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描述统计)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849604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描述统计)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描述统计)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描述统计)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描述统计)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描述统计)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描述统计)模拟试卷 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0 1 每一组的( ) 相等(A)N(B)平均数(C)中数(D)众数2 B 组次数分布的中数位于( )分组(A)12(B) 23(C) 34(D)453 A 组次数分布的中数位于( )分组(A)23(B) 34(C) 45(D)564 C 组次数分布的中数位于( )分组(A)23(B) 34(C) 45(D)565 B 组数据呈( )(A)正态分布(B)正偏态分布(C)负偏态分布(D)双峰分布6 假设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数列包含 n 个数(n 为奇数),则此数列的中数是( )(A)出现次数最多的数(B)位于数列最

2、中间的数(C)位于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D)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平均数7 假设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数列包含 n 个数(n 为偶数),则此数列的中数是( )(A)出现次数最多的数(B)位于数列最中间的数(C)位于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D)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平均数8 下列分布中,平均数可能位于第 60 个百分位数的是( )(A)正偏态分布(B)负偏态分布(C)正态分布(D)“U”形分布9 负偏态分布中,平均数为 57,众数为 65,则下列数值更可能是此分布的中数的是( )(A)40(B) 47(C) 60(D)6510 如果从一个正态分布中,将上端的少数极端值去掉,下列统计量不会受到影响的是( )(A

3、)平均数(B)中数(C)众数(D)标准差11 研究者决定通过每一个分数除以 10 来对原始分数进行转换。原始分数分布的平均数为 40,标准差为 15。那么转换以后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将会是( )(A)4,15(B) 04,015(C) 40,15(D)04,1512 某班 200 人的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其平均数是 72,方差是 16。成绩在 80 分以上的人数可能有( ) 人(A)62(B) 32(C) 14(D)513 积差相关是英国统计学家( )于 20 世纪初提出的一种计算相关的方法(A)斯皮尔曼(B)皮尔逊(C)高斯(D)高尔登14 假设两变量线性相关,两变量是等距或等比的数据,且呈正态

4、分布。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时应选用( )(A)积差相关(B)斯皮尔曼等级相关(C)二列相关(D)点二列相关15 在统计学上,相关系数 r=0 表示两个变量之间( )(A)零相关(B)正相关(C)负相关(D)无相关16 两列正态变量,其中一列是等距或等比数据,另一列被人为地划分为两类。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应采用( )(A)积差相关(B)多列相关(C)斯皮尔曼等级相关(D)二列相关17 有四个评委对八位歌手两两配对进行等级比较,要表示这些评价的一致性程度,应选用( )(A)肯德尔 W 系数(B)肯德尔 U 系数(C)斯支尔曼等级相关(D)点二列相关18 下列几个点二列相关系数的值,相关程度最高的是(

5、)(A)0.8(B) 0.1(C) -0.9(D)-0.5二、多选题19 累加曲线的形状大约有( )(A)正偏态分布(B)负偏态分布(C)常态分布(D)正态分布20 计算和应用平均数的原则是( )(A)同质性原则(B)平均数与个体数值相结合原则(C)平均数与标准差、方差相结合原则(D)方差一致性原则21 相关的分类为( )(A)正相关(B)负相关(C)零相关(D)常相关三、简答题22 简述编制分组次数分布表的步骤。23 线形图适合哪种资料?绘制线形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4 简述平均差的优缺点。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描述统计)模拟试卷 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知识模块】 描述统

6、计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根据上表可知,A、B、C 三个组的总人数 N 不相等,他们的平均数和中数也各不相等。但是三组的众数相等,都为 45。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知识模块】 描述统计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计算分组次数的中数,首先需要求出 B 组总的次数(12+14+6+2+1=35),然后求出 N2 的值 175,接着求出各分组所在组的累加次数,最后求出 N2 所在的累加次数组,即 45 这一组。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知识模块】 描述统计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计算分组次数的中数,首先需要求 A 组出总的次数(6+13+11+7+2=39),然后求出 N2

7、 的值 195,接着求出各分组所在组的累加次数,最后求出 N2 所在的累加次数组,即 34 这一组。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知识模块】 描述统计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计算分组次数的中数,首先需要求 A 组出总的次数(7+9+7+3+6=32),然后求出 N2 的值 16,接着求出各分组所在组的累加次数,最后求出 N2 所在的累加次数组,即 34 这一组。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知识模块】 描述统计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在正态分布中,平均数、中数和众数相等。在正偏态中,平均数大于中数;负偏态中,中数大于平均数。在所有的分布中,中数总时位于众数和平均数的中间,众数总是位于

8、分布的峰值部分。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知识模块】 描述统计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求未分组的数据的中数时,当数据个数 n 为奇数时,此数列的中数为位于数列的最中间的数。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知识模块】 描述统计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求未分组的数据的中数时,当数据个数 n 为偶数时,此数列的中数为位于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知识模块】 描述统计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此题中平均数位于第 60 个百分位数,因此平均数大于中数(即第 50个百分位数)。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知识模块】 描述统计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

9、负偏态分布,平均数为 57,众数为 65,中数应该小于平均数,大于众数,因此答案为 60。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知识模块】 描述统计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由平均数的性质可知,将上端的少数极端值去掉以后,平均数将变化。由于去掉了极端值以后,数列的个数变化了,所以中数也将变化;标准差受到平均数和数据个数的影响,所以去掉少数的极端值以后,它也将变化;众数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去掉少数极端值以后,它并不会发生变化。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知识模块】 描述统计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根据平均数和标准差的运算性质可以得到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描述统计12 【正确答案】

