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练习试卷 1及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2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947年,苏联一些农村的干部和群众,为了调动广大群众生产积极性,在管理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其主要措施是 ( )。 ( A)农庄独立经济核算 ( B)包产到组 ( C)包产到户 ( D)劳动日制 2 二战后初期,苏联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主要原因是 ( )。 ( A)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需要 ( B)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 ( C)学术界批判运动的后果 ( D)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有增无减 3 1948年,苏联开展了遗传学的
2、争论和批判,其中被斥责 “为帝国主义效劳 ”的 “唯心主义伪科学 ”的是 ( )。 ( A)米丘林学说 ( B)李森科学派 ( C)摩尔根学说 ( D)达尔文进化遗传学 4 斯大林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是 ( )。 ( A)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 ( B)列宁主义基础 ( C)新的环境和新的经济建设任务 ( D)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5 1954年,苏联文艺界出现了所谓 “解冻文学 ”,其 代表作解冻的作者是 ( )。 ( A)爱伦堡 ( B)西蒙诺夫 ( C)左琴科 ( D)肖洛霍夫 6 斯大林逝世后,首先获得平反的冤假错案是 ( )。 ( A)列宁格勒案件 ( B)布哈林一李可夫案件 (
3、C)医生间谍案件 ( D)图哈切夫斯基案件 7 1957年 6月,撤去赫鲁晓夫党中央第一书记的行动遭到失败后,被打成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是 ( )。 ( A)莫洛托夫、卡岗诺维奇、伏罗希洛夫 ( B)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岗诺维奇 ( C)布尔加宁、卡岗诺维奇、伏罗希洛夫 ( D)谢皮 洛夫、卡岗诺维奇、莫洛托夫 8 1958年 3月,布尔加宁因参加 1957年反党集团而被撤去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继任者是 ( )。 ( A)勃列日涅夫 ( B)柯西金 ( C)赫鲁晓夫 ( D)葛罗米柯 9 赫鲁晓大执政时期,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除了开展垦荒运动以外,在农村还开展了 ( )。 ( A)种植土豆运动
4、( B)种植高粱运动 ( C)种植小麦运动 ( D)种植玉米运动 10 1961年 4月 12日,苏联成功地进行 r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载人的空间飞行,其标志是 ( )。 ( A)发射第一 枚洲际导弹 ( B)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C)发射 “东方一号 ”宇宙飞船 ( D)发射第一架航天飞机 11 1961年 6月,赫鲁晓夫与肯尼迪举行首脑会晤的地点是 ( )。 ( A)华盛顿 ( B)莫斯科 ( C)维也纳 ( D)日内瓦 12 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 ( )。 ( A) 1961年 8月 ( B) 1962年 10月 ( C) 1958年 11月 ( D) 1961年 4月 13 1961年
5、 10月,在苏共二十二大上,赫鲁晓夫宣布苏联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的时间是 ( )。 ( A) 30年 ( B) 20年 ( C) 40年 ( D) 50年 14 1948年,南斯拉夫对从苏联照搬来的 “行政命令式的国家集权式 ”体制进行改革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其核心是 ( )。 ( A)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 B)社会主义工人自治制 ( C)人民自治制 ( D)人民代表大会制 15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最早进行改革,并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是 ( )。 ( A)南斯拉夫 ( B)波兰 ( C)匈牙利 ( D)捷克 16 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时,南斯拉夫被排斥在外的主要原因是 ( )
6、。 ( A)政权性质发生了变化 ( B)与美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 C)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 D)奉行不结盟的外交路线 17 欧亚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时,其中各国都 ( )。 ( A)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 B)已建立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 C)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任务 ( D)已完成农村中的社会主义改造 18 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匈牙利大党员和群众强烈要求克服个人崇拜,扩大民主,实行经济改革,一些由知识分子、大学生和十部组成的社团组织纷纷成立,其中最有影响者是 ( )。 ( A)裴多 菲俱乐部 ( B)民主改革俱乐部 ( C)民主促进联盟 ( D)匈牙利民主俱乐部 19 在东欧社会主义国
7、家中,其改革因苏联的干涉而中断的是 ( )。 ( A)波兰 ( B)匈牙利 ( C)捷克斯洛伐克 ( D)南斯拉夫 20 1968年 8月 22日深夜,苏联纠集东欧四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压制捷的改革运动。这 4个国家是 ( )。 ( A)波兰、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岜尼亚 ( B)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 ( C)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民主德国 ( D)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匈牙利 21 1967年,勃列日涅夫在纪念十月革命 50周年的报告中批评了赫鲁晓夫关于苏联处于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阶段的观点,提出苏联社会所处发展阶段是 ( )。 ( A)向共产主义过渡阶段 ( B)
