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险硕士保险专业基础(经济学)模拟试卷 5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1 已知石油的供求函数如下:供给:Q s=14+2P+0 25Pr;需求:Q d=-5P+375Pr。其中,P 是石油的价格,Pr 是天然气的价格。假设当前石油的价格是 2 美元,天然气的价格为 8 美元。请问,石油的需求价格弹性(Ed)、供给价格弹性(Es),以及需求的交叉弹性(Edr)是( ) 。(A)Ed=-0 5 Es=02 Edr=01(B) Ed=-518 Es=02 Edr=0 5(C) Ed=0 5 Es=02 Edr=15(D)Ed=-6 9 Es=025 Edr
2、=052 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是( )。(A)消费者获得多少效用量(B)消费者的偏好(C)消费者获得的效用量相同(D)消费者获得的效用量不同3 行政配给制是计划经济一大特色,试说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这种制度会减少消费者效用。4 短期成本函数中的最低平均成本就是短期生产函数中的最高平均产量水平上的平均成本。5 消费者均衡6 要素报酬递减和规模报酬递减7 潜在产出8 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9 如卖者提高其商品售价,必定增加自己的收入吗?10 等产量曲线具有哪些特点?11 平均产量和平均可变成本的关系如何?12 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的关系是什么?证明之。12 下列各项是否计入 GNP(国民生产总值
3、)?为什么?13 转移支付。14 购买一辆旧车。15 购买普通股票。16 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主要方法。17 若某人的效用函数为 U=4 +Y,原来他消费 9 单位 X,8 单位 Y,现在 X 减到4 单位,问需要消费多少单位 Y 才能与以前的满足相同 ?18 某厂商的成本函数是 TC=200+15Q+05Q 2,计算 Q=10 时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并计算厂商应确定的合理产量和合理产量下的平均成本。18 某地区居民总是把相当于 GDP60的部分存起来,并且不用缴税也不购买外地商品。今年该地区将总值 2000 万元的汽车销往邻省,这对该地区的 GDP 产生影响,请回答:19 该地区的 GDP
4、增加了多少?20 假如当地政府增加同样 2000 万元购买本地汽车,是否会产生与上小问相同的结果?为什么?21 假如政府将 2000 万元以补贴形式发给居民,该地 GDP 是否会增加?与第一小问相比如何?为什么 ?21 下面是关于 GNP、GDP 和 NDP 的讨论。22 在 2011 年,美国的 GDP 是 56775 亿美元;GNP 是 56949 亿美元。为什么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差额?23 在 2011 年,美国的 GDP 是 56775 亿美元;NDP 是 50514 亿美元。解释这个差额。作为 GDP 的一部分的 2011 年的差额具有什么特征 ?23 假设有 A、B、C 三厂商,
5、A 厂商年产 5000 万美元,卖给 B、C 和消费者,其中 B 买 200 万美元,C 买 2000 万美元,其余 2800 万美元卖给消费者。B 年产 500万美元,直接卖给消费者。C 年产 6000 万美元,其中 3000 万美元由 A 购买,其余由消费者购买。24 假定投放在生产上的都用光,计算价值增加。25 计算 GDP 为多少。26 如果只有 C 有 500 万美元折旧,计算国民收入。27 如果 A 厂商有 1000 万美元的进口值,C 厂商有 1500 万美元的出口值,其他条件不变,GDP 是多少?贸易差额是多少?保险硕士保险专业基础(经济学)模拟试卷 5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
6、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知识模块】 经济学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无差异曲线是指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它上面的每一点,两种商品的组合是不同的,但是,它表示消费者从中得到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是相同的。【知识模块】 经济学3 【正确答案】 行政配给制之所以会减少消费者效用,是因为在这种制度下,消费者无法在既定的预算约束下按自己的偏好自由选购消费品。比如,假定某单位给其职工分发价值 100 元人民币的年货,一种办法是给每个职工发 5 斤油、10 斤猪肉(共值 100 元) ,另一种办法是把 100 元钱发给每个职工,让
7、他们根据自己需要选购商品。显然,后一种办法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大效用。前一种行政配给制就无法给予职工更大满足,因为每个消费者的偏好不一样。这种情况用无差异曲线图形表示,就是无差异曲线未能和预算线相切。【知识模块】 经济学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短期生产函数中的最高平均产量水平上的平均成本对应的是短期成本函数中的最低平均可变成本而并非最低平均成本。从如下数学推导中,我们不难看出:AVC=TVCQ=wL Q=w1AP L 当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时,AVC 达到最小,而 AC 并没有达到最小,因为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不变成本仍然在减少,AC 曲线最低点的出现后于 AVC 曲线的最低点。【知识模块
