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反应时法)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twoload295 文档编号:849393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反应时法)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反应时法)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反应时法)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反应时法)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反应时法)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反应时法)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反应时间随着信号在视野中的方向不同而有差异,刺激出现在( )时反应最快,反应时最短(A)上(B)下(C)左(D)右2 被试在主试者发出“ 预备 ”口令到刺激呈现这段预备时间内具有一种准备状态,在该时距内,被试处于积极准备状态,力求尽快对刺激做出反应,反应时与预备时间的关系是( )(A)预备时间越短反应时越短(B)预备时间越长反应时越短(C)预备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会影响到反应时(D)预备时间与反应时无关3 如在一个实验中,对红光信号灯按 A 键,对绿光信号灯按 B 键,对蓝光信号灯按 C 键,对白光信号灯按 D

2、 键,共四个刺激和四个对应的反应,那么记录到的反应时是( )(A)简单反应时(B)选择反应时(C)辨别反应时(D)复杂反应时4 首先提出加因素法实验逻辑的是( )(A)斯腾伯格(B)汉弥尔顿(C)霍克基(D)宿德斯5 20 世纪 70 年代初,库柏和谢波德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的反应时实验是( )(A)减法反应时技术(B)加因素法(C)开窗实验(D)内隐联想测验6 加因素法假设: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 )(A)作用于不同加工阶段(B)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C)是独立的(D)可以相加的7 序列反应时任务试图将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应用于( )心理过程的研究(A)有意识(B)无意识(C)前意识

3、(D)潜意识8 序列反应时任务应推出内隐学习的发生的反应时技术是( )(A)减法反应时技术(B)加因素法(C)开窗实验(D)速度一反应权衡9 内隐联想测验是对( )进行测量(A)内隐社会认知(B)内隐记忆(C)无意识想象(D)无意识推理10 霍克基等人发展了一种新的反应时实验技术,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的称为( )(A)“开窗”实验(B)加因素法(C)反应时相减法(D)ABC 反应时11 在测量下面( ) 的时候,需要加入侦察实验(A)A 反应时(B) B 反应时(C) C 反应时(D)选择反应时12 运动员百米赛跑中听到枪声就起跑,起跑时间属于( )(A)视觉反应时(B)听觉反应时(

4、C)触觉反应时(D)视听联合反应时13 司机在十字路口遇到红灯或绿灯时的反应属于( )(A)选择反应(B)简单反应(C)辨别反应(D)延缓反应14 反应速度与准确性之间是( )(A)先后关系(B)因果关系(C)互换关系(D)正相关关系15 “开窗”实验通过对( )的分析,可把每一种认知加工成分所经历的时间都比较直接地估计出来,因而它比反应时的相减法和相加因素法具有更明显的优点(A)心理旋转(B)短时记忆信息加工(C)字母转换作业(D)句子一图形匹配16 库柏等假设有两个任务,除了被知觉对象需要心理旋转的角度不同外别无差异,那么两者的( ) 应当就是心理旋转完成两者间角度差所需的时间(A)反应时

5、之和(B)反应时之差(C)辨别时间之差(D)呈现时距17 斯腾伯格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 )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A)系列(B)同时(C)个别(D)独立18 唐德斯提出反应时 A、B、C 之后,心理学之父冯特很快就意识到唐德斯指出了实验心理学的一条重要途径,他带领自己的学生对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比如对注意、知觉、联想和选择过程等的反应时测量。冯特指的这条重要途径是( )(A)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心理学研究(B)细致的分析心理过程(C)分解心理的结构为各种元素(D)心理活动的时间测定工作二、多选题19 反应的潜伏期包括( )(A)感觉器官接收刺激的时间(B)大脑加工所需的

6、时间(C)神经传入传出所需时间(D)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2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刺激选择数目越多,反应时越长(B)刺激相似程度越低,反应时越长(C)刺激选择数目越少,反应时越长(D)刺激相似程度越高,反应时越长21 通过减法反应时技术计算选择过程和辨别过程时间的公式是( )(A)辨别过程=C(辨别反应 )-A(简单反应)(B)辨别过程-B(选择反应)-C(辨别反应)(C)选择过程=B( 选择反应)-C(辨别反应)(D)选择过程=B(选择反应 )-A(简单反应)22 加因素法假设:如果两个因素没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 )(A)作用于不同加工阶段(B)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C)独立的