8、发达社会主义阶段 ( C)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 D)发展中社会主义阶段 22 1971年 9月美苏英法四国签署 ( ),肯定了西柏林的占领制度,柏林问题得以解决。 ( A)柏林协议 ( B)柏林协定 ( C)柏林决定 ( D)柏林合约 23 波兹南事件后, ( )出任波党第一 书记。 ( A)拉科西 ( B)纳吉 ( C)哥穆尔卡 ( D)铁托 24 勃列日涅夫曾宣称他最关心的两件事是 ( )。 ( A)军事和经济 ( B)科技和教育 ( C)安全与粮食 ( D)军事和民族问题 25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重视农业的发展,不断增加农业投资。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总额中所占比例: “八五 ”计
9、划期间为 2.3%, “十五 ”计划期间的比例为 ( )。 ( A) 27% ( B) 10% ( C) 15% ( D) 20% 26 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是在 ( )。 ( A)斯大林时期 ( B)马林科夫时期 ( C)赫鲁晓夫时期 ( D)勃列日涅夫时期 二、名词解释 21-28小题,每小题 10分,共 80分。 27 列宁格勒案件 28 贝利亚事伺 29 “三和路线 ” 30 秘密报告 31 利别尔曼建议 32 苏南冲突 33 波兹南事件 三、史料分析题 29-30小题,每小题 30分,共 60分。 3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改革的目的 “就是要深刻革新国家生活的各个
10、方面,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们制度 在其各个决定性方面,即经济方面、社会主义政治方面和道德方面的人道主义性质 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更多的社会主义、更多的民主。 ” 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切地说,是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 摘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 材料二:苏共党内的 “强硬派 ”认为:改革应在苏共领导下进行,不能超越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范畴, 改革是创造,不是否定, 不能把苏联的历史描写成充满错误。反对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已取得的成就,在策略上主张稳健、渐进地推行改革。 摘自孙卫东等从联盟到独联体 请回答: (1)戈尔巴乔夫的 “新思维 ”强
11、调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如何认识它的本质 ? (2)针对 “新思维 ”,强硬派采取了什么斗争措施 ?结果如何 ? 四、简答题 31-34小题,每小题 30分,共 120分。 35 简评斯大林苏联社会土义经济问题。 36 试对赫鲁晓夫改革进行评价。 37 分析南斯拉夫走上自治道路的原因。 38 简述 1956 1957年波兰哥穆尔卡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9 评述 1968年匈牙利 “新经济体制 ”改革。 40 简单评述四月行动纲领。 41 分析东欧国家选择斯大林政治经济体制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练习试卷 1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2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
1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2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3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4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5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6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7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的苏联与东欧 8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9 【
13、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10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11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12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13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14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15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16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17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
14、欧 18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19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20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21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22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23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24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25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26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
15、后的苏联与东欧 二、名词解释 21-28小题,每小题 10分,共 80分。 27 【正确答案】 1949 1950年间苏联发生的一起重大政治冤案。 1949年列宁格勒党组织的一大批负责干部和著名人士突然被捕。此案牵连到联共中央领导人、政治局委员、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家计委主席沃兹涅先斯基,党中央书记处书记库兹涅佐夫以及俄罗斯联邦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罗吉奥诺夫。 1950年 9月,最高法院军事法庭确定以上三人等犯有 “叛国罪 ”,判处死刑。 1956年 2月,苏共二十大宣布这是贝利亚等人策划的冤案,宣布为受害者和列宁格勒党委会恢复名誉。1957年 2月,苏共中央监委会决定恢复沃兹 涅先斯基等人的
