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章 企业与市场,企业与市场一样也具有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当我们把企业与市场联系起来,特别地是,从现代经济制度的角度来对企业进行分析,就会慢慢揭示这个“黑匣子”里的奥秘。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从一些基本概念入手,探讨诸如企业与市场有什么不同,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什么,企业的本质是什么,企业存在的边界及最优规模等基础性却很重要的问题。本章我们主要讨论企业追求的目标,然后我们分析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的供求行为;我们运用交易费用理论来解释企业存在的理由,其相对于市场的优越性与缺陷;第三节分析企业存在的边界及其最优规模的选择。,一、企业的目标1. 厂商与企业在以上章节的分析中,我们主要采用了“厂商(fir
2、m)”这个概念。在经济学分析中,生产者也称厂商或企业,厂商和企业(enterprise)是可以互用的概念,是指根据一定目标(通常是利润最大化),为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独立经营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独立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以独立的生产者的面目和其他企业发生关系,而这种联系的基础就是市场;二是企业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是非独立的,联系各个组成部分的是企业决策者的计划;各组成部分和外界的关系,同样受企业决策者的计划支配企业的这种独立性来自产权的界定,围绕着产权交换,企业周围就形成了拥有各种利益关系的经济主体。这些主体主要包括三种类型:雇员、管理者和所有者。雇员是为企业工作的
3、人员,通过工作劳动收取报酬;而管理者有可能是所有者,但大多数情况下管理者是企业所有者雇佣的具有管理和经营企业职责的高级雇员,也按劳取酬;企业的所有者是企业行为的最终责任者,当然也是企业行为收益的获得者和有关代价的付出者。,作为生产单位,企业的功能就是将各种生产投入(如土地、劳动、资本等)通过整合、配置转化为一定产出,并据此获取利润。企业可以是单工厂,也可以是多工厂。多工厂企业的工厂布点可以是在同一区位,也可以跨地区,甚至跨国。企业的规模可以小到只有夫妻两人的个体户,大到巨型跨国公司。,2.企业的目标分析企业行为就是探讨在技术和成本约束下企业如何实现一定的目标。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一直是经
4、典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根据利润最大化假设建立的厂商模型,得到了十分有用的有关厂商行为的可供检验的理论假说。但是,在现实中,企业并不总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企业除了利润最大化外还有着许多其他的目标。,(1)企业的非利润最大化目标根据对现实中厂商目标的进一步研究,经济学中产生了其他几种重要的替代性厂商目标假设主要有鲍莫尔(Baumol)的“销售收入最大化”假设、威廉姆森(Williamson)的“经理人员效用最大化”假设,西蒙(HSimon)的“满意利润”假设。,第一,销售收入最大化。鲍莫尔认为,在现代公司制的企业组织中,企业的所有者往往并不是企业真正的经营者,企业的日常决策是由企业的所有者(委
5、托人)委托经理(代理人)做出的。企业所有者和企业经理之间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销售收入对经理人员的地位、声望和收入的影响大于利润。因此,经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追求其他一些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目标。例如,为了避免因此时利润提高而导致彼时利润下降的风险,经理人员往往追求一定稳定利润水平前提下的销售收人最大化(Sales maximization)。著名的财富杂志就是以公司的销售收入为标准来排列每年的世界500强。因此,当公司的经理阶层追求进入世界500强以及在500强中的排位时,销售收入最大化就成为主要目标。,第二,经理人员效用最大化。
6、威廉姆森认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人并不能完全监督和控制公司经理的行为,经理人员除追求正常的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之外可能还追求诸如职工规模、个人名声等其他效用目标。例如,追求明亮宽敞的办公室、豪华的家具、大量的秘书等,享受所谓的“在职消费”。另外,企业的规模越大,经理们在其地位、权势、可支配资源等方面的得益就越大,特别是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企业的规模越大,级别就越高,这些因素都可以成为一种激励因素促使经理们主要着眼于效用最大化。,第三,满意利润。西蒙(HSimon)认为,利润最大化假设是不现实的,现实中确定产品的需求函数非常困难,并且利润最大化假设也包合着对经理的根本不切实际的能力要求。要求经理利
