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综合练习试卷278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849290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综合练习试卷27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综合练习试卷27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综合练习试卷27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综合练习试卷27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综合练习试卷27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综合练习试卷 278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古代欧洲有一个地方,人们崇尚文化,眼界开阔,男性公民普遍参政,工商业比较发达,曾称霸地中海一时。该国是( )(A)斯巴达城邦(B)雅典城邦(C)亚历山大帝国(D)罗马帝国2 英国在北美最早的殖民地是( )(A)马萨诸塞(B)纽约(C)弗吉尼亚(D)马里兰3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 )(A)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B)西方 “和平演变” 政策(C)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D)民族矛盾尖锐4 仁、宣统治时期,在永乐朝保储

2、成功的一批文官受到重用,其中合称“三杨” 的是( )(A)杨士奇、杨荣、杨芳(B)杨士奇、杨荣、杨溥(C)杨士奇、杨芳、杨溥(D)杨荣、杨溥、杨芳5 隋唐时的冶铸业已普遍采用的技术包括( )切削 抛光 焊接 使用机械动力(A)(B) (C) (D)6 在汉代“中朝 ”的组成之中,不包括下列的 ( )(A)高级将领(B)侍中、常侍、给事中(C)尚书机构(D)御史大夫7 下列人物中,主张对义和团实行安抚政策的是( )(A)袁世凯(B)刚毅(C)荣禄(D)毓贤8 民国时期,新旧思潮流派的争鸣中,一个中心的议题就是体制,下列选项中,代表无政府主义的是 ( )(A)“孔教会 ”(B) “心社”(C) “

3、学衡派”(D)现代新儒学学派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9 哈拉巴文化10 鸣条之战11 福建事变12 训政纲领13 三线建设三、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14 简述伊斯兰教的实质及其历史地位。15 试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英德矛盾与三国同盟的形成。16 试述欧美盟国对德、日法西斯处置的异同,并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影响。17 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综合练习试卷 278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知

4、识模块】 综合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1607 年,最早一批来自英国的殖民者在北美登陆,建立了仅有一个炮台、一所教堂、几间薄板房的詹姆士城,奠定了英国在北美的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的基础。【知识模块】 综合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探究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要从其体制上入手。苏联长期以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也曾经带来经济上的繁荣,却也埋下了祸根。体制僵化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其障碍,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其他选项只是次要原因。【知识模块】 综合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内阁形成时期的重要的人物,杨士奇、杨荣是成祖时期内阁的重要人物,

5、杨溥则为东宫僚属,宣宗初年入内阁。这三个人对于研究内阁的形成有特殊的意义。【知识模块】 综合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隋唐时期的冶铸业有了明显的进步,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符合题意,故选 A。【知识模块】 综合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中朝”是相对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组成的“外朝”而言的,“中朝”主要由皇帝身边亲近的人员所组成。所以不包括御史大夫,考生需注意“中朝”的概念,有可能放在名词解释中考查。【知识模块】 综合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选项中的毓贤和袁世凯是前后两任山东巡抚,都曾多次派兵镇压义和团运动,而在朝中的大臣里,主张用安抚手段控制

6、义和团的是吏部尚书刚毅,主张镇压义和团的是军机大臣荣禄。【知识模块】 综合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无政府主义在 20 世纪初就传入了中国,但是真正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在民国时期,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刘师复,其“师复主义”被称为“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心社”就是刘师复在广州创立的无政府主义团体,其他的还有“晦鸣学社”。考生应对此有大致的了解。【知识模块】 综合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9 【正确答案】 自 20 世纪 20 年代起,在印度河谷先后发现了几个古代城市遗址,著名的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统称为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存在年限约为公元前三千年代中叶至

7、前二千年代中叶。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哈拉巴文化的创造者,就是印度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已出现了镰刀等农具。当时栽培作物类型多样,有大麦小麦等。人们已经能够驯养牛、山羊等动物及各种家禽。手工技术发达,出现了大量的铜器,制陶和纺织是哈拉巴文化的两个重要部门。城市繁荣、商业兴盛、国内贸易活跃,国际贸易频繁。社会已有财产的不平等和阶级的对立,已经存在依靠剥削养尊处优的统治者,已经有了文字。【知识模块】 综合10 【正确答案】 商汤灭夏之战役。夏朝末年,夏王桀生性暴虐,嗜酒好声色,即位后“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伐有施氏,得美女妹喜,甚得宠。聚敛百姓资财,建倾宫

