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1 苏格拉底方法2 美德即知识3 城市学校4 贝尔一兰开斯特制5 柏林大学6 教育漫话7 恩物8 昆西教学法9 教育即生长10 改造主义教育11 阐述苏格拉底方法与孔子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并比较二者的异同。12 评析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主要办学特色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13 论述 19 世纪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及其启示。14 分析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15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样论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的?16 试分析改造主义教育理论,并说明教育对于社会改造的可能性与必要性。17 简述
2、古风时代斯巴达教育的特征。18 简述帝国时期罗马教育的特点。19 简述中世纪世俗封建主教育的情况。20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1 简述宗教改革时期路德派的教育主张。22 简述费里教育法的内容。23 简述苏俄的统一劳动学校规程。24 简述夸美纽斯的“ 泛智 ”原则。25 简述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思想。26 简述福禄培尔的教育顺应自然的思想。27 简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始末。28 简述杜威关于思维与教学方法的内容。29 简述凯洛夫教育学中的教学原则。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苏格拉底方法,又称“问答法”“产婆术”。苏格拉底
3、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词以对,最终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 。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不将现成的结论影响灌输或强加给对方。但该方法也有局限,如受教育者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积累了一定的知识。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套用于幼年儿童。【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2 【正确答案】 “ 美德即知识 ”由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4、和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人行为的善恶,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才能趋善避恶,因此,苏格拉底明确指出,“ 美德就是知识 ”。从“智德统一”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进而提出“德行可教 ”的主张,即美德是可教的。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具有完善道德的人。因此,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这个见解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雏形。在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他提出“智德统一” 的见解,对于破除贵族阶级的道德天赋的理论,是有着明显的进步意义的。但“美德即知识” 的观念也是不完善的,忽略了道德的其他方面,如情感、行
5、为等。【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3 【正确答案】 城市学校是应新兴市民阶层需要而产生的,它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新兴市民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其种类有行会学校、商会学校(也称基尔特学校)。城市学校在领导权上,大多属于行会和商会。后期,城市学校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在内容上,以读、写、算及商业、手工业相关的世俗知识为主。在培养目标上,主要是从事手工业、商业的职业人才,大多为初等学校,但也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的性质。所以,城市学校属于世俗性质。城市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了促进作用。【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4 【正确答案】 贝尔一兰开斯特制又称导生制。由英国传教士贝尔
6、和兰开斯特所创。其目的是解决英国近代教育大发展背景下师资匮乏的问题。其基本方法是教师先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数额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奇缺的压力。但采用这种方法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因此,它最终被人们抛弃。【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5 【正确答案】 柏林大学在 1809 年由普鲁士王国内务部文教总管洪堡负责筹建,为了使它成为德国科学和艺术的中心,柏林大学采用了新的办学思路:具有充分的自治权;教授和学生有研究和学习的自由;聘请既有学术造诣又有高超教学技能的教授;重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
7、的研究能力。柏林大学既促进了德国教育的发展,也为世界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典范,例如我国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革。【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6 【正确答案】 教育漫话是 1693 年出版的一本教育著作,作者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集中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观。本书以“绅士教育”为主题,分为体育保健、道德教育、智育(包括学问、知识和技能 )三个部分,阐明了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有理性、有德行、有才干的绅士或者有开拓精神的事业家。【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7 【正确答案】 福禄培尔建立了一个以活动与游戏为主要特征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包括游戏与歌谣、恩物、作业等。所谓恩物,是福禄培
