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1 学校教育2 教育目的3 讲授法4 学记5 道尔顿制6 元认知7 请简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8 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有哪些?9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10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哪些?11 试述人的发展的规律性及其教育学意义。12 试述朱子读书法及其当代意义。13 评述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14 联系实际论述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2010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
2、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的特点为:有固定的场所、有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有三个,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学校教育活动通常是在教育者主导下,掌握教育目的,采用教学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2 【正确答案】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历史上教育思想家
3、对教育目的有不同论述,大致可分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两类。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目的,是社会本位论;从个体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是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都有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3 【正确答案】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上,主要依靠教师来组织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地学习;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系统讲授、演示和学生练习为主,其他方法都被选用来配合讲授与练习;在教学过程上,从学习教材的书本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从而使书本知识转化为
4、他们的精神财富和智能。4 【正确答案】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上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它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概括,论述了教育的作用、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也谈到了师生关系。其教育教学原则主要包括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和长善救失。5 【正确答案】 道尔顿制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创造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其具体做法是:在学校里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 公约 ”或合同式的学习;将各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
5、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之用,各作业室配有一名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用“ 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又可以使学生管理简单化。道尔顿制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自由与合作,强调给儿童以自由和师生合作。要注重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道尔顿制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在实行中易形成放任自流。6 【正确答案】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知识的认知和控制。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即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元认知知识是指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6、、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等问题的认识;元认知控制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概括起来,包括计划、监控和调节三个方面。7 【正确答案】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系统中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这主要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影响人、塑造人的社会活动。它主要通过照管、引导和促进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包括他们的社会化、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使他们成长为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继承人,以保证并促进社会的生存、延续与发展。(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
7、原理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人具有特殊的身心发展和成熟的规律。教育、教学及其相关活动必须认识、遵循和创造性地运用人的这些基本特点与规律才能有效地培育人才,要重视、遵循和运用由人类教育教学的宝贵经验总结形成的科学原理,这样才能使年轻一代更加便捷地达到前人已达到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前进。(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和连续性由于教育有自身的特点、规律和特有的社会功能,它一经产生、发展便将形成和强化其相对独立性,包括教育有其特定的结构、活动模式、教育组织形式,逐步构建不断分化与综合的学科课程和各层各级教育系统,这些都是教育发展积累的珍贵智慧、资源和财富。教育具有发展的连续性、继承性和惯性。8
8、【正确答案】 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不仅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还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只有基于这种要求,才能够组织好教学活动,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上好一堂课有以下几点要求:(1)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考虑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方面的内在统一;要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目标要有弹性,给学生留有其充分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以创新管理和发展个性作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2)教学的重点、难点要突出教师需深刻理解、正确把握教材,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贴近学生实际的
9、内容,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讲解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3)遵循教学原则,科学施教教学原则是进行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等。(4)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
10、法、讨论法和研究法等。9 【正确答案】 教师劳动是整个社会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一种特殊的劳动范畴,教师的劳动成果不是一般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而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思想观点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教师劳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发展变化中的,主要是未成熟的“ 人”;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多方面的;教育过程是复杂的;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不限于学校内部。(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严格的示范性。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未成熟而又相对独立的“ 人” 。教师以自己的思想
11、、学识、言行和人格,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学生。(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工作是变动不居、最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这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境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教师的劳动对象 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具有面对各种突发情况时做出及时反应、妥善处理的应变能力,即教育机智。(4)教师劳动的专业性教师劳动的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对育人的崇高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上,对教育教学专门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及教育活动的自主权上。10 【正确答案】 “中体西用 “是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的基本教育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也称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这