7、润最大化的过程必然遇到三个障碍:一是由于信息汇集能力的局限性,要制定出所有的可能性方案几乎不可能;二是由于人类计算能力的有限性,对各个方案的可能结果进行精确计算也是不可能的;三是经理不一定具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偏好函数。因此,西蒙认为企业目标的恰当假设应该是获得满意利润(satisfying profit),而不是最大化利润(maximum profit)。,此外,还有马里斯(Marris)的“企业成长率最大化”假设,职工人均收入最大化假设等。但根据这些假设建立的企业行为模型,只是对利润最大化假设下企业行为模型的适当补充,而不是替代,不同的模型只是适用于不同的分析目的(2)确定企业利润最大化目
8、标的原因尽管对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假设颇有争议,我们仍然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厂商行为的一个基本假设,因为这一假设与别的假设相比,具有很多的合理性和解释性。,第一,企业所有者仍是企业利润的最后归属者。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所有者仍拥有最大的发言权,而企业的利润最后总是归属企业的所有者事实上,不论任何形式的股份制企业,也不论企业规模大小,企业所有者尽管可能对企业的经营者不加干涉,也可能容忍利润的暂时低迷,但绝不会任用一个对企业利润不太重视的经理来管理企业。而且,利润下降意味着股票红利的下降,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往往会选择“用脚投票”(抛售股票)的办法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或者董事会会不满足于目
9、前的经营状况而改组经理班子,这样经理就面临着“下岗”的危险。,第二,利润是企业生存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的利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实现其他一系列目标的根本保证。绝大多数产品都是高度竞争性的,如果某个厂商出于某种原因忽略了利润,进货成本比别人高,生产方式落后,不重视技术创新等,那么,该厂商的成本就会大大高于社会平均成本,企业就会发生亏损,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所以,出于企业生存发展的考虑,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是一个现实而合理的假设。同时,一个企业如果缺乏利润支撑,企业的其他好多目标也难以实现。,第三,经理的行为受劳动力市场的制约。无论是投资者对经理的监督制度,还是激励机制,都不是完美的,
10、无法起到完全约束和激励经理行为,达到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一致的效果。但是由于受劳动力市场的制约,不管经理人员存在何种动机,其行为不大可能偏离企业以利润最大化目标太远。因为如果一个企业的经营效益太差,该企业很容易被人收购,或者董事会不满足于目前的经营状况而改组经理班子。如果经理出现多次经营不善而被企业解雇,其很难再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工作。而相比较而言,一个具有良好经营效益背景的经理,则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投资者的青睐,并获得更高的报酬。,总之,即使厂商的经营有多种目标,利润极大化目标假设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是一个良好的近似。这不仅因为在利润最大化假设之下,经济学家可以建立较为完美的理论模型来研究微观
11、经济的各种问题,而且,一种理论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它的解释性和预测性(即外界情况发生变化后厂商的反映),利润最大化假设是符合这些要求的。因此,在以后的分析中,我们依然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厂商行为的一个基本假设,当然在现实中具体分析某个厂商时,可以参考别的目标。,专栏:91 非私有制企业的目标经济学研究偏重于私有企业的行为,通常假定这些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但现实中,即使是欧美等私有制发达的国家,也存在一些公有制形式的企业,如合作制(cooperative)企业、员工管理(1abormanaged)或员工参与(1aborParticipated)的企业,也有部分国有企业(state-owened en
12、terprises,SOE)或公共企业(public enterprises) 在英国把股票上市的私人企业称为公共企业或公众企业,不能把它们与国有企业或政府企业相混淆。,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更是存在大量的公有制企业。这些企业的目标、行为和绩效与私有企业不完全相同,也需要在理论上加以研究。,西欧国家存在很多的生产者合作社,这些合作社中,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工人雇佣资本并控制着企业。员工参与制企业是员工部分所有或控制的企业 中国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于这类企业。,具体可分为员工管理的企业和参与制的企业,区别主要在于员工对企业的所有权或控制权方面的差异。这类企业的数量多又增长很快,
