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作为活动)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848850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作为活动)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作为活动)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作为活动)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作为活动)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作为活动)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作为活动)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1 体现了新批评派文本中心论的主要术语是( )。(南开大学 1999 年)(A)意图谬见,感受谬见(B)文学性、陌生化(C)垂直接受,水平接受(D)期待视界、视界融合2 俄国形式主义将文学视为( )。(南开大学 1999 年)(A)对现实的反映(B)内在情感的表现(C)语言的特殊用法(D)神秘现象的显现3 游戏说。(四川大学 1997 年)4 泛神论。(南开大学 2000 年)5 不平衡关系。(苏州大学 2003 年)三、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6

2、 模仿论是西方最古老的关于文艺起源和本质的解释。( )(南开大学 1999 年)7 解构主义虽与结构主义结论相反,但其出发点却与之相同,即意义源自符号之间的区别关系。( )(南开大学 1999 年)8 文学由于( ) 功能的作用而产生其他一些社会功能。如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娱乐作用等。(南京大学 2001 年)9 “寓教于乐 ”最早是由( )提出的。(南京大学 2001 年)10 孔子的“兴观群怨 ”说和西方理论家 ( )的“寓教于乐”说都揭示了文艺的( )。(首都师范大学 2001 年)11 在神话和各种巫术仪式中包含了文学艺术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形式。即( )。(首都师范大学 2001 年)1

3、2 文艺只是对理念世界的摹本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只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与真理“ 隔着三层 ”,这话是( )。(南京大学 2002 年)13 接受美学或接受理论受到以( )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或日( )的有力影响。(兰州大学 2004 年)14 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15 简述生活活动所具有的美学意义。16 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的各自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17 简述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劳动说” 。18 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各种原因。19 怎样正确认识文学的本质?(四川大学 2000 年)20 关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中国古代

4、有“感物说”,西方有“模仿说”。请辨析二者之间的异同。(华中师范大学 2000 年)21 评述:“蜘蛛的活动同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有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厦门大学 2000 年)22 钟嵘诗品序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此说在艺术起源论上与德谟克利特的“模仿说” 有何相通之处 ?(首都师范大学 2001 年)23 马克思指出“ 就某些艺术形式例

5、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谈谈你对这段论述的理解和体会。(此题文艺学专业考生必选)(四川大学 2001 年)24 文学本体论(厦门大学 2002 年)25 巫术仪式发生说。(南京师范大学 2002 年)26 强调作者与作品之间关系的文学观念与强调文学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文学观念有哪些主要区别?(北京师范大学 2002 年)27 谈谈你对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的认识。(北京师范大学 2002 年)28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华中

6、师范大学 2005 年)29 文学活动有什么要素?关系如何? 析之。(社会科学院 2005 年)30 怎样理解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湖南大学 2005 年)31 论述作家、作品、读者之间的关系。(复旦大学 2003 年)32 关于文学起源有几种学说,试简述和评论?(南京师范大学 2005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作为活动)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3 【正确答案】 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的一种观点。康德认为艺术活动是人类想象力的游戏,是一种自

7、由的游戏,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席勒和斯宾塞发展了康德这一思想,提出了“过剩精力” 这一概念,认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类除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外,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人们打发多余时间和精力的方式就是游戏,它是艺术发展的早期形式和艺术的本质。【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4 【正确答案】 把神和整个宇宙或自然视为同一的哲学理论。最早提出并使用“泛神论”一词的是 17 世纪英国哲学家 J托兰德。该理论认为整个宇宙本身具有神性,万物存在于神内,神是万物的内因。这个神不同于基督教信奉的人格神,也不同于自然神论者所主张的第一因的神,它没有类似人的属性,不是凌驾于

8、世界之上,而是存在于世界之内。欧洲哲学史上的泛神论大体上可归结为两类:一类是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泛神论,它把神融化于自然之中;另一类是具有宗教神秘主义倾向的泛神论,它把自然消解于神中。这两类泛神论在反对正统神学的斗争中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5 【正确答案】 “ 不平衡 ”现象是马克思发现并在 政治经济学导言中提出来的,不平衡关系指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不平衡” 有两种表现:一指艺术内部的不平衡,不同的艺术类型、艺术的不同形式之间的不平衡。神话等文学类型只能兴盛在人类生产水平的低级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就过去了。二指艺术生产的水平与物质生

