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 明及清前期的编辑出版,第一节 社会背景 第二节 编辑活动 第三节 明代的图书出版事业 第四节 清代前期的图书出版事业 第五节 明清的印刷技术及图书形制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图书流通,第一节 明清编辑出版业发展的背景,(一)明代图书事业发展的社会因素 1.经济繁荣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市民阶层及广大民众对图书的需求 3.统治者对文化及图书出版事业的重视 4.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二)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 1.尊孔崇儒 2.开科取士 3.提倡理学 4.重视图书的编纂、典藏及整理,(三)明清对图书出版的管制 1.明代对图书出版流通的管理 2.清代的文字狱与禁书运动,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编辑活
2、动,(一)明清的政府编纂机构 翰林院 (二)类书的编纂 1.永乐大典 2.古今图书集成,(三)丛书的编纂 四库全书 (四)史籍的编纂 1.修起居注 2.修国史 3.修前代史,(五)地方志的编纂 (六)清代的考据学及其主要著作 (七)戏曲与通俗小说,第三节 明代的图书出版事业,(一)由内府到地方的官刻 1.中央内府刻书 经厂本: 纸好、字大、但内容不精。 藩府本:底本好、校勘精、质量高。 书帕本:最滥,被称为“灾木”。 2.国子监刻书 (二)私家刻书及贡献 正嘉年间,私刻掀起复古影宋热潮,几可乱真。最大的私人刻书家毛晋汲古阁:藏书84000,刻书40多年,600余种,含十三经十七史六十种曲津逮秘
3、书。,(三)民间坊刻的特点 (四)明刻本的特点和缺点 (五)明代刻书地区的分布及变化 刻书中心 吴最精,闽最多, 越皆次之。,第四节 清代前期的图书出版事业,(一)官刻本与武英殿刻书 康熙年间建武英殿刻书处 (二)精审的私家刻书 王士桢渔洋精华录,纳兰性德通志堂经解,黄丕烈士礼居丛书,顾千里思适斋丛书 (三)坊刻的兴盛 坊刻:南北两京、苏杭二州 李文藻、缪荃孙、孙殿起、雷梦水都写过琉璃厂书肆记 (四)清代前期刻本的特点 (五)清代前期刻书地区的分布及变化,宋、元、明、清刻书比较,第五节 明清的印刷技术及图书形制,(一)活字印刷的发展 明清两代的活字印刷 明代,使用木活字的地区已普及到苏州、杭州
4、、南京、四川、福建、云南等地。明朝用木活字印刷的书籍,至今有名可考的约100多种。 明代用木活字印家谱,到清代更为普遍。浙江之外,江苏、安徽、江西、四川等地,都有 “谱匠”、“谱师”。 清代木活字在全国通行。各地的衙门、书院、官书局,大都备有木活字的店铺。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书活动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检字: 按形:部首法、笔画笔顺法 按音:韵部法、注音法、拼音法 号码:四角、号码法等,(二)套版术的成就与版画 1.套版印刷术 (1)源流: 朱墨两色写本-涂色-套版 1)写本时期,为区别正文与注释,就出现两色写本。 2)一块版上分别涂色印刷。 3)多块版分版分色套印在
5、同一张纸上。,(2)发展 印书:明吴兴闵氏(闵齐伋),凌氏(凌蒙初);内容多经史、戏曲、小说;从两色到五色。,2.饾版和拱花的发明 把版画与套印结合,取“饾钉”之形 明吴发祥萝轩变古笺谱 . 明胡正言十竹斋画谱。 凹凸两版嵌合,使纸面拱起。 北京荣宝斋 上海朵云轩 (三)影刻本,(四)书籍装帧形式的变化 卷轴向册页制的过渡: 受梵夹装的影响: 经折装:长卷纸一正一反折叠(有册无页) 旋风装(有册无页)两种说法。 龙鳞装:旋风装鳞次相错。 册页制: 印本时期的装帧形式 蝴蝶装:版心向内 连翻两页 宋 包背装:版心向外 一张纸作封 面和封底 元 线装:封面封底分开,版心向外。,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图书流通,(一)图书发行体系日臻完善 (二)明清的书价 (三)图书发行中的宣传与防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