7、(D)可以不相加的23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斯腾伯格从反应时变化上确定了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分别是( )(A)测试项目的质量(B)识记项目的数量(C)反应类型(D)反应类型相对频率24 反应时实验中防止“ 假反应 ”的办法是( )(A)改变每次发出预备信号与呈现刺激间的距离(B)取消被试(C)实验前口头警告(D)插入“侦察试验 ”三、简答题25 A、B、C 类反应时分别是什么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四、综合题26 什么是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分析法?举例说明它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范式。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反应时法)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

8、析】 反应时间随着信号在视野中的方向不同而有差异。首先是方向“下”反应最快,反应时最短,其次是方向“左”“左下”与“右下”,再次是方向“上”与“右”,“右上“与“左上”反应最长,反应时间的值最大。各方向反应时间的方差分析表明,差异非常显著。在坐标图中,反应时曲线呈现出“V“字形。【知识模块】 反应时法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预备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不好,如果预备时间太短,被试可能来不及准备;如果太长,被试的准备又可能松懈而延误反应。【知识模块】 反应时法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三种不同反应时的掌握情况。选择反应时或 B 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几种不同的刺激,要求被试

9、做出几种相应的反应。【知识模块】 反应时法4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反应时法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心理旋转实验证明被试操作心理表象,角度越大,需要的反应时也就越大,这正好符合减法反应时的规律。【知识模块】 反应时法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加因素法假设的理解和掌握。加因素法假设: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的;而如果两个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那么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知识模块】 反应时法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序列反应时任务的理解和掌握。序列反应时任务用减法反应时技术逻辑推出内隐学习的发

10、生,内隐过程就是人的无意识过程。被试并没有可以去学习实验的序列顺序,但是随着实验的重复,反应时也降低,这是被试对实验的序列发生了内隐学习,产生了预期而导致的结果。内隐过程就是人的无意识过程。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在精神分析中它就是指无意识,而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不用这个概念。前意识是指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可召回到意识中去的,即其中的经验经过回忆是可以记起来的。【知识模块】 反应时法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反应时的不断减少正好对应了对于序列内隐学习的效果。【知识模块】 反应时法9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反应时法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11、 霍克基等人发展了一种新的反应时实验技术,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所以叫“开窗”实验。【知识模块】 反应时法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适宜的复合刺激,会提高反应速度。如,声音和电击同时呈现的复合刺激,比各自单独呈现的反应时短。【知识模块】 反应时法12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反应时法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有两个刺激,分别是红灯和绿灯,它们分别对应踩刹车或者踩油门的反应,所以是选择反应时。【知识模块】 反应时法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反应速度和准确性只能顾及一样,追求反应速度

12、,准确性降低;而追求准确性,反应速度就会降低,这种关系就是互换关系,即,用牺牲反应速度的方法换取准确性的提高,或牺牲准确率提高反应速度。【知识模块】 反应时法15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反应时法16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反应时法1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斯腾伯格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而不是平行发生的。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这是加因素法的一个基本前提。【知识模块】 反应时法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可以用反应时推测心理活动时间的测定。【知识模块】 反应时法二、多选题19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反应

13、时法20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刺激选择数目多,增加了选择反应的难度;刺激的相似程度高,增加了辨别刺激的难度,都会使反应时增长。【知识模块】 反应时法21 【正确答案】 A,C【知识模块】 反应时法22 【正确答案】 A,C【知识模块】 反应时法23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斯腾伯格通过加法反应时证明:从短时记忆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包括测试项目的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和反应组织等四个依次进行的加工阶段。测试项目的质量对刺激编码阶段起作用,识记项目的数量对顺序比较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对决策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对反应组织阶段起作用。【知识模块】 反应时法24 【正

14、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假反应是在简单反应时中,由于被试能够预期预备信号和刺激出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刺激未出现前,就开始反应。所以,改变的方法有改变每次发出预备信号与呈现刺激间的距离,让被试不能对刺激出现的时间进行预期。取消被试不是防止的方法,实验前的口头警告也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知识模块】 反应时法三、简答题25 【正确答案】 (1)唐德斯的减法反应时技术把反应分为三类,即 A、B、C 三种反应。A 反应 (A-reA,Ction),又称简单反应。A 反应一般只有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例如对于呈现的一个光刺激,被试立即按键作出反应。唐德斯认为,A 反应是最简单的反应,也是复杂反应的成分或

