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危机危在何处?.ppt

上传人:roleaisle130 文档编号:389319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危机危在何处?.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危机危在何处?.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危机危在何处?.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危机危在何处?.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危机危在何处?.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大学生就业危机“危”在何处?,当我国全面转入市场经济以后,高等教育也日益转变为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而不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 大学生就业危机的出现和恶化,使得这一转变的性质更加明显。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大学毕业生的薪酬水平也降至历史最低点,就业恐慌情绪正在大学生群体中急剧增长,这一现状带来的经济影响和社会政治影响非常深远。,2,一、大学生就业危机“危”在经济萧条无法自拔 就业问题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是就业问题加剧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全球工业经济体系出现了经济增长减速趋势,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 全球经济不景气,长期严重的产能过剩必然导致对劳动力的吸纳

2、不足,从而导致就业难的问题。 在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世界正面临一场从数量到质量的全面就业危机,这场危机成为最紧迫的政治问题,它同时也威胁着世界的安全、经济发展和民主进程。 在普遍的就业危机中,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老大难”问题。例如,在英国,2001-2002年度的毕业生中,有67%的人找到了全职或兼职的工作,26%的人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还有7%的人处于失业状态。 在日本,大学毕业生每年有1/4找不到工作,即使辛辛苦苦通过各种考试找到了工作,但因感觉不理想在工作三年内就辞职者达到30%。,3,我国的就业危机更加严重,我国国土面积仅占世界的7.2%,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9.5%,国

3、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3.7%,而人口却占到20.8%,劳动力占到25.6%,要在这种状态下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压力比其他国家更加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供给持续增加。据统计,1980年我国劳动力供给人口为5.39亿,1995年为7.09亿,2005年为8.6亿,2020年预测数据是9.4亿,这是极大的挑战。 2005年我国劳动力供给为8.6亿,而全世界所有的发达国家加起来也只有4.3亿个就业岗位,由此可预测我国将是全球就业压力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我国大学生就业日益艰难是从1997年开始的。尽管这么多年来我国的GDP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就业危机依然不断加剧。,4,按照供需关系原理

4、,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必须保持总量平衡,供给大于需求就会出现劳动力过剩,需求大于供给则会出现劳动力短缺。 因此,大学生就业危机的总根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供需关系失衡造成的,其实质是经济危机。 这种经济危机的深层涵义又是一种社会生存危机。正是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严峻的生存危机,从根本上造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困境。,5,二、大学生就业危机“危”在政策失误雪上加霜 中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总量的1/4以上,而资本资源(指国内投资额)仅占世界总量的不足4%,使得岗位供给量严重不足。 另外,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效率更高的技术,使得许多原来在岗的工作失业。 此外,科技发展虽然会使脑力劳动者的就业得到部分增加,但整个

5、物质生产部门的就业总量会相对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政策应该根据我国现代化的特点,选择切合实际的产业发展模式和教育模式,以维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但从1993年开始,我国城镇下岗职工开始激增,由300万人增加到1996年底的892万人,而大学生就业危机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的。 1997年以来,下岗职工的数字变得越来越庞大,因而也使大学生就业一开始就面临着一个严峻的背景。,6,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教育方针应该重点放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更新换代和效率升级上,这样才能有效化解市场经济发展与劳动力需求的矛盾,并推动经济良性发展。 但是,教育并未沿着这条道路前进,而是又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牺牲,走上了恶性

6、循环的“不归路”。 在当时的情境下,大批下岗人员由于没有社会保障,不但影响社会稳定,也反过来进一步制约了经济内需,不利于经济的增长。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亚洲开发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先生提出建议:“扩大大学教育是一个可以拉动内需的消费点。如果高校每年扩招30万学生,按每个学生年均消费1万元计算,30万学生实际消费将近30亿元。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增加学生在学校中的消费,二是缓解就业问题,三是从长期而言可以培养人才,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7,这一建议被决策者采纳,“教育产业化”开始在中国实施,结果高等学校收费以平均每年高达50%的环比增长率快速上升。 在“教育产业化”的名义下

7、,部分学校大幅提高学费、杂费等各种费用。有的学校甚至在“教育产业化”的口号下违规招生,违规收费。 “教育产业化”政策造成在校大学生中15%以上的学生沦为“贫困生群体”,而许多地方政府为贫困生设立的助学贷款却是杯水车薪。 由于高等教育产业化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高校财政危机,因而高校扩招成为一种冲动。这种冲动甚至逾越了教育发展的阶段,违背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甚至连研究生教育也演变成了一种“快餐式”、“放羊式”教育,后果十分严重。,8,回顾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扩招虽然不是造成就业危机的根本原因,但是扩招使社会就业问题的焦点集中到了大学生身上。 而近年来出现的“技工荒”、“本科生回笼技校”等现象再次显

8、示出“扩招”的弊端。 可以认为,20世纪90年代,我们为了所谓的拉动内需和化解财政困难,仓促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过分扩招,过早跨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一阶段,这是违反客观规律的,有高等教育的“大跃进”之嫌。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难变得不可避免。 就业压力的增大还造成两个奇特的现象:一是考研究生成为“就业问题缓期三年执行”,研究生报名和扩招一直急剧上扬,在校研究生的数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与此同时,研究生就业薪水却直线下滑。,9,二是“公务员热”盛况空前,2006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报名人数接近100万,录取比例50:1,成为名副其实的当代中国第一大“国考”。 由此可见,企图通过教育产