13、例如,1976年至90年代中期,美国有涉及700万员工的5000多家企业,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开始变成由员工部分所有的企业英国也通过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形成相当数量的员工参与制企业。其他如法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家均不断形成这类员工参与制企业。解体之前的南斯拉夫实行的工人自治体制,实际上也是属于员工参与制企业的形式。,1958年,沃德(B. Ward)在他的创新性论文中指出,员工管理企业的目标是追求人均收入最大化。可以假定员工管理企业面对的是竞争性产品市场和竞争性要素市场,从而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资本租金和固定工资,即:pX-rK-wL (9.1) 其中,X为产量,p为售价;K为资本雇佣量r为租金率
14、;L为劳动雇佣量,w为工资率。如果剩余平均分配,人均利润为:/L(pX-rK)/L-w (9.2)于是我们可以定义,员工管理企业中的平均收入y,等于名义工资与人均利润之和,即:yw+/L(PX-rK)/L (9.3),式(9.3)就是员工管理企业的目标函数。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员工管理企业在技术约束下追求人均收入最大化的行为,会导致一些不同于私有企业的结果。参与制企业的目标函数将体现资本所有者和员工双方的要求,可以想象,既不同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完全私有制企业,也不同于完全的员工管理企业,而是某种形式的折衷,具体的偏向程度取决于参与双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并根据这种讨价还价的能力分享企业的特定租金。这类
15、企业在一定约束下追求目标的行为也会导致独特的结果,3.利润最大化与规模经济企业作为一种市场活动主体,其行为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这与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目标,正好具有对称性。它们作为市场的供求双方,各自追求自身目标的行为,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如果厂商是利润最大化者,它们将以一种边际的方式作出决策,在技术、市场和经济条件约束下作出使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生产计划(即确定最佳的投入和产出水平)。对于价格接受者来说,均衡条件就是熟知的价格与边际成本相等。,此外,正如我们在前一章所分析的那样由于生产中有一些固定成本独立与产出水平,随着企业产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企业能够通过实行劳动的专业化分
16、工、采用大型的机器设备、推行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生产工艺等方法来降低单位投入的平均成本,从而达到规模经济。例如,研究表明,汽车的有效率生产要求至少达到每年30,000辆的生产量。另外,规模经济还体现在企业为大规模生产筹集资金。例如开发一架新商用飞机需要超过10亿美元的开支;研究和开发一个新的计算机微处理器,如英特尔的奔腾芯片,需要花费的钱更多,这些资金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公司利润或从金融市场借款。,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较大生产者的平均成本低于较小的厂商。因此,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凡是不能把生产规模扩大到足够高度的企业,生产成本难免较高,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反过来说,只有把企业规模提高到一定水平的
17、企业才能生存与发展。企业的规模唯一取决于生产的技术水平,企业的最优规模将由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决定。,二、企业的本质长期以来,经济学始终把企业简化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活动主体,一个生产函数或者简单的投入产出转换器。为什么会存在企业?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如何?企业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关系怎样?企业内部的协调机制是什么?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均被省略。在科斯之前,经济学家基本上是从规模经济的角度分析企业纯在的必然性。用规模经济解释企业的存在比较适应大企业横向经营的情况。但是,当单一产品的产量不够大,或者企业的发展是以纵向经营或多样化经营为主导方向时,规模经济的解释性就显得不足了。同样的情况也适应于企业的
18、纵向联合和多样化扩张。,例如,开始时两家企业汽车厂和发动机厂分别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归不同的管理者经营。汽车厂若要买发动机厂的发动机,可以签订合同,按价付款,按合同得到供货。汽车厂买到发动机后生产出汽车,得到自己的收入;发动机厂卖出发动机后也获得自己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双方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市场交易关系。但现在的企业决定改变这种交易关系,于是,两家合并成一个企业,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汽车厂和发动机成了同一企业的两个不同部门,都处在同一个公司的最高领导层的领导之下。企业高层领导会用“看得见的手”取代价格机制,对包括价格形成的方法、供货承诺、绩效评估、合同履行的办法等做出规定,这样,原先的市场买卖关系被