8、尔创造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其中真正的恩物应当满足三个条件:能使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每种恩物包含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每种恩物本身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的观念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序的整体。【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8 【正确答案】 昆西教学法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帕克在昆西市的教育革新措施以“昆西教学法” 或“昆西制度”著称。其主要特征是:第一,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第二,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强调学校应成为理想的家庭、完善的社区和雏形的民主政洽,在促进民主制度的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第三,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
9、活动相联系;第四,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9 【正确答案】 教育即生长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的主要内容之一。杜威认为,当时的学校无视儿童天性,他提出,“教育即生长” 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儿童从被动的、被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但是这种尊重绝非放任自流,他认为儿童充分生长便是民主主义的要求。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10 【正确答案】 改造主义教育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从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中分化出来,布拉梅尔德是其代表人物。
10、改造主义教育的理论主要分为五个方面: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教学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11 【正确答案】 (1)苏格拉底方法。又称“问答法 ”“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词以对,最终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 。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
11、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2)孔子启发式教学。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这一原则主要是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间的矛盾的。孔子认为不论培养道德还是学习知识,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对机械学习,提倡启发式教学。孔子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 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
12、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3)二者异同。相同点:两种教育方法的目的都是启发学生思维。反对灌输知识,直接把既定的答案告诉学生,希望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思考,自己推理出答案。都采用了互动式交谈。不论是苏格拉底的助产术,还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都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的一系列对话,教师在对话中去启发学生,在交谈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启示。讨论的主要内容集中于伦理问题。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注重道德的人,他们探讨的问题往往是没有终极答案,又值得人们去思考的哲学类问题和道德类问题。不同点:问答次序不同,反映了中西方教育传统的差别。在西方,教育是从心中引出已有知识;而在中国,教育是从外部输入,就外部的信息进入
13、人们的视野后,才引导思考。教育顺序不同,苏格拉底强调从特殊到一般,孔子强调从一般到特殊。教学目的不同,苏格拉底强调探索新知,孔子强调温故知新。【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12 【正确答案】 中世纪大学是新兴市民阶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后,追求新学问成为一种时尚,中世纪大学应运而生。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传授。(1)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第一,城市发展的需要。西欧封建制度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之后,王权日渐强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同时王
14、权与教会的斗争更加激烈,市民之间的商业诉讼也不断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法律知识,此外疾病的防治需要医药知识。第二,东方文化的影响。十字军东征使许多已经销声匿迹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经典著作被重新发现,与穆斯林的经典著作、科技一同被带到西欧,与欧洲传统的人文主义学科一起,开创了中世纪后期的学术复兴,加强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传统的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新的教育机构和形式开始出现。其中中世纪大学最为引人注意。(2)中世纪大学的主要办学特色。教育目的: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领导体制: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 学生”大学与“先生”
15、 大学。前者由学生主管教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期限和授课时数等,均由学生决定;后者由教师掌管校务,学校诸事均由教师决定。学位制度: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学生修完大学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博士”学位。课程设置:大学的课程开始并不固定,后趋向统一,应社会需求分文、法、神、医四科进行学习。教学方法:讲演和辩论。讲演包括宣读和解释权威性教材。辩论也都从书本出发,结论是现成的。辩论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但是脱离实际。自治:中世纪大学从最初形成就表现出自治的特点,即学校的事务基本由学校自行管理。中世纪大学具有一些自己的特权,比如大学师生免税、免服兵役等。此外,中世纪大学还有
16、一个特点,就是与教会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一般教会史学家认为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是教会的功绩,这种看法虽然不无道理,但显然夸大了教会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中世纪大学是西欧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教会自身不具备创造大学的能力。由于中世纪的社会性质,中世纪大学以后逐渐被教会所控制。但其体制、特点影响深远,是近代西方大学的直接渊源。在现代西方大学高等教育的不少方面,我们都能清楚地看到中世纪大学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和教育特征。(3)中世纪大学的历史地位。中世纪大学的产生,虽然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但是应该肯定,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大学的办学基础,为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它树立了学术
