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7 年华东师范大学考研管理学(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1 领导2 组织设计3 “管理科学 ”学派4 行为决策理论5 责任原理6 请简要阐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今天的管理实践具有哪些启示。7 何谓效果、效率和效益?人类一切活动为何要遵循效益原理?8 简述组织文化的要素、功能与塑造途径。9 简要分析决策过程包括几个阶段,以及影响决策的几个因素。10 有效沟通的障碍有哪些?应如何克服?11 请论述激励相容原则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并举例说明。12 请谈谈管理伦理在管理实践中有什么样的价值及障碍。2007 年华东师范大学考研管理学(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
2、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领导是指影响个人或群体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向目标迈进的行为或力量,即领导是一种行为或影响。这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一种定义。但也有其它一些定义很有影响,如领导是一种引导和促使下属为目标努力的艺术;领导是一种程序,这种程序包括了指挥和激励;领导是一种说服力等等。从领导的定义可以看出,领导也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由以下要素构成:(1)领导行为的主体。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领导者,它是一个人或一个集团,是实施领导的人或集团。领导主体在领导行为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2)领导对象。即领导者的部下、追随者或者说是领导行为的影响者,它也是人或由人组成的群体。(3)领导目的及实现目的手段。
3、目的就是领导目标的预期,其手段主要指指挥、激励、沟通以及领导艺术等。(4)领导力量。指领导者拥有影响下属或追随者的能力,主要包括职权和个人影响。2 【正确答案】 组织设计是指以组织结构安排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组织设计的目的是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优势,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形成综合效果。组织设计因组织的战略、所处的环境、技术水平以及规模而异。组织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设计、组织职能设计、组织部门设计、组织职位设计、组织职权设计、组织人员配备等。 组织设计所遵循的原则是:分工明晰原则;指挥统一原则;职权对称原则;层幅适当原则; 人职结合原则;部门化原则。3 【正确答案】 所
4、谓“ 管理科学 ”学派,又称作管理中的数量学派,也称之为运筹学派。这个学派认为,解决复杂系统的管理决策问题,可以用电子计算机作为工具,寻求最佳计划方案,以达到企业的目标。管理科学其实就是管理中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它主要用于解决能以数量表现的管理问题。其作用在于通过管理科学的方法,减少决策中的风险,提高决策的质量,保证投人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它主要不是探求有关管理的原理和原则,而是依据科学的方法和客观的事实来解决管理问题,并且要求按照最优化的标准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方案,设法把科学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过程,侧重于追求经济和技术上的合理性。4 【正确答案】 行为决策理论的起步始于阿莱斯悖
5、论和爱德华兹悖论的提出,是针对理性决策理论难以解决的问题另辟蹊径发展起来的。该理论的一般研究范式为:提出有关人们决策行为特征的假设证实或证伪所提出的假设得出结论。行为决策理论的代表人物为西蒙。其主要内容包括: (1)人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即人是有限理性的,这是因为在高度不确定和极其复杂的现实决策环境中,人的知识、想像力和计算力是有限的。(2)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时容易受知觉上的偏差的影响,而在对未来的状况作出判断时,直觉的运用往往多于逻辑分析方法的运用。所谓知觉上的偏差,是指由于认知能力的有限,决策者仅把问题的部分信息当作认知对象。(3)由于受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决策者即
6、使充分了解和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也只能做到尽量了解各种备选方案的情况,而不可能做到全部了解,决策者选择的理性是相对的。 (4)在风险型决策中,与经济利益的考虑相比,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决策者往往厌恶风险,倾向于接受风险较小的方案,尽管风险较大的方案可能带来较为可观的收益。(5)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寻求最佳方案。 5 【正确答案】 管理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挖掘人的潜能,就必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这些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与此相应的责任。这就是责任原理。责任原理的具体内涵有以下两条: (1)明确每个人的