9、产的水平并不总是成正比例。二者有时平衡,共荣共衰;有时不平衡,或者你衰我荣,或者你荣我衰,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文艺反而领先。【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三、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6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7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8 【正确答案】 审美【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9 【正确答案】 贺拉斯【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10 【正确答案】 贺拉斯 社会功能【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11 【正确答案】 巫术仪式发生说【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12 【正确答案】 柏拉图用来比喻文艺与理念关系的理论【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

10、13 【正确答案】 伽达默尔 阐释学【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14 【正确答案】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的。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与人类的其他活动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人类的生活活动既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发展、延续的基础,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

11、前提,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的关系,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并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的关系。在世界中,只有人才能以具有诗意情感的文学艺术方式去感知事物,而这正表现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特征。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2)生活活动导致了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动物的感觉只能是出于所属的种的尺度去建造,因此它是遗传机能赋予的感性的感觉,人的感觉除此之外还与后天的学习、思考、锻炼相关,在具有感性形式的同时又沉淀着理性的内容,是积极主动、富于创造性的。(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

12、质力量的确证。在生产过程中,人以自身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自然,使自然脱离了不适宜人生活的原始的粗糙状态,而且在这种被改造过的自然中展现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力量,成为人化的自然;而自然又提供了一个场所,使人得到锻炼,进一步充实了自身的本质力量。人的生活活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由于人的主体能动的参与,既使对象被改变得符合人的要求,又使对象呈现出人的本质力量。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远离物质与经济基础的重要地位,并具有意识形态特征。【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15 【正确答案】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首先,生活活动会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的关系,人的生产活动是人的生

13、活活动的基础,它是在人和自然之间展开的一个过程。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在人与自然的交换过程中,人以自身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自然,使自然不仅脱离不适宜于人生活的原始的粗糙状态,而且在这种被改造过的自然中展现人的肉体的和精神的力量;而自然又提供了一个场所,使人得到锻炼,进一步充实了自身的本质力量。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的某些感觉能力可能不及动物,但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样化的。与动物对事物感觉的单一角度相比,由于人的感觉

14、可以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对事物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所以人的感觉不会被束缚在本能感觉的范围内。人的感觉不但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文学艺术正是人的感觉这种诗意情感的高度发展的产物。其次,生活活动还会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人由于具有自觉意识,而在活动的合规律性上才有了与动物的质的不同,根据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H 的“全面生产”概念,人冈为懂得按照一定规律来设计工具,人的活动的和规律性也体现着人的自觉意识,从而使得合规律

15、性与合目的性两者在人身上有机地统一起来。“全面生产” 概念把人较之于动物自然生产的特性凸现了出来。它既反对把社会与自然等同起来的做法,也拒绝把社会生产的精神特征从历史的角度理想化。生产的全面性反映了人的社会存在的完整性以及人在社会当中精神创造的完整性。可见,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动物的感觉只能是出于所属的种的尺度去建造,是遗传技能赋予的感性的感觉;人的感觉除此之外还与后天的学习、思考、锻炼相关,在具有感性形式的同时又积淀着理性的内容。同时,人的感觉作为感性活动,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主动、富于创造性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

16、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征。最后,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人的生活活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由于人的主体能动的参与,既使对象被改变得符合人的要求,又使对象呈现出人的本质力量。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 ,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间接地审“自己” 。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然成为具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使人能更深切地体会到

17、自身的存在价值。【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16 【正确答案】 美国当代文论家 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活动四要素说:世界、作者、作品、读者。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者、作品、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的。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是世界视角、作者视角、作品视角、读者视角。从上述每一个要素视角出发,都会看到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果只从任何一个视角看文学,也都会暴露片面性。(1)世界:世界即现实世界

18、、社会生活。文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文学中的客观材料与主观情思来源于社会生活,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从古希腊的“模仿说” ,到近代别、车、杜的 “再现论”,再到我国解放后的“反映论 ”都大体表达了这样的认识,都强调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其理论依据是:文学是一种意识反映行为,没有反映对象,就没有反映;文艺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文学作品中确实包含着现实世界的影子。这也是其合理性之所在。不过,如果只看到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看不到二者的区别,看不到文学同时也是一种作者的主观表现,就具有片面性。(2)作者:文学是作者创作的。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并试图唤起读者的相应感受,因此,文学也

