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课件.ppt

上传人:orderah291 文档编号:384786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PPT 页数:469 大小:6.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伦理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9页
伦理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9页
伦理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9页
伦理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9页
伦理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9页
亲,该文档总共4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回乡见闻 连清川 (2013-02-20 09:34:58 新浪博客),我的家乡在福建丘陵包围中的一个小山村。家乡这些年,用“山乡巨变”来形容丝毫不为过。我家的门口是一条省道,在道路两旁,俱是三四层的红砖水泥楼,基本的格局都是底层店面,高层住宿。乡邻相告,每座楼的价值,都在几百万之上。车子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满大街跑的,居然有不少的卡宴和宝马。寻常人家,包括我的中学同学,也多数已经拥有了家用轿车。而在县城和各个乡村之间,都穿梭着私营的公共汽车。第三产业发达得很,镇里已经有了两个超市,还有专业的电器商城。春节并不热闹。我们小时候所切切盼望的穿新衣,吃鱼肉,在乡邻看来,早就没有意义了,天天都可以穿

2、新衣,每天都是鱼肉。所以,这早就已经不是我所生长的那个故乡了。它成长、蜕变、进化,依然是一个现代型的小城镇了。富足、繁荣、现代,这样的巨变的确是一个庞大的现代化转型的范例。从最初的贫困,到摸索,到富足,虽然这个转型有跌宕,但终于转型成功。可惜,这只是山乡巨变的一个面相而已。这个转型成功的背后,同时是巨大得令人恐惧的代价。,乡村秩序与伦理已经破坏殆尽了。这个社会中没有权威的存在,只有金钱和权力的存在。没有人认为村干部、镇干部是权威,而只是可资利用的关系。老人只是社会中飘荡的游魂,所有人的负担。每个人都渴望与政府中的人交往,以获得正常生活之外的额外利益,同时,每个人都在恐惧政府的存在,以求在自己不

3、需要的时候,不要触动自己的利益。乡村之间的温情时代自然早就已经湮灭了。我少时各个村落中,都有德高望重的类“族长”的存在,在协调公共生活方面弥足轻重。但如今这种中间力量荡然无存。村镇干部除了以权力介入富有利益的事件外,对于公共事件既无动力介入,更无权威调整。法律力量的存在,多数也与利益相关。当然,我所认识的乡人之中,几乎未有信任法庭公正者,纠纷发生的第一反应不过是寻找法院或者政府之中可以依靠的权力介入。民间的自我调解几乎等于零,多数的结果,不过是强弱对比所产生的积怨,或者最终以金钱替代了公正。我以为,我的家乡整体的社会信用已经破产了。所有关系之间,官民之间、乡民之间,乃至传统的家族之间,只剩下一

4、种关系:金钱关系。我无从考证我家乡的社会变化,是否代表着中国整体。但就我眼界所见,它至少代表了福建一省的普遍现象。,思考:,1、当前我们国家社会发展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来看度,目前我国存在的最大的最根本的社会问题是什么? 3、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有哪些?,前言,一、什么是伦理学(P.5) 二、伦理学的学科地位 三、伦理学的分类(P.34) 四、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结构(P.7) 五、当前伦理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 六、伦理学专业研究生招生情况 七、参考书目,一、什么是伦理学,1、什么是伦理(P.3) 伦:人伦,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以血缘、辈分为特点的关系。 伦,辈也

5、。说文解字 理:治玉,规则,道理 伦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规则和道理。,“五伦”、“五理” 、“五典”,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以忠、孝、悌、忍、善“五理”为“五伦”关系准则。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人名)为司徒(官职),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左传:“五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一、什么是伦理学,2、伦理学的定义 伦理学是一门研究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变化及其社会作用的科学。(P.5) 其它定义: 伦理学是“仁学” 伦理学是道德哲学 伦理学是对善的研究 伦理学是对正当的研究,伦理学是“