17、自由、探求真理的典范。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尤其是中世纪大学拥有极强的自主权,推行学术自由,鼓励学者和学生探求真理,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代大学成为先进文化的聚集地,与中世纪大学在社会系统中奠定的地位是分不开的。第二,形成了学术中心,推动了思想和学术的发展。中世纪大学推行学术自由,汇集了大量学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传播了社会文化,直接成为传承文化的桥梁;追求真理,促进了社会思想和科学的发展,使大学成了社会学术中心。第三,为后期大学发展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办学实践经验。早期中世纪大学形成了初步的学科划分和学位制度。比如学科划分制度,这种按照职业划分的教学和组织形式一直影响着现代大学
18、。再比如学位制度,现代各国高等教育的学位制度虽然存在一些差别,但都直接源于中世纪大学。现代意义上的三级学位制度直接起源于英国大学,英国大学深受巴黎大学的影响,引入学位的概念,后来,英国的学位制度被移植到美国。19 世纪后,随着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出现和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按照美国模式建立了现代意义的学位制度。【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13 【正确答案】 19 世纪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最有影响的是 1810 年洪堡创建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是在民族丧失独立、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建立的,可以说一开始人们就寄予它民族振兴的愿望。创办人洪堡认为,国家不能使大学仅仅为他的眼前利益服务,把大学看成
19、高等古典语文学校或古典专科学校,而应从长远利益考虑,使大学在学术研究上不断提高,从而为国家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前景。他从这样的思想出发,去创建柏林大学。柏林大学的办学思路是:柏林大学具有充分的自治权,教授和学生有研究和学习的自由;聘请既有学术造诣又有高超教学技能的教授;重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从学术自由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原则可见,柏林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使它成为德国科学和艺术的中心。此后,德国出现了一些按照柏林大学精神建立或整顿的大学。至今,德国的高等学府依然保留了自主、自由、深刻的思想以及严谨的学风等优良的传统。根据经济的发展需求,德国在 19 世纪还建立了与大学功能不同的高等工业学校
20、或其他专业性学院,为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从此,奠定了德国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基础。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1)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自由、自主、自治是大学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高贵的品质。任何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都应该或者说必须把自由、自主、自治看作办学原则。纵观世界各国著名学府,都体现了自由、自主、自治的特点,尤其是学术自由。凡是压制大学自由气息的国家,都会禁锢一个国家思想的发展与进步,造成一个国家的落后,因为高等教育现在有为社会服务功能,高等教育的所有理念,都会直接影响社会。一个民主的国家必然会有自由、自主、自治的高等学府。我国北京大学在蔡元培的改革下,也正是在
21、主张自由的理念下,才诞生出了新的北京大学。自由、自主、自治将是各国人民建设高等学府的原则和宗旨。(2)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这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的职业教育很发达,在 19 世纪时,德国意识到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所以积极开办高等工业学校或其他专业性学院,培养经济建设人才。这在我国也有借鉴的必要,我们应该向德国学习,大力发展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14 【正确答案】 处在国际大环境下的各个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教育改革都会出现一些大体上相似的举措或政策,都有一些共同的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暂时进入一个相对和平的历史时期,并且各国开始在经济、军事等领域开
22、始一轮新的竞争,欧洲各国竞相开始教育改革,经总结可以发现,这些国家的教育大体上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积极普及义务教育。经过长期的较量,各国都意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这一时期各国竞相颁布普及义务教育的法案,并且把义务教育的年限不断延长。例如英国的巴特勒教育法、法国的教育改革法、德国的汉堡协定等,都是以此为主要内容的法案。(2)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各国都意识到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纷纷颁布有关的法令,把职业教育作为战后教育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 1906 年,美国成立“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 ”,其目的在于制定一个能对全国的职业教育提供财政补助的法律,通过了史密斯一休斯法,决定由联邦政府拨款补
23、助各州大力发展大学程度以下的职业教育;联邦政府与各州合作,提供工业、农业、商业和家政等方面科目的师资训练;在公立学校设立职业科,把传统的专为升学服务的中学改为兼具升学和就业的综合中学。法国也通过了哈比法案,把职业教育的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其他国家也先后实施这样的决策,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是战后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特色。(3)重视师范教育的建设。师范教育的建设也开始受到各国重视,好几个国家都对师范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规定,例如英国的巴特勒教育法提出加强师范教育建设;美国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特地强调改进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训练标准、地位和待遇等。(4)对中小学进行课程改革。对学