19、是一种作者的表现活动。从中国古老的“诗言志” 、“诗缘情”到西方的“ 心灵表现论”,都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与情感的表现。其理论根据是:文学是作家“情动” 与要表达情感的产物,文学中也确实包含着作者主观的思想情感与理想。当然,作品中的情感同生活中原初的情感在强度与指向上都有区别,它趋于高尚。不过,倘若只把文学看作作者情感的表现,看不到文学与生活的联系,看不到作品有其自足性,也是有片面性。(3)作品:作品是文学的最终表现形式,即反映生活也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也好,最终都要表现为文学作品。不过,作品并不原本地再现生活和表现作者生活中的情感,即它是按美的规律改造了生活与情思,这是其短处,也是其长处。它可

20、以超越事物的本来形态,创造出更具普遍性的审美世界,包含更深广的意蕴。这说明文学作品确实有其审美的独立自主性。但如果过分强调了这一点,而割断了文学作品与生活、与作者的联系,也是片面的。20 世纪俄国的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就是这样,一味强调作品本身的形式价值,提出了“文学本体论” ,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只在于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与作者。其所说的作品又不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而仅指作品形式的隐喻、语境、反讽等语言学因素,从而表现出片面性。(4)读者:文学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文本的价值才能实现,而读者的阅读,既是对作品人情世态与作家思想感情的了解与“复原“,又是一种“再创造“,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化

21、修养对作品的意义进行具体化的理解,其结果必然与作品原意既有重合,也有所不同。20 世纪 60 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强调文学欣赏与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创造性活动,认为作品是由作家与读者共同创造的,这一说法有其积极意义。但他们过于夸大文学接受中的再创造,宣布文本一经写出,“作家就死了 ”,作品任由读者去理解,有否认作品“原意”的意向,暴露出片面性。【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17 【正确答案】 “ 劳动说 ”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论据主要有四:(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通过劳动锻炼了自己的脑,并且在劳动中把前肢从行走任务中解

22、放出来,演变为灵巧的双手,劳动创造了艺术赖以产生的人、人的大脑、手等,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中人们交流信息与情感成为产生艺术的需要,在史前人类的集体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从而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在原始民族中,狩猎部落都以动物作为图腾,而且其舞蹈也大多是模仿动物的动作;反之,种植部落则可能以植物花朵作为偶像,而舞蹈动作中多以采集种子等劳动活动为反映对象。(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

23、的形式。各民族最早的文学体裁是诗,而诗在当时是必须吟唱的,而且它以载歌载舞的方式来传达。因此早期的文艺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这种早期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诗、乐、舞三位一体,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劳动动作、劳动号子的呼喊、劳动时发出的声音和节奏)统一在一起的反映。【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18 【正确答案】 相对于文学活动的发生问题,文学活动的发展问题更加复杂。历史上就文学发展的动力问题曾有不同的理论阐述。有的认为文学发展的动力是社会风气的变化;有的认为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有的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认为文学的发展就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

24、它的内在动因;还有学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我们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仍然是生产劳动。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其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劳动,而其他一些因素有时更直接地发生作用。首先,政治、哲学、道德、宗教等上层建筑直接影响文学的发展。一般而言,政治开明时文学繁荣,黑暗时文学衰败,这正是文学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其次,文学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的支配。从局部看,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有时不平衡,但从历史的总体看,文学发展的水平始终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左右摆动,二者大致是平衡的。可见,经济在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再次,文学艺术也受自身规律的

25、影响,新的内容的发现,新的形式的探讨与成型,需要一个过程。总之,在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制约着文学的发展,但在终极意义上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的发展。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有两种典型体现: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反而在文学艺术上领先,如 18 世纪的德国和 19 世纪的俄国。实际上,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平衡关系,就是说,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

26、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18 世纪的德国、19 世纪俄国虽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在文学与哲学上的成就又与当时各自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状况是适应的。进一步说,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从局部的情况,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不平衡关系确实是存在的,但在总体的方面看,或者我们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文学发展的水平就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因此,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 最终的支配作用 ”的因素。【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19 【正确答案】 作为意识形态,文学是对存在的反映,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又是一个非常