15、基本因素。B 反应 (B-reA,Ction),又称选择反应。它是复杂反应中的一种,在这类反应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和对应于第一个刺激的反应数。也就是说,每一个刺激都有它相应的反应。如在一个实验中,对红光信号灯按 A 键,对绿光信号灯按 B 键,对蓝光信号灯按 C 键,对白光信号灯按 D 键,共四个刺激和四个对应的反应,在这样的选择反应中,不仅要区别信号,而且还要选择反应。因而在 B 反应中除了基线操作外还包括了刺激辨认和反应选择的心理操作。C 反应 (C-reA,Ction),又称辨别反应,它是另一种形式的复杂反应。C 反应和 B反应有相同点: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C 反应和 B 反

16、应也有区别之处:C反应中只有一个刺激是要求有反应的,而其余刺激是不要求作出反应的,即不要求做任何事。B 反应既有刺激的辨别,还有反应的选择。而 C 反应仅有刺激的辨别,没有反应的选择。因此,C 反应是在基线操作中加入了刺激辨别的过程,但不包含反应的选择。(2)三类反应有如下关系:B 反应时最长,C 反应时次之,A 反应时最短。实际情况也是如此。通过对各反应时进行减法运算,我们可以对认知操作所需的时间加以估算。A 反应时是基线时间,而 C 反应时测量的是刺激辨别时间加上基线时间。因此,C 反应时减去 A 反应时得到的是刺激辨别所需的时间,这个时间称为辨别时间。类似地,由于 B 反应时包含刺激辨别

17、、反应选择和基线时间,而 C 反应时只包含刺激辨别和基线时间,因此,B 反应时减去 C 反应时得到的是对反应选择时间的估计,这个刺激时间称为选择时间。【知识模块】 反应时法四、综合题26 【正确答案】 (1)加法反应时技术是加因素法的简称。1969 年,斯腾伯格首先提出了加因素法的主要假设,也即加因素法的实验逻辑。斯腾伯格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这是加因素法的一个基本前提。加因素法的采用是在假定这个前提成立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在加因素法反应时间的实验中,研究者通常认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的逻

18、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是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的。(2)加因素法的典型实验: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斯腾伯格在反应时间实验揭示的心理过程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和用此方法所做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实验。在斯腾伯格的实验里,先给被试看 16 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呈现一个数字(测试项目)请被试判定其是否为刚才识记过的,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提取以及提取所需的时间(

19、反应时间)。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斯腾伯格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二择一反应)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我们可从四个阶段对发现四个独立因素的实验逐一进行分析。第一阶段,改变测试刺激的质量,发现对一个残缺、模糊的刺激进行编码比对一个完整、清晰的刺激所花的时间更长,而且该因素对不同大小记忆表的影响相似,即不管记忆表的大小是多少,残缺、模糊的刺激总比完整、清晰的刺激反应时要长,这表明系列比较阶段之前存在一个独立的编码阶段。第二阶段,改变记忆表中项目的数量,得出记忆表大小与反应时间之间的线性关系,证实

20、了系列比较阶段的存在。第三阶段,分别计算 Y 反应(肯定反应)与 N 反应(否定反应),发现对不同大小的记忆表,都是 N 反应时长于 Y 反应时,表明了两种决定阶段的存在,即在系列比较之后,有一个被试选择反应种类的阶段,而且产生 N 反应比产生 Y 反应难。第四阶段,改变某一种类反应(Y 或 N)的出现频率,发现对两类反应产生同样的影响,即提高任一类反应的出现频率,都会使这类反应的组织更为容易,从而使反应时下降,表明反应选择之后存在一个独立的反应组织阶段。根据实验中发现的这四个独立因素,含相应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斯腾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按照斯腾伯格的看法,测试项目的质量对刺激编码阶段起作用,识记项目的数量对顺序比较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对决策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对反应组织阶段起作用:从短时记忆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包括测试项目的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和反应组织等四个依次进行的加工阶段。【知识模块】 反应时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