8、,修瑶台。民不堪其苦。拒谏而诛杀大臣,任意伐灭诸侯,诸侯多叛夏。商汤在伊尹的协助下,先后诛灭韦、顾、昆吾三个忠于桀的诸侯后,遂出兵伐夏桀。夏商两军在鸣条会战前商汤举行誓师,誓词即尚书中的汤誓。交战后夏军即溃,桀败逃,至南巢被擒流放而死。夏王朝遂被灭亡。【试题解析】 呜条之战作为一个出题点因为它的战争性质商汤灭夏之战役。每一次朝代更替的战争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考生如果有时间应该将每次朝代更替战争总结一下,既便于记忆答题,同时也有利于锻炼自己的历史综合能力。【知识模块】 综合11 【正确答案】 1932 年“一.二八”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调十九路军在福建 “剿共”,企图使十九路军与红军两败俱伤。

9、由于受中共关于合作抗日主张的影响,十九路军将领逐渐觉悟到与红军作战是没有出路的,又由于中下级军官和广大士兵厌恶内战、主张抗日的情绪的推动,1933 年 11 月 20 日,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势力,在福建福州南校场召开大会,发表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人民权利宣言,决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推选李济深为人民革命政府主席。福建人民政府先后颁布了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宣言、对外宣言等文件及一系列政策法令,制定了福建人民政府的内外政策。福建人民政府即和工农红军签订了抗日作战协定。1934 年 1 月 15 日,蒋介石军队攻陷福州。福建人民政府在日蒋优势军队的围攻

10、下终于失败,其领导人先后转赴香港。该政权以十九路军为中心,由国民党内外一批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人士发起建立,是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方面抗日反蒋力量的一次重大集结和联合斗争。【知识模块】 综合12 【正确答案】 训政纲领是 1928 年 10 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的纲领性文件。其宣布在国民党的领导下实行“训政” 。训政时期统治权归国民党独揽,政权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在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托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试题解析】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便开始实施“训政”,并且开始对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在国家机构中实行模仿西方的“五院政

11、府”,但实际上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考生应将其结合在国民党的专政中来掌握。【知识模块】 综合13 【正确答案】 指的是自 1964 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 13 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由于建设地点都太过偏僻,这种建设方式为后来的企业经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不便,但是三线建设也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助推器。【知识模块】 综合三、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12、分,共 120 分。14 【正确答案】 伊斯兰教是严格的一神教,这种一神信仰贬低了各部落神的地位,把半岛上不同部落、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团结在一起,通过宗教信仰的统一把分散的阿拉伯各部落联合起来,为阿拉伯国家的形成奠定了思想政治基础。伊斯兰教的主体教义就是服从安拉和先知,这实质上是要求人们服从阿拉伯贵族的领导、服从国家的统治,这种服从又为对外进行征服所利用。伊斯兰教宣扬的“圣战” 实质上就是要它的信徒为国家而战,这就充分动员了阿拉伯游牧民族对外扩张掠夺的积极性,使其勇敢精神在统一征服战争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宗教组织,这种组织为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治体制提供了

13、现成的组织形式;伊斯兰教教义和古兰经为新兴的阿拉伯贵族进行统治提供了政治纲领和立法依据。伊斯兰教限制高利贷、救济贫苦百姓、释放奴隶等主张,吸引团结了广大民众,为统一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但是由于宗教制度和国家制度相结合,也对阿拉伯世界的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制约了国家适时的发展,以致使得曾经一度辉煌灿烂的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在历史的发展面前显得滞后了。【知识模块】 综合15 【正确答案】 由于德国实力的迅速增长,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矛盾上升。英国不得不放弃“ 光辉孤立 “政策,开始寻找结盟的对象。德国统治集团自19 世纪 90 年代开始,从争取称霸欧洲的“大陆政策” 转向夺

14、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这对于大英殖民帝国是一个严重的挑战。英、德之间矛盾的尖锐化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在中、近东,德国修建巴格达铁路的计划,直接触及了英国在中东的利益,并威胁着英属印度。(2)在非洲,德国想沿赤道两旁向外扩张,从东非到西南非建立一个斜断非洲大陆的“赤道非洲帝国 ”。这与英国的 “开罗开普”计划是尖锐对立的。(3)在制海权方面,德国加紧扩充海军,紧追英国。1898 年,帝国议会通过了庞大的海军建设计划,两年后又把计划扩大一倍。威廉二世说:“德国的未来在海上” ,“定叫海神手中的三叉戟掌握在我们手中” 。德国海军力量很快增长到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英国,英国对此是不能容

