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0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medalangle361 文档编号:899167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0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生物中不具有产能系统的是( )。(A)蓝藻(B)放线菌(C)支原体(D)衣原体2 用甲基绿一吡罗红染色经处理后的人口腔上皮细胞,其细胞核呈( )。(A)红色(B)蓝紫色(C)绿色(D)蓝色3 某人手指受伤,一段时间后自动愈合,这一过程中伤口的细胞不会发生( )。(A)有丝分裂和分化(B)同源染色体分离(C) DNA 复制(D)纺锤体的出现和消失4 下列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A)喝牛奶进入胃中(B)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C)口服抗菌药物(D)肌肉注射青霉素 5 下列关于被子植物个

2、体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双受精是指两个极核分别与两个精子结合(B)受精卵分裂一次,形成两个细胞,顶细胞在上,基细胞在下(C)玉米的胚由胚芽、胚轴、胚根、胚乳组成(D)胚芽是由顶细胞发育而来的6 现有 AaBb 和 Aabb 两种基因型的豌豆个体,假设这两种基因型个体数和生殖能力均相同,自然状态下,下一代中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 )。7 图 1 所示 ATP(甲)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主动运输过程中,乙的含量会显著增加(B)甲 乙和丙乙过程,起催化作用的酶空间结构相同(C)丙中不含磷酸键,是 RNA 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D)丁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

3、,而戊可用于甲的合成8 下表是生长素类似物 2,4 一 D 溶液对某植物插条生根影响的实验处理结果,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每组选取生长状况基本相同、数量相同的枝条(B)各组处理枝条的时间可以不同(C)丙组加入等量的蒸馏水,起对照作用(D)甲组 2,4-D 溶液浓度较适宜,具有促进作用9 某海岛上,每 1 万人中有 500 名男子患红绿色盲,则该岛上的人群中,女性携带者的数量为每万人中有(设定男女性别比为 1:1)( )。(A)1000 人(B) 900 人(C) 800 人(D)700 人10 图 2 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

4、位置是( ) 。(A)a,b(B) b,d(C) d,e(D)a,c,e11 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能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A)(B) (C) (D)12 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此后绿藻细胞的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O 2 的产生停止(B) CO2 的固定加快(C) ATP ADP 比值下降(D)NADPHNADP +比值下降13 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

5、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 Na+、K +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14 某种植物病毒 V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问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 V 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 V 是互利共生关系 15 呼吸作用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的两个途径如图 3 所示,酶系 1、酶系 2 和酶系 3 分别存

6、在于( ) 。(A)线粒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线粒体、线粒体和细胞基质(C)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D)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16 在一般培养温度下呈固体状态的培养基都称固体培养基,不可用于( )。(A)菌种分离(B)细菌鉴定(C)细菌计数(D)菌种的保藏17 林木覆盖度高的草原上,无刺的合欢树分布较多;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上,有刺的合欢树分布较多。羚羊相对更喜爱取食无刺合欢树的叶片。在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上,羚羊能够更早地发现并躲避野狗等掠食动物的伏击。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A)合欢树、羚羊和野狗构成一条食物链(B)有刺有利于合欢树抵御羚羊的取食(C)林木覆盖度高的

7、草原羚羊相对较多(D)野狗捕食羚羊影响了有刺基因的频率18 某考生参加高考体检,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该考生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 。(A)神经调控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体温迅速上升(B)胰岛 B 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加,血糖浓度下降(C)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细胞代谢增强(D)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19 以下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酿酒过程中密封的时间越长,酵母菌产生的酒精量就越多(B)酿制果醋所需酵母菌和醋酸菌的发酵底物、条件相同(C)制作腐乳需利用毛霉产生的酶分解豆腐中的蛋白质等物质(D)制作泡菜时,乳酸菌可以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和

8、CO220 为了提高植物的抗病毒能力,科学家从动物体内分离出抗体基因并成功导入植物体内,从而使植物产生相应的抗体。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获取抗体基因所用的酶是限制酶和 DNA 连接酶(B)只要导入抗体基因,植物就能产生有活性的抗体(C)该事例可说明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功能单位(D)转基因植物性状的定向改变是染色体变异的结果21 某中学生物教师发现自己所教班级近几次的生物小测验结果都不理想,他认为是这几个单元的生物知识过于抽象而学校又没有相应的可以利用的直观教具导致的,同时也认为应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为了查明原因以提高学生成绩,这位教师宜采用的教学研究方法是( )。(A)文献研究法