24、校尤其是中小学进行课程改革,也是这一时期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向。例如英国 1988 年制定的课程改革、法国中学的课程改革等,都反映了各国对学生在基础学科、科学和实用知识方面的期望。(5)高等教育渐渐成为发展的重心。随着各国教育体制的逐渐完善,教育发展的重点也渐渐由低往高上升,高等教育中的课程领域逐渐拓宽,专业设置日益完善,其教育对象也越来越普及,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英国创办的“开放大学” ,以成人为教育对象,反映了社会对终身教育的需求,成为战后欧洲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6)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越来越有各自的特色。对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永远是教育改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国不断地在改变,在这个过程
25、中各自总结了许多经验,也根据自身的特色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管理体制。例如英国原本是中央、地方两级管理,巴特勒教育法则开始加强中央对教育的控制权;法国则体现出教育权下放的趋向。可见,各国在根据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始取长补短。以上这些,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教育改革表现出来的一些共同趋向,其中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职业教育的加强是最明显的两个方面。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整个国际环境对知识、科技的需求非常急切,教育成为决定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因而,发展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能否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15 【正确答案】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
26、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2)由于大工业的本质需要尽可能多方面发展的工人,于是,客观上一方面要求将生产劳动与教育结合起来,使工人尽可能接受到适应劳动职能转变的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能多方面发展的劳动者。(3)由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这就为通过科学这一中介,将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地结合提供了基础。(4)综合技术教育,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供了重要的“纽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尽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27、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结合”不能不受到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因此,只有彻底变革旧的生产方式,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才能实现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16 【正确答案】 改造主义教育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分化出来的,到 20 世纪 50 年代形成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是布拉梅尔德等。改造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教育应以改造社会为目标;教育要培养“社会一致” 的精神;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教学上应以社会问题为中心;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改造主义教育思潮的观点提醒我们,教育对社会的改造未必起决定性的
28、作用,却是可能且必要的。改造主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改造过去教育中的弊病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达到一种“社会一致” 的精神。通过改造教育来达到社会的目的,其实这里的问题核心是教育功能。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只有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才可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起到的是促进、推动的作用。【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17 【正确答案】 斯巴达的政治是保守的军事贵族寡头统治,在教育上的特点是:(1)教育由国家控制。(2)教育具有阶级性。(3)教育目的是培养英勇果敢的保家卫国的战士。(4)教育内容只重视军事体育,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学习。(5)教育方法是野蛮训练和鞭笞。(6)重视女子教育
29、。(7)斯巴达的教育体制是:教育是国家事业,典型特征是军事教育,也是斯巴达治国和维持统一的工具。婴儿出生经长老检验,无残疾、体质强健的可由母亲代国家抚养,7 岁以后送到国家教育场所接受系统教育指导,30 岁成为公民,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担任官职,战时则战斗。60 岁解除兵役。评价:斯巴达人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生活方式狭隘,除了军事作战不知其他,这种教育很片面,忽视了个人的发展。【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18 【正确答案】 (1)国家建立了统一的教育制度。加强了对初等教育的监督和控制,教师由国家委派,把教师变成国家官吏。把部分私立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以便国家对教育
30、的严格控制。(2)改变了教育目的。把教育目的定为培养忠于帝国的官吏和顺民,主要有文法学校、高等修辞学校,并出现了拉丁文学校。(3)承袭了希腊化时期在雅典、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和罗德等地的大学和高等文化科学学府,培养了一些人才。这时的大学除了继承了希腊化设置的课程之外,还增加了具有罗马特色的学科,如法律学、建筑学等。(4)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改教师的私人选聘为国家委派。【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19 【正确答案】 中世纪的教育从总体上讲是笼罩在神学的阴影下的,但是这一时期的世俗封建主教育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世俗封建主的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宫廷教育和骑士教育。(1)宫廷教育:宫廷学校是一种设在国