6、人学”,人是怎样的人与动物的区别 人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的本质 人的生活怎样可以更好善的生活 伦理学研究的“善”是对于人来说其正常的生活中具有可能性的、可以获得的“善”。 伦理学的研究基于实践并以实践为目的。,实践是人的生命的基本的活动,植物性的,营养、生长,生命的基础 动物性的,运动,感觉 人类的,运用理智的,自由的自觉的 人在营养、生长方面和运动、感觉方面远远低于植物、动物, 人的实践能力,运用理智的能力弥补了人先天的不足。,实践的目的性,实践是一种具有内在目的性的活动,即具有内在的好,内在的善,即具有本质性的好与善,即对于事物发展、社会进步的意义 实践的内在目的性的好与善,一定与实践者的德

7、性的善密切相关 实践的外在的目的性,即实践活动在客观世界所追求的物化的结果 学习:外在目的性文凭;内在目的性自我完善,二、伦理学的学科地位,1、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尼克马可伦理学 2、伦理学是一门常新的学科 新关系,新矛盾;新科技,新问题; 3、伦理学是全部科学的核心 在古希腊,全部科学被分为物理学、逻辑学和伦理学,其中伦理学是核心。 人是目的,以人为本,以人为研究对象,科学好比鸡蛋,伦理学是蛋黄。,科学好比果园,伦理学是果子。,三、伦理学的分类,目的论伦理学 幸福论伦理学 快乐主义伦理学 功利论伦理学 规范伦理学 德性伦理学 应用伦理学 理论伦理学 元伦理学,目的

8、论伦理学,目的论伦理学是最早产生的伦理学范式 认为万事万物都具有目的性,善就是人的目的 人具有的生产力:自然的生命力;精神的创造力 精神的生产力生产出来的:德、功、言 目的所追求的善超验的善,幸福论伦理学,幸福论伦理学强调人所追求的是人可以获得的最高的善 人所追求的最高的善就是幸福最好的生活 最好的生活就是思辨沉思人的生活 幸福论所追求的善经验的善,快乐主义伦理学,亚里士多德之后,幸福论衰弱,快乐主义盛行 人生最高的善:快乐(快乐就是最高的善和最大的好) 伊壁鸠鲁:人可以获得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快乐 快乐主义是善肉体的无痛苦和心灵的无纷扰,功利主义伦理学,功利主义伦理学是注重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手段

9、的效用性 强调的是实现目的的中间环节的手段的效果,我们所应当关注的是对于这一效果功用的计算,德性论伦理学,最古老的伦理学,儒学是其代表 幸福论与德性论是对同一种伦理学的两种不同角度的解读,一种伦理学是幸福论伦理学,同时也可以是德性论伦理学 德性是人的最高的善,对人来说是最好,德性伦理学,德性伦理学把德性看成是主要的伦理理论,它提出伦理学的中心问题“人应当具备怎样的品格?”,“我应该是哪一种人?”它的目的在于描述在一定的文化或社会之中受到敬重的品格类型。 在古希腊,伦理学是与品格相关的,因此,伦理学被建构为德性伦理学。,德性伦理学,德性伦理学是一种以研究主体道德品质的产生发展、形成规律、塑造改变

10、,以及与主体德性相关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等为主要内容的伦理理论。德性伦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德性的构成、德性的建构、德性的内涵,具体的德性诸如勇敢、节制、乐施、自豪、忠诚、怜悯、等等。,义务论伦理学,其与目的论伦理学相对照,包括责任论伦理学和契约论伦理学 德性的观念转向了内心的一种力量,德性是主体对于内在道德法则的尊重,是主体的内部自由 主体对于外在的道德法则的尊重是一种合于责任的行为,主体的外部自由 契约论伦理学,从自然法到社会法,规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是关于义务和价值合理性问题的一种哲学研究。规范伦理学的任务,在于说明我们人本身应遵从何种道德标准,才能使我们的行为做到道德上的善。 规范伦

