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模拟试卷69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explodesoak291 文档编号:847254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模拟试卷6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模拟试卷6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模拟试卷6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模拟试卷6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模拟试卷6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学基础模拟试卷 69 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轮台罪己诏2 三长制3 输籍之法4 主户与客户5 文史通义6 耆英7 自立军8 直奉战争9 蔡元培10 五四指示二、论述题11 试论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及其演变。12 试分析淝水之战前后南北政局的特点及其变化。13 论述科举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作用。14 试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历史学基础模拟试卷 69 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正确答案】 汉武帝晚年颁布的政令。汉武帝时期,繁苛征敛和土地兼并造成大量的自耕农破产,加之长期对外战争,人

2、力物力损失严重。征和四年(公元前 89年),汉武帝拒绝了桑弘羊在轮台扩大屯田的建议,下诏罪己。从此,汉武帝停止了对外征伐,转向对内政的整顿,实行“息民重农” 政策。任田千秋为相,又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发展生产。汉武帝政策的转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生产得以恢复发展。2 【正确答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确立的基层政权组织制度。太和十年(486 年),北魏政府下令实行三长制以代替宗主都护制。主要内容:每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田地,征收赋税,调发徭役,维护治安。此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同时也打

3、击了世家大族地主的利益。3 【正确答案】 隋朝推行的划分户等和纳税标准的措施。隋文帝于开皇五年(585年)采纳宰相高颖的建议,实行输籍定样。即由国家制定输籍定样(划分户等的标准),各州县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赋税、力役的依据。由于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此制度使国家增加了财政收入,扩大了力役来源,豪强地主的势力遭到极大削弱。4 【正确答案】 宋代划分的两种户籍类型。划分的根据是土地占有和赋税承担情况。主户指占有土地并交纳赋税的人,客户则指无地而耕种地主土地的佃户。主户按照土地的多少

4、,分成五等:一二等户土地田亩多,又称上户;三等户称中户;四五等户田地产业少,称下户。徭役不分主、客户,一律承担。5 【正确答案】 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著作。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 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 说;还提出整理 “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 、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 文征” 。6 【正确答案】 清皇室贵族。爱新觉罗氏,字介春,满洲正黄旗人。1838 年授盛京将军。鸦片战争中,清军在广州、浙江惨败。1842 年任广州将军。4

5、月受命为钦差大臣,赴浙江与英军议和,被拒。8 月 29 日与伊里布代表清政府同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1843 年后,相继与英国签订五口通商章程,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黄埔条约。1848 年任文渊阁大学士,1850 年被革职。1858 年奉派去天津与英法侵略军交涉,因擅自回京被赐死。7 【正确答案】 1900 年初,唐才常等在上海组织自立会,后又联络长江流域各省会党和防军,组成“ 自立军 ”,共分 7 军。总机关设于汉口英租界,唐才常任诸军督办。定于 8 月 9 日在汉口、汉阳、安徽、江西、湖南同时起兵,欲推翻后党顽固派政权,拥护光绪帝当政。后因等待康有为汇款接济而延期,但统率前军的秦力

6、山未得通知,如期在大通起兵,因兵力不足而失败。后来,湖广总督张之洞将自立军总机关破获,唐才常等人被捕杀害,自立军瓦解。8 【正确答案】 北洋政府直系与奉系之间的战争。共有两次:第一次发生于 1922年 4 月,直奉两军在京汉线长辛店、津浦线马厂一带爆发战争,5 月奉军战败。6月,双方议和,以榆关为界,签订停战协定。此后,北京政权由直系控制。第二次发生于 1924 年,是年 9 月,江浙战争爆发,张作霖乘机拥兵人关,吴佩孚亦出兵迎战,遂在榆关一带爆发战争。10 月,直系将领冯玉祥竖起反直旗帜,发动北京政变,直军在前线大败,吴佩孚率残部南下。此后,冯玉祥与奉系共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执政。9

7、【正确答案】 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清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1904 年在上海组织光复会,被推为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1912 年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而辞职。1917 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爆发后,保护爱国学生,被迫辞校长职。1927 年 10 月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后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32 年底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1940 年病逝于香港。主要著作合编为蔡元培选集。10 【正确答案】 1946 年 5 月 4 日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而发出的指示。全称关于清算减租及

8、土地问题的指示,因 5 月 4 日公布而得名。主要内容是采取没收、购买、清算、献田等多种多样方式,使农民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即决定把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指示还规定了不可侵犯中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地主中的大中小、恶霸非恶霸应有所区别,保护工商业,对开明绅士等应当适当照顾等政策。五四指示实施后,各解放区迅速展开了土地改革运动。二、论述题11 【正确答案】 (1)秦之郡县制。秦始皇废除了封国建藩制度,将战国后期已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把全国分为 36 郡,秦末增至 40 余郡(京畿不设郡,设内史以别于其他诸郡)。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和军事;另有郡尉,

