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2005年华南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confusegate185 文档编号:487730 上传时间:2018-11-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2005年华南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2005年华南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2005年华南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2005年华南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2005年华南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05年华南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 一、名词解释题 1 随意注意 2 深度知觉 3 内隐记忆 4 学习迁移 5 条件反射 6 浦肯耶现象 7 心理词典 8 特异化理论 9 智力三元论 10 成就动机 二、简答题 11 简述心理的气质类型。 12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3 简述有关能力结构的学说。 14 简述主要的情绪理论。 15 简述关于脑功能的重要学说。 16 简述概念结构的主要理论。 三、论述题 17 述 评当前关于注意认知研究较有影响的理论。 18 述评重要的人格理论。 2005年华南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 一、名词解释题 1 【正确答案】 指事先

2、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发展形式。随意注意从本质上是以内部言语形式实现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因而在生命过程中,这种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随意注意主要受制于五个方面的因素: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认识程度、对活动的兴趣、活动组织正确与否、与活动相关的过去的知识经验、人的意志品质和人格 等。随意注意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它对人成功完成各项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2 【正确答案】 也称为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它是以视觉为主的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是人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深度知觉是根据深度线索进行的,即外部环境和机

3、体内部的许多线索。深度线索主要包括:对象的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运动视差、研究的调节、双眼视轴的辐合、肌肉线索、单眼线索、双眼视差等。其中,双眼视差对知觉深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日寸,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 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和距离;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 3 【正确答案】 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情况产生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它具有自动和无意识的特点,但它却在特定的作业中表现出来。因为这种记忆 般没有意识的参与,对行为的影响也是自动发生的,因此也称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它具有自动和无意

4、识的特点,其形成和提取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认知过程,一般不能用语言表达。 4 【正确答案】 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称迁移。学习迁移在人的智慧发展中, 特别是对于维持智慧发展的连续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迁移是开发智慧潜能的必要条件,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必要依据。 5 【正确答案】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暂时接通的。它的建立通常需要经过大脑皮层才能形成。人可以建立以语词为信号刺激物的条件反射。 6 【正确答案】 明度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在正常情

5、况下,人的视觉系统能够反应的光强范围大约是从 10-6烛光 /米 2到 107烛光 /米 2。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不同变化。这种现象叫浦肯耶现象。 7 【正确答案】 是指保存在大脑中的一部词典。它储存了大量的词条,每个词条又包括词的写法、语音以及词义等各种知识,是词的意义在人的心理中的表征。 8 【正确答案】 是近年来形成的关于感觉编码研究的两种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把外部刺激的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能量的过程,叫感觉编码。感觉编码不仅发生在感官中,而且发生在神经系统的不同层面上。特异化理论主张, 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

6、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有些神经元传递红色信息,有些神经元传递甜味信息,当这些神经元分别被激活时,神经系统把它们的激活分别解释为“红 ”和 “甜 ”。 9 【正确答案】 是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 (Sternberg)研究了人的推理过程,特别是类比推理过程之后提出的。他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 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智力经验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是

7、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智力三元理论中,智力成分亚理论是最早形成的,也是最完善的部分,它揭示了智力活动的内部机制。 智力三元理论对于编制能力测验、深入了解能力的本质、促进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都有重要的意义。 10 【正确答案】 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 整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成就动机是后天获得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摆脱了低级需要的限制,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发展性动机,而不是受低级需要的缺乏性动机。在学习情境中,成就动机并非一个单一的概

8、念,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成就动机对个体的活动有重要的作用。在两个人的智商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成就动机高的人比成就动机低的人在活动中成功可能性要高一些。成就动机的高低还影响到人们对职业的选择。人们的成就动机是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家庭的特点与生活方式对个体成就动机的 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成就动机是可以测量的,人的成就动机还与权利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简答题 11 【正确答案】 一般有四种气质类型。 胆汁质:这种人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素真诚、表里如一,行动敏捷、生气勃

9、勃、刚毅顽强;但这种人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多血质:这种人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性强;他们的弱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 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粘液质:这种人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安静稳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内刚外柔,交往适度、交情深厚;但这种人的行为主动性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抑郁质:这种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他们的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

10、断。 现实生活中,单一气质类型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的人是四种气质相互混合、渗透、兼而有之的。 12 【正确 答案】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构建他的人格理论时,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这是关于需要结构的最有影响的观点。 (1)需要的五个等级 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的需要构成的,其中,生理需要是维持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基本需要,是最低层次的需要。往上依次是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五种需要的关系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五个等级是相互联系的,它们连成了一个由低而高逐级上升的层次。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 部

11、分得到满足之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高级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须的,但是高级需要与人的健康成长紧密联系,高级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人得到生理、心理的健康。在人类进化及个体发展的过程中,低级需要出现较早,而高级需要出现较晚。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复杂,因此,满足高级需要要求较好的外部条件。 (3)评价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一种比较完整的需要理论,它系统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发生、发展与需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把人的需要看做多层次的组织系统,反映了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向,以及需要与行为之间 的关系,这对于我们科学地理解需要的结构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然而,马斯洛的理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2、,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带有假设的成分。首先,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说成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模糊了人的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差别,降低和否定了人的后天生理环境与教育对人的需要的发生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其次,层次需要理论主要是从需要出现的时间早晚来划分的,没有说明各种需要的内在联系,没有揭示各种需要的依从关系;再次,对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的划分带有机械割裂的性质;最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许多概念是从抽象的人性出 发的,而不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13 【正确答案】 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心理品质的复合,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能力的结构是指能力由哪些因素构成、这些成分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以及它们的地位。