8、】 经济学5 【正确答案】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指在既定收入和各种商品价格的限制下选购一定数量的各种商品,以达到最满意的程度。消费者均衡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 基数效用论中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给定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和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应当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或者说,消费者应当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P 1X1+P2X2+PnXn=I,MU 1P 1=MU2P 2=MUnP n=。 序数效用论中消费者均衡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处取得,用
9、数学公式表示就是MRS12=P1P 2。【知识模块】 经济学6 【正确答案】 (1)厂商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各种要素,现假定仅有一种生产要素是可变的,而其他要素保持不变,那么随着可变要素的增加,在开始时,它的边际产量有可能增加;但随着可变要素的继续增加,它的边际产量会出现递减现象。这种由于可变生产要素的增加而引起的边际产量的递减甚至总产量减少的现象,称为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规律。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规律是西方经济学分析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它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在任何生产中都普遍存在的一种纯技术关系。必须指出: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规律是以生产技术给定不变为前提的。技术的进步可能会使报酬递减规律的
10、作用延后,但绝不会使报酬递减规律失效。其次,这里的报酬递减规律,以除一种要素外的其他要素投入固定不变为前提,进而考察一种可变要素发生变化时其边际产量的变化情况。最后,报酬递减规律是在可变的生产要素使用量超过一定数量后才出现的。(2)规模报酬递减是指随着工厂规模的不断扩大,达到某一时点后,总产量的增加会出现递减现象的规律。企业只有在长期内才可能变动全部生产要素,进而变动生产规模,因此,企业的规模报酬分析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在生产理论中,通常是以全部的生产要素都以相同的比例变化来定义企业生产规模的变化。相应地,规模报酬变化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
11、量变化。假定各生产要素都以同样的比例增加,则企业产量的变化有三种可能:第一,当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时,如增加一倍生产要素的投入导致产量的增加多于一倍,这种情形称为规模报酬递增。第二,当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时,如增加一倍的生产要素投入导致产量的增加不到一倍,这种情形称为规模报酬递减。笫三,当产量增加的比例恰好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相等时,这种情形称为规模报酬不变。一般来说,企业规模报酬的变化呈现出如下的规律:当企业从最初的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进入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在企业得到了由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产量递增的全部好处之后,一般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
12、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这个阶段有可能比较长。在这个阶段以后,企业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进入一个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知识模块】 经济学7 【正确答案】 潜在产出是指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它不是一个实际产出量。一般认为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有可能实现潜在国内生产总值。而实际产出和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差额,称为国内生产总值缺口。增加潜在产量的途径是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实现技术进步。【知识模块】 经济学8 【正确答案】 最终产品指在核算期内不需要再继续加工、直接可供社会投资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可供投资的产品包括机械设备、型钢等;可供消费的产品包括食品、服装、日用品等