16、党籍。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28 【正确答案】 1953年苏联发生的重要政治案件。贝利亚从 1938年起任苏联内务人民委员, 1946 1953年 3月,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斯大林逝世后,任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内务部部长。 1953年 6月 26日,赫鲁晓夫等中央委员主席团成员在朱可夫元帅等高级将领的支持下,逮捕了贝利亚。 7月初,苏共中央全会宣称贝利亚犯有 “反党叛国罪 ”,决定将其开除出党,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12月 23日,最高法院特别法庭判决贝利亚等 7人犯叛国罪,予 以枪决。贝利亚事件反映了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广大干部和群众要求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愿望。
17、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29 【正确答案】 赫鲁晓夫在苏共 “二十大 ”党中央工作报告中提出了 “和平共处 ”、“和平竞赛 ”和 “和平过渡 ”的 “三和路线 ”。 “三和路线 ”是对斯大林 “资本主义总危机 ”理论的修正,奠定了苏联对外政策新的理论基础。赫鲁晓夫的 “三和路线 ”较准确地把握了国际形势发展的脉搏,提出世界战争可以避免,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起了一定作用,也为苏联和平建设提供了条件。尽管这一路线还缺乏严密的理 论根据,却是对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继承与推进。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30 【正确答案】 苏共 “二十大 ”闭幕前夕,赫鲁晓夫向与会
18、代表作了长达 4小时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报告,西方称之为 “秘密报告 ”。赫鲁晓夫在报告中揭露斯大林制造个人崇拜、违背集体领导、滥用权力、破坏法制、镇压无辜、造成卫国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等严重罪行,并把产生个人崇拜的根源归结于斯大林的个人不良品质。 “秘密报告 ”敢于揭露和反对个人崇拜,冲破教条主义的禁锢,解放思想,表现出赫鲁晓夫的非凡勇气与胆略,顺应了时代要 求。但是,赫鲁晓夫受思想水平所限,对个人崇拜的揭露和批判较为肤浅,未从制度上究其根源。此外,在东西方冷战的格局下,过度否定斯大林在客观上也加剧了西方反苏反共的恶浪。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31 【正确答案】 1961
19、年 10月,苏共二十二大决议提出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各种经济杠杆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新思路,苏联全国掀起了大讨论。 1962年 9月 9日,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 教授利别尔曼在真理报上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主张以经济方法代替行政方法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扩大企业权限,以利润多少来评价和奖励企业。此建议的目的和核心思想是通过加强利润的刺激作用,关心最大的生产效益。 “利别尔曼建议 ”讨论的意义在于明确指出了国家与企业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为以后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32 【正确答案】 指苏联和南斯拉夫在一系列有关南斯拉夫革命和社会
20、主义建设等问题上的分歧、矛盾和冲突。早在二战期间,双方在 南斯拉夫的游击队活动、援助和建立人民政权的问题上就有隔阂。战后初期,在关于的里亚斯特的领土归属,建立巴尔干联邦以及经济贸易问题上,双方矛盾更趋激烈和公开化。 1948年 2月底,苏联中断了与南斯拉夫的外贸关系。 1948年 6月,情报局做出了关于南斯拉夫共产党情况的决议,宣布把南共开除出情报局。 1949年,苏联与东欧国家断绝与南斯拉夫的贸易关系,对南施加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同年 11月,情报局再次做出决议,攻击南共是帝国主义的奴仆,号召南人民推翻南共领导人的领导。苏联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丰义是苏南冲突的根本原因。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
21、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33 【正确答案】 1956年夏发生在波兰西部城市波兹南的一次骚乱事件。战后波兰照搬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 1956年 6月 28日,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车辆制造厂的工人,因要求增加工资、降低赋税遭拒绝而游行示威,但为人利用,演变成武装骚乱,政府出兵平息。事后,波兰党中央和政府对事件的起因、性质及教训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三、史料分析题 29-30小题,每小题 30分,共 60分。 34 【正确答案】 (1)1986年 11月,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对经
22、济改革的原因、原则、政策和目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企业实行 “三自一全 ”,即 “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劳动集体自治 ”和 “完全经济核算制 ”,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与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相适应,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包括取消指令性计划,代之以指导性计划,实行人部分生产资料自由买卖,改革价格体制、财政信贷体制和工资制度等等。在这一阶段,改革是在 “完善社会主义 ”的范围内进行的。 1988年 7月至 1990年初,改革重点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戈尔巴乔夫的 “新思维 ”是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在首位,作为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性因素,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元论