9、辅佐郡守,并掌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之监察官吏。(2)西汉之郡国并行制。刘邦在剪除异姓王的同时,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姓子弟为王,史称同姓王。同时,刘邦在地方上继续实行郡县制。于是,西汉初年,郡县制与诸侯王国并行的制度,被称为“郡国并行制” 。当时的郡只有十五个,主要设置在旧秦国的疆域之内和魏、韩、楚的西部地区。王国的政权机构和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有财政权,可在国内征收赋税。诸侯王国和郡都直属于中央。郡国并行制引发了严重的诸侯王国问题,直至汉武帝时期才最终解决。(3)东汉之州郡县制。刺史为汉武帝于元封五年

10、(公元前 106 年)设置,以监察地方。时刺史无固定治所,刘秀改革使刺史有固定治所,实际上成为比郡高一级的行政长官,可以处理地方政务,不通过三公,可直接上奏皇帝,这就将地方行政管理直接置于皇帝的控制之下,并逐渐形成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12 【正确答案】 (1)淝水之战前的南北政局。西晋灭亡以后,司马氏在江南重建政权,史称东晋(3 1 7420 年)。士族琅玡王氏在东晋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 ”之说。东晋建立前期,曾多次出兵北伐,以祖逖和桓温的北伐最为著名。在北方,从刘渊建国到北魏统一北方(304439 年)的 1 30 多年的时间里,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和汉族官僚

11、地主,在混战割据中纷纷建立政权,历史上叫作十六国时期。前秦是氐族苻氏所建。至苻坚继位后,在汉族士人王猛的辅助下,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加强中央集权。通过整顿,出现了大乱以来最为繁荣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前秦出兵消灭前燕、前凉、代,统一了北方。(2)淝水之战后的南北政局。中国南北分立的局面继续维持。东晋乘胜北伐,收回黄河以南故土,但不久,因丞相谢安去世和前线主帅谢玄退隐而转为守势。前秦元气大伤,苻坚于 385 年被羌族姚苌所杀,各族纷纷独立,中国北方重新陷入分裂混乱的局面,先后成立了十国。直到 439 年北魏重新统一北方。而东晋则延续了数十年,直至 420 年被刘裕篡位,改国号为宋。中国的南北朝时期

12、开始。13 【正确答案】 (一) 演变过程(1)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隋炀帝即位后,创立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2)唐代制度发展完备,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即常设取士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制举是皇帝特别下诏举行的考试,时间、科目都临时决定,现任官也可应试,登科即可授官。武则天时又增设武举。(3)宋代扩大了进士录取名额,提高登第士人的待遇。为防止考官徇私和举人舞弊,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推行糊名、誊录法,并严禁举人夹带、代笔、举烛等行为。从开宝六年(973 年)起,举人经礼部试(省试)之后,增加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雍熙二年(985 年),

13、又创殿前唱名赐及第之制。(4)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廷试) 三个不同层次的考试。与前代相比,明代科举考试的特点是:一是考试内容变化,即从四书五经中选取考试题目;二是将八股文确定为考试文体。(5)清代科举基本沿袭明制,至清末,政府开始变革科举制度。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下令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增加考查外国政治制度和技艺的新内容。至 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兴办学堂,推广新式教育。(二)历史作用(1)科举制度的推行,从根本上推翻了两晋南北朝时豪门世族垄断政治权力的局面,科举制度最大限度地网罗全国优秀人才,扩大了统治政权基础。(2)科举制使儒学保持了作为主流文化一统天下的地位,从而又

14、对政治产生了巨大的维护作用。(3)通过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内在运行机制。 (4)科举制造就的士绅阶层保持了中国传统社会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平衡,科举制造成的社会流动机制,使中国农村有着自主性的文化系统。14 【正确答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古代史上跨越几个朝代、持续数百年的重要历史现象。其基本过程是秦汉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到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连年,南方经济得到稳定发展;两宋时期,南方最终成为全国经济重心。(1)秦汉时期,北方为全国经济重心所在,南方则十分落后

15、。西晋末年,大批中原人口南迁,推动了南方的开发,尤其是长江下游“三吴” 地区的经济开发。但是,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即使是长江下游地区,也仅是局部开发成功,经济基础依然相当薄弱。而同一时期的北方地区,尽管经受了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但经济基础较好,很快从几次衰退中恢复,维持着总体上高于南方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2)安史之乱是影响南北经济地位消长的一个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大事件。安史之乱以后,北方黄河流域成为藩镇割据混战的角逐场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缓慢。但江南地区相对比较安定,北方人民为了逃避战乱,大量南迁,使南方不仅增加了劳动人手,还获得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所以唐朝后期,南方的经济发展迅速,逐渐超过了北方。(3)到了两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全面实现。南宋能够在临安建都,说明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已经确立。南方经济重心的确立,取决于由北方迁徙而来的掌握比较先进生产技术的劳动者的大量增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南方自然条件的相对优越性。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化的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