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部分 为什么会犯罪,第一节 犯罪原因的各种学说,一、早期的犯罪学思想,古希腊 苏格拉底的“面相说”根据人的面色等来判断一个人将来行善还是行恶。如“凡面黑者大都有作恶的倾向”。古希腊 柏拉图的“善恶论”人的灵魂中存在着善与恶两个方面,如果个人受到良好的教育,灵魂中的“善”就能控制住其“恶”部分,人就不会犯罪。英国 霍布斯的“性恶论” 意大利 贝卡利亚、英国边沁的、德国费尔巴哈等“趋利避害论”,中国 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说”“(上人)圣人”不存在犯罪可能性;“下人”,天生犯罪人;“中人”,两种可能性。孔子“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学习。,二、犯罪生物学理论,意
2、大利的龙布罗梭,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理论采用实证方法,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隔代遗传(返祖现象)。天生犯罪人的特征包括:(1)生理特征:扁平的额头,头脑突出,眉骨隆起,眼窝深陷,巨大的颌骨,颊故同耸;齿列不齐,非常大或非常小的耳朵,头盖及脸左右不均,斜眼,指头多畸形,体毛不足等。(2)精神特征:痛觉缺失,视觉敏锐;性别特征不明显;极度懒惰,没有羞耻心和怜悯心,病态的虚荣心和易被激怒;迷信,喜欢纹身,惯于用手势表达意识等。,三、犯罪学的精神分析理论奥地利的弗洛伊德(1)提出“性本能是犯罪的根本原因”性本能包括:生本能建设性本能,是性欲、恋爱等行为的动力死本能破坏性本能,是杀伤、虐待、破坏等行为的动力。
3、如果转向内部就会自暴自弃、甚至自杀;如果转向外部,就犯罪。(2) 人格结构与犯罪本我(伊特) 自我 超我 与生俱来 现实化的本我 道德化的自我(里比多,包括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快乐原则 现实原则 道德原则,四、犯罪学的社会学派理论(1)马克思主义犯罪原因论核心:犯罪是剥削阶级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犯罪观认为,犯罪并非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分裂为阶级,伴随国家与法的出现而出现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社会中,所有被宣布为犯罪的,必然都是最终侵犯了统治阶级利益的行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蔑视社会秩序最明显、最极端的表现就是犯罪”(马克思恩
4、格斯全集第3卷)。,(2)菲利的犯罪三原因理论核心:犯罪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意大利犯罪学家恩里科菲利(Fnrico Ferri)提出了犯罪三原因理论,把犯罪分为三大因素:即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3)相对剥夺理论(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核心:社会不公是引发犯罪的主要原因相对剥夺理论由美国的社会学家朱迪斯布劳(Judith Blau)和彼德布劳(Peter Blau)夫妇首先提出。该学说基本观点是,贫富悬殊造成的相对剥夺感和社会不公感,会导致愤怒情绪和犯罪行为。,(4)文化冲突理论(culture conflict theory)核心:犯罪是文化
5、冲突的结果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犯罪学家索斯坦塞林(Thorsten Sellin)。塞林在1938年出版的文化冲突与犯罪一书中,对文化冲突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他指出,社会存在两种文化冲突,一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导致的不同时期的文化冲突,一种是同一时期两种对立文化产生的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必然导致行为规范的冲突,而行为规范的冲突就可能导致犯罪。塞林认为,文化冲突通常会在三种情况下产生:(1)具有不同文化地区的接壤之处;(2)根据一种文化群体的行为准则制定的法律规范被扩展使用于另一种文化区域;(3)一种文化群体的成员移民到另一种文化群体中去。文化不同,受其影响的行为表现不同不同地域不同文