19、企业内部的计划关系所取代,也就是说市场被企业所取代。,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显然不是规模经济的原因,因为这是一种纵向联合。经济学家认为,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用市场这种形式组织生产是需要成本的,这个成本就是交易费用(Transactions cost)。1、交易费用经典的微观经济理论有一个隐含的基本假定这一假定就是,市场的交易是没有成本的,也就是说交易费用为零。但是现实中,市场交易显然是存在交易费用的,为此,我们首先需要说明什么是交易费用。,(1)什么是交易费用所谓交易费用就是为了完成交易而发生的费用。在任何一个经济社会中,只要进行社会生产就一定会有交易发生,而任何一笔交易得以进行和完成,就
20、必须付出相应的费用。现实中交易费用主要包括:寻找和发现恰当的交易伙伴的成本、了解交易价格的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订立交易合约的成本、履行合约的成本、监督合约的履行和制裁违约行为的成本等等。,我们再以上述汽车厂和发动机厂的例子为例在两家企业合并之前,汽车厂商决定向哪家发动机厂订购时,它首先要了解目前在市场上有哪些公司生产汽车发动机,这些公司分别坐落在何处每一家公司的产品质量和价格如何等情况,这些信息的收集是需要花费成本的。汽车厂商在获取了基本的信息之后,还需要对不同发动机公司的情况进行比较,从中初步选出交易对象。通常情况下,一家汽车厂商不会只与一个备选对象进行谈判。谈判意味着讨价还价,往往需要耗
21、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包括准备谈判的时间、谈判的时间、交通往返、谈判材料的准备和修改,并且还可能需要在一定的时候请客吃饭等等。,在达成合约后,合约的履行仍然是有成本的尤其是合同的履行需要进行监督,这对交易双方都是一种费用的支出。汽车公司需要对发动机的质量进行检验,以确认其是否符合合约的规定,达到所要求的标准;汽车公司还要对发动机的交货时间进行监督。合约的履行如果出了问题,那么,交易双方就会因此而支付更多的费用。如果因交货延期而影响汽车的生产,或者因发动机的质量导致汽车质量下降,那么,尽管在合约中或许已经有了规定,其具体的实施(如对发动机公司的惩罚)仍是有成本的。,(2)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那么,交
22、易费用能否被避免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可以从产生交易费用的基本因素作进一步的分析。之所以产生交易费用可以归结为:信息不完全性(具体见第十三章)、交易者的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从上面例子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合约的签订与执行变得异常复杂。交易双方都想从对方诱导出有关的信息,想监督对方的行为,想约束和惩罚对方违背合约的行为等等。所有这些努力都会耗费有限的资源,都会产生交易成本。那么,能否在一开始就签署一个无所不包的契约?答案也是否定的。这主要与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有关。,第一,人的有限理性。人的有限理性是指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准确地预测未来,而充其量只能获得“一知半
23、解”。因为,一方面影响未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人们能够把握的因素总是十分有限的;另一方面即使人们能够穷尽所有影响因素,也不可能对所有这些因素做出正确的预测。一个合约的最大的困难在于双方都要准确地预测签约之后的合约有效期中可能发生的种种变化,并规定对这些变化采取的反应办法。这些实际上都是无法实现的。上述例子的汽车厂和发动机厂交易的过程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带来大量的不确定性,没有人能预知一切,两家厂商也不可能事先在合约中制定各种应对措施。即使存在这样一个无所不包的完全合约,其谈判、履行的费用也高地令人乍舌,使得交易无法继续下去。许多交易正是因为市场交易费用太高而采用企业内部交易。,第二,机会主
24、义。机会主义是指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有可能利用一切可能机会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包括提供不确切信息,利用别人的不利地位施加压力等。如果没有机会主义倾向,在不少场合,由于上述不完全理性所引发的困难仍然可以合理解决。交易双方只要等到当某种不测发生时,寻求对双发都有利的解决就可以了。如果双方有机会主义的谋利倾向,当一方处于不利地位时,就会增加交易的复杂性。如果汽车厂在决定投资汽车组装线之前就和发动机厂进行谈判,那么,他可以处在一种平等的地位;而如果在汽车组装线投资后再和发动机厂谈判,就会处于一种相对不利的地位。,(3)交易费用的度量作为将交易费用概念推向“可操作层面”的经济学家,威廉姆森以交易作为基