7、职责。必须在分工的基础上,通过适当方式对每个人的职责,作出明确规定,这包括:职责界限要清楚;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职责一定要落实到每个人。 (2)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列宁曾说:“ 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的工作完全负责。”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的工作能否做到完全负责,基本上取决于三个因素:权限、利益和能力。6 【正确答案】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其各个历史发展时期,都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及其对今天的管理实践的启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顺“道”的管理思想。在中国的文化思想中,“道”是一个使用较广,含义十分丰富的概念。其使用的情况大体上可以分为两
8、类:一类是属于主观范畴的“道” ,它指的是安邦治国的理论、道理;另一类是客观范畴上的“道” ,指的是事物的客观规律。顺“道”的含义在这里就是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在实际工作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顺“道”的主张很早以前就在我国提出来了,如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就用“道“来 描述客观规律,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管子则在老子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人们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汉代的思想家司马迁就更加强调社会经济活动中客观规律的重要性。他主张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应当服从经济规律。可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就已经认识到管理必须遵守自然规律
9、和社会发展规律了。 (2)“重人”的管理思想。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在研究管理活动时,十分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 重人” 的管理思想。这里的 “重人”有这样两重含义: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的归离,强调人才的作用。(3)重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管理思想。中国的思想家一致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是决定事业成功与否的三个重要的因素,而这其中“人和” 又是最为重要的。对于治国来说,人和能够兴邦;对于从商而言,和气能够生财。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说法。(4)强调领导者以身作则的管理思想。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大多都认为权威的作用比权力要大。统治者要想服人,不能仅仅依靠权力,还要以身
10、作则。孔子早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些思想与当今管理学所强调的管理者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行为产生影响力的观点是一致的。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丰富,管理理论方面的著作也不胜枚举,如有“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之说, 史记. 货殖列传中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经商致富的人物和事情,以及从中总结的各种经商之道。明代洪应明所著的管理哲学著作菜根谭,在20 世纪中期的日本就曾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今天,我国古代的一些管理思想仍然对美国和日本的企业管理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不过,虽然我国古代思想家的管理思想非常丰富深邃,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当时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大多数理论仍然属于管理哲学
11、的层面,管理的具体方法和原则的理论还未形成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7 【正确答案】 (1)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概念效果是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只有那些为社会所接受的效果,才是有效益的。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但在实践中,效益与效率并不一定是一致的。例如,企业花费巨额投资增添技术设备来提高生产率,如果实际结果使单位产品生产的物化劳动消耗的增量超过了活劳动的减量,从而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就会出现效率提高而效益降低的现象。 效益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从社会和经济这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
12、,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效益是讲求社会效益的基础,而讲求社会效益又是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条件。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效益较社会效益直接、明显;经济效益可以运用若干个经济指标来计算和考核,而社会效益则难以计 量,必须借助于其他形式来间接考核。管理应把讲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2)追求效益是人类一切活动均应遵循的基本规则,这是由资源的有限性所决定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能够从自然界取得的物质资源以及利用这些资源生产的物质产品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而与此相对应,人们希望通过这些资源和产品的利用来满足的需要总是无限
