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20年代的戏剧.ppt

上传人:explodesoak291 文档编号:388878 上传时间:2018-10-12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20年代的戏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第六章 20年代的戏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六章 20年代的戏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六章 20年代的戏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六章 20年代的戏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六章 20年代的戏剧,第一节:“五四“以前的话剧运动 一、话剧的基础知识 戏剧 戏曲 话剧,1914年春柳剧场不如归 ,戏曲铡美案剧照之外交流系统,话剧哈姆雷特,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二、现代话剧的萌芽与演进,1、春柳社最早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进行自觉探讨与试验创造的社团。1906年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创始人李叔同(息霜)、曾孝谷。先后加入者有欧阳予倩、吴我尊、马绛士、谢抗白、陆镜若等人。,欧阳予倩,李叔同,春柳社的戏剧活动可分为前期春柳和后期春柳两个时期。 前期春柳社包括19071909年在日本东京的演出活动。其中,影响最大的两次演出, 一次是1907年6月公演的黑奴吁天录,剧本按

2、现代话剧分幕形式用口语写成,因而被欧阳予倩称之为“可以看作中国话剧第一个创作的剧本”。 另一次是1909年初夏演出的4幕话剧热血(改编自法国作家萨都 作品),这出戏无论在内容和运用话剧形式上,都获得中国留学生的好评。,黑奴吁天录翻译自斯托夫人小说,后期春柳社指辛亥革命后的戏剧演出活动。1912年春,陆镜若邀集欧阳予倩、马绛士、吴我尊为骨干,成立了新剧同志会,开始了后期春柳的戏剧活动。19121915年,新剧同志会以上海为基地,先后在常州、苏州、无锡、长沙、杭州一带作巡回演出,保留剧目有家庭恩怨记、不如归、猛回头、社会钟等,对新剧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1915年陆镜若去世,新剧同志会也随之解体。

3、,2、“进化团”与“天知派新剧”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与重教化功能的戏剧演出模式 进化团是中国早期话剧(新剧)的第一个职业剧团,它1910年冬成立于上海,领导人是新剧活动家任天知。先后参加这个剧团的主要成员有汪优游、陈镜花、王勾身、钱逢辛、顾无为、查天影、陈大悲等。 进化团于1912年秋解散。任天知是同盟会会员,剧团成员也多是倾向革命的青年,因此进化团的戏剧活动具有浓厚的革命色彩。,任天知,1911年春节,进化团打出“天知派新剧”的旗号,首演于南京,接着又到芜湖、汉口等地,相继演出了血蓑衣、东亚风云等剧,因内容抨击时政、宣传爱国思想,遭到清朝政府查禁 。 进化团在其活动的两年中,创作、演出的剧目

4、很多,除上面所列剧目外,重要的还有恨海、珍珠塔、黄鹤楼、苦海花、血泪碑等。 这些剧目,大都取材于现实,表达了当时群众的思想情绪和愿望。,进化团演出安重根刺伊藤剧照,进化团提高了中国早期话剧的演剧水平,培养了一批优秀演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在演出中,它采用幕表制的创作方式,由演员根据剧情提纲进行即兴表演。剧中角色分为生、旦两大类,然后再根据人物性格,把角色分成不同的派。 为适应宣传的需要,在剧情发展中常穿插进一大段议论,因而相应地创造了一种“言论派正生”角色。 在语言上,普通话和方言并用。进化团的这些特点,对后来的新剧团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甲寅中兴”娱乐性、趣味主义戏剧观的建立

5、及衰弱。,南开学生演出新村正剧照,与政治紧密联系的早期话剧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落入低潮;但在1914年,却突然出现了所谓“甲寅中兴”。 这一次繁荣突出了戏剧的娱乐性和表现性,题材倾向世俗生活,在欣赏趣味上更是自觉地向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靠拢。 涌现一批戏剧刊物,如新剧杂志、俳优杂志、剧场月报、繁华杂志、戏剧杂志、游戏杂志、民权素等,也可以说,它们同样是中国新剧“极盛时代”的产物。在这些戏剧刊物上,第一次围绕着新剧的前途和命运,以及种种戏剧现象和问题,展开理论的探讨。,此次讨论中涉及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新剧的性质。当中国人注视着西方话剧并把它引进中国时,所看重的是新剧的对于革命、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功用