23、。 1990年后,戈尔巴乔夫的 “新思维 ”从 “完善社会主义 ”转为更新社会主义 从“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 ):在党的地位和作用上,放弃苏共对国家的领导权,实行多党制;在政治体制上,实行议会制和总统制;在经济体制上,赞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在国家结构上,走向主权国家的革新联盟;在社会 发展总目标上,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新思维 ”倡导的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元论,在实际执行中变成了绝对民主化和没有限度的公开性。在否定历史和改造整个社会大厦的引导下,苏联社会掀起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浪潮,导致社会全面混乱和动荡。 (2)在 1991年 8月
24、 20日正式签署新联盟条约的前夕,苏联爆发了 “8.19”事件。这是戈尔巴乔夫周围的传统派力量在危急关头为挽救联盟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一次冒险的尝试。这次事变的失败沉重地打击了苏共和联盟中央,壮大了聚集在叶利钦周围的激进派和各共 和国的民族主义势力。苏共被强行解散,戈尔巴乔夫成了名义上的总统。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联盟条约进一步修改,联盟名存实亡。戈尔巴乔夫的 “新思维 ”和改革以苏共亡党、苏联解体而终结。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四、简答题 31-34小题,每小题 30分,共 120分。 35 【正确答案】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斯大林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该书是
25、对苏联 3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性总结,在某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苏联是在原来资本主义发展 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许多方面还在试验和探索之中,这种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和实践的不成熟性,必然使斯大林的理论总结带有很大的不完善性,存在不少缺陷和问题。如对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根源、性质、作用、范围的认识有许多不足。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只能局限于消费品生产,生产资料不能作为商品,认为商品流通是同向共产主义过渡不相容的,扩大商品经济会阻碍向共产主义前进。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问题上,不从实际出发,片面地认为苏联的生产关系总是落后于生产
26、力,不顾生产力的实际状况,一味强调不断改变生产关系,不断 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程度。斯大林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和变革生产关系问题上的理论偏差,正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问题和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36 【正确答案】 (1)赫鲁晓夫领导时期,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不是赫鲁晓夫的个人行为,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运动。作为一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社会改革运动,赫鲁晓夫改革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2)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苏联模式被推广到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赫鲁晓夫 所领导的改革是在苏联内部对苏联传统模式进行的
27、第一次大规模改革,它所提供的经验教训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 (3)我们不能因改革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和错误,简单地加以否定,更不能因其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问题上发生错误而斥之为背叛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复辟行动。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和基本内容进行全面的、历史的分析,无可否认,它是苏联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顺应时代潮流、反映人民愿望的革命运动,它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 总之,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有 成功,有失败,有教训,有错误,处于不成熟的试验中。作为改革 “斯大林模式 ”的先驱者,赫鲁晓夫难以完全摆脱沉重的历史负担。他既是斯大林的批判者
28、,而在某种意义上又是斯大林政策的继续者和维护者,他所改革的主要是斯大林模式最极端最暴露的弊病,并未触及旧体制的本质,也无法防止斯大林现象的复活。但它在苏联和国际共运改革史上的开创性功绩是不能抹煞的。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37 【正确答案】 尽管战后初期一度效仿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南斯拉夫很快就发现苏联模式不适合本国国情。于是,南斯 拉夫从 1950年开始逐渐抛弃苏联模式,走上了自治社会主义道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南斯拉夫认为,苏联式的中央集权制有很大的消极后果。比如不能充分发挥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管理机构庞大且效率低下,容易产生官僚主义等等
29、。 第二,实行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有效办法。通过自治原则给各共和国和各地方以更大的权限,可以促使各民族的发展保持平衡,有利于解决矛盾。 第三,南斯拉夫有自治的传统。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南共在解放区建立了人民解放委员会,工人接管资本家的工厂,恢复并管理生产。这是自治 制度的最初萌芽。 第四,南斯拉夫之所以走上自治道路,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是苏南冲突以及苏联东欧国家对南斯拉夫实行的经济封锁、政治压力和军事威胁。这在客观上迫使南斯拉夫做出选择,不是继续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是根据自己的国情走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以铁托为首的南共决定从本国国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探索