13、的。解决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古典课题和永恒任务。为了缓和这个矛盾,人类必须在一切社会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中遵循效益的原则。 8 【正确答案】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组织精神。它被视为组织灵魂,一般是指经过培养而逐步形成的被全体组织成员所认同的思想境界、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它反映了组织成员对本组织的特征、地位、形象和风气的理解和认同,也包含着对本组织的发展、命运和未来所抱有的理想与希望,体现出一个组织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风格,是凝聚组织成员的无形
14、的共同信念和精神力量。组织价值观。它是指组织评判事物和指导行为的基本信念、总体观点和选择方针。基本特征包括:调节性、评判性、驱动性。组织价值观层次和类型互不相同,优秀的组织总会追求崇高的目标、高尚的社会责任和卓越的创新信念,如长虹提出的“产业报国 ”。组织形象。它是指社会公众和组织成员对组织、组织行为与组织各种活动成果的总体评价,反映了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承认程度,体现了组织的声誉和知名度。组织形象有很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人员素质、组织风格、人文环境、发展战略、文化氛围、服务设施、工作场合和组织外貌等内容。对组织形象影响较大的因素有五个方面:服务(产品) 形象、环境形象、成员形象、组织领导者形象
15、和社会形象。(2)组织文化的功能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组织文化的导向功能。它指组织文化能对组织整体和组织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使之指向组织所确定的目标。组织文化之所以会有导向功能,是因为一个组织的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建立起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当组织群体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与组织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现象时,一组织文化将发挥导向作用。但这种导向是通过组织文化的塑造来引导员工的行为心理,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自觉地把组织目标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组织文化的约束功能。它指组织文化对每个组织成员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组织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
16、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软约束即是组织中弥漫的组织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组织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产生行为的自我控制。组织文化的凝聚功能。它指当一种价值观被该组织员工共同认可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团结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组织文化是组织全体员工共同创造的群体意识,它所包含的价值观、组织精神、组织目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内容,均寄托了组织成员的理想、希望和要求,关系到他们的命运和前途。组织成员由此产生了“认同感” ,将组织视为自己的家园,认识到
17、组织利益是大家共存共荣的根本利益,从而以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为己任。组织文化的激励功能。它指组织文化具有使组织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发奋进取精神的效应。组织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它对人的激励不是一种外在推动而是一种内在引导,它不是被动消极地满足人们对实现自身价值的心理需求,而是通过组织文化的塑造,使每个组织成员从内心深处产生为组织拼搏的献身精神。组织文化的辐射功能。它指组织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组织内发挥作用,对本组织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组织文化向社会辐射的渠道是很多的,但主要可分为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个人交往两种途径。(3)进行组织文化建
18、设,可以采取途径包括以下几方面:深入研究,提出精练的文化核心。组织文化应当是一个庞大的组织价值系统。在有目的的文化建设中,组织文化应当有相当精练的核心内容,便于组织内外了解和贯彻。这样一种文化核心的提炼,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领导组织文化建设的管理者一定要从时代和企业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提出能够凝聚人心、鼓舞人心、团结奋斗的文化核心。实施恰当的文化仪式。一种恰当的文化仪式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如一些企业的朝会、升旗制度,员工值班管理制度等,都是强化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但是,一种仪式发挥作用,必须符合组织所在文化环境的习惯、特点,不能够为形式而搞形式。树立英雄。文化中的价值观在英雄的