13、。中间产品是指在核算期间须进一步加工、目前还不能作为社会投资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包括各种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例如服装是最终产品,可以直接消费,但用于服装生产的原材料,如棉布、棉纱等产品就不是最终产品而是中间产品。必须说明的是某些产品,如煤炭、棉纱等,在核算期间没有参与生产而是以库存形式滞留在生产环节以外的这些产品也应理解为社会最终产品。【知识模块】 经济学9 【正确答案】 卖者提高商品售价,不一定增加自己的收入,收入究竟是增加还是减少,依赖于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我们假定厂商的销售量等于消费者的需求量,就可以得到收益函数 R=PQ。这里 R 表示收益,P 表示商品的价格,Q 表示商品的销售量即
14、需求量。需求量 Q 是价格 P 的函数,并且二者呈反方向变动关系。所以,当价格 P 下降时,需求量 Q 会增加,收益 R 究竟会增加还是减少,取决于 P、Q变动比例的相对大小,而 P、Q 变动比例的相对大小可以用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来衡量。 当 0e d1,即缺乏弹性时,收益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化。这是因为,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但是需求量减少的比例小于价格上升的比例,这就导致需求量减少引起的收益减少量小于价格升高引起的收益增加量,结果就是收益的增加;当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但是需求量增加的比例小于价格下降的比例,这就导致需求量增加引起的收益增加量不能弥补价格降低引起的收益减少量,结果就是收益
15、的减少。 当 ed=1,即单位弹性时,收益不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因为,在需求价格弹性是单位弹性时,需求量变动比例与价格变动比例恰好大小相同、符号相反,这就引起需求量变动引起的收益变动量恰好与价格变动引起的收益变动量大小相同、符号相反,结果就是收益不变。 当 1e d+ ,即富有弹性时,收益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这是因为,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但是需求量减少的比例大于价格上升的比例,这就导致需求量减少引起的收益减少量超过了价格升高引起的收益增加量,结果就是收益的减少;当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但是需求量增加的比例大于价格下降的比例,这就导致需求量增加引起的收益增加量超过了价格降低引起的收益
16、减少量,结果就是收益的增加。【知识模块】 经济学10 【正确答案】 (1)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以 Q 表示既定的产量水平,则与等产量曲线相对应的生产函数为:Q=f(L,K)如图 31 所示,等产量曲线表示生产一定单位的产品,可以有很多种劳动和资本数量组合。当劳动投入量为 La 单位时,资本投入量必须是 Ka 单位;当劳动量从 La 单位增加到 Lb 单位时,资本投入量就可以从 Ka 单位减少到 Kb 单位;如果劳动仍然继续增加固定的单位,则资本的减少量会越来越少。 (2)等产量曲线具有以下重要特点:等产量曲线是一条从左上方向
17、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具有负斜率。它表示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必须减少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只有具有负斜率的等产量曲线,才表示劳动和资本的互相替代是有效率的。坐标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它们按产量大小顺次排列,越接近原点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少,越远离原点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多。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等产量曲线向原点凸出。它表示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将逐次减少。这一点可以用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来解释。【知识模块】 经济学11 【正确答案】 (1)平均产量指每单位的可变投入要素量所获得的产量,等于总产量与可变投入量的比值。假设短期内
18、只有一个可变要素投入 L,则平均产量可以表示为:AP=Q L其中,Q 为总产量(TP)。平均产量开始时增加,达到最大值以后,转而减少。从总产量曲线的图中可以看出,平均产量曲线是一条倒 U 型的曲线。AP 曲线上的最高点 e 的斜率为 0,表示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过了 e 点以后,平均产量下降。(2)平均可变成本是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或均摊的可变成本,其公式为:AVC=VC(可变成本 )Q(产量)平均可变成本曲线通常为 U 字形,先降后升。它的变化具体有三个阶段:递减阶段。此时固定要素没有与可变要素相配合,因此未被充分利用,但平均产量上升,且产量增加的速度超过可变成本增加的速度,使平均成本下降。