11、理学是中国与西方自古有之的一种传统的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在中国,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由孔子集成一脉相传的儒家道德哲学,就是典型的规范伦理学。 在西方,自亚里斯多德以来,经过中世纪的基督教伦理学,到近、现代资产阶级道德哲学,都属于规范伦理学。 总之,凡主张有道德标准和原则的伦理学,都是规范伦理学。,应用伦理学,到20世纪70年代,伦理学家们不再把主要精力放在抽象地论证应该怎样地生活,而是直接讨论日益复杂的现实生活,试图从伦理学的角度回答人们实际生活中面临的问题,研究如何规范和引导现实生活,以使人类更好地生存。,应用伦理学主要从四个方面介入社会现实:,一是关注和研究社会生活不同领域:政治

12、伦理学、经济伦理学、宗教伦理学、科技伦理学等; 二是关注和研究人们的不同职业:教师伦理学、医生伦理学、军人伦理学等; 三是关注和研究各类不同人群:妇女伦理学、青年伦理学、老人伦理学等; 四是关注和研究当代各种重大问题:环境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网络伦理学等。,理论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相对立,或者被称之为纯粹理论伦理学,认为伦理学就是道德哲学,是 对于道德问题的哲学思考。(P.4) 理论伦理学不是一种独立的伦理学派,而是包含一切与规范伦理学、应用伦理学相对立的所有伦理学理论。如:元伦理学,语义伦理学,分析伦理学,等等。,元伦理学,元伦理学,又称分析伦理学,是与规范伦理学相对立的一种伦理学,是分析哲

13、学在道德问题上的应用。 最初由新实证主义者提出,并为后来各派沿用,形成了直觉主义伦理学、感情主义、语言分析学派、伦理自然主义等派别。 元伦理学侧重于分析道德语言中的逻辑,解释道德术语及判断的意义,将道德语言与道德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分开,主张对任何道德信念和原则体系都要保持“中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问题。,元伦理学讨论的问题,1、伦理学基本概念,价值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善、恶、“正当”、“应该”,需要精确的定义,以及由这些价值词构成的伦理判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问题。 2、伦理或价值判断的根据是什么?道德与价值推理的逻辑是什么?,元伦理学案例,“图财害命是恶的行为” “赡养扶助年迈父母是儿女的责任。”

14、 元伦理学家认为,伦理学的任务不是判断“图财害命”是不是“恶”的行为,“赡养父母”是不是儿女的“责任”,而是要讨论“恶”的意义是什么?“责任”的意义是什么?最多还可以讨论,这样的伦理判断在逻辑上是否能成立。,四、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结构(P.7),理论篇:关于道德的基本理论 道德的本质、道德的起源、道德的作用、道德的特点 规范篇:关于道德的规范体系 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范畴,具体领域的道德要求 实践篇:关于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培养 道德行为、道德品质、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五、当前伦理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研究 3、我

15、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和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研究 4、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研究 5、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研究 6、我国公民道德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 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诚信问题研究 8、环境伦理与美丽中国建设研究,六、伦理学研究生招生,1、伦理学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 公共政治,公共外语 专业卷1,伦理学原理(伦理学概论) 专业卷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哲史或欧哲史,2、伦理学研究生招生学校,北大,人大,清华,复旦,同济,浙大,南开,南大,东大,社科院,中央党校 北师大,华师大,东北师大,河北师大,湖南师大,广西师大,华南师大,华中师大,江西师大,南京师大,

16、陕西师大,首都师大,上海师大,曲阜师大,3、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专业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4、伦理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北大,人大,清华, 复旦,同济,浙大, 南开,南大,东大, 社科院,中央党校, 华师大,湖南师大,,参考书目:基本原理部分,伦理学 罗国杰 人民出版社 伦理学是什么 何怀宏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新伦理学 王海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伦理学的意蕴 陈少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伦理学方法 王海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道德思维论 黄富峰

17、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道德心理论 曾钊新 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道德情感论 李建华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个体道德论 唐凯麟 中国青年出版社 西方伦理学经典命题 唐凯麟 江西人民出版社 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 唐凯麟 江西人民出版社,参考书目:伦理思想史部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朱贻庭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伦理思想史 陈瑛等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 樊浩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 樊浩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 樊浩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朱贻庭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世纪西方伦理学 石毓彬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世纪中国伦理思潮问题 唐凯麟