19、行为中体现最为充分。组织文化的建设,树立英雄,宣传文化理念,鼓舞员工向英雄学习,是不可缺少的途径。组织应当按照文化建设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在组织中发现英雄,宣传英雄。恰当的物化,树立形象。前面已经指出,组织文化具有物化层。物化层面的文化表现不仅可以在时时处处形成文化氛围,强化教育的作用,也有对外宣传,树立形象的作用。但是,组织文化的物化一定要恰当,不能够弄巧成拙。组织文化的物化最好请专业机构全面设计。9 【正确答案】 决策就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标,在掌握充分信息和对有关情况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拟定并评估各种方案,从中选出合理方案的过程。决策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七个阶段: (1)识别机会
20、或诊断问题。决策者必须知道哪里需要行动,因此决策的第一步是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管理者通常密切关注与其责任范围有关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外部的信息和报告及组织内的信息。实际情况和所想要状况的偏差提醒管理者潜在的机会或问题的存在。(2)识别目标。目标体现的是组织想要获得的结果。想要结果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明确下来,因为目标的这两个方面最终指导决策者选择合适的行动路线。目标的衡量方法有很多种,如通常用货币单位来衡量利润或成本目标,用每人时的产出数量来衡量生产率目标等。 (3)拟订备选方案。一旦机会或问题被正确地识别出来,管理者就要提出达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这一步骤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提出备选方案
21、时,管理者必须把其试图达到的目标牢记在心,而且要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4)评估备选方案。决策过程的第四步是确定所拟订的各种方案的价值或恰当性,即确定最优方案。为此,管理者起码要具备评价各种方案的价值或相对优劣势的能力。在评估过程中,要使用预定的决策标准以及各种方案的预期成本、收益、不确定性和风险。最后对各种方案进行排序。 (5)做出决定。在决策过程中,管理者通常要做出最后选择,但做出决定仅仅是决策过程中的一个步骤。最好的决定通常建立在仔细判断的基础上,所以管理者想要做出一个好的决定,必须仔细考察全部事实,确定是否可以获取足够的信息并最终选择最好的方案。(6)选择实施战略。方案的实施是决策过程中
22、至关重要的一步。在方案选定后,管理者就要制定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和步骤。 (7)监督和评估。一个方案可能涉及较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形势可能发生变化,而初步分析建立在对问题或机会的初步估计上,因此,管理者要不断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同时,连续性活动因涉及到多阶段控制而需要定期的分析。影响组织决策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对于基本上稳定的环境,决策可以说是做一些计划任务的下达即可;面临不稳定环境的企业,会经常对其经营活动做重大调整。(2)组织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形成的共同拥有的价值体系,决策受其影响巨大。新上任者的决策一般来说必须要考虑现有的企业文化。(3)过
23、去的决策。一般来说,大多数决策是追踪决策,是非零起点的,过去决策一般是无法回避的。(4)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例如,招聘总经理以年龄为参考条件,可能考虑的是年龄对决策者的风险态度的影响。 (5)决策时间的紧迫性。10 【正确答案】 所谓沟通,简单地说就是信息的交流,从管理学的角度讲是指信息凭借一定符号载体,在个人或群体之间从发送者到接收者进行传递,并获取理解的过程。有效沟通的障碍主要包括: (1)信息传递者的障碍。 表达障碍,指信息传递者表达能力不足产生的障碍。语义障碍,指因对语义的不同理解引起的障碍。 传递形式障碍,指传递形式不协调产生的障碍。社会环境与知识局限产生的障碍。(2)信息传递渠道中
24、的障碍。 信息传递手段的障碍。在现代信息沟通中,使用着越来越多的新型信息传递手段,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同时,一旦这些手段发生故障就会影响沟通。传递层次的障碍。在信息传递中,信息损耗现象被称为信息过滤。信息损耗会使信息被歪曲、曲解、篡改。 (3)信息接受者的障碍。 信息接受者在接受到信息之后,有时会按照自己的要求,对信息进行过滤,取其对味的信息,滤掉不对味的信息。理解能力的障碍,这同发送者发送能力的障碍是一样的。信息过量障碍。接受者在收到过多的信息时,必然有一部分信息会被忽略,这对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来说要给予重视。(4)沟通环境障碍。沟通系统所处的环境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障碍,影响沟通的效率和绩效。
25、噪声是沟通环境中的主要障碍。 克服沟通障碍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管理人员通常十分重视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但对沟通常有疏忽,认为信息的上传下达有了组织系统就可以了,对非正式沟通中的“ 小道消息” 常常采取压制的态度,这表明企业管理层没有从根本上对沟通给予足够的重视。(2)培养“听”的艺术。对管理人员来说,“听”不是件容易的事。要较好地 “听”,也就是要积极倾听。沟通的主要障碍是人们总是喜欢评价他人。如果学会以理解为基础的“倾听”,人们就能减少评价冲动,极大地改善沟通的效果。(3)创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环境。企业经理人员不仅要获得下属的信任,