25、本分析单位,提出了资产专用性、交易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个刻画交易的维度。第一,资产专用性。所谓资产专用性,是指资源在用于特定用途以后,难以转作它用的性质,这种性质对不同资源和同一资源不同的用途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有些资源(如可以生产各种零部件的通用设备、掌握通用技术的工人)的资产专用性较弱;有些(如生产某一特定零件的专用设备、掌握特定技术的工人)则较强。随着资产专用性增强,缔约后违约的风险就越大。因为专用性较强的资产难以转作它用,其所有者就有可能受到交易对方的敲诈,要求以较低价格继续提供服务,面对被要挟和被套牢的风险,从而增加了交易的难度。这就是为什么输油管通常为油田和炼油厂共同拥有;电
26、梯和办公大楼玻璃窗为大楼所有者所有;绝大多数冷藏箱车不是由铁路部门所有,而是由使用运输工具的公司,如食品公司所有。,专栏:92对输油管通常为油田和炼油厂共同拥有的具体解释假如几口油井分布于单独拥有的输油管道沿线,输油管通向一群独立归属的炼油厂。一旦所有资产就位(油井钻好、输油管和炼油厂建成),油田和炼油厂对输油管来说,是专用的。由于输油管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输油管所有者对市场有很强的控制力,他能向油井所有者和炼油厂索取一个极高的垄断输油费,否则,拒绝提供输油服务。而油井所有者和炼油厂会事先预期到他们在与输油管所有者市场交易中的不利地位,从而愿意共同拥有榆油管,以规避输油管所有者的机会主义行为。
27、,第二,市场的不确定性。不确定很高时使交易双方对未来都没有把握,因此也就很难达成交易合约。一般来讲,不确定性与合约的时间长短,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有关。交易所涉及的时间越长,相关的很多因素就越难以确定,合约就越难以达成。当事人的有限理性导致人们无法对未来或然事件作出完全的预期。与此同时,虽然合约中通过增加相应的条款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固定,在一定程度能解决某些问题,但是由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在未来发生的情况可能有些多种结果,要对这些结果能提供解决办法势必大大增加交易成本。,第三,交易的频率。当交易次数减少时,交易双方的相互依赖性就会增加,交易也就难以进行。一般来讲,即使交易总费用不变,交
28、易次数减少使平均分摊到每次交易的成本上升,从而提高单位交易成本。而且,交易次数减少会带来交易对手的减少,某一方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当交易对手非常少,某一方又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时,另一方很难有其他的选择。“机会主义者”就会垄断交易,使交易另一方要付出更大的代价。,2、企业的本质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是需要交易费用的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交易者的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倾向,导致合约的不完全性,从而影响市场交易的效率,增加了市场交易的费用。如果是在企业内部,上下级的科层关系代替了市场交易的平等关系当合同出现漏洞或合同没有规定的事件发生时,拥有权威的
29、一方有权对合约做出合理的解释并采取适当的行为,从而降低了交易费用。企业也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机制,是一种市场替代性组织。企业与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于,企业是依靠非价格机制实现资源在组织内的有效配置。,因此,从本质上讲,企业是用一种契约形式取代市场契约形式,所以,企业是一个契约结(contract nexus),是作为不同要素所有者,或更广泛意义上的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契约关系的连接点。该契约结连接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劳动所有者、资本所有者、经理和管理者、供应商、银行、消费者、其他公众和政府等。,专栏93 通用汽车公司购买费雪车体公司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GM)在上世纪20年代与费雪车体厂签定了长期合同,由
30、费雪车体厂向通用汽车公司供应车体。后来,新的汽车公司大量涌现,费雪车体厂为了拉拢新客户,对其他汽车公司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而把通用公司撇在一旁。通用不得不经常与费雪为质量、及时送货等问题谈判。最后,通用汽车干脆把费雪车体厂买了下来,成为其一个从属部门,变市场交易为企业交易。,交易费用对企业来说是在一种外部成本,企业实际上起到了一个将外部成本内部化的作用。通用汽车公司将费雪车体厂纳入企业组织的内部所有的交易都内部化为企业的内部交易,从而节省了交易费用。把企业理解为一种契约关系,应该说是十分深刻的。把企业作为生产函数时,我们只能看到一种投入产出的技术关系,把企业作为一个“契约结”,使我们能够从
31、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角度,把握企业的制度结构,并且为我们利用信息经济学、博奔论、委托代理理论、机制设计理论等方面的工具,深入分析这种制度结构提供了条件。,企业能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市场,是因为企业相对于市场(价格机制)具有成本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的存在减少了签约的数量。因为企业存在时,某一生产要素可以充当中心签约人,由这个中心签约人来与其他要素签订一系列契约,从而将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多边契约关系转变为要素所有者与中心契约人之间的双边契约关系, 减少了契约数量。另外,通过用一个长期契约代替若干个短期契约,可以部分节省签订每一个签约的费用。,二是企业可以以低于它所替代的市场交易的价格得到生产要素(