18、湖南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国外伦理学研究,正义论 罗尔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伦理学理论与实践 帝洛 北京大学出版社 伦理学概论 弗兰克.梯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伦理学体系 包尔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境遇伦理学 弗莱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德性之后 麦金泰尔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善的研究 西田几多郎 商务印书馆 尼科马克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理想国 柏拉图 商务印书馆 功利主义 穆勒 商务印书馆 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 中央编译局出版社,第一章 伦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一、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伦理学以道德作为自己研究的唯一客体。(P.5) “伦理”与“道德”在词源上是相通

19、的。 伦理学产生于“道德教化”的需要。 伦理学以研究道德而区别于其它科学。,道德,1、什么是道德(P.8) 道:规则,规律,外在的 德:品质,获得,内在的 由道而德,道的内化 由德而道,德的外化,道:规则、规范,外在,他律,德:品质、德性,内在,自律,“道”的内化 服从 同化 内化,道德定义(P.8),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 主体人类,人类特有 一般本质上层建筑,由经济关系决定 特殊本质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来维持,道德现象,2、什么是道德现象(P8) 现象:外部表现 道德现象:可以

20、被人们感知到的道德的外部形态。 道德活动现象 道德意识现象 道德规范现象,道德活动现象排球比赛,道德意识现象道德理论,道德规范现象,道 德 规 范 现 象,基本问题,3、伦理学的基本问题(P.12) 利益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和利益谁决定谁的问题 以此划分了伦理学理论研究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谁先谁后的问题 以此区别不同的道德规范体系,4、道德的特殊矛盾性,道德的解决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的特殊性(P.11) 评价标准善恶 凭借力量社会舆论、内心信念 自我牺牲道德价值,1、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2、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3、马克思主义伦学思想的产生、发展,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产生和发

21、展,孔子像,孔子的伦理思想,1、折中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一方面认为自己的道德是天赋的:“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另一方面,又肯定了后天道德学习的重要:“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性相近,习相远。”,2、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在义利问题上,孔子重义轻利,把义利问题看做是道德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 。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不义且富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并不完全排斥“利”,而是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3、“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论,“克己复礼”就是一方面按照礼的要求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思想和言行,力求符合礼的要求,培养自己的“仁

22、心”和品质;另一方面通过自己实行仁的原则的高度自觉性,使已被废弃了的礼重新发挥作用。 “克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中庸”,中庸是孔子道德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孔子极为看重和肯定的道德境界。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关于中庸,孔子没有明确的定义,在其与弟子的对话中表达了中庸就是“无过无不及”,恰倒好处。,孔子与中庸,尾生高,以直爽、守信著称。传说他与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女子没按时来,尾生高一直在约会处等候。后来,河水暴涨,尾生高不愿离开桥下,抱住桥柱子死守,终被淹死。(庄子盗跖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xi)焉,乞诸其邻而与

23、之。”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呀?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言自己没有,却到他的邻居家去要了点醋给人。” 刻意去实行道德,曲意去体现善意,结果是让道德变味,使自己变态。,孔子与中庸,孔鲤的母亲去世了,孔鲤守丧。丧期过了,他还在那儿哭。 有一天孔子听到他在哭,就问,谁在哭啊? 有人告诉他,是伯鱼在哭他的母亲。 孔子把儿子叫来,告诉他:丧期已经过了,你应该回归正常生活了,你天天这么哭哭啼啼的怎么回事啊?表达孝情不能太过啊。 伯鱼听到父亲这样的话,也就不再哭了。(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 即使对于母亲的哀悼之情也要适可而止。,4、“道之以德”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十分重视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最