10、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标准正态分布知识点的应用和理解。根据 Z 的计算公式 Z=(X-) ,将题中的数值带入公式 Z=(80972)4=2 。根据标准正态分布的性质可知,-1s 和+1s 包括总面积的 6826;正负 196 个标准差之间,包含总面积的 95;正负 2 个标准差包含总面积的 9544。由题意可知,80 分以上的人占(1-9544 )2=2 28,则人数为 200228=456。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知识模块】 描述统计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积差相关是由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于 20 世纪初提出的一种计算相关关系的方法,因此又称为皮尔逊相关。故本题的正确答案

11、是 B。【知识模块】 描述统计14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描述统计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相关系数的理解。相关系数 r=+100 时表示完全正相关,相关系数 r=-100 表示完全负相关,这两种情况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为确定关系;r=0 时表示完全独立,说明两个变量之间不相关或零相关;相关系数取值大小表示相关的强弱程度,如果相关系数的取值在-100 至+100 之间,表示不同程度的相关。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知识模块】 描述统计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二列相关。它适用的材料是两列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其中一列变量为等距或等比的测量数据

12、,另一列变量为人为划分的二分变量。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知识模块】 描述统计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如果有 N 件事物,由 K 个评价者对其优劣、大小、高低等单一雏度的属性进行评定,若评分者采用对偶比较的方法,即将 N 件事物两两配对,可配成 对,然后对每一对中两事物进行比较。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知识模块】 描述统计1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相关系数绝对值大小表示相关的强弱程度。绝对值越大,相关强度也越大;绝对值越小,相关程度也越小。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知识模块】 描述统计二、多选题19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根据累加曲线的形

13、状,可以分为正偏态、负偏态和正态三种分布类型。常态分布不属于这种分类方式。故本题正确答案是 A、B 、D。【知识模块】 描述统计20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计算和应用平均数的原则为同质性原则、平均数与个体数值相结合原则和平均数与标准差及方差相结合原则。方差一致性是进行方差分析的前提条件。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C。【知识模块】 描述统计21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是相关的分类:两列变量变动方向相同,即一种变量变动时,另一种变量亦同时发生或大或小且与前一种变量同方向的变动,这称为正相关。两列变量种有一列变量变动时,另一列变量呈现出或大或小但与前一列变量

14、方向相反的变动,这称为负相关。两列变量之间没有关系,即一列变量变动时,另一列变量作无规律的变动,这称为零相关。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C。【知识模块】 描述统计三、简答题22 【正确答案】 (1)求全距。全距指最大数和最小数两个数据值之间的差距。从被分组的数据中找出最大数和最小数,二者相减所得差数就是全距。(2)决定组距与组数。组距是指任意一组的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用符合 i 表示。决定组距的大小需要以全距为参考。全距大,则组距可以大一些;全距小,则组距可以小一些。组数的多少根据组距的多少来定。如果数据个数在 100 以上,习惯上一般分1020 组,但经常取 1216 组。数据个数较少时

15、,一般分为 79 组。如果数据的总体分为正态,那么可以用下面的经验公式计算组数(K),这样可使分组满足渐进最优关系。K=187(N-1)25(N 为数据个数,K 取近似整数)。(3)列出分组区间。分组区间即一个组的起点值和终点值之间的距离,又叫组限。起点值称为组下限,终点值称为组上限,组限有表述组限和精确组限两种。在列出分组区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在列出的分组区间内,最高组区间应包含最大的数据,最小组应包含最小的数据;最大组或最小组最好是组距 i 的倍数;各分组区间一般在纵坐标上按照顺序排列,数值大的分组区间排在上面,数值小的分组区间排在下面;等级次数时,要按照精确组限将数据归类划分到相应的组别

16、中。(4)等级次数。依次将数据等级到各个相应的组别内,一般用画线计数或写“正” 字的方法。(5)计算次数。根据登记的结果计算各组的次数,计算各组次数的总和即总次数。另外,要核对各组次数总和与数据的总个数是否相等。【知识模块】 描述统计23 【正确答案】 常用的两种线形图是折线图和曲线图。折线图是由条形图中每个条形顶部的中点连接而成;曲线图是折线分布均匀后比较光滑的线形图。绘制要点如下:(1)通常,横轴表示时间或自变量,纵轴表示频数或因变量。(2)纵轴从零点开始,零点在纵轴与横轴相交处,称为原点(对数尺度除外)。(3)线和横轴间不应有说明文字或数目等。线条要粗于坐标纸格线。(4)若横轴表示组距,坐标轴上刻度只需表明组距起点的数值或组中值,线图上与横轴各组段相应的点应画在该组段中点的垂线上。(5)根据资料的性质,横轴与纵轴可分别取对数单位,也可以同时取对数单位。分别取对数单位时称作半对数曲线,横轴与纵轴同时取对数的称为对数曲线。【知识模块】 描述统计24 【正确答案】 平均差是根据分布中每一个观测值计算求得的,它较好地代表了数分布的离散程度。但是,由于它在计算中要对离均差取绝对值,不利于进一步做统计分析,因此应用受到限制。另外,它是一种较低效的差异量数。【知识模块】 描述统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