6、,因此,不少文章把新剧定位为“改革社会之利器,增进民智之良药”。 在当时的一些理论家看来,新剧不但应肩负社会教育之责任,而且还应具有远大的理想,方能使新剧永远保持进步,不断发展。对于新剧性质的认识,也有论者侧重戏剧的艺术方面。 如马二(冯叔鸾 )先生在其戏学讲义中,即看重新剧的艺术性质。他说:“新剧纯是文学演艺的性质,必求其立意新奇而虚实互用。每剧虽不出四五幕,而前因后果,种种变迁,即一一曲折细微之处,皆能现出,方为佳作。”,“甲寅中兴”是以中国第一个现代大都市上海为中心的,以“职业化”与“商业性”为主要特色:一年之内,上海一地即成立职业剧团数十个,职业演员在千人以上,演出剧目数百个。 一个明

7、显的趋向是话剧诞生以来一直占主导地位的戏剧教化功能的淡化,突出了戏剧的娱乐性和表现性,题材倾向世俗生活,在欣赏趣味上更是自觉地向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靠拢。 单纯商业性演出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文明新戏终因迁就小市民的封建落后意识与恶俗趣味,以及艺术上的粗制滥造、某些演员的堕落,而失去了观众。,职业文明新戏日趋衰落,但以天津南开学校与北京清华学校为代表的学生业余演剧,却引起了社会的注目,正是在“南开新剧团”30年代诞生了我国戏剧大师曹禺 。,周恩来与南开新剧团,第二节:“五四”时期的话剧运动与实践,一、 新青年发动“旧剧评议”建设新戏剧的激进立场“五四”时期适应新文化运动的要求,话剧运动再次兴起。

8、这次兴起是以批判为其先导的:新青年在1917、1918年间曾展开过“旧剧评议”,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对中国传统旧戏发动了猛烈的攻击。,1、对旧剧的批判 :充满儒教与道教思想毒素的封建性内容以及“大团圆”结局;排斥“多含原始的宗教的分子”(周作人)。 2、新的戏剧观的建立:一是“把戏剧做传播思想,组织社会,改善人生的工具;二是提倡现实主义的戏剧,要求戏剧”在当今社会里“取材,表现”我们每日的生活”,描写“平常”的普通人,并打破传统的“大团圆”主义,如实地揭示现实本来面目。应该说这些要求是符合“五四”思想革命、文学革命的需要的,与同一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提倡也是一致的。,二、“国剧运动”新剧建设中稳

9、健的文化选择1、张厚载的保守主义戏剧倾向,他在我的中国旧戏观一文中论述了旧戏的虚拟性、程式性和表情性等美学特征,并且认为旧戏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结晶,完全可以保存“。 2、国剧运动1926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学生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提倡“国剧运动” 。提出要糅合东、西方戏剧的特点,在“写意的”与“写实的”两峰间,架起一座桥梁。主张“从整理与利用旧戏入手“去建立“中国新剧”。这一设想,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由于不适合当时社会的需求,终未能实现,但作为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留下了痕迹。,三、 话剧的建设与实践,1921年新的戏剧团体与刊物的出现,则标志着话剧

10、进入了建设与实践的新阶段。建设任务:要提出系统的戏剧观念,建立新的组织形式、表演体制、演出方式,并产生自己的剧作家与剧本创作。,(一)戏剧团体的建立 1、上海民众剧社(现实主义戏剧) 2、上海戏剧协社(现实主义戏剧) 3、“爱美剧”与学生业余演剧的高潮(业余的、非营业性戏剧),(二)戏剧学校1、 人艺戏剧专门学校: 1922年冬,蒲伯英出资并与陈大悲合作,在北平创办了“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学校以造就“职业的但高尚的剧人”为宗旨。 李健吾、余上沅,鲁迅、周作人、梁启超等均被聘任为校董事。这是现代中国第一所培养“专门的戏剧人才”的学校。后因经济拮据和内部纠纷,该校于1924年冬停办。,余上沅,2、

11、 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 1925年,赵太侔、余上沅、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将已经关闭的北平“美术专科学校“改名为“艺术专门学校“,增设了戏剧系。这是第一个国立的戏剧教育机构,戏剧艺术由此进入国家高等教育。,戏剧教育家赵太侔,(三)话剧艺术的现代化小剧场运动与新的戏剧理论和表演体制的建立。 涵义:所谓“小剧场“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旨在反对戏剧的商业化倾向,提倡小型业余的实验性演出,以提高戏剧的艺术质量和加强其社会作用。这是一次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戏剧,取代在西方剧坛占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戏剧的革新运动,它揭开了西方现代戏剧的帷幕,在戏剧观念以及戏