30、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38 【正确答案】 主要内容:哥穆尔卡执政后在稳定政局和恢复正常秩序的基础上,实行 了一系列改革。 (1)批判个人崇拜,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改选议会,加强与统一农民党和民主党的合作,扩大工会、合作社和社会团体的民主权利,为冤假错案平反,整顿和改组各地方党组织。 (2)对国民经济管理体制进行若干改革。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将部分企业下放地方管理,建立工厂基金用于奖金或职工福利。建立工人委员会,保证工人参加企业管理。撤销中央各主管部所属管理局。设立联合公司,各公司自负盈亏,可与国内外市场直接联系。国家的投资拨款改为银行贷款,
31、以利润作为考核企业经济效果的指标。 (3)纠正农业集体化 运动中的偏差,解散由强迫命令建立的合作社,经整顿仅保留原有 20%的合作社。扶植个体农户发展生产,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4)推行开放的政策,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技术交往。 影响:上述改革措施深得广大人民的拥护,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有了一定改善。但是哥穆尔卡的改革缺乏坚定的信念和科学的长期规划,到 1958年后改革趋于停顿。波兰 50年代的改革对东欧其他国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39 【正确答案】 1956年匈 牙利十月事件后,经过多年的政治、经济上的整治
32、和准备,到 20世纪 60年代后期,匈牙利开始较大规模的经济改革。 1966年 5月,通过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的决议, 1968年 1月 1日 起,在全国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础上,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的中央管理同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主要内容有: (1)在计划体制方面,取消了国家直接向企业下达指令性计划的做法,实行指导性计划体制。 (2)在价格体制方面,实行多元的价格机制。 (3)在收入调节制度方面,改企业把全部利 润上交国家为只交部分税收和企业可以留成。把工人的平均工资制改为基本工资加浮动工资制度。 (4)在组织制度方面,精简组织机构
33、,减少中间环节,使中央政府能保持对国民经济的宏观控制,经营机构能够得到对生产过程微观管理的全权。 (5)在所有制方面,实行两权分离,即把国营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国家拥有所有权,企业拥有较大的经营权。 匈牙利通过 1968年的 “新经济体制改革 ”,劳动生产率得到明显提高,经济生活日益民主化。尽管匈牙利的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但作为区别于苏联和南斯拉夫模式的又一条独特的道路,对于 20世纪七 八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各国的经济建设来说,仍有许多可鉴之处。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40 【正确答案】 战后捷克斯洛伐克照搬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
34、难以提高,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 1968年 3 4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召开中央全会,通过了实行全面改革的行动纲领,宣布将摆脱苏联模式,按照自己的民族特点实行政治经济改革。纲领的主要内容有: 在政治方面, (1)主张党政分开,不能用党的机构代替国家机构、经济领导机构和社会组织; (2)坚持和发扬社 会主义民主,保证集会、结社、迁徙、言论和新闻自由,取消书报检查制度; (3)主张以民族阵线为基础,实行社会主义的多元化政治体制; (4)在民族问题上,主张建立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民族的联邦制国家。 (5)在对外政策方面,主张在进一步发展同苏联的 “联盟和合作 ”的同时,发展同一切国家的互利关系。 在经
35、济方面,纲领提出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其主要内容是: (1)改革计划体制,一切经济活动都应利用税收、利润、价格等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 (2)规定工商企业和农业合作社都有独立自主权; (3)成立工厂委员会,它有权决定厂长的任免、利润的分配和职工的福利待遇等; (4)取消外贸垄断,企业有权独立进行外贸活动,国家只根据市场情况采取调节措施; (5)改革价格政策,缩小固定价格范围,逐步向自由价格过渡。 四月行动纲领把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是 20世纪 50年代中期以来捷政府所有改革方案中最激进的纲领,各界群众举行各种集会讨论国家生活中的各方面问题,出现了 “布拉格之春 ”的活泼局面。
36、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41 【正确答案】 (1)指导思想的因素:马克思主义是东欧共产党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指导思想,但他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则主要在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消灭商品关系与市场交易,实行平等的按劳分配等,没有认识到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是以发达的工业国为舞台、以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成果为前提的。 (2)现实环境的作用:二战也成为新社会制度产生的催化剂。战争一方面摧毁了旧王朝统治的社会基础,旧有的政治结构、财产关系均被打破,为战后新社会制度的建立扫清了道路。另一方面,由于战争的巨大破坏,东欧各国均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需要强有力的集中机构统管理有限
37、的资金和设备,选择国家集中计划 和控制的模式便具有了历史必然性。客观现实推动了东欧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程,加速中央集权计划经济模式的确立。 (3)苏联模式的吸引力: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来看, 20世纪 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景蒙上了可怕的阴影,而置身其外的苏联却一枝独秀,工业化成绩斐然。尽管粗放式经营需以不断增加投入来维持增长,但更为强烈的效应是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为优越,可以避免西方经济的危机,而当时的苏联模式就是社会主义模式,因此,苏联模式的普遍推广便有了历史的必然性,即使是独 立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南斯拉夫也不例外。 【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