26、而且要得到上级和同僚们的信任。他们必须明白,信任不是人为的或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诚心诚意争取来的。 (4)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完整性。如减少组织机构重叠,在利用正式沟通的同时,开辟高层管理人员至基层管理人员的非正式的沟通渠道,以便于信息的传递。 (5)建立特别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非管理工作组,定期加强上下级的沟通。在组织中,设立如上的一些组织有利于加强上下级的沟通。特别委员会由管理人员和第一线的工人组成,定期相互讨论各种问题。当企业发生重大问题、引起上下关注时,管理人员可以授命组成非管理工作组。(6)加强平等沟通,促进横向交流。平等的沟通是民主的、双方都能畅所欲
27、言的、客观的、能帮助双方成长的,但需要知己知彼,需要时间磨合。如果处在和同事的磨合过程中,相互都不十分了解,就应先和大家交朋友,大家才会和你合作。11 【正确答案】 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理性经济人都会有自利的一面,其个人行为会按自利的规则行为。如果能有一种制度安排,使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企业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这一制度安排,就是“激励相容” 。 现代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表明,贯彻“激励相容” 原则,能够有效地解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使行为人的行为方式、结果符合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让每个员工在为企业多做贡献中成就自己的事业,即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两个目标函数实现
28、一致化。要设计出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激励相容机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要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及手段。要将劳动贡献与报酬直接挂钩,淡化资历、学历、职称等对收入的影响,破除惟学历、资历、身价等条条框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激励手段中要将个人的收入更多地以货币收入的形式出现,尽量抑制个人对非货币收入的动机,使个人与集体的两个目标函数一致起来,使两者的价值追求“ 相容”,为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双赢”打下良好的制度基础。(2)要为员工提供多渠道的职业发展路径。企业可以实施“双阶梯激励机制” ,在这种机制下,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可以有两条平等的路径:一条是管理职业生涯路径,一条是技术职
29、业生涯路径,走技术阶梯人员能够与管理人员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层级。这样,一方面可以鼓励那些在业务技术上有优势和潜力的员工专心走业务技术的道路,为企业业务的创新与发展做出特有的贡献,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扭转了员工把进入管理层作为惟一的职业发展道路的局面,为员工个人职业生涯打开更多的通道。(3)要探索并实践新型的培训方法。在培训方式上,要把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全员培训与个别培训、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适应性培训与前瞻性培训、脱产学习与在岗学习、请进来与走出去等多方面相结合。在培训内容上,既要注重对具体业务知识的培训,又要突出对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新方法的培训,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对员工的
30、整体素质、思维方式、创新能力的培训。要使培训工作制度化,根据各企业的具体情况,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年度培训方案与计划,从应付性的培训中走出来,既要培养岗位能手、业务骨干,又要培养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家型、管理型人才;既要培养员工的基本知识、业务知识,又要培训员工的整体素质。 (4)要塑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来凝聚优秀人才。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员工与企业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休戚相关。要在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 的思想,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按人性的规律对人进行管理,将企业的经营思想、价值理念、行为方式等整合到员工的思想和工作中去,促使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得以充分释放。只有
31、充分尊重劳动成果、激发个人潜能的制度,才是有效的、激励相容的制度。企业在设计激励相容机制时,要真正做到岗有所需、人有所值,实现人力资源配置最优化,切实把人力资源变为人力资本,保证企业价值实现的同时,能够使员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知识的升华和价值的实现。12 【正确答案】 管理伦理是从伦理学的角度考察管理活动及其发展过程,强调管理要从对人的物理属性的研究转变为对人性之律和道德之律的研究,在对人的管理方面要把握住人性的特性和道德性。管理伦理在管理实践中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作为管理技巧的制度以伦理为基础。从伦理学角度来看,管理是人的活动和行为,作为人的活动和