6、化.doc,(5)社会控制理论(social control theory)核心:犯罪是社会控制弱化的结果社会控制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犯罪学家赫奇(THirschi),其社会控制的观点是:一个人(特别是作为青少年的个人)和社会纽带的松弛或切断,那么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动机,这个人就会从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个人和社会的结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包括依恋、投入、卷入和信仰。“依恋”指个人和他人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这里的他人包括父母和同年龄的伙伴等。“投入”表示一个人从事合法的、常规的活动水平。“卷入”和“投入”相联系,但强调的是一个人用来参加快乐的、有益的活动的时间量,这样行为人就没有时间去从事应该
7、诅咒的行为了。“信仰”指一个人相信他应该遵纪守法和尊敬执法者的程度。,(6)社会支持理论(Social Support Theory)核心:社会支持缺乏导致犯罪美国著名犯罪学家弗兰西斯卡伦(FTCullen)在1994年从犯罪学角度提出了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假设人既有自私和犯罪的动机,因此需要控制;又有利他及接受和给予支持的潜力,因此需要帮助其发挥潜力。当这种给予并接受支持的潜力得以实现时,犯罪的危险性就会降低。社会支持对预防和降低犯罪能起到直接的作用,也可以影响其他变量,如社会控制而对预防和减少犯罪产生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社会支持也可以是其他变量影响犯罪的前置条件。比如说,当社会支持
8、较低时,社会压力更可能导致犯罪。,五、犯罪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论,“催化剂”“带菌个体” + “致罪因素” = 犯罪行为 在上述方程式中,“带菌个体”和“致罪因素”是引发犯罪行为发生的基本“元素”,这两个“元素”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带菌个体”与“致罪因素”发生作用,产生犯罪动机,具有犯罪动机的“带菌个体”在“催化剂”催化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生成犯罪。,(一)带菌个体,犯罪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带菌个体”,指的是犯罪生成模式的主体要素,也即具有犯罪倾向的人(形成犯罪心理的人)。犯罪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带菌个体”都是潜在的犯罪人,但并不意味着他们都会成为真正犯罪人,只有在遇到了“致罪因素”,
9、并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才会生成犯罪。,(1)人的天性(需要):带菌个体形成的前提马克思指出:“直接属于人的本性的那些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作为人的本性的需要,具有内容无限性特征。一是需要内容的层次性,即需要有高低之分,当低层次需要满足后,就会产生高层次需要;二需要内容的多样性,即对同一种需要而言,“人有喜新厌旧的特点,有不断发展其内容的要求。” 人是需要的动物,受社会条件限制,需要本性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在此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犯罪心理,都是潜在犯罪人。正如日本犯罪心理学家森武夫所说:“我们对报纸中的社会新闻犯罪很感兴趣,很注意电视中犯罪的报导,若问这是为什么?也许有