13、关于能力结构的学说主要有: (1)能力的因素说 独立因素说 该理论认为,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组成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的独立发展。但是,人们完成不同作业所得的成绩与能力有明显的相关,说明能力并不完全是独立的。 二因素说 该理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的,认为能力是由 一般能力因素 G和特殊能力因素 S构成。 G因素是人的基本能力,是决定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 S因素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 二因素说为研究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制定测验这些能力的手段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但是,该理论强调二因素的区别,将它们绝对对立起来,未看到它们的联系,这

14、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多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塞斯顿应用因素分析法提出的了构成能力的七种因素:词的理解力、言语流畅性、数字计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记忆能力、直觉的速度以及推理能力。美国心理学 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结构论,也认为能力由七种因素构成,即:言语智力、逻辑一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每一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2)能力结构理论 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区分为三种维度,即智力活动的内容、智力操作和智力活动的产物。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和行为;智

15、力操作即智力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智力活动的产物是 运用智力操作得到的结果,包括单元、类别、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由于智力的三个维度及多种形式的不同组合,人的智力在理论上可分为: 556=150种。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同时考虑了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和产物,对智力测验起了重要作用。 1971年吉尔福特宣布,经过测验,已经证明了三维智力模型中的近百种能力。这一成就对智力测验的理论与实践,无疑是一巨大的鼓舞。 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 由英国心理学家阜南提出,认为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智力的最高层是一般因素 (G);第二层次分为两大因素群 ,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

16、因素、操作与机械方面的因素,叫大群因素;第三层为小因素群,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信息、用手操作等,第四层次为特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 阜南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类似于生物分类学的分类系统,是对斯皮尔曼的能力二因素说的深化和细化。 (3)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智力三元理论 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 (Sternberg)研究了人的推理过程,特别是类比推理过程之后提出的。他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 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智力成分

17、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智力经验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智力三元理论中,智力成分亚理论是最早形成的,也是最完善的部分,它揭示了智力活动的内部机制。根据这种理论编制的能力测验,能测量出人们是怎样解 决问题的,因而对深入了解能力的本质、促进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都有重要的意义。 智力的 PASS模型 PASS模型建立在鲁利亚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的基础之上。 PASS是指 “计划 注意 同时性加工 继时性加工 ”。它包含了

18、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统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 PASS模型是建立在鲁利亚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的基础上的。 总之,上述各种理论从智力的不同角度和智力的不同层次阐述了智力的特征,一些新的智力理论的出现,体现了脑科学对智力研究的影响。这说明人类对脑的秘密了解得越多,对智力的认识就可能越深入、越全面,因而对智力的发展和培养可能产生重要的意义。 14 【正确答案】 主要的情绪理论包括: (1)詹姆斯 兰格情绪理论 该理论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詹姆斯认为

19、,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主张先有有机体的变化,而后才有情绪。 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认为情 绪是对血管变化的意识和知觉。 他们在情绪产生的具体描述上虽有不同,但基本观点是相同的,即认为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变化,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詹姆斯 兰格情绪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 (2)坎农 巴德学说 坎农 巴德学说的基本观点认为情绪的中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

20、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 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因此,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产生的,它们都受丘脑的控制。 坎农 巴德学说唤起了人们对丘脑重要性的注意,引起了人们对情绪的神经生理方面的注意,并成为这方面理论研究的先驱。 (3)认知理论 阿诺德的 “评定 兴奋 ”说 该理论认为,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 评价 情绪。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作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 理论 由美国科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他们认为,对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个体必

21、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拉扎勒斯的认知 评价理论 该理论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即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 (4)动机 分化情绪理论 动机 分化情绪理论是以汤姆金斯和扎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建立的,其基本出发点是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 该理论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和功能。情绪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情绪的特征主要源于个体的生理结构,遗传是某种情绪的阈限特征和强度水平的决定因素。生物遗传 神经内分泌系统是情绪激活和调节过程的决定

22、者。 15 【正确答案】 脑功能的重要学说主要包括: (1)定位说 脑功能的定位说开始于加尔赫斯柏兹姆提出的颅相学。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对失语症病人的临床研究。 1825年,波伊劳德提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由于人们都用右手书写、绘画,所以波伊劳德认为,对这些行为的控制可能在左半球。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加拿大医生潘非尔德用电刺激法研究额叶发现,记忆可能定位在额叶。 (2)整体说 19世纪,弗罗伦斯依据切除鸡和鸽子脑的部分的实验发现,认为不存在皮层功能的定位。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系,而与特定部位无关。实验中,如果所有皮层都被切除,那么各种智力活动都会丧失。如果有足够的组织被保留下来,所有