9、业化来拉动内需,推动经济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它不但不能缓解内需,反而还会造成更长时期内的内需不足,并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10,三、大学生就业危机“危”在社会后果不堪设想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一方面,其父母辈一般都经历了“文革”,未能接受充分的高等教育,且承受了“文革”和当代“下岗运动”两次就业挫折; 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在面临就业危机的同时还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处理不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就会凸现出来: 其一,“就业歧视”现象将愈演愈烈 近年来, “就业歧视”已经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话题”。 除了隐性的“就业歧视”,公开的歧视也非常普遍,比如年龄歧视

10、、学历歧视、性别歧视、户籍歧视、生理歧视、健康歧视、婚育歧视、经验歧视甚至方言歧视、姓氏歧视、血型歧视等,都已经是屡见不鲜了。,11,在用人单位成为“买方市场”的今天,各种歧视现象侵害了求职者公平竞争和平等就业的权利,对其心理上造成的损伤是无法愈合的,这很可能引发社会形成一种偏激的不满情绪,还会导致一些求职者的畸形心态,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另类求职方式也应运而生。 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和破坏了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和有序,有的甚至成为用人单位徇私舞弊的借口,使得“不拘一格降人才”成了一句空话。 此外,学历歧视、户口歧视给了造假证的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导致制造、贩卖假证件活动猖獗。,12,其二,拉动“内需

11、”政策将进一步受阻 我国经济的最大问题是内需不足,这主要源自消费不足。 而消费不足,一是收入低,没有消费能力,二是社会保障存在问题,人们不敢消费。 大学毕业生本属于拥有科学知识文化的群体,同时拥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因而最有可能成为消费的主流。 但是,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消费能力却很低,原因有两点: 一是高等教育产业化政策基本将农民家庭和工薪家庭的储蓄消耗殆尽,甚至不少家庭还负债累累,而且整个社会保障制度非常不健全,这就决定了大学毕业生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需要还债或者为家庭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二是大学毕业生往往处于成家立业的阶段,但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人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毕业生平均薪酬水平不升

12、反降,甚至出现“零工资”就业现象。 而房价近年来暴涨,其他生活成本也不断上升,大学生的消费能力更显得无可奈何。在这种情况下,政府 “拉动内需”的政策也很难成功 。,13,其三,大学生就业危机使高等教育进一步庸俗化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教育对人的培养不断受到社会人力资源消费需求的影响,教育在事实上日益成为社会个人谋生的手段,成为一种追求个人利益和目标的活动。 随着实用主义的负面影响和就业危机的加剧,大学将日益沦为培养现代劳工的场所,服从于各种劳动力市场的需要,由此,具有社会公益心和道德感的人将日益稀少。 由于就业艰难,大学生竭其所能利用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资源”为其就业开路; 也有大学生为高校

13、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领导送礼、请客,求之帮其“推荐”工作; 还有一些大学生不惜牺牲自尊与人格委曲求全,求人托关系谋职,将自身能力与素质搁置其次,而对“关系”顶礼膜拜。 当更多的大学生对求职时“托关系”现象司空见惯并受到此种不良风气同化后,“关系是第一生产力”便成为“真理”,从而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信仰危机”。 而随着就业率成为考察高等院校的第一指标,高校必然进一步向用人单位让步,高校担负的作为社会“道德标竿”的职责将进一步弱化。以就业率为杠杆造成的就业泡沫也会增长,高等教育进一步庸俗化的趋势几乎不可避免。,14,其四,大学生就业危机破坏社会和谐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一定限度内是一个教育问题,但更进一

14、步就变成了一个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对于一个普通老百姓家庭来说,若干年的积蓄投资在大学生身上,如果失业或过分委屈就业就无法收回投资,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 从当前沿海城市以房价为代表的生存成本暴涨的现状来看,生存危机的确存在,并且还比较严重。 另外,失业的负面影响与失业期长短有关,失业期越长,给人造成的身心和物质损害就越大。 大学生在从业初期便经历失业,可能会永久损害大学生的创造潜能,错过合适的就业机会。 如果长期失业,不仅会对其一生的从业和收入产生巨大影响,而且此时形成的行为观念也将影响其今后的发展。,15,大学生就业危机的另一严重后果是阻碍青少年向成人期的过渡,特别是影响他们建立家庭,使他们难以融入社会,甚至引发他们的道德败坏。 在学生失业与社会问题有着紧密联系,高失业率能够引起青年对社会的逆反情绪,出现如犯罪、吸毒、毁坏公物的行为,甚至造成社会动荡。 这种对社会安宁和个人财产的威胁往往又会反作用于大部分青少年,并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当前国内两极分化的现象已经到了临界点,如果大学生失业现象越来越严重,对社会不满情绪日益增长,最终引发社会动乱,那么我们期盼的“和谐社会”将成为“空中楼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大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