31、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是欧洲主要的世俗教育形式。西欧最著名的宫廷学校是由英格兰学者阿尔琴创办的,宫廷学校主要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由于中世纪早期欧洲社会生活的特点是教俗封建主往往两者合一,世俗官吏教育自然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2)骑士教育:骑士教育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骑士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20 【正确答案】 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 14 世纪初期到 17 世纪中叶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向封建主义和基督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人文主义是
32、这场运动的旗帜,在教育方面人文主义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第二,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已具有古典性质,但非纯粹复古,而是古为今用,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第三,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关注人道而非神道,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与中世纪有巨大区别。第四,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
33、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第五,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大众运动)的性质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21 【正确答案】 中世纪时期教育上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教育权归罗马天主教会所有,国家无法掌握教育权,宗教改革起源于德国,发起者是威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路德在宗教改革中提出的主张就是把教会置于国家权力
34、之下办教育。(1)教育作用:教育既有使人虔信上帝的宗教性,又有维护国家安全、兴旺和发展人的世俗性的目的。兴办教育不仅利于教会,也利于国家。(2)教育原则:国家掌握教育权,建立包含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在内的国家教育体系;国家推广普及义务教育(后来他为了培养教会和国家未来的领袖,把注意力转移到中等和高等教育上)。(3)教育内容:以 圣经为主要科目,也学习读、写、算、历史、音乐和体育等。(4)教学方法:以直观的教学方法,满足儿童求知和活动的兴趣,主张废除体罚。【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22 【正确答案】 1881 年和 1882 年,法国的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确立了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三项原则
35、,而且将这些原则的贯彻实施予以具体化:613 岁为法定义务教育年龄,接受家庭教育的儿童必须自第三年起每年到学校接受一次检查,对不送儿童入学的家长给予罚款;免除公立幼儿园及初等学校的学杂费,免除师范学校的学费与膳食、住宿费用;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总之,费里法案体现了法国教育义务、免费和世俗化的三原则,为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23 【正确答案】 1918 年,苏俄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公布了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内容:所有的儿童都应进同一类型的学校,而且都有权利沿着这个阶梯升人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强调“ 新学校应当是劳动的 ”,并且把劳动列入学校课程,
36、使学生通过劳动能“积极地、灵活地、创造性地去认识世界” 。统一劳动学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级学校招收 813 岁的儿童,学习期限 5 年;第二级学校招收 1317 岁的少年和青年,学习期限 4 年。两级学校均是免费的,并且是相互衔接的。这显然是试图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目标,但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完全做到的。实践:由于在贯彻上述学制过程中,往往把“统一” 混同于“划一”,并且用劳动生产代替教学过程,结果使统一劳动学校制度同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从 1919 年开始便不得不建立各种过渡性质的学校来补充。评价: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取消了一切必要的、合理的教学制度,取消教学计划,完全废除考试和家
37、庭作业,错误地解释了教师的作用,过高地估计了劳动在学校生活中的地位,宣称“ 生产劳动应当成为学校生活的基础” 等。虽然它存在严重的缺点和错误,但毕竟是苏俄教育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教育立法:在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次贯彻了非宗教的、真正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教育原则;尖锐地批判了旧学校的形式主义、脱离生活实际的倾向,要求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强调全面发展儿童个性,充分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这一切不仅对苏联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国外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24 【正确答案】 “ 泛智” 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中又一指导原则,也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他从事
38、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泛智” ,用夸美纽斯的话来说,就是“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教育内容泛智化,掌握对于人类来说必需的一切知识,夸美纽斯对几乎以圣经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旧教育极为不满,指出在那些学校学习的学生都没有受到周全的教育。他认为人们所受的教育应当是周全的,要“学会一切现世与来生所必需的事项”;二是教育对象普及化,夸美纽斯指责当时的学校只是为富人、贵人设立的,穷人、贱人被排斥在校门之外。他要求学校向全体人民敞开大门,不论富贵贫贱,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进学校。【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25 【正确答案】 为了克服当时学校教育中家庭教育式的个别教
