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arrownail386 文档编号:838275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考研类试卷]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考研类试卷]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考研类试卷]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考研类试卷]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6 年首都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1 制度化教育2 显性教育功能3 教学设计4 师生关系5 测验6 学习动机7 简述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8 简述访谈法的特征。9 简述皮亚杰关于道德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10 论述教育学的价值是什么?11 论述书本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意义。12 试述解释型教育实验研究。13 请对新中小学生守则作出总体分析与评价。14 请就其中一条做具体分析和阐述:假设你是一名中学教师,你会怎样引导学生践行这一条守则。2016 年首都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根据教育系统的自身形式化程

2、度,可以将教育形态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 ”两种类型。制度化教育是从非制度化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它的出现是人类教育文明的一大进步,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总体文明的进步。今天所谈论的种种“教育” 和“教育改革”,基本上指的是这种制度化的教育。2 【正确答案】 从教育作用的呈现方式划分,可以将教育功能划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教育的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表现出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等,就是显性教育功能的表现。3 【正确答案】 教学设计

3、是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的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知识来源与板书设计等。完整的教学设计应该包括:(1)教学目标设计;(2)教学起点设计;(3)教学内容设计;(4)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5)教学评价设计;(6)教学结构设计,也叫作教学过程设计。4 【正确答案】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

4、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5 【正确答案】 测验是用来测量个体的行为或作业的工具。它通常由许多经过适当安排的项目(问题、任务等)构成,被试对这些项目的反应可以计分,分数被用于评估个体的情况。6 【正确答案】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它与学习活动可以互相激发、互相加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7 【正确答案】 (1)教师职业是一个专业性职

5、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在职前必须接受过专门的教育;二是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并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三是拥有专业自主权或控制权,如对从业人员聘用、解职的专业权利不受专业外因素控制,表现为专业工作者应获得本专业资格证书,专业内部由不同的职称来标志专业水平差异等。根据学术标准衡量,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它需要经过专门的师范教育训练,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有目的地培养人才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教师通过承担各门课程的教学,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树立

6、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指导学生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来促进学生健康、快速地成长。8 【正确答案】 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搜集资料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具体说来,研究者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设计好要调查的问题,由访谈者探访被访者,面对面逐一向被访者提出问题,让其回答,并记录、整理和分析研究口头资料,得出研究结论。访谈法的特征有:(1)灵活性强。访谈员可以根据访谈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灵活控制问题的选排、重复或解释。(2)能够使用比较复杂的访谈提纲。可以利用一些问卷或访谈提纲了解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3)能够获得直接、可靠的信息和资料。(4)不受书面语

7、言文字的限制,减少理解上的障碍。(5)容易进行深入调查。访谈者可以根据需要就某个问题补充询问或追问,使之对资料的掌握更全面深入。9 【正确答案】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特质的不同阶段,据此,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主要特点是:一般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探究外界事物;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本阶段儿童还不

8、能用语言或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2)前运算阶段(27 岁):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这一阶段儿童的特点是: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的泛灵论,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认为其他的所有人跟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表现为不为他人着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不知道事物不论其形态如何变化,其质量是恒定不变的。(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了一定的弹性,并且可以逆转。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

9、概念。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4)形式运算阶段(1116 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10 【正确答案】 (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人类有关教育的认识大致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一种是习俗的形式,即人类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对教育问题自然形成的一些态度、看法、评价和信念,它们构成了日常教育经验;另一种是科学的形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学” ,它诉诸专门

10、的范畴、方法和表述方式,力图对教育问题有一个系统、合理、深入的认识,它们构成了教育理论或学说。从现实来看,这两种教育认识形式及教育知识形态都是存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教育生活的认识基础。一方面,教育的习俗认识不仅大量地存在于家庭生活中,而且也存在于学校教育生活中。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普及,教育理论知识也走出了大学的“ 象牙塔 ”,对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日常教育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教育学是对教育问题的“ 科学解释 ”,这就意味着: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逻辑起点和对象的,教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教育问题提供超越日常习俗认识和传统理论认识的新解释。以此,提出、界

11、定和明确教育问题,是教育科学认识的基本功。教育学作为对于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必须使用专门的语言、概念或符号,而不能使用日常的语言、概念或符号。教育学作为对于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其解释是有理论视角、根据或预设的,而不是直接建立在感性经验与判断基础上的,因而是一种理性的解释。(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具体表现为: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11 【正确答案】 (1)什么是知识。长期以来,教学过程就是在这种对知识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的“授一受” 过