10、能满足对未知的好奇心及令人可怕的事,但实际上可能与存在我们内部的犯罪意识有关。又如美国学者罗伯特西蒙所说,“坏人干的正是好人梦想干的事。“,(2)个体素质(生理与心理方面因素):带菌个体形成变量一体型与犯罪心理形成“体格性格说”由德国精神病学家柯列地马(EKretschmer)所倡导,柯氏根据体质学的观点,将人的体型分为肥胖型、细长型、斗士型三原则型与发育异常型之一例外型。一般犯罪者:在一般犯罪人中斗士型多于肥胖型。这主要是因为,肥胖型人的性格(循环性)比较富于社交性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故限于犯罪者较少。斗士型人,因感情容易爆发,缺乏对行为的控制力及熟虑,故较容易陷入犯罪。另外,就犯罪种类而言,
11、细长型体型在欺诈与盗窃中具有重要性,肥胖型,则在欺诈犯中最多,此与其较富社交性,圆滑自在的性格不无关联性。其在伤害罪中特少,也因其性格较能与人协调而少生冲突的缘故。在斗士型人中,身体伤害的暴力犯占压倒性多数,此与其爆发的性格有关,容易因感情的冲动而动武的缘故。此外,在凶恶犯中,发现斗士型居多,在非暴力的风俗犯中,发育异常型特多。累犯人(习惯犯):在该类犯罪人中,细长型所占的比率最高,发育异常型次之,而肥胖型最低。这是由于肥胖型人具有循环性,有较为适应环境的能力,所以其社会复归情形较好,反之,具有分裂性气质的细长型,因其性格闭锁、顽固,虽受刑仍难收效。,内分泌失调与犯罪心理形成内分泌对人的新陈代
12、谢、生长发育等生理功能起调节作用。如果内分泌失调,就会影响人的情绪、意志以至理智的变化,出现人格障碍,从而形成犯罪人格。有研究指出,甲状腺亢进,会引起人的情感波动,易暴躁,甚至发生粗鲁攻击行为;性激素的过量分泌可使人性欲亢进,增强有力攻击性,削弱意志控制和道德感,容易发生性犯罪;女性在行经期间或更年期由于性激素的变化,容易焦虑、烦躁、易怒、神经紧张,情绪的波动起伏很大,并使犯罪的可能性增加。智力缺陷与犯罪心理形成美国心理学家戈达德所认为的,“制造犯罪人的最好材料,就是低能。”“每个低能者都是一个潜在犯罪人。”,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与犯罪心理形成一旦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异常,势必影响个体的认识能力和
13、控制能力。如脑损伤。“在1948年9月1日美国佛蒙特州的一个小镇附近修筑路基时,工头盖奇在施工的过程中铁杵从他的左眼下边穿入,从额顶穿出。据为他治疗的医生报告,从此之后盖奇的人格发生了变化。在受伤之前,他有本领又能干,是一位和善可爱的人,现在盖奇动静无常,无礼,有时爱说最粗俗的下流话(他以往没有这种习惯),对伙伴很少尊重,不能容忍约束或劝告,如果违反了他的愿望的话,时而极端顽固却又反复无常而犹豫不决;他为将来的工作设计了许多方案,但由于其他似乎更为切实可行的方案而很快又都放弃了他的新完全变了,因此他的朋友和熟人说他不再是盖奇了。”,(3)遗传(个体素质遗传):带菌个体形成变量二事实证明,“犯罪
14、是不会遗传的,但产生犯罪的天然特质(犯罪倾向性)却有遗传的可能。”西方犯罪学家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有:犯罪家族研究:朱克家庭在美国早有恶名。达格德尔在一八七七年把他对于这一群腐败分子研究的结果公布于世。追溯这家庭的他名叫马克斯。大约在一七二零年至一七四零年之间出生,他是初期纽约州荷兰移植人民的后裔,他择居的地方是在纽约中区五的不毛之地,他是一个住于边疆的人,依靠渔猎而求生活。有时后他极努力工作,但懒惰的时间比较多。总之,他不喜欢努力,亦不喜欢安定的工作。他喜欢饮酒,抱乐天主义,并且欢喜朋友,但又没有特别要好的。他是一个大家庭的父亲,子女之中有几个是私生子,他有两个儿子与所谓朱克家庭
15、中的少女联姻,这家庭有姐妹六人,其中就说不全是私生儿,但至少亦有几个是私生的。六姐妹中,有一个是阿达朱克,后来人家都把她叫做“罪犯的母亲,马加累特”。他有一个私生子,就是这家犯罪系统的祖宗。达格德尔曾追究过,凡有朱克血统的后裔,共计七百零九人的历史;此外还有许多。所以按他所追寻朱克七十五年的后裔的总数,合起来有一千二百人。这个家庭对于纽约州的贡献如下:依救济清为生的成年贫民二百八十人,罪犯和违法者一百四十人,积窃六十人,未成熟而生产的婴孩三百人,预谋杀人犯七人,公娼五十人,染有花柳病者四百四十人,因充开设淫窟之鸨母而被控诉者三十人。她们在七十五年之中,使该州人民消耗金钱计一百三十万八千元。至于