12、剧文学、导演、表演、舞美等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探索。,1、建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新的话剧体制,使中国的话剧走上正规化、专门化与科学化的道路。核心是以“导演(当时称为舞台监督)制“取代“明星制“,洪深为戏剧协社改编、执导的少奶奶的扇子在创建新的排演制度上,做出了示范性的努力,从而成为一次“经典性的演出“引起了社会轰动。,洪深,2、提出与建立了一整套新的戏剧美学原则与表演体系和模式“第四堵墙“理论。 这就是由19世纪法国自然主义戏剧家创造的所谓“第四堵墙“的理论,强调再现人生的真相,自然的生活的原态:“舞台上的生活,正如你透过一垛墙壁看到人家屋里那样“,因此戏剧的最高目的是创造充满真实生命的“舞台的幻觉

13、“:舞台美术(包括布景、灯光、化装等)追求逼真的、生活化的效果,演员的表演要求生活在舞台创造的特定情境中,不与观众进行感情交流,追求像生活片断那样自然。由此而创造出了以后在中国话剧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剧场戏剧“的创作与表演模式。,第三节 “五四”时期的话剧创作,创作概况: 体裁正剧、悲剧、喜剧。创作角度创作剧、翻译剧。 最先出现的是以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提倡的现实主义戏剧思潮“社会问题剧”的创作潮流,和国剧运动提倡的“趣味主义”戏剧。 初期的戏剧创作以田汉、洪深、丁西林的艺术成就最高。,(一)现实主义戏剧的最初成果胡适、汪仲贤、陈大悲、欧阳予倩的“社会问题剧“创作 胡适(1891-1962

14、):终身大事 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女田亚梅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走的故事。亚梅留学归来,自主选中了多年在一起的朋友陈先生。田太太却求签算命,说命相不合、八字相克,因此反对。最后亚梅趁父母离屋吃饭,留下字条出走。留言说“这是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该自己决断,孩儿现在坐了陈先生的汽车去了,暂时告辞了。” 此剧是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剧情比较简单。但反封建的主题鲜明,被公认为明显受易卜生的影响,它的出现对以后的社会问题剧的创作和演出有推动意义。,(二)“趣味主义”戏剧的艺术实践丁西林等人的戏剧创作 与趣味主义戏剧见解相联系,当时也出现过一些与“社会问题剧”不同,但过分追求趣味而相对忽

15、视社会意义的戏剧作品。这方面,丁西林、熊佛西、余上沅等人的剧作较有代表性。,戏剧家熊佛西,1、简介 丁西林(18931974)中国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丁燮(xie)林,字巽(xun)甫。1893年9月29日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191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部工业专门学校 (上海交通大学前身),1914年,入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1920年归国,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丁西林的“趣味主义“戏剧,2、代表作一只马蜂、压迫等,一只马蜂创作于1923年,独幕剧,描写觉醒的青年为争取婚姻的自主而与守旧势力抗争的一幕喜剧。 写的是有封建思想的吉母,干涉

16、儿子的婚姻自由,又想把一位余小姐说与侄儿为妻。岂料儿子早已与余小姐相爱,当他们接吻被吉母撞见后,就戏弄地说:“喔,一只马蜂”,以蒙混吉母。此剧发表后,许多大学曾演出。1926年由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公演,赵太侔导演。 多重意蕴: 外在:母与子 内在:新与旧、个人与社会 传统的人生婚恋观与现代的人生婚恋观,压迫反映的是大城市一些房东普遍不招单身房客的现象。 剧中写一个男房客交了房钱之后,房东太太却以无家眷不租为由要赶走男房客。此时又来了一个单身女房客要租房,于是二人假称夫妻租下了房子。 此剧于 1926年6月5日由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首演于北京,余上沅导演。,压迫剧照,三块钱国币的剧

17、情发生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外省逃难来的吴太太,因女仆打破一只花瓶,强行索赔三块钱国币。此事激起流亡学生杨长雄的不平,争持不下。杨某愤而将吴的另一只花瓶掷碎,同时递上三块钱国币。,三块钱国币剧照,3、丁西林戏剧的艺术特点,(1)和谐的喜剧结局。以一个喜剧家的直觉,去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结构成为具有“喜剧趣味”的戏剧。丁西林的喜剧的结局,不像讽刺喜剧那样,以“正方”得福、“反方”或受惩或归正为结束,而是真正的“皆大欢喜”。 (2)讲究戏剧的结构。戏剧(喜剧)基本冲突模式:“二元三人”模式:即将剧中人物压缩到最大限度,通常由三人构成,但不是三足鼎立,而是二元对衬对峙格局,第三者则起着结构性的作用,