23、的功能都会恢复。因此,他强调脑功能的整体性。 20世纪,拉什利采取脑毁损技术用白鼠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了动物的习惯障碍与脑损伤的部位无关,与损伤的面积的大小有密切关系,由此引申了两条 重要原理: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按照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按照总体活动原理,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伤面积的大小成反比,而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 (3)机能系统说 代表人物鲁利亚认为,脑的一定部位的损伤,往往不是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的丧失,而是引起某种综合征,即一系列的障碍。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

24、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 和系统的机能定位。她把脑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机能系统:第一机能系统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的系统。第三机能系统是编制行为顺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也叫调节系统。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个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鲁利亚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脑功能的理论,引起了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普遍重视。 (4)机能模块说 机能模块说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这些模块 复杂

25、而巧妙的组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机能模块说得到了认知神经科学许多新的研究成果的支持。 16 【正确答案】 概念结构指概念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关于概念结构的几种主要观点有: (1)层次网络模型 该理论是由柯林斯等人提出的。在这个理论中,概念是以结点的形式储存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起,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它们的类属关系,这样,彼此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 括的水平越高。 层次网络模型简洁地说明了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它所概括的概念间的关系类型较少,因此对说明

26、概念间的关系还有其不足的一面。许多实验证实,这种概念结构不一定具有心理的现实性。 (2)特征表理论 该理论由波纳等人提出,他把概念的语义特征分解为定义性特征 (概念的本质特征 )和特异性特征 (概念的非本质特征 )。特征表理论认为,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的,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规则相互结合就构成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概念。该理论适合解释人工概念,但是难以解释集合概念和自 然概念。 (3)原型模型 该理论认为概念主要是以原型来表达的。从概念结构来讲,原型理论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加上与原型特征有相似性的成员组成的。原型理论较好地解释了自然概念的组成因素。但并非所有的概念都有原型

27、,因此该理论关于概念结构的观点只适用于部分概念。 三、论述题 17 【正确答案】 当前关于注意的认知理论主要包括注意的选择理论和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理论。 (1)注意的选择理论 过滤器理论 该理论的提出者是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布罗德本特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 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衰减理论 该理论的提出者是特瑞斯曼。衰减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注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

28、全消失。 后期选择理论 该理论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 阶段。 多阶段选择理论 该理论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这一理论的两个主要假设是:第一,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第二,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2)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理论 认知资源理论 该理论认为,应把注意看做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和认知能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

29、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 (未被 注意 )。该理论还假设,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 双加工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进行的,加工过程比较难;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练习之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的加工。 18 【正确答案】 人格是研究个体心理差异的领域,有着异常复杂的结构。关于人格的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特质理 论、类型理论和整合理论。 (1)特质理论 该理论认为,特质是

30、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是个体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主要的特质理论有: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成两类:一类是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一类是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依据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分为三种:首要特质,这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中心特质,这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次要特质,这是个体的一些不 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

31、型可分为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制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特质。它们是人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卡特尔提出了 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他认为每个人身上皆有这 16种特质,人格差异主要表现在量的差异上,可以对人格进行量化分析。 在 根源特质中又可区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体质特质由先天的生物因素所决定,环境特质由后天的环境因素所决定。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位于模型的最下层,同时受遗传与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动力特质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

32、,包括生理趋力、态度和情操。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的强度的特质。 三因素模型 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三因素即:外倾性,它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精神质,它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 神质,它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艾森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这个量表在人格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五因素模型 塔佩斯等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五大因素模型中的五个因素是指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开放性。五个特质的头字母构成

33、“OCEAN”一词,代表 “人格的海洋 ”。麦克雷和科斯塔编制了 “大五人格因素的测定量表 ”。 七因素模型 特里根用不同的选词原则获得七个因素,构成了七因素模型。七个因素是:正情绪性、负效价、正效 价、负情绪性、可靠性、宜人性、因袭性。人格特征量表是 “大七人格模型 ”的有效测量工具。 (2)类型理论 单一类型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美国心理学家佛兰克 法利提出的 T型人格,是单一型理论的代表。 对立类型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 a AB型人格 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成就动机高,上进心强,有苦

34、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真负责,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办事匆忙 ,社会适应性差,属于不安定型人格。 B型人格的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 b内 外向人格 荣格认为,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人格;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时,就是内向人格。 多元类型理论 a气质类型说 盖伦提出了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解释气质的生理基础。用表格表示如下:b性格类型说 斯普拉格划分了六种性格类型: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力型、社会型、宗教型。 c阴阳五 行说 按阴阳的强弱,把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五类。 (3)整合理论 艾森克将特质理论和类型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使两种模型互为补充,提出了整合理论,更加全面地描述了人格的结构。该理论把人格结构分为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自下而上是:特殊反应水平 (日常观察到的反应,属误差因子 )、习惯反应水平 (由反复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属特殊因子 )、特质水平 (由习惯反应形成,属群因子 )、类型水平 (由特质形成,属一般因子 )。艾森克还用两个维度来描述人格,一个是内向和外向,一个是神经质倾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