12、程。在学校教育中,这种知识主要指的是书本知识。(2)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人们越来越发现教育仅仅传递科学知识的弊端所在。一方面,科学知识的价值在人的成长中的意义正在逐渐降低。科学知识游离于人的生活之外,儿童在学校里只能记住大量的标准知识,而不能获得生活的意义。另一方面,科学知识培养出来的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的需求。当然,学校系统地向学生传递书本知识无疑是具有其重大意义的,为现代工业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可以断言,不管今后各国的基础教育如何改革、发生怎样的变化,向年轻一代传授知识和技能仍然是基础教育必须承担的一项不可推卸的职责。然而,这丝毫不意味着这就是基础教育和教师所应该承担的唯一职责

13、和任务。人类的情感、价值、精神的力量、道德的意义同样也需要在学校里得到培养。总之,无论是从如何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或是从人类生存和国家发展的需要而言,那种以传授知识为己任的学校教育都必须加以改革。因此,学校教育的宗旨也必须实现由“教书 ”向“育人”的转变。(3)生活经验。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对于自己的工作最耳熟能详的要求或教诲是,教学工作必须紧扣“双基 ”,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依据未来工业社会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需要的设想,由教育者规定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学校教育忽视了对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一直很少成为传统课程研究的关注中心,但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

14、生活经验均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经验,这是一种有别于课程、学校文化影响的特殊教育经验,它透过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人际互动,以及自我教育的过程得以传递。(4)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不仅关系到受教育者个人未来的发展、成长乃至生存,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资源、途径和手段。这些信息可谓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因此如何有效地获得、辨别、评价、选择和使用这些唾手可得的资料和信息,乃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些现实使基础教育及教师面临着新的、严峻的挑战,在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中,学校教育与教师工作的一个极

15、其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 学会学习 ”。12 【正确答案】 (1)解释型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思路。解释型教育实验研究提出的原因:实验研究对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我们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很难进行教育实验研究,因为进行教育实验研究必须严格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但无关变量的严格控制又可能破坏教育的真实环境,使我们的研究远离教育的意义。但是进行教育实验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对实验的控制,而是使实验结果得到合理的解释,并得到推广。因此就有人提出解释型实验研究的方式:使实验能够比较有效地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得到实现,并且不会使真实的教育环境被改变,同时又能够合理地解释实验结果。(2)对解释型教育实验研究的理解

16、。实质:是以真实情境的详细描述替代难以实现或改变真实教育环境的实验控制,并以此作为一种等效控制方式来获得解释力,保证实验效度。方法论态度:建立控制结构与意义理解的联系。原则:在不损害教育意义和真实教育环境的条件下保持实验研究的原貌,以质性研究为基础。基本思路:以质性研究的整体的意义理解为前提,整合实验研究规范。特点:以质性方式对研究的问题、实验假设、实验操作、因变量及其预测、被试在实验前后及实验操作过程之中的表现、各种无关变量及其影响和控制均作出详细的描述,以质性描述真实呈现实验研究的全过程,使实验结果得到合理的解释,保证实验的效度。(3)解释型教育实验的基本构成。提出研究问题和实验假设。选择

17、被试。确定研究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进行实验。得出研究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研究结论。(4)注意:对研究问题与实验假设的要求与我们前面所学的实验研究中对研究问题和假设的描述的要求是一致的,要符合实验研究的表述规范。被试的选择也要符合我们的抽样原则,考虑实验的效度等相关因素。解释型教育实验研究对无关变量的控制,并不是采用我们在实验研究那里所学的几种控制无关变量的方式,而是对实验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最后给予合理解释。13 【正确答案】 (1)采取押韵的形式,叙述语气平和友善,少了居高临下的行政式语句,更加贴近学生。(2)重理解,如体现时代特征,紧跟社会热点,涉及并强调了一些当今比较常

18、见的青少年问题和社会关心的话题。例如,第二条“爱学习” 中增加了“勇于发表见解,按时完成作业,养成阅读习惯”,第三条“ 爱劳动”中增加了“热心志愿服务” 等。而“讲诚信”内容则从旧版的第九条提前至第五条,且明确要求“守时履约,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不抄袭不作弊,不擅动他人物品,借东西及时归还”,体现了建设诚信社会的重要性。(3)重实际,更为科学可行。对中小学生没有“ 高大全” 式的理想化要求,适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遵照执行。14 【正确答案】 以“ 爱党、爱国、爱人民 ”为例。(1)将精神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可以将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比如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体会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从而油然生出对祖国的骄傲和自豪感。(2)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比如让学生观看红色影片、纪录片,并在观影后交流感受。(3)举行多种教学活动。比如爱国经典著作的朗诵、角色表演等。(4)对不良行为及时矫正。如果学生出现不尊重党、国家或人民的行为,应该及时制止。但是不能严厉批评,而是应该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其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进行针对性教学。(5)组织学生参观身边的历史遗迹。使学生了解历史遗迹背后的故事,并交流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