19、不变阶段。此时可变要素的增加使固定要素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因此,在一定范围内,产量的增加可能导致平均产量不变,平均成本也不变。递增阶段。这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3)平均产量和平均可变成本的关系:AVC=w AP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产量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前者递增时,后者递减。MC 曲线和 AVC 曲线的交点与 MP 曲线和 AP 曲线的交点是对应的。【知识模块】 经济学12 【正确答案】 (1)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的关系边际成本曲线函数方程为:MC(Q)=dTVC(Q)dQ 此函数方程表明,在短期总成本中,由于有一部分要素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边际成本(MC)随着产量的
20、变动,只取决于可变成本 (TVC)的变动量。而可变要素的报酬随其数量的增加会有先递增后递减的变化。因此,MC 曲线会有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由于平均成本(AC)曲线是平均固定成本(AFC)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AVC)曲线叠加的结果,其函数方程为:AC(Q)=AFC(Q)+AVC(Q)因此,AC 曲线必然是一条先下降后上升的 U 形曲线,但是它由下降到上升的转折点要晚于 MC 曲线。于是, MC 曲线必然会与 AC 曲线相交。根据两条曲线的不同性质可知,当 MC AC 时,每增加一单位产品,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比以前要少些,所以,AC 是下降的;当 MCAC 时,每增加一单位产品,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
21、比以前要多些,所以,AC 是上升的。这样,MC 曲线只能在 AC 曲线最低点与之相交。如图 41 所示,两曲线相交于 R 点,R 点便是 AC 曲线的最低点。(2)两者关系的证明过程 AC 曲线和 MC 曲线的关系可以用数学证明如下:由于 Q0,所以,当MCAC 时,AC 的斜率 AC 为负,AC 曲线是下降的;当 MCAC 时,AC 曲线的斜率为正,AC 曲线是上升的;当 MC=AC 时,AC 的斜率 AC 为 0,AC 曲线达到极值点。【知识模块】 经济学【知识模块】 经济学13 【正确答案】 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 GNP,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 把收入从一个人(或组
22、织) 转移到另一个人(或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知识模块】 经济学14 【正确答案】 购买一辆旧车也不计入 GNP,因为旧车在第一次销售时,已被计入 GNP,旧车销售只不过是最终经济产品从一个消费者手中转移到另一消费者手中而已。【知识模块】 经济学15 【正确答案】 购买普通股股票也不计入 GNP,因为购买股票不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行为,而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没有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发生。它不属于投资。【知识模块】 经济学16 【正确答案】 (1)国民收入是进行宏观分析的关键,因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为研究对象。(2)对
23、国民收入(以 GDP 为例)的核算可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常用的是后两者。其核算的理论基础是总产出等于总收入、总产出等于总支出。支出法指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 )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公式如下:GDP=C+I+G+(X-M)其中:消费 C 包括耐用消费品(如家电、家具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理发、旅游等) ,但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付。经济学中的投资 I 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住宅和存货)的支出。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虽然都用于生产别的产品,但不一样的是前者在生产别的物品的过程中是部分被消耗,而后者则是完全转化