15、忍的。由于德国实力的增加和英德矛盾的发展,英国开始寻找同盟者。1902 年,英国在远东与日本缔结了同盟以对付俄国,稳定了自己在远东的阵线;接着就在欧洲大陆两个集团中寻求同盟者。由于法国是德国的宿敌,英国便首先争取和法国接近。英法之间经过一番谈判,在 1904 年 4 月签订协约,调整了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法国放弃几十年来反对英国占领埃及的态度,承认英国对埃及的统治权,而英国同意法国夺取摩洛哥。同时还就两国在其他地区殖民地问题上的争议达成妥协。从此,两国事实上建立了同盟关系。英、法协约的缔订也为英俄接近创造了条件。英、俄接近还因为德国向中东的推进使过去英俄在这里的矛盾暂时退到次要位置;而且

16、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对于英国已不是主要危险。所以英俄两国就波斯、阿富汗和西藏问题达成妥协,在1907 年缔结了协约。英俄协约和英法协约一样,是背着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签订的,是一种强盗分赃式的协定。英俄协约的签订,是英法俄三国协约最后形成的标志。这样终于出现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知识模块】 综合16 【正确答案】 (1)相同点:组织国际法庭对德、日法西斯战犯进行审判。一些法西斯分子得到应有的惩罚。对德、日都采取占领方式。(2)不同点:对法西斯分子的惩罚力度不同,日本小于德国:对德国法西斯势力的惩罚比较彻底和全面,法西斯组织被铲除,参加纽伦堡审判的美、苏、英、法四国密切合作;东京审判则由美国占

17、主导地位,包庇了一些日本战犯,对日本法西斯的惩处并不彻底,一些法西斯分子逃脱惩罚,日本军国主义的最大代表天皇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惩处,而且天皇制被保留。对两国领土占领方式不同:对德国实行的是分区占领,各国斗争激烈,最终导致德国分裂;日本则由美国单独占领,保留了日本天皇制,美国扶植日本,力图把日本发展成美国在亚太地区推行霸权政策的基地。(3)主要原因: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后,美国出于战后其全球战略利益的考虑和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对日本的处置一切以美国的利益为出发点。具体地说,表现为:美国要确保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实现美国统治下的和平,因此同意惩处日本战犯,并促使日本进行各种社会改革,并按美国的“三权

18、分立” 原则对日本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美国要使日本成为其在亚太地区推行霸权的基地,日本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使美国要把日本打造成反苏反共的堡垒,为此美国为保持日本政局和社会的稳定,保留了天皇制,并从政治、经济、军事上全面扶植日本。这就必然造成美国战后对日本的处理要寻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如东京审判,既是正义的,也留下许多缺憾和不尽如人意之处。(4)同盟国对德日法西斯的惩处力度不同,造成的历史影响延至今日。德国的民主化进程比较彻底,战后德国政府和人民对历史的反思也比较深刻和彻底,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曾在波兰的犹太人遇难纪念碑前下跪忏悔的举动让世人瞩目。今天,德国虽然也有个别极右翼组织妄图为法西斯纳粹翻

19、案,但是德国政府和绝大多数德国人民的态度始终是明确反对法西斯的。反观日本,其对历史的反思却很不彻底,日本的右翼团体和少数右翼政治家不断有美化侵略、为当年军国主义招魂纳魄的言行。近年来反复出现的“教科书事件”和“参拜靖国神社”事件,应引起我们的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始终阴魂不散,原因固然很多,但战后对日本法西斯惩处不够彻底,应是重要的历史原因。【知识模块】 综合17 【正确答案】 (1)经济措施: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 废井田、开阡陌“ ,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

20、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 ”,以工商为 “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还招徕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第二,对赋税制和俸

21、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第三,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2)政治措施: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下令“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 ,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公族簿籍。即“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施行什伍制度。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轻罪用重刑,将李悝法经颁布实行,还增加了连坐法。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 、十家为“什”,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告发“奸人” 的与斩敌同赏。遍推行县制。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县丞、县尉等官吏。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该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 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知识模块】 综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