16、饮威士忌酒所付的现款,并不算在内。还有造成贫困和后代子孙的犯罪,以及因荒淫而致患有不能根治的疾病、呆子、癫痫等所耗的钱,尤非我们所能计算得出。,孪生子研究研究: “不止1500对孪生子已经在美国、斯堪地那维亚国家、日本、西德以及英国等其他地区被进行研究,各地的研究结果几乎一致。同卵孪生子实施同种犯罪记录的可能性要比异卵孪生子大得多。例如,丹麦犯罪学家卡尔(Karl OChristiansen)根据1881年1910年丹麦某一地区的警察局、法院和监狱的有关孪生子的犯罪记录进行研究,卡尔发现,一个同卵孪生子有犯罪记录,他(她)的同卵孪生子也有犯罪记录的可能性是异卵孪生子的两倍多。”各国犯罪学家对孪
17、生子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犯罪性的遗传性。,性染色体异常研究:染色体异常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是犯罪学研究的一个课题,其主要体现在对XYY性染色体异常方面。在正常情况下,男人每一个细胞核内有22对常染色体和XY性染色体;女人每一个细胞核内有22对常染色体和XY性染色体。一个人从父母那里获得22对常染色体,从母亲那里获得X染色体,若再从父亲那里获得Y染色体组成XY便为男性;反之,如果从父亲那里获得的是X染色体组成XX则为女性。XYY则为多出一个Y性染色体的异常男性。“性染色体异常首次被发现是在1961年,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格兰研究人员发表相关文章时才被重视,苏格兰研究人员通过对197名
18、居民的研究,发现有一定数量的人都是XYY。” “后来的研究证实XYY男性比没有性染色体异常的女性更容易成为罪犯研究者宣布,比其他的公民相比,XYY男性更加内向和自私,并且具有同性恋和暴力倾向。”,(4)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带菌个体形成变量三家庭环境的影响美国著名犯罪学家格鲁克夫妇通过实证研究所观察到的,“那些滥用恐吓惩罚、缺乏监管、父母子女关系紧张的家庭最有可能促使青少年犯罪。”学校教育的影响龙布罗梭曾说:“知识并不使人道德,反而使其为更巧妙狡猾的犯罪”,甚至说:“对于许多累犯,授以科学教育如同使其进入犯罪学校。”阿沙芬堡曾强调德育在教育上的重要性时说:“教育者,德化之谓也,倘忽略德
19、育而进行智育等于不学驾驶技术而开汽车。教育应该以德育即人格与性格之陶冶为终局目的。”,台湾忠信学校校长高震东主张:“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群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邻里环境。职业环境。业余生活环境。“与其他罪犯的结交对青少年未来的非法行为有最强的预测力”。强制性环境。有人把看守所称之为“短期犯罪研讨班”。“罪犯关押的时间越长,他成为累犯的可能性就越大。” “有情况表明,判处6个月以上刑期的罪犯,其成为累犯的可能性将显著增加。并可能加大其
20、再犯之罪的严重性。” “我国现在的监狱劳动,是用极少量的奖金来约束服刑人的身体其实际用意不过是避免和防止犯人逃跑而已。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犯罪人得以改善和更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现在,已坐过监狱的人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又成为再犯者,重新回到了监狱。”把监狱描绘成“犯罪工厂”和“犯罪学校”的人是毫不夸张的。,媒体环境。 “有报告指出,孩子从电视上看到暴力电影后,夜里睡觉时会说胡话、做噩梦,另有报告指出,即使以猫为主人公的漫画电影中也能诱发孩子的攻击行为,而且仅仅看了10分钟,过了6个月后仍与一般孩子有差异。有的将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发现攻击性影片可以增加攻击性反应,这种攻击性不一定对眼前直接原因