32、行为,它是由人的需要所引起和推动的。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既有合作也有冲突和对立。为了把社会控制在一定的秩序范围内,人们逐渐把自己的行为和活动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模式化、固定化、程序化,这就形成了制度和规则。这些制度和规则实质上就是人类的一种管理技巧和管理方式。而这些制度和规则不仅包括法律、政策等体现为文字的管理手段,也包括警察、法庭、监狱,军队等国家机构,而且还包括宗教、艺术、伦理和道德等人文力量。同时,任何一种制度都需要一套规则,需要一种意识形态来为它辩护,并且需要一种个人的良知促使他去努力实践它们。(2)管理以人性假设为前提。由于管理是人的需要所驱动和引起的,而人的需要本身就是人性。
33、所以管理具有深厚的人性根基。管理学史上曾有许多管理学家提出了“经济人”、“社会人”、“ 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等关于管理的人性假设,而在这些人性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管理学理论和模式,如“X 理论”、“Y理论”、“XY 理论”及“Z 理论”等,这些人性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理论对人类的管理活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管理的发展。(3)人的行为受伦理的制约和影响。管理作为人的活动和行为,离不开人的价值观特别是善恶、是非等伦理道德观念的支撑和推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经过深入地研究和多方面的实验,认为我们不仅不能撇开价值观来研究人类,而且应该把价值观作为行为科学的精髓,真、
34、善、美、正义以及欢乐等等都是人类的内在本性,是人类生理特性的一个组成部分。马斯洛的观点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人的任何行为都会受到价值观特别是伦理道德观的制约和影响,人们必定会把自己的价值观灌注到自己的行为包括管理行为之中。因而在人的各种管理行为包括对自身的管理、对自然的管理、对社会的管理等行为中都不能不涵括伦理、道德内容。 但在实施管理伦理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外部市场竞争造成的压力过大。由于竞争经济制度性的压力太大,以至只有基于明确地利润追求,才能确保企业的长期生存,即所谓竞争驱使企业通过放弃伦理原则来占据竞争优势。产生不道德的行为,具体表现为:欺骗性的广告宣传。
35、在营销和推广上夸大其词,生产不安全或有损健康的产品。制售假冒他人商标、包装、字号的商品和伪劣产品,侵犯他人商业秘密,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有些企业盲目追求利润,不顾员工的生存和工作环境,侵犯本企业职工的隐私,专横地或不公正地对待员工等。财务欺诈、偷税漏税、官商结合、权力腐败、商业贿赂、地方保护主义等。企业为追求高利润,对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等造成的污染不实施治理而是继续偷偷地排放,社会对已经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也缺乏有效追究机制。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在经济竞争中不遵循道德准则的企业没有受到相应制裁反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一旦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伦理道德就会被抛弃脑后。 (2)企业的组织机构造成
36、的局限。不同组织的结构对人们的责任意识有不同影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组织是官僚式的,在这种官僚式组织结构中,实行劳动分工或专业化,实行行为的标准化,强调竞争和效率。官僚式组织具有许多优越性,但官僚组织的某些特征,诸如专业化、劳动分工和权利层次,对组织的伦理文化也带来许多问题。首先,在官僚组织中,人们倾向服从权威,而不管权威人物命令他们做什么。这种无怀疑顺从的倾向,对组织试图建立一种包含个人责任的伦理型文化来说,无疑是一种威胁。另外,在官僚组织中,管理人员都倾向于花费大量精力避免谴责。通过向组织中下级人员指定责任,权威人物可以免去有错误造成的谴责。于是,一旦有过失,谴责的手总是指向下属。这样,下层
37、雇员便成了高层人物错误的替罪羊。同时在企业内部因为劳动分工的原因,使得员工只能了解自身的工作,他们几乎不可能了解总体的关系,所以他们也就失去了对行为负责和进行伦理反思的重要前提。(3)管理者自身伦理意识弱。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是掌握一个企业财产和人力资源的经营权和支配权,具备卓越的组织管理才能,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对员工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人。也就是说,真正的管理者必须是具有很高个人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和高超经营艺术的人。管理人员作为一个领导集团的一员,必须符合于专业人员伦理的要求一种责任的伦理的要求。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企业管理者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运行方式,在一个管理者自身道德存在问题的企业实行伦理管理,这种管理的可行性也可想而知。(4)企业文化的偏差。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企业文化自身的不协调状况,也导致企业伦理影响力的丧失。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文化的主导价值观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从而缺乏对逐渐个性化的个人价值观的整合能力。二是企业文化的正式系统与非正式系统以及两者内部构成要素之问相互脱节,甚至相互矛盾,结果造成员工伦理意识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