24、主要、最基本的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是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则以学文。”,5、多层次的理想人格,在理想人格问题上,孔子提出了“君子”、“仁者”、和“圣人”等多层次的范畴。 孔子讲君子,强调把“君子”当作有高尚品德的人,道德的典范,作为人们应该效法的理想人格。 “君子”总是能够以仁的道德原则来要求自己,“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君子成人之美。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言之必可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

25、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6、“为政以德”的政治伦理思想,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开创了伦理与政治合一的伦理政治体系。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7、对孝、忠道德规范的强化,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就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26、一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关系,一是家庭内部生活中的关系; 前者主要是君臣关系,后者主要是父子关系; 处理前者是基本道德规范是“忠”,处理后者是基本道德规范是“孝”。,孝的不同层次的要求:,1、必须要能供养父母,“能养”。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2、必须要敬重父母,把尊敬父母和供养父母相结合。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3、正确处理“隐”和“谏”的关系。 4、孝还要“愉色”,对父母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深厚的愉悦的颜色。,孝的不同层次的要求:,5、孝子的所为必须能够合乎礼,即合乎当时的道德规范、礼节仪式所作的规定。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27、,祭之以礼。” 6、做子女的能够在立身行事上严格要求、谨慎持身、行为端正、品格高尚。,孝与忠,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对其他人所承担的义务,应当尽心去做,这叫“忠”。 忠还有忠于自己的言行的意思。说到做到,诚实无欺 臣子对君王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8、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孔子十分重视“仁”,在论语中用“仁”字109次,其中,作为道德原则使用105次。 他把人类所有的美德和有价值的道德规范都包括在“仁”之内,仁成了“全德之称”。 仁包括孝悌、忠恕、智勇、爱憎分明、语言谨慎、坚强有力、牺牲精神、不怕困难、民族情感、正派耿直、言而有信、等等。,“仁”与“礼”,“仁”是

28、社会道德的核心,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原则,一种道德情感,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 “礼”是社会道德原则的总体框架,不是某种内心的情感和道德境界,而是人和人之间都应遵循的规范、准则以及人们行事的礼节、仪式。 仁必须具有礼的形式和外表,必须化为礼的具体要求;礼必须具有仁的内核,体现仁的精神。 仁是核心,礼从属于仁。仁的内容和礼的形式不可分割,离开了礼,仁就没有着落,不够完美;离开了仁,礼就变为虚伪的客套,变为毫无意义的仪式。,“仁者” “爱人”,“仁”在古代通训为“人”,中庸讲“仁者,人也”, “仁”,从“人”从“二”,其本义就是二人,指人与人的关系。 所谓“仁”和“爱人”就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把其他人

29、当作自己的同类,当作与自己同样的人来看待 。 “忠恕之道”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的本意与德目,仁的本意:“爱亲”是仁的本始,“爱人”是仁的扩展。 仁的德目:恭 宽 信 敏 惠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 敏, 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实现“仁”的方法:,实现“仁”或“爱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能近取譬”。 “能近取譬”就是以孝悌等道德为基础,由爱家庭成员及其他亲近之人扩展到爱一切人。 以爱父母、兄弟、妻子之心去爱他人、爱一切人。,“仁”所包含的道德

30、要求,孝和悌是“仁”的最低道德要求,也是仁的基础。 恭敬、诚实、智慧、勇敢、宽厚、勤敏、不怕困难、“守死善道”、“教不倦”等道德要求,构成仁的主体。 对劳动者要慈惠、宽大、使之富足、知礼、安宁,反映了“仁”的政治管理道德要求。“养民也惠”,“富之”,“教之” 。,费尔巴哈对孔子“仁”的思想的评价,“健全的、纯朴的、正直的、诚实的道德,是渗透到血和肉中的人的道德,而不是幻想的、伪善的、道貌岸然的道德。”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P577-578,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孔子道德完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孟子像,孟

31、子的伦理思想,1、“仁、义、礼、智根于心”的道德起源论 每个人生来都具有仁、义、礼、智的萌芽,即“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既然是“端”,那么具有“发展”或“丧失”的可能性。“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的性善说是一种道德先验论。宋代以后,为理学家们普遍接受,成为正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2.性本善的人性论,人性善恶问题从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之后,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又有了一系列的讨论。 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性犹