24、。资本产品的损耗中一方面包括实际的物质损耗,另一方面还包括精神损耗(指的是由于技术进步或者是出现了更高效的新设备而导致原设备贬值)。存货投资指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即期末存货可能小于期初存货。公式中的 I 为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置投资。重置投资指的是当年以前资本产品的折旧消耗。G 为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救济金等)不计入 GDP。(X-M)为净出口,可正可负。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价值。严格说来,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公式如下:GDP=工资 +利息+租金+ 利润+间
25、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其中:工资、利息、租金是最典型的要素收入。工资中还需要包括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利息是指提供资金给企业使用而产生的利息,所以需要剔除政府公债利息和消费信贷利息;租金除了租赁收入外,专利和版权的收入也应归入其中。利润指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红利、未分配利润等。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以上用支付法和收入法对 GDP 的核算,同样适用于 GNP。(3)理论上讲,支出法和收入法的值应该是相等的,但在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所以需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知识模块】 经济学17 【正确答案】 当 X=9, Y=8 时,U
26、=4 +8=20 当 U=20,X=4 时,由U=4 +Y 得,20=4 +Y,进而可得,Y=12 。可见,当 X 减到 4 单位时,需消费12 单位 Y 才能与原来的满足相同。【知识模块】 经济学18 【正确答案】 (1)Q=10 时,TC=200+15Q+05Q 2=200+1510+0510 2=400 所以平均成本 AC=TCQ=40010=40。又因为 MC=TC=(200+15Q+05Q 2)=15+Q,将 Q=10 代入得:MC=25。(2) 厂商所确定的长期合理产量应使得平均成本达到最低。由于 AC=TCQ= +15+05Q,令 AC=(TCQ)=- +05=0。解得合理产量为
27、 Q=20。此时对应的平均成本 AC=35。【知识模块】 经济学【知识模块】 经济学19 【正确答案】 将总值 2000 万元的汽车销往邻省,首先导致国民收入的第一轮增加 2000 万元,在边际消费倾向为 1-60=40的前提下,该地区将把其中的 800万元用于消费,导致国民收入的第二轮增加,这样一直继续下去,便导致了国民收入数倍的增加。Y=20001+200040+2000(40) 2+2000(40)3+ =20000 6=33333(万元)【知识模块】 经济学20 【正确答案】 会产生相同的效果,因为政府支出中对商品和劳务的支出是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具体解释如下:当政府向厂商购买商品和劳
28、务的时候,在私人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中并没有包括对这些劳务的支出,因而应该加上政府的这部分支出,当政府向居民购买生产要素的服务而生产出物品和劳务的时候,它们也构成社会产品的一部分,因而应该加上政府的这部分支出,因此,在国民收入第一轮中增加 2000 万元,由于边际消费倾向为 40,第二轮增加 200040,这样一直继续下去,和上小问的效果是一样的。【知识模块】 经济学21 【正确答案】 该地 GDP 会增加,与(1)相比 GDP 增加的要少,第一轮的增加为200040,第二轮的增加为 2000(40) 2,于是增加的国民收入为: Y=200040 +2000(40) 2+2000(40) 3+=
29、80006=13333( 万元) 因为政府以补贴的形式发给居民,实际上是一种没有换取生产要素服务的单方面的转移支付,社会产品没有相应增加,因而在计算国民收入时不应该算上这部分的政府支出。【知识模块】 经济学【知识模块】 经济学22 【正确答案】 GNP=本国要素在国内的收入 +本国要素在国外的收入;GDP=本国要素在国内的收入+外国要素在国内的收入;GDP 和 GNP 之间的差额就是外国人所获得的净收入;GDP 小于 GNP 说明美国(2011 年)的居民在国外所获得的收入多于外国人在美国所获得的收入。【知识模块】 经济学23 【正确答案】 当资本被用来生产时,会发生消耗即折旧。因此,GDP
30、和 NDP之间会存在一个差额。NDP 衡量一定时期内经济中所生产的产量的净值,它是产量的总价值减去资本在生产总产量中所消耗掉的价值差【知识模块】 经济学【知识模块】 经济学24 【正确答案】 A 的价值增加为:5000-3000=2000(万美元)B 的价值增加为:500-200=300(万美元)C 的价值增加为:6000-2000=4000(万美元)合计价值增加为:2000+300+4000=6300( 万美元)【知识模块】 经济学25 【正确答案】 最终产品价值为:2800+500+3000=6300(万美元)式中 2800、500、3000 分别为 A、B、C 卖给消费者的最终产品价值【知识模块】 经济学26 【正确答案】 国民收入为:6300-500=5800( 万美元)【知识模块】 经济学27 【正确答案】 原来 GDP 为 6300,现在加上进出口因素, GDP 变为:6300+(1500-1000)=6800(万美元 ),其中贸易顺差额,即净出口额为:1500-1000=500(万美元)【知识模块】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