32、否则要素交易将重新回到公开市场)。三是企业契约关系的特性在于,生产要素所有者通过签约获得一定的报酬(固定或浮动的)并同意在一定限度内服从企业家的指挥。企业家在限定的范围内,利用其权力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将生产要素配置到“最优”的用途。由此可见,企业的存在是为了减少交易费用,是在利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存在较高交易费用时对价格机制的替代。,相关链接91 企业的团队生产理论 作为对科斯(1937)的回应,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提出了企业的团队生产理论(team production)。他们虽然仍坚持主流的契约论方法,但是开始意识到企业的生产性,并将研究重点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分析转向企业内部激励与监督
33、问题的分析。由于主要研究企业的内部组织问题,团队生产理论几乎没有涉及对企业边界的探讨,而只是回答了企业本质问题。,阿尔钦和德姆塞茨首先否定了企业契约和市场契约之间存在的权威性差别。他们认为将企业的特征定义为通过命令、权威或约束行动解决问题是一种错觉。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的投入品,它没有发号施令的权力,没有权威,没有约束行动,这和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一般市场契约完全一样。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一个杂货店老板与其雇员间的关系和他与客户间关系的唯一区别在于,前者是投人品的团队使用和某一方在所有其他投人品的安排中处于中心地位。因此,企业无非是一种特殊的契约安排,其本质是生产的团队性质。,所谓团队生产是指具有以
34、下特征的生产过程:第一,企业使用不同类型的生产要素;第二,生产使用的要素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第三,总产出并不是单个要素产出的简单加总,因为每种要素都会影响其他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由于团队生产中要素的相互依赖性导致具体测度每种要素对产出的贡献变得困难,并进而导致根据要素边际产出进行的报酬支付变得困难。在此情况下,自利的团队成员便有了偷懒的动机。如果企业不能对这种偷懒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就必然导致团队生产效率下降。由于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非常困难,因此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督人。监督人通过观察和指导投入品的活动或用途,减少偷懒活动,获得剩余收入。在这个意义上,企业被赋予能有效解决团队生产中偷懒问题的“监督机
35、制”的含义。,三、企业的规模既然企业可以替代市场,企业内部生产可以替代市场交易,那么为什么历史演进的结果是企业与市场并存,而不是企业完全替代市场,并且企业也存在着自己的边界和规模限制。这是因为企业代替市场组织生产并不是没有代价的,企业的内部交易消除或减少了市场交易所特有的交易成本,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企业内部的组织协调费用,这种组织协调费用就是企业的组织成本(Organizations cost)。,1、企业的组织成本企业存在组织成本,主要是由于不完全信息和经济个体的机会主义倾向。具体表现如下:(1)不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主要包括企业内部信息的质量问题和信息传递问题两个方面。,第一,企业内部信
36、息的质量。在企业管理组织中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使上级管理层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使企业决策得以实现。信息的质量指的是这两种信息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不可避免地随着各级管理幅度和层次的增加而受损。决策者不一定掌握必要的信息,而掌握信息的人不一定有决策权。因此,上级决策者必须要服从下级得到他所没有的信息。如果上级的决策信息得依赖下属的汇报,那么这些决策很难不受到下级汇报的影响。而如果下级和上级管理阶层的目标不一致的话,下级有可能向上级传递有利于自己的虚假信息,如隐瞒实际生产能力,从而导致上级决策失误,最终导致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或者对上级的决策阳奉阴违来增加自身的利益。,第二,