32、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认为,人性就是善,是仁义道德。他认为每个人生来都具有仁、义、礼、智的萌芽,即“善端”。,孟子的人性论,人性是共同的,即存在着一种共同人性;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共同人性是天生的,是上天所赋予的; 这种共同人性是人天生的善心。人有这种善心,就像天生就有四肢一样; 人生具有的这四种善心就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萌芽; 人和禽兽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善良的本性; 这种先天的共同人性,在后天是可以变化的。,3 .良知、良能或良心是道德意识的核心,“仁义礼智跟于心”,仁、义、

33、礼、智等诸种品质,或者良知、良能都是“心”的一种功能,这个具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的“心”是人性的本源。一切道德行为、道德观念都是从“心”发生的。 “心”就是良知、良能,即良心,良心是由孟子最先提出的。把良心看成是人生而具有的、在人的内心中发生作用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看来,“心”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只有尽其心,才能知其性,如何尽心?尽量发挥人的良知、良能,尽量发挥人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这样才能发挥人的本性。,万物皆备于我,“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做到尽心、知性、知天,就等于一切东西都具备了,对于一切事物,人与

34、人的关系,只要能反躬自问,我是不是忠诚不欺的发挥了我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如果这样,那就是最大的快乐了。 一切道德观念、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品质,既然都只是我的心的作用,要是自己道德高尚,就只须求诸与自己的内心。,4.以性善论和良知论为基础的修养论,孟子认为虽然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仁义礼智四端,但是,由于社会交往中物质欲望的引诱,良知、良能即人的良心就会逐渐丧失。修养的目的就是保持、发扬人的良知和良心的作用。 孟子认为能满足自身重要需要(大体)的就是君子,只要求满足次要欲望(小体)的,就是小人。孟子强调,要先立户其大,即发扬良知、良心的作用,强调人们要“良知”来抵御耳目口腹之欲

35、的诱惑,把培养自己的善良品德放在第一位。 道德上的修养功夫就是寻求已经失去的“心”,因此,强调修养上“反求诸己”的原则和方法。是否成为君子就在于能否能够“存心”,即保存、养育、培植自己的善良本心。,5. “大丈夫” 道德理想人格,“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6.以“五伦”为基础的伦理秩序设计,“五伦”即五种人伦关系。古人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孟子认为: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

36、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7.以“仁、义、礼、智”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8.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此就是孟子的“舍生取义”义利观

37、。,人皆有物利需求,孟子积极肯定了人皆有物利需求,认为这种物利需求从根本上说是必然的,合理的。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尽心下) 对于生存着和需要生存着的人来说,有些需求是不可或缺的,有些是人所共同的。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公孙丑)“口之于味也,有同耆(shi)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告子上),利益与道德相关,孟子认为,物利和道德是相关相联的、相生相长的。 “民事不可缓也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梁惠王上) 人们如果没有一定的财用作为生存的保障,就很难形

38、成一种稳定的道德观念;没有一种稳定的道德观念,就很容易“放辟邪侈”,违法乱纪,胡作非为。,以义待利,人需求的必然性、合理性,但是孟子认为人求利逐利又不能没有一定的限制和规范,如果君臣、父子、兄弟等“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告子下)。 孟子以义待利的核心是:“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万章上) “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尽心上)而“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万章下)。“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滕文公下) 如果人们能够做到严格地以义待利,那么就会“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不义之室而不居也”(滕文公下)

39、,甚至“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万章上或者“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公孙丑上)。,9.以仁政“得民心”的道德作用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 “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