12、一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劝学篇中。(1)“中体西用“思想含义“中体西用“ 的含义也就是张之洞所指出的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 、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这个思想。基本思想教育首先要传授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充中学的不足。“中学“和 “西学“的关系张之洞强调“中学“ 是立国之本,讲 “西学“必先通 “中学“;而要存“中学“ ,又不得不讲“ 西学 “。他将 “中学“中的伦纪、圣道、心术看作是不可变更的立国之本,而法制、器械、工艺等“西学“,则属于可变的附庸。他的 “中体西用“说的基点是立足
13、于“中学为体“ 的,他强调 “中学“是本体,绝不能改; “西学“可以用来补助、强化、保存“ 中学 “,但绝不能替代“中学“。(2)历史作用“中体西用“ 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传统教育,强调了“中学“的“ 经世致用“的成分;重视了知识分子的作用,肯定了科技知识是救世富强之实政,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中体西用“理论对“ 西学 “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的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从而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此原则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的新式学堂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在这个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学说、民主平等思想必
14、然被裹挟在一起传播。“中体西用“强调以中学为本,有选择性地学习西学,有助于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维护。(3)局限性“中体西用“的主旨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政治制度和儒家纲常名教的至尊地位,学习西学的主张是为了适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需要而提出的,并不是要建立资本主义国家。其维护封建专制等级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作用,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直接进行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总之,在当时中国封建主义的儒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代,能把“西学为用“ 作为办学宗旨,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是中西文化
15、在当时的一种特殊的结合方式,虽然其根仍为中学,但毕竟给僵化的封建传统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在客观上对封建制度的解体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1 【正确答案】 人的发展的规律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这些规律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规律。人的发展的规律性及其教育学意义如下:(1)顺序性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如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躯干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向细动作的发展规律性。这要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2)不平衡性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
16、照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个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的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3)阶段性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
17、务。当然不同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上一阶段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育。(4)个别差异性尽管正常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高度往往是不同的。例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忆力好;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喜静;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则大器晚成等等。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及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
18、由发展。(5)整体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不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就无法教育人。事实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人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12 【正确答案】 朱熹强调读书穷理,关于怎样读书,他曾提出过重要的原则和方法,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 六条。依次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19、,着紧用力,居敬持志。(1)循序渐进内容循序渐进强调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循序” 就是必须遵循所读之书内容的客观顺序和读者的主观能力、条件,按此而规定的读书进程;“渐进” 指的则是像流水盈河而后进、音乐成章而后达一样,量力而逐步成就。朱熹提出读书要做到循序渐进,必须有一定的步骤,即订出计划、拟出程序(先读什么,后读什么,今日读至何章,明日读至何节),按计划程序阅读,决不紊乱。这不仅能做到始终如一,还能日渐长进。朱熹在强调循序渐进的同时,还坚决反对贪多务广。当代意义循序渐进不仅提出了对读书所持的态度,而且体现了量力性原则的基本精神。它确实是读书的妙法,完全符合教学规律,在现今的教育活动中,仍视循
20、序渐进为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朱熹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读书方法,值得后人继承和借鉴。(2)熟读精思内容熟读精思是指读书时必须多读、记住、背熟。对于所读之书要通过思考,理解精深。朱熹教人读书,特别强调既要熟读,又要精思。读书时一定要做到书上说的,就好像出于自己的口。书中的微言大意,亦如自己想的。这是真正的理解,也就是读通了。同时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还必须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代意义熟读精思体现了读书的巩固性原则。读与思,是读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不同侧面。只读不思,必是死读,即使背得,仍不是自己的东西,更不可能结合实际而得以应用;只思不读,纯系空想,成天想人非非,终
21、归还是一事无成。朱熹的熟读精思原则符合人的认识心理的规律,也符合知识自身结构的规律,更符合教学中的巩固性原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3)虚心涵泳内容“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静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人为主,牵强附会。读书中发现了疑问,即使“众说纷错” ,也应虚心静虑,切勿匆忙决定取舍。“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当代意义虚心涵泳包含着读书的客观性原则,要求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原书的本意,保持虚心的态度。(4)切己体察内容切己体察包含了两个方面:a读书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b要以所读之书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当代意义切己体察包含了理论结合实际原则
22、,读书不结合自己的实际而仅从纸上望文生义,只能是夸夸其谈、空话连篇,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贻害无穷。(5)着紧用力内容着紧用力的含义包括:a读书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穷究到底,永不放松;b提倡勇猛顽强、勇往直前乃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读书精神。当代意义朱熹不仅强调精神力量,还注重读书的实际效果的取得。着紧用力的读书方法,体现了为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原则,非常值得珍视和提倡。(6)居敬持志内容“居敬”,就是思想精神和注意力高度集中; “持志”,就是树立远大的目标,明确读书的目的。朱熹把居敬持志视作“为学” 的最根本性的问题。当代意义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的性原则,也就是读书时要明确目的、专心一意,不应受客观
23、物欲的干扰,要充分发挥人的认识主体思维活动的主导作用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综上所述,“ 朱子读书法 ”是朱熹关于读书方法论述的概括和总结,集中体现了他的读书论和读书经验,很有见地。后人依据他的读书法,订立了读书程序,在封建教育实践中影响很大。虽然“朱子读书法” 所说的“书”主要是维护封建统治、道德教育方面的“圣贤之书 ”,其读书法不曾注意到书本知识和实际调查的配合,更谈不到实验或实践。但是,他的读书法,是我国古代学者论述读书最充分、最系统的,具有经验总结意义,至今仍有研究参考的价值。13 【正确答案】 苏霍姆林斯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最有影响的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其教育思想及意义如下:
24、(1)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内容学校教育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是一个内容异常丰富的教育学思想体系,其核心是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普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与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具体来说,就是培养:a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b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c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d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e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和谐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深入地改善整个教育过程,实施和谐的教育。和谐的教育就是把人的
25、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是人的自我表现。学校要创造一些条件和相应的环境,使学生的天赋才能和已经形成的内在的精神财富得以充分表现,要把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与他参加改造客观世界的表现和自我教育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与过去片面强调学习间接知识、强调课堂教学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和教育理论是完全不同的。教育与创造性劳动的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教育的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得到了根本改造。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观点出发进行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
26、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人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他要求注意到各育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要发挥各种教育活动的综合教育作用。a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德育在全面和谐的教育中应占有主导地位。学校中的任何工作都应当包含道德教育的意义,发挥德育的作用。b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智育应当包括获得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文明,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对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等多方面的任务与要求。因此,正确理解的智育本身就包含着兼施德育的职能。智育与劳动教育也是密切联系着的。c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体育不仅本身是重要的,它还对培
27、养道德、美感和进行智育有重要的作用,教育者必须关心学生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和谐,以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d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美育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同时强调美育任务的完成也要依靠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自身工作的相互配合,从整体上加以解决。e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劳动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劳动既是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手段,也是他们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途径。劳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2)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的意义教育理论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他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在批判地吸取前
28、人遗产和总结苏联教育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个性全面发展问题的成果,这是他对发展苏联教育理论和实践所做出的主要贡献。他的著作和论文还被译成中、德、法、日、西班牙以及东欧各国文字,其教育思想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他还以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对帕夫雷什中学进行了改革,使它成为了一所模范教育机构。教育实践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把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应用于教育实践之中,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这一思想把学生认识世界的活动(学习)与改造世界的自我表现(实践)和谐地结合起来,把德、智、体、美、劳诸育结合起来,并强调德育的主导作用。他指出学校要形成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以满足每个学生在诸育
29、方面的内在需要,保证学生天赋才能和创造性的充分表现。并特别强调学生因某一领域取得成绩而引起自尊、自信、自豪感的意义,认为这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情感动力。这些思想观点对当时的苏联教育,对其他国家乃至今天的教育实践活动都有重大的启发借鉴意义。14 【正确答案】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有很多种,具体如下:(1)教授学生问题解决的一般原理教育心理学家在进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时,最常用的方法是把从思维过程的理论分析以及对成功与不成功的问题解决者的比较观察所得到的一般原理教给学生,包括:在试图解决某个问题前,要先对它进行明确的阐述和规定;要超出某些显而易见的东西;要避免把注意力只局限于问题的一个
30、方面;要当心和避免产生功能固着和负迁移的可能性;要放弃无希望的线索并寻找另外的可行途径;要探究一下得到的材料有多大的信度和代表性;要弄清楚任何前提所依据的假设;要明确区分数据和推论;要利用由未证实的假说中得到的信息;要谨慎地接受同自己意见一致的结论。(2)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常规步骤分析问题教学生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教学生分析问题的教学步骤是:教师先带着学生分析问题,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最后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产生一个问题解决的计划问题解决的计划应包括总的目标、如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哪些特殊策略和哪些特殊的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前如果有了一个计划,他们解决问题的活动就是理性的而不
31、是盲目的了。回忆已有的信息或获得新的信息要想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学生必须有三种信息,即事实的信息、概念和原理。产生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案学生利用各种信息并发挥自已的思维能力,产生一个问题解决的正确方案。检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和验证问题解决的方案检验和验证过程要贯穿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检验和验证的内容包括:对问题的认识是否充分,对问题是否真正理解,所得到的答案是否正确等。及时反馈和及时补救问题解决需要及时的反馈,即问题是否得到了正确解决。及时的反馈可以加速问题解决的进程。此外,当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时,需要采取补救措施,以便把问题完全正确地解决。(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训练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需要借
32、助于推理进行,所以,推理能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人问题解决的能力。常见的推理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a归纳推理能力训练的方法归纳推理是指从特殊事实出发得出一般原理的推理。归纳推理主要包括三部分:获得一些例子;使例子与假设发生联系;形成新的假设。b演绎推理能力训练的方法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原理出发得出特殊事实的推理。由于三段论是典型的演绎推理形式,因此通常用三段论来训练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在训练之前,需要先给学生讲清楚三段论推理的一般程序和规则。扩大知识面学生掌握了问题解决的常规步骤后,如果有了丰富的知识(主要指一些基本原理方面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例如,贾德所
33、做的水下击靶的实验结果表明,学了光的折射原理的实验组比未学光的折射原理的控制组成绩要好。注意掌握好的问题解决策略好的问题解决策略,是人们长期问题解决的经验总结,它对于解决特定问题很有效。因此,教师要经常教给学生一些好的问题解决策略。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觉地总结自己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提高思维的水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思考才能使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这需要一个人不断地提高思维的水平。具体来说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a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一定要对“ 问题是什么 ”理解得十分清楚;b要把问题复杂的地方记下来,或者制成某种图表形式;c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并且积极地尝试着去运用所得的材料;d设法预先考虑解决问题的形式,缩小可以用来解决问题办法的范围;e掌握有关的事实、技能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