37、企业的信息传递。企业的信息传递是单向传递的,这种传递方式有两大缺陷,一方面是信息传递的速度比较慢,无论是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还是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信息只能顺沿着科层组织一级级往下或者往上传递;另一方面就是信息容易遭到扭曲,信息传递只要在某一层次遭到扭曲,将导致这一层次后传递的信息的全部失真。企业规模越大,科层组织层次越多,信息传递的速度就越慢,信息和决策遭到扭曲的可能性就越高。,(2)机会主义企业的组织成本同样来自企业内经济个体的机会主义倾向。企业规模越大,组织协调生产的过程越复杂,对企业经理与员工的监督和激励的成本就越高。对于普通的员工来说,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偷懒的动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38、,对员工的监督和激励成本就越高。例如,1个老板看管5个伙计问题不大,1个车间主任监督50个人就很困难。3个人一组,谁一松懈就会被同伴察觉,30个人混着干,偷懒就很不容易被发现。对于总经理,就缺乏客观的而明确的指标来衡量其努力和能力。利润一般用来衡量企业的绩效,但若仅用利润作为考核经理的指标,就不太妥当,因为影响利润的因素太多了,经理可以找到多种借口。对于企业的从属部门来说,其总是具有扩张预算的倾向。因为只有这样,下级才能从上级得到较为宽松的拨款。这时候个体的机会主义不仅会因扭曲的信息传递导致错误的决策,而造成效率的损失。,2、企业的边界及最优规模企业可以替代市场,或者说企业存在的前提就是企业的
39、组织成本低于市场交易费用。但是,企业的规模不能无限制地扩大,而是存在最佳规模的选择。,市场交易费用和企业组织成本都是厂商一级的特殊成本。如果一个厂商只有一家工厂,工厂一级发生的交易,组织成本就是厂商的成本。如果是多工厂厂商,工厂一级并无交易成本,组织成本虽然存在,但与厂商一级的组织成本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工厂的管理层能直接了解本厂情况并进行监督。组织成本与企业规模起点密切相关。当企业的规模起点较低时,扩大企业规模所遇到的组织成本方面的阻力较小因而随企业规模的扩大,这时组织成本反而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在企业规模起点较高时,组织成本则以递增的速度增加。虽然计算机大范围普及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大
40、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但在信息失控和扭曲方面所能起的作用依然是十分有限的。因为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形成决策和贯彻决策前的信息综合,都是由人来选择和决定的。,组织成本是企业规模扩大的主要限制因素。当企业规模扩张导致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边际组织成本)等于在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的交易费用(边际市场交易费用)时,企业规模便停止扩张。因为此时若企业继续扩张,将得(企业内部新增交易节省的市场交易费用)不偿失(企业内部新增交易引起的组织成本的增加)。,在现实中,大企业在交易费用上具有优势,小企业在组织成本上具有优势。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得在企业内部再进行一次交易时所花费的费用等同于这笔交易在市
41、场上交易所花费的费用,企业就不能再扩张,这时企业就达到了它所能达到的最优边界。交易费用的企业边界理论观点同马歇尔(A. Marshall)厂商生产规模由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相等的原则所决定的观点是一致的。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处于边际交易费用等于边际组织成本的点上。在现实世界中,边界点是企业家们不断进行尝试(多控制一点或少控制点交易)的结果。,相关链接92 产权经济学对企业理论的贡献产权经济学对企业理论的贡献集中体现在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 8L Hart,1986)、哈特(1995)、哈特和莫尔(Hart 8L Moore,1990)等人的著作中。通过建立形式化(formal)的数学模型(
42、GHM模型),产权经济学具体分析了一体化的收益和成本,界定了企业的本质和边界。产权经济学对企业的分析是建立在不完全契约“的基础上的,哈特认为企业产生在人们不能拟定完全契约,从而权力和控制变得极为重要的地方。其基本的逻辑思路为:契约的不完全性导致交易各方缺乏进行事前关系专用性投资(relation investment)的激励,因此应该通过最优的产权安排获得最大化的联合产出。生产应该由两个独立的企业分别进行还是由一个企业进行取决于企业之间资产的互补性程度。,产权经济学认为,企业边界取决于纵向一体化收益和成本的权衡。假设存在甲、乙两家独立的企业,各自拥有对企业物质资产的所有权。若两家企业实行一体化,伴随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边界无疑也扩展了。因而,企业边界与一体化问题息息相关。在GHM模型中,产权经济学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虽然任何一种纵向一体化模式在事后总是有效率的,但无一例外都会对事前的投资产生不同程度的扭曲。这种扭曲表现为谁在纵向一体化后的企业中拥有控制权,谁就会出现投资过剩(overinvestment),而处于被控制的一方则会投资不足(underinvestment)。因而,纵向一体化的必要性取决于所有权的配置能否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扭曲(destortion),只有当拥有控制权的一方提高的生产率超过被控制方损失的生产率,从而能增加总剩余时,纵向一体化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