9、(B)教育观察法(C)教育调查法(D)行动研究法22 在进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的实验教学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了图 4 中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主要体现了课程理念中的( )。(A)提高生物科学素养(B)面向全体学生(C)倡导探究性学习(D)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3 某教师通过设置问题“陷阱” ,让同学解答,“先错后纠”,达到强化学习的作用。这位教师运用的强化技能的类型是( )。(A)标志强化(B)活动强化(C)动作强化(D)变换方式强化24 以学生本身观察和经验为基础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自我发现学习内容要点的探究性学习属于( )。(A)发现式探究(B)推理性探究(C)

10、实验式探究(D)启发式探究25 某教师在“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一节中设置了三维教学目标,其中 “简述基因工程基本原理”“了解我国基因工程的发展树立努力学习科学知识造福社会的决心”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层次水平分别是( )。(A)了解、领悟(B)了解、反应(C)理解、反应(D)理解、领悟二、简答题26 图 5 是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植物的示意图。(1)从的过程,利用了_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植物细胞的_性。 (2)从 使用的培养基中,需添加 _和_两种关键性的植物激素。 (3)转基因抗虫作物的获得,说明性状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是_。27 图 6 为记录离体神经细胞电生理装置示意图。A 为刺激仪。B

11、为记录仪,其中一个电极插入细胞内,另一电极至于细胞外并接地(令其电位为零)。C 为离体的神经细胞。 请据图回答问题: (1)A 不给予刺激,B 记录到的电位比膜外电位_(高低),此时膜主要对_离子通透。 (2)当 A 给予有效刺激,B 记录到的电位波动叫作_电位。该电位波动的形成,主要是膜先后对_离子和_离子选择性通透的结果。三、材料分析题28 材料: 某版本普通高中生物教材“问题探讨” 栏目内容如下:问题:(1)分析该栏目的教育应用价值。(2) 分析该栏目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29 材料: 测试题 某亲本 DNA 分子双链均以白色表示,以灰色表示第一次复制出的 DNA 子链,以黑色表示第二次复

12、制出的 DNA 子链,该亲本双链 DNA 分子连续复制两次后的产物是( )。说明 该题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 3 节“DNA 的复制”测试题,分值为 2 分,正确选项是“D”。某班级学生 61 人,试题分析情况如下表:问题:(1)请计算这道题的难度与区分度(不考虑学生猜对答案的因素)。(2)请简要分析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四、教学设计题30 请根据下列“ 有氧呼吸 ”一节内容,回答问题,完成相应的教学设计 (部分)。有氧呼吸对于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这一过程必须有氧的参与。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线粒体具有内、外两层膜。内膜的某些部位向线粒体的内腔

13、折叠形成嵴,嵴使内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嵴的周围充满了液体的基质,线粒体的内膜上和基质中含有很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一般地说,线粒体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中。但是,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往往可以定向地运动到代谢比较旺盛的部位。肌细胞内的肌质体就是由大量变形的线粒体组成的,肌质体显然有利于对肌细胞的能量供应。概括地说,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氧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 ATP 的过程。同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对比,有氧呼吸具有不同的特点。有氧呼吸是在温和的状态下进行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是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逐步释放的这些能量有相当一部分将存

14、在 ATP 中。生活和生产中,有许多应用有氧呼吸原理的例子。要求:(1)设计这节内容的教学目标。(2)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以及在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的时机。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0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 G 一原核生物。曾长期被误为是“大型病毒”。特点是:有细胞构造: 细胞内同时含有 RNA和 DNA 两种核酸;有细胞壁,但缺肽聚糖;有核糖体;缺乏产生能量酶系,有“能量寄生物”之称;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对抑制细菌的抗生素和药物敏感;只能用鸡胚卵黄囊膜、小白鼠腹腔等活体培养。2

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 DNA 和 RNA 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 DNA 亲和力强,使 DNA 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 RNA 的亲和力强,使RNA 呈现出红色。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所以细胞核呈绿色。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伤口的愈合是细胞有丝分裂和分化的结果。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同源染色体分离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内环境指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药物注射进肌肉中,进入的是组织液。A 、B 、C 三项所述均不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故本题选

16、 D。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双受精是指两个精细胞进入胚囊以后,一个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另一个与两个极核结合,形成含 3n 染色体的受精极核,故 A 错误;受精卵分裂一次,形成的顶细胞与基细胞不能说哪个在上,B 错误;玉米是单子叶植物,玉米种子的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组成,所以 C 错误;只有 D 正确,胚芽是由顶细胞发育而来的。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豌豆是自花授粉、闭花传粉的植物,在自然状态下只发生自交。基因型 AaBb 的豌豆个体,自交后代能稳定遗传(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基因型 Aabb 的豌豆个体,自交后代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