27、复杂的过程。文学的本质存在于文学活动中,应从世界、作者、作品、读者的相互关系中理解。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是世界视角、作者视角、作品视角、读者视角。从上述每一个要素视角出发,都会看到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果只从任何一个视角看文学,也都会暴露片面性。(1)世界:世界即现实世界、社会生活。文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文学中的客观材料与主观情思来源于社会生活,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从古希腊的“模仿说” ,别、车、杜的“再现论 ”,再到我国解放后的 “反映论”都大体表达了这样的认识,到近代都强调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其理论依据是:文学是一种意识反映行为,没有反映对象,就没有反映;文艺起源于对自然的模

28、仿;文学作品中确实包含着现实世界的影子。这也是其合理性之所在。不过,如果只看到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看不到二者的区别,看不到文学同时也是一种作家的主观表现,就具有片面性。(2)作者:文学是作者创作的。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并试图唤起读者的相应感受,因此,文学也是一种作者的表现活动。从中国古老的“诗言志” 、“诗缘情”到西方的“心灵表现论”,都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与情感的表现。其理论根据是:文学是作者“ 情动”与要表达情感的产物,文学中也确实包含着作者主观的思想情感与理想。当然,作品中的情感同生活中原初的情感在强度与指向上都有区别,它趋于高尚。不过,倘若只把文学看作作者情感的表

29、现,而看不到文学与生活的联系,看不到作品有其自足性,也是有片面性。(3)作品:作品是文学的最终表现形式,即反映生活也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也好,最终都要表现为文学作品。不过,作品并不原本地再现生活和表现作者生活中的情感,即它是按美的规律改造了生活与情思,这是其短处,也是其长处。它可以超越事物的本来形态,创造出更具普遍性的审美世界,包含更深广的意蕴。这说明文学作品确实有其审美的独立自主性。但如果过分强调了这一点,而割断了文学作品与生活、与作者的联系,也是片面的。20 世纪俄国的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就是这样,一味强调作品本身的形式价值,提出了“文学本体论 ”,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只在于作品而不是外在的

30、世界与作者。其所说的作品又不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而仅指作品形式的隐喻、语境、反讽等语言学因素,从而表现出片面性。(4)读者:文学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文本的价值才能实现,而读者的阅读,既是对作品人情世态与作家思想感情的了解与“复原” ,又是一种“再创造 ”,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化修养对作品的意义进行具体化的理解,其结果必然与作品原意既有重合,也有所不同。20 世纪 60 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强调文学欣赏与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创造性活动,认为作品是由作家与读者共同创造的,这一说法有其积极意义。但他们过于夸大文学接受中的再创造,宣布文本一经写出,“作家就死了” ,作品任由读

31、者去理解,有否认作品“原意 ”的意向,暴露出片面性。【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20 【正确答案】 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是最古老,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文学的方式。其中,中国文论中有着深远影响的“感物说 ”文学观,西方则有深远影响的 “模仿说”。中国古代的“ 感物说”与西方古代的“模仿说 ”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西方文论的“模仿说”强调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模仿。艺术起源于人的模仿本能,艺术是人类模

32、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模仿说强调了文艺对现实与外界的需要和依赖,但这种说法把人的模仿动因看作是人的“天性” 显得很不具体,同时,模仿说本身对艺术发生过程中人的自由创造本质注意得显然不够。感物说认为,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明末清初王船山著名的“情景” 论,可说是集此说之大成,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中外文学理论虽然都强调文学必须依赖于社会生活,都涉及了文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但是二者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中国古代的“感物说” 主要是从思想感情的发生只能源于丰富

33、的人生经验来讲的,西方的“模仿说” 则强调了社会生活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前者揭示了生活基础对文学活动主体的制约,后者阐明了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对象的重要性,二者都是文学活动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文学源于生活,正是从这两个意义上说的。【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21 【正确答案】 人的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而所谓“ 合规律性 ”,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正是