21、的人,而且对从前认为讨厌的人或者对有敌对情绪的人也会引起攻击性即使对于普通成年人,也会由于宣传之类而受到粗暴和居心不良等影响其它,有不少人由于看了电视和报纸报道的犯罪手法而导致模仿犯罪的情况。”,(5)个体素质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带菌个体形成变量四,(二)致罪因素所谓“致罪因素”,是指促使“潜在犯罪人”形成犯罪动机,由潜在犯罪人向危险犯罪人转化的因素。在“致罪因素”与“潜在犯罪人”的相互作用下,“潜在犯罪人”成为危险犯罪人,一旦遇到“催化剂”因素,则会实施犯罪行为,从而成为现实犯罪人。详言之:纯粹“潜在犯罪人”只是潜在犯罪人,如果不受“致罪因素”影响,是不会转化为危险犯罪人的。只有在“致罪因素
22、”的作用下,潜在犯罪人才可能形成犯罪动机,从而成为危险犯罪人。同时,危险犯罪人也并不一定就能实施犯罪行为,他还必须在遇到一定“催化剂”因素条件下,才可能去实施犯罪。“致罪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政策失误、性禁忌、政治制度弊端、信仰缺失等方面。,(1)经济政策失误经济政策失误是一项重要“致罪因素”,这主要体现在财产犯、情感犯的生成方面。经济政策是国家政策的重要表现。经济政策主要体现在就业政策、分配政策等方面。由于国家在就业政策和分配政策等方面的失误,使得“潜在犯罪人”的需求(包括合理与不合理的)得不到满足,从而形成犯罪动机,成为危险犯罪人。具体说,由于就业政策失误,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两个结果:一是失业
23、,二是贫穷。由于分配政策的失误,会带来分配不公。失业、贫穷、分配不公是经济政策失误“致罪因素”中的具体“致罪因素”。,(2)性禁忌 性禁忌致罪机理性禁忌导致性压抑性禁忌使人类的“喜新厌旧”的性欲望得不到满足性禁忌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非法的性交易市场促成其他与性犯罪相关犯罪的发生 结论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发现,性欲是人之天性,在此意义上说,人人都可能是性犯罪的“潜在犯罪人”。性禁忌限制甚至剥夺了一部分人的性欲,从而成为性犯罪及与性犯罪相关犯罪的“致罪因素”。一方面,人类不可能没有性欲(此乃天性,否则人类行将灭亡);另一方面,人类也不可能废除性禁忌(性禁忌乃文明进化之标志)。在此意义上说,性犯罪及与性犯
24、罪相关犯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消灭性犯罪及与性犯罪相关犯罪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要做的与所能做的,是在充分认识此类犯罪的“致罪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之对策,把该类犯罪控制在社会所能容忍的最小范围之内。,预防民工基于性压抑而实施犯罪之策略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起尊重民工的意识。其次,要采取各项措施,切实关心民工,把性禁忌等“致罪因素”对民工们的影响降到最小处。为民工们寻求满足性需求的途径,以缓解性压抑;为民工们创造健康的生活及娱乐条件,化解性压抑预防青少年基于性压抑而实施犯罪之策略权威数据表明,目前中国青少年的犯罪中30%是性犯罪。一是化解性压抑。性欲限制下难以发泄时,当事者使
25、其转化为另外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欲望,即使其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得以发泄,这就是性升华。二是转移性压抑。所谓转移性压抑,是指通过学习、工作、文体活动、男女交往等多种合理的途径,使其生理能量得到正当的释放和有效的转移。,预防淫媒犯罪之策略由于性禁忌,导致一部分人的性欲和一部分人的追求多名性伙伴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性需求者,在此情形下,受市场“供需”法则影响,以提供非法性服务的淫媒犯罪应运而生。由于国家对淫媒犯罪进行打压,这又引发了与淫媒犯罪相关的其他类型犯罪的发生,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控制淫媒犯罪的有组织犯罪、腐败犯罪,以及针对性工作者的犯罪,如杀害、强奸、抢劫卖淫女等。可以说,由于性
