在IEEE802中对不同的拓扑具有不同的应用规范,2. ISO/O
20、SI网络参考模型(32),网络层 OSI网络层运行环境 是通信子网协议的最高层 提供服务 面向连接的服务虚电路方式 面向无连接的服务数据报方式 当前的争论、结论、未来 Internet ATM,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33),网络层功能 逻辑寻址 物理地址(MAC) 逻辑地址(IP) 端口地址(Port) 路由(分组传输路径选择) 信源与信宿位于不同网段 或者不同的子网内 实现路由功能的通信设备 路由器,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34),网络层协议 Ipinternet IpxNovell 流量控制 网络层一般不进行流量控制,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35),传输层
21、提供服务 提供端口地址寻址(TSAP) 完成数据块的端到端传输(End-End) 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和无连接的服务(TCP/UDP) 功能 差错控制(端到端) 流量控制(端到端),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36),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37),会话层(session) 对话控制,传输同步,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38),表示层 翻译、加密、压缩,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39),应用层 具体网络应用(Email、ftp),网卡地址的分层含义?数据链路地址(MAC地址)、网络地址(IP)和传输层地址(Port)的作用与区别? A Protocol for Packet Network Inter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