18、或引发矛盾,或提供解决矛盾的某种契机。 (3)智慧与幽默的戏剧语言。,(三)洪深的剧作东西方戏剧艺术揉合的最初实践 1、洪深简介:(18941955)中国导演,剧作家,戏剧批评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江苏武进(今属常州市)人。他从中国话剧和电影的草创时期开始,就进行了编剧、导演、表演等全面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是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奠基人之一。,洪深故居,2、代表作:赵阎王 中国9幕话剧。作者洪深。1922年冬写成,1923年2月在舞台上演,洪深自饰主角赵大。 赵大原本是忠厚农民,但洋人和土豪害得他家破人亡,未婚妻小金子也被逼死,不得已在军阀部队里当了兵。后在上级的胁迫和环境的熏染下,他逐渐堕落,

19、以至放火、抢劫、杀人,无恶不作。后来他打伤私贪饷银的营长,携款出逃,被追兵所杀。 作者吸收了美国剧作家奥尼尔琼斯皇帝的表现手法,通过森林中种种幻象将赵大心中的矛盾、恐惧等情绪外化,使人物形象更生动具体,情节事件的内涵更丰富。,洪深注意从非现实主义艺术流派中汲取艺术营养,以丰富现实主义艺术的表现力,这样的眼光与努力仍然是有开创意义的。为后来曹禺戏剧艺术的成功东西方戏剧艺术的融合,作出了尝试。,曹禺原野剧照,(四)“五四“浪漫主义的戏剧艺术以田汉为代表的创造社戏剧创作 创造社的主要成就是在诗歌与小说方面,但对于戏剧他们也给予了很大注意:郁达夫写过戏剧论,郭沫若是“五四”以后重要历史剧作家,创造社重

20、要成员成仿吾与郑伯奇也先后创作过欢迎会与抗争等剧作。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创造社剧作家无疑是田汉。,郑伯奇,1、田汉简介,田汉(1898.3.12-1968.12.10)湖南长沙人,字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1916年随舅父去日本东京高等师范英文系学习,后参加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出版与郭沫若、宗白华的通信三叶集。,2、剧作:是多产的剧作家,仅20年代就创作了20多部话剧(除5部多幕剧外,均为独幕剧),为“现代话剧文学”的建立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早期有影响的剧作有咖啡店之一夜(1922)、获虎之夜(1924)、姊妹、苏州夜话(1928)、湖上的悲剧(1928)、古潭的声音(1928

21、)、名优之死(1929)南归(1929)等。,创作轨迹: 1、“五四“时期剧作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表现对社会的关注。如婚姻、恋爱、女性问题、民间艺人生活问题,基本都是悲剧。 2、三十年代剧作转向,1930年参加左翼剧联,以无产阶级戏剧为主,表现工人、农民的反帝爱国斗争,紧密配合现实斗争,但艺术上呈现出粗糙化、概念化倾向,如梅雨、顾正红之死等剧本。 3、解放后,改编创作戏曲谢瑶环、白蛇传,创作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等,被称为“梨园领袖“。,田 汉,田汉戏剧的艺术特色:1、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田汉的第一个剧本是1920年发表的四幕剧梵峨嶙与蔷薇,剧目的“梵峨嶙“(小提琴)是艺术的象征,“蔷薇“则

22、象征着爱情。)在艺术表现上,他自觉地吸取西方浪漫主义的艺术资源,显示出“重象征,重哲理,重(主观)抒情“的特色。 在田汉早期剧作中,引人注目地出现了“艺术家“形象系列: (1)艺术家为艺术献身的殉道精神:梵峨嶙与蔷薇(秦信芳 ) (2)女性为艺术家、艺术的牺牲精神:湖上的悲剧(素萍小姐为杨梦梅而死) (3) 艺术家的“精神流浪汉”气质:梵峨嶙与蔷薇里的琴师(秦信芳 ),苏州夜话里的画家(刘叔康),咖啡店之一夜里的秋英与林泽奇等。,2、较多的使用“巧合”这一创作手法,多取材于时代生活 。田汉早期话剧中多使用“巧合”这一创作手法,“巧合”的使用使其话剧情节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获虎之夜里黄大傻被魏福生的火铳打中是一个巧合,这个巧合的设置是全剧的关键,它的作用就是把全剧的矛盾冲突推向高潮。,田汉故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大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