26、禁忌,淫媒犯罪不可避免。国家对淫媒犯罪采取打压措施,又引发大量与淫媒犯罪相关犯罪的发生。如何预防淫媒犯罪,又如何预防与淫媒相关犯罪的发生?笔者认为,预防淫媒犯罪的最可行措施应该是对淫媒犯罪非犯罪化。这不仅可以彻底解决难以消灭的淫媒犯罪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预防与淫媒犯罪的相关犯罪。淫媒犯罪非犯罪化可以起到“社会安全阀”的作用“若从人类中消除妓女,你将以淫欲玷污一切(圣奥古斯丁)” “若没有下水道,宫殿将堆满垃圾臭水;从世界上消除妓女,会使鸡奸充斥于世(托马斯阿奎那)。”,(3)政治制度弊端政治制度弊端之所以成为“致罪因素”,主要是基于:由于权力寻租,腐败不可避免,引发腐败效应。具体说,权力寻
27、租导致腐败,一旦国家惩罚不力,会促使“潜在犯罪人”纷纷仿效。(好的制度使坏人变好,好人变得更好;坏的制度使好人变坏,坏人变得更坏)(孟德斯鸠:绝对的权力必然带来绝对的腐败)腐败不止,又会使其他社会成员心理失衡,引起那些潜在报复社会的“潜在犯罪人”产生犯罪动机,成为危险犯罪人。当腐败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上的潜在政治犯就会产生犯罪动机,从而成为实施政治犯罪的危险犯罪人。,(4)信仰缺失信仰主要包含宗教信仰、政治信仰、法律信仰及道德信仰等。“宗教就像一种营救工作宗教是在有人喊救命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基督教的教规是著名的“十戒”:(1)只信仰上帝耶和华,不可信别的神;(2)不可造、拜偶像;(3)不
28、要妄称耶和华的名字;(4)当守安息日为圣日;(5)孝敬父母;(6)不杀人;(7)不奸淫;(8)不偷盗;(9)不作假证;(10)不贪他人财物。再以佛教为例,其教规以“五戒”为名:(1)避免杀生或者伤害任何生物;(2)不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3)避免任何奸淫邪行;(4)不吐任何卑劣之语,例如谎言、传播谣言和说人闲话;(5)不能接触所有的酒和麻醉品,因为它们能障蔽人的头脑和影响判断力。“没有信念,人会软弱无能、毫无希望,而且会对其存在的实质本身惶恐不安。”维特根斯坦说:“信仰是我的心灵、我的灵魂所需要的。”一旦“上帝不存在了,任何事物都是被允许的。”,(三)“催化剂”“潜在犯罪人”只是潜在犯罪人,其
29、本身不会直接实施犯罪行为,“致罪因素”只是促使“潜在犯罪人”形成犯罪动机,转化为危险犯罪人的重要条件。“潜在犯罪人”与“致罪因素”相结合并不意味着犯罪行为的产生,危险犯罪人最终实施犯罪行为还必须受到一定“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只有“潜在犯罪人”与“致罪因素”相结合,并且在一定“催化剂”催化作用下,才会最终生成犯罪,危险犯罪人最终成为现实犯罪人。在化学中,催化剂指的是“能够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本处的“催化剂”,是指加快“潜在犯罪人”和“致罪因素”相互作用速度,从而导致犯罪发生的“导火线”。“催化剂”主要包括:(1)特定的时空因素;(
30、2)社会控制弱化因素;(3)被害人因素。,(1)特定时空因素(2)社会控制弱化硬控制弱化软控制弱化 亲情、友情、舆论、道德、宗教等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方式情境控制弱化,(3)被害人因素 被害人过错因素的催化作用机制一是诱发: 所谓诱发,是指被害人进入了一种明知没有必要进入的危险情境,从而催化犯罪的生成。这里的危险情境可能是地理环境,也可能是一种具有使自己易于受害的人际环境。二是促进: 所谓促进,指的是被害人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犯罪的发生。三是挑衅和促成:挑衅和促成是被害人引起犯罪人反应的主动性的诱因。四是加害:所谓加害,是指被害人首先对另一方实施犯罪行为。五是合作:所谓合作,指的是被害人对犯罪持同意态度。此情况主要发生在两种场合:一是所谓无被害人的犯罪场合,如同性恋、吸毒、赌博、卖淫等;二是在有明显被害人场合,如安乐死等。,思考题一、如何评价天生犯罪人理论? 二、如何理解犯罪的各社会学理论? 三、如何看待犯罪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