34、因为人比动物多了自觉的意识,在活动的合规律性上就与动物有了质的不同。虽然人不具有动物的飞翔、深潜等能力,但人懂得按照规律来活动,并设计相应工具,从而也就获得了相应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动物的感觉只是出于所属的种的尺度去建造,因此它是遗传机能赋予的感性的感觉;人的感觉除此之外还与后天的学习、思考、锻炼有关,它在具有感性形式的同时又沉淀着理性的内容。同时,人的感觉作为感性活动,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富于创造性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

35、的本质特征。【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22 【正确答案】 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是最古老,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文学的方式。其中,中国文论中有着深远影响的“感物说 ”文学观,西方则有深远影响的 “模仿说”。中国古代的“ 感物说”与西方古代的“模仿说 ”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这两种文学观都涉及了文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但是二者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主要是从思想感情的发生只能源于丰富的人生经验来讲的,西方的“模仿说” 则强调了社会生活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

36、之不竭的素材;前者揭示了生活基础对文学活动主体的制约,后者阐明了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对象的重要性,二者都是文学活动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文学源于生活,正是从这两个意义上说的。【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23 【正确答案】 文学活动的发展,由经济因素最终决定,但会受到诸如政治、道德、哲学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因此文学活动的发展往往会和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相对于文学活动发生问题,文学活动的发展问题更加复杂。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显得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

37、衡有两种典型体现: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 18 世纪的德国和 19 世纪的俄国。实际上,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平衡关系,就是说,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18、19 世纪的德国、俄国虽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在文学与哲学上的成就又与当时各自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状况是适应的。进一步说,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丁文

38、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从局部的情况,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不平衡关系确实是存在的,但在总体的方面看,或者我们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那么文学发展的水平就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因此,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 最终的支配作用 ”的东西。【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24 【正确答案】 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兰塞姆创造了这个术语。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 、“隐喻”、“ 复义”、“含混”、“语境”、“ 反讽” 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39、。俄国形式主义强调作品的形式之于作者的意义,而新批评派注重作品的结构对于读者的意义,强调读者在面对文学作品的时候无需关注其内容,只要对形式结构进行“细读” 就可以了。【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25 【正确答案】 认为巫术并非文学的直接来源,而是巫术意义的生产过程对文学创作有某种启发意义,甚至,巫术活动的仪式化还为某些文学类型提供了直接的借鉴,比如在金枝传说中,杀“国王” 的仪式就已经有了戏剧艺术的胚芽。【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26 【正确答案】 强调作者与作品之间关系的文学观念集中体现为“表现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表现说的主要观点在于:(1)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

40、品是作家的思想情感的表现,甚至是本能欲望的无意识的流露。(2)文学是作家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3) 主张以人的内心世界为表现的主要对象。(4)以不平凡的色彩描写平凡事物。强调文学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再现说” 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其主要观点在于:(1)强调“世界” 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2)体现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美学原则。(3)忽视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媒介的作用。【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27 【正确答案】 运用结构主义分析研究文学艺术和进行文艺批评的一种文艺理论。结构主义是 20 世纪 40 年代到 60 年代现代西方流行的一

41、种哲学思潮,它的方法论广泛地渗透到科学文化的许多领域,形成了一些颇具特色的具体方法。结构主义批评的基本特征有三:摒弃主体、标举关系;形式就是价值;无信息的规则。为了寻找文本的共同结构和规律即“无信息的规则”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倡导共时研究,把文学作品视为超越历史的共时现象,使那些变动不居的东西暂时固定下来,从而对其中的各种因素和关系加以仔细辨认,把它们作为同时存在并构成有机整体的结构加以探讨。在确立“ 无信息的规则 ”时,结构主义崇尚分类法,它试图通过分类来揭示文学作品中隐蔽的秩序。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正是通过分类走向抽象,走向符号的。这种“无信息的规则 ”并不仅仅满足于说明现存的文学作品,它还力

42、图对未来的文学作品做出预测和规划。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并不是对文学现象的经验归纳,而是一种演绎性的理论建构。结构主义批评方法是结构主义文艺理论的运用。结构主义文艺观认为:(1)文艺作品内容是生活中某种固定不变的东西,具体作品是对整体的有意或无意的复制与模仿,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文学艺术家那个具有“先天构造能力” 的心灵或者大脑的产物;(2)文艺作品具有内在结构和层次,没有结构就不称其为文艺作品;(3)文艺作品离不开语言,而语言就是符号。文艺作品就是一种符号的排列组合。文学艺术家把不同的符号系列当作手段,表现深埋在心灵中的信息;(4)文艺作品的价值在于它的内部结构和蕴含的信息。信息的质量越高,内涵的意义