39、学的弊端,以及为普及教育服务,夸美纽斯大力提倡班级授课制。他所说的班级授课,就是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儿童,分成不同年级,通过班组进行教学。班级授课制的具体设想包括:根据儿童年龄及知识水平分成不同班级,每个班级一个教室,由一个教师对一个班的学生同时授课;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十人,委托一个优秀学生做十人的组长,协助教师管理学生,考查学业;为每个班级制订统一的教学计划,编写统一的教材,规定统一的作息时间,使每年、每月、每日、每时的教学都有计划地进行。班级授课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它扩大了教育对象,有利于普及教育;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工作兴趣大增,工作热情高涨,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0、;在学生方面,大群的同窗在一起,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当然班级授课制也有缺点,比如班级授课制中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但是直到今天,班级授课制仍是各国的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26 【正确答案】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万物有神论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顺应自然的原则。福禄培尔所谓的“自然” 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大自然;另一方面是指儿童的天性,即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论述教育顺应自然时,自然主要指后者。但是,福禄培尔并没有绝对否认强制性、干预性的教育。他的教育顺应自然思想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的,可见,福禄培尔顺应自然的原则是具有宗教色彩的。【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27
41、 【正确答案】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 19 世纪末美国出现的教育革新运动,其“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对于欧洲“ 新教育 ”来说,进步主义教育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重视在实践中学习,更注重学校的民主化问题。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兴起:19 世纪末,帕克创造了“ 昆西教学法”。赖斯在揭露美国学校弊端,引起人们关心教育的变革方面做出贡献,引发全国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后来,杜威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2)成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公立教育成为世界先锋,美国许多社区和学校当局表示愿意试验新方法。
42、普及进步教育的时机成熟,1924 年,协会创办进步教育杂志。(3)转折:这一时期,进步主义教育本身日益专业化,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中心。然而,由于运动专业化,失去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内部出现分化。1929 年的大萧条严重影响了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萧条加剧了进步主义教育的分裂,改造主义正是这种分化的产物。1941 年,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进步主义教育进入尾声,失去感召力。(4)衰落:1944 年,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进入衰落阶段,进步主义教育协会更名为“美国教育联谊会 ”,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 1955 年,协会解散。195
43、7 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28 【正确答案】 (1)在教学方法和课程上杜威提倡“从做中学” ,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学生能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2)杜威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特别强调思维在经验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凡“有意义的经验”总是在思维的活动中进行的。思维包括五个步骤:在疑难的情境中感觉到某种问题需要解决的暗示;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每个阶段所含的
44、结果,确定哪个假设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在行动中检验假设,从而解决疑难问题,取得直接经验。在此基础上,杜威把思维的五个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展开,形成了教学的五个步骤:第一,疑难的情景;第二,确定疑难所在;第三,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第四,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第五,验证该假设。(3)优点:杜威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 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4)不足:过于重视活动,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简化了认知的途径,泛化了问题意识,在实践中也存在诸多影响教育质量的问题。【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29 【正确答案
45、】 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凯洛夫提出了五条指导教学工作的原则,即直观性原则、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系统性与连贯性原则、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1)直观性原则:只有在学生知觉具体事物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观念和概念。(2)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的原则:旨在保证儿童的积极思维,将通过直观所得的形象和所知觉的具体事物在意识中加工,对物体及其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对照,从对它们的概括中得出规律,形成概念。(3)巩固性教学原则:巩固即把知识保持在记忆中,当必要时,能够想起这些知识并以它作为凭借。(4)系统性和连贯性的教学原则,主要是指为了保证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道德需要按照严格的逻辑联系编写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其次,老师必须负责系统地和连贯地讲述他们所教的学科;第三,要求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使自己巩固地、完整地掌握知识、技能与技巧的体系。(5)教学的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必须使教材的范围、复杂程度与深度符合该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顾及学生的知识水平、领会科学问题达到的程度及智力水平。【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