40、得已。 ”,荀 子,荀子与孔孟,荀子立论虽稍异于孟子,然却不失同本孔门之宗风,孟子较偏于内圣之道,而荀子却重于外王之功,但亦不失大儒的功效,其见识和人格均极卓越高超;荀子必有得于孔门易传之学,故能观察精微,预知事物的微妙,而不追求富贵,这是有得于孔门安贫乐道的说法,虽然荀子说重外王,但自己也亦不失内圣之功。 荀子继孔子的“仁”、孟子的“义”之后提出“礼”,而“礼”是儒家经典思想之一。,荀子的伦理思想,1、“人性恶”的道德起源论 人性是指人的天性 荀子认为,人之命在天,“无天地,恶生?” 天地者,“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 既然人是由天而生的,人情也就出

41、于天情,同于天情。出于天情同于天情的人情就叫做“性”。 所以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 。,荀子人性,人先天性恶,仁义后天所学 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执注错习俗之所积耳。”,大体与小体,荀

42、子和孟子一样,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 但是,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 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天人之分”,先天的人性恶,可以后天制约,一方面,“故虽为守门,欲不可去;虽为天子,欲不可尽。”性、情欲都源于天,因此人对于性、情、欲最多只能是“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 另一方面,“天能生物,不能辩物也;

43、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天不能治人,叫做“天人之分”。既然有“天人之分”,就可以有人治,有人与天情、天性的对抗。,“化性起伪”,“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伪即为,意即人类的作为。性和情是天生的,人不可干涉,也不应该干涉。但人的后天选择、思考、学习、行事,却完全取决于人,应该由人自己承当,“天”也同样不可以干预人事。 “伪(为)”与“虑”与“学”与“行”,正是荀子思想中所最终强调的部分。,“为”与“不为”,“君子”与“小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为与不为。“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

44、相为也。” “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 能行,能止,能为,即是君子。小人循性而不知为,君子明天人之分,化性起伪,不舍于性而求有为,性与为既是有区别而对立的,又是一致而并存的。性虽具有欲望,但性本不怎样恶,不加以节制才乱,才恶。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性伪合”,“性伪合而天下治”。“性伪合” 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表现在方法上,是“学”的方法和途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积善成德,圣心备焉。” “为” 不舍弃“性”而独在。“为”与“性”相

45、联结的关键环节,就是“学”。 其二,荀子以礼义并称,区别于孟子的以仁义并称。荀子对礼学有着重要的阐述,“性伪合”表现在具体内容上,就是礼。,性恶论的意义,冯友兰先生说:“荀子最著明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禽兽有父子,有牝牡,这是自然。至于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为和文化的产物。它不是自然

46、的产物,而是精神的创造。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要有道德,并不是因为人无法避开它,而是因为人应当具备它。”,2.对作为规范体系的“礼”的阐发,荀子认为,“礼”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原则,只有它才能在社会中区分人们的名分等级及其义务,只有它才能维系人类社会的存在,调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巩固和维护当时的社会制度。“礼”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准则体系,不但有封建等级制度的各种政治、法律措施,有道德原则和各种规范,有人们进行道德活动的各种方式,而且包含着对这些原则、规范的理论论证。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产生的原因,在荀子那里,道德

47、是通过“礼”这个范畴来表达的。在荀子一书中,“礼”一词出现了375次。“礼”不但可以统治社会,而且是调整整个自然界的万世不变的永恒的至高无上的法则。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礼的意义,1.区别人与动物。 “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2.区分贵贱等级。“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3.维持社会秩序。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

48、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3、 “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论,性恶论的重点不在“性恶”二字,而在于“化性起伪”,也就是强调后天学习与后天教化。 “化性起伪”。谓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伪是人为的规范。节制自然本性,遵守社会规范,这个过程就是道德修养的过程。荀子的“化性起伪”说明了,人性的本恶,并说明了人性的后天可改良性,这和孔子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相似的含义。,“化性起伪” 的方法,1.道德教育。 “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曝,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

49、知明而行无过矣。” 2.榜样、环境的作用。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3.坚持道德修养,日积月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骇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楔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镂。”,“化性起伪” 的方法,3.坚持道德修养,日积月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骇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楔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镂。” 4.积善成德。 即积小善为大德。善,指善行;德,指品质。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大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