43、越多,文艺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就越大。结构主义认为,文艺研究和批评的任务是对文艺作品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的分析。在进行结构分析时,引进了语言学概念和方法。例如:使用语言学方法中的“语句句法模型 ”来分析一部文学作品的结构,把作品内部的各种构成关系在一部文学作品中所起的作用,对应于语句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运用语言模型,建构起由文学作品的规范和规则组合成的深层系统;根据话语手段的组合变化,提出叙事的多种类型等等。结构主义思潮从 70 年代开始衰落。但迄今,它在国际上还有巨大的影响。结构主义批评方法吸收了现代系统论、语言学等思想和概念,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它研究作品的结构、机制和功能,对文艺结构要素

44、的分析,也是富有成果的。【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28 【正确答案】 文学艺术最终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它同时受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中,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最大最直接。具体地说,这种影响因政治表现形态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体现为制度、设施和方针政策的政治对文学的影响。作为制度、设施和方针政策,政治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所以带有强制性,它使政治可以干预社会的文学活动,对文学产生直接的作用。中外文学的发展历程都表明,凡是政治比较开明,统治阶级确实把文学艺术活动视为调节社会正常运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实行有利于文化繁荣的政策时,文学的发展就比较顺利,甚至出现文学繁荣的局面;相反,凡

45、是政治黑暗,思想禁锢,当权者实施文化专制的高压政策时,包括文学活动在内的整个文化生活都会冷落凋零,文学创作也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衰落倒退的现象。我国新时期文学的蓬勃发展,唐代文学的繁荣,以及意大利 16 世纪费罗伦萨的文艺复兴,都体现了政治对文学的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其次,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对文学活动的影响。与政治制度和政治设施不同,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影响一般来讲不带有强制性,它是以人们接受某种政治思想,认同某种意识形态的方式作用于文学活动。因此,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影响就有了更为内在更为隐蔽的特点。它既可能以旗帜鲜明的政治观点出现,在更多的情况下,也可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浸透在文学活动之

46、中,表现在作家、作品的思想倾向或情感态度上。对于作家来说,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往往会影响他的审美理想的建构,会成为他观照、理解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尺度或标准,进而制约着他对生活材料的取舍和艺术形象的创造。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优势的儒家政治思想就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在一些优秀作家的身上,也不难发现这种“ 怨而不怒 ”的儒家美学的规范和儒家政治思想的束缚压抑了他们的艺术才华,削弱了其作品的批判力度。政治思想对于文学接受活动的影响就更为常见也更为明显了,其主要体现在读者以政治的观点和方式来理解、解释文学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发掘了文本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内容。在今天,受政治观念支配的意识

47、形态对文学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国界,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有人称之为“文化帝国主义 ”,有人称之为 “后殖民主义”,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甚至改造着他国的本土文化,其中当然也包括文学。文化的后殖民现象说明了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活动的影响会随着政治、经济的全球化日益加剧也日益复杂。【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29 【正确答案】 根据美国当代文论家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互相依存的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其中,世界指的是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

48、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创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而作品,作为显示客观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 “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既是从作品中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作品中描写的人情世态的活动,同时也是读者在自己的生活经

49、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而使作品内涵在头脑中具体化的活动,是文本含义的具体化和再创造过程。因此,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文学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基本要素不是彼此孤立或静止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知识模块】 文学作为活动30 【正确答案】 文学活动反映着人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不论主观还是客观世界,人是文学所反映的“世界” 的中心。在文学活动中,人的活动、人的行为、人的心理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外部自然景象等,无不以人为中心。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包括联想、想象、幻想等都是客观世界的触动、感动、启发而产生的,但是主观世界一旦形成又必然要对客观世界发生影响。自然作为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必须经过人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等,与人的思想感情发生这样那样的“粘连” ,才能成为文学活动所反映的世界。自西方浪漫主义兴起之后,人们认识到文学活动不仅是对世界的模仿,更重要的是作者也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受和感情,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感情,因此,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的感情表现活动。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