17、占比例为 。又两种基因型个体的数量和它们的生殖能力均相同,各占。因此,子一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 ,故本题选c。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生物体内 ATP 与 ADP 的含量比较少,且处于动态平衡,A 错误;甲乙过程是水解酶起作用,而丙一乙过程是合成酶起作用,酶的种类不同,空间结构不相同,B 错误;丙中含有一个普通磷酸键,C 错误;丁不含磷酸,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ATP 合成时要消耗磷酸(戊),D 正确。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2,4-D 溶液浓度,因变量是生根数量,植物插条生长状况、每组的枝条数量都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各组的设置要遵循等量性原则,A

18、正确、B 错误。丙组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对甲、乙组起对照作用甲组2,4-D 溶液浓度促进生根,乙组抑制生根,C 正确。和丙组对照,可以看出甲组2,4-D 溶液浓度较适宜具有促进作用,D 正确。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1 万人中有 5000 名男性,X b 的基因频率为 5005000=01,所以XB 的基因频率为 101=09,所以 XBXb 的基因型频率为20109=018则 5000 名女性中携带者的数量为 0185000=900 名,故该岛上的人群中女性携带者的数量为每万人中有 900 人。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递的;在神经细胞间是单向传递的

19、,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本题在箭头处的神经纤维上施加刺激,该处兴奋双向传导,因此 d、e 都会有电位变化,但不能逆向传递到上一个神经元因此兴奋传递不到 a、b、c。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物种是互交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个种群,故错误;物种是能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并与其他物种存

20、在生殖隔离的群体,故正确;隔离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故正确;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一般是由长期的地理隔离才能导致出现生殖隔离故错误。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用黑布将培养瓶罩住,光反应停止,氧气的产生停止,A 项会发生;光反应停止,H 和 ATP 的产生停止,导致暗反应 C3 的还原速度减慢,C 3 在叶绿体内积累导致二氧化碳的固定减慢,B 项不会发生:光反应停止,ATP 的生成减少,ATPADP 比值下降,C 项会发生;光反应停止,NADPH(H)的产生减少,NADPHNADP +比值下降, D 项会发生。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内环境保

21、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 项正确;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 pH 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 项正确;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 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 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 Na+、K +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 项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中,不彻底氧化分解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没有发生在内环境中,D 项错误。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稻田中青蛙的增加可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

22、系,A 项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 项错误:病毒 V 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 C、D 项错误。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示表示细胞呼吸的过程,其中酶 1 作用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形成丙酮酸和H,场所是细胞质基质;酶 2 作用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形成二氧化碳和H,场所是线粒体;酶 3 作用于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物是乳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所以酶 1、酶 2、酶 3 的存在场所分别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细胞质基质。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同体培养基可用于菌种分离、细菌鉴定和菌种的保藏,但是不适于进行细菌计

23、数因为固体培养基中的细菌一般都是重叠在一起的,很难进行观察计数。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合欢树、羚羊和野狗构成一条食物链,即合欢树一羚羊一野狗,A正确;羚羊相对更喜爱取食无刺合欢树的叶片。故有刺有利于合欢树抵御羚羊的取食,B 正确;在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上,羚羊能够更早地发现并躲避野狗等掠食动物的伏击,因此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羚羊相对较多,C 错误:野狗捕食羚羊,影响了有刺基因的频率D 正确。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保持体温恒定A 错误;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血糖降低,胰岛 A 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增加,血糖浓度升高

24、,B 错误: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细胞代谢增强,C 错误;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D 正确。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密封的时间越长,酒精量就越多,但过多的酒精会反过来抑制无氧呼吸的速度,故 A 错误。生产果醋时,酵母菌使糖转变成酒精,然后醋酸菌使酒精转变为醋酸,二者起协同作用。酵母菌的作用条件是18 25,密封;醋酸菌的作用条件是 3035,持续通入空气,故 B 错误。豆腐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都是大分子有机化合物。毛霉等多种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能将蛋白

25、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下,豆腐转变成腐乳,故 C 正确。制作泡菜时,乳酸菌可以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该过程不能产生二氧化碳,故 D 错误。2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基因工程又叫 DNA 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 DNA 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DNA 重组技术至少需要三种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 连接酶、运载体。获取抗体基因所用的酶是限制酶,A 错误;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需要检测和鉴定,不一定能成功实现表达,B

26、错误;从动物体内分离出抗体基因并成功导入植物体内,从而使植物产生相应的抗体,说明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功能单位,C 正确;转基因植物性状的定向改变是基因重组的结果,D 错误。2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文献研究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需要,通过查阅文献来获得相关资料,全面地、正确地、历史地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中发现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观察法是教育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查教育教学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系统地对已有教育事实的现实状况和历史状况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了解教育现状,发现教育现象之间的联系认识并探索教育发展

27、规律的方法。行动研究法是教育实践者根据存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依托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自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即时自行应用研究成果的一种研究方法,也称现场研究。根据题干中教师想要查明学生成绩不好的原因,以改善盘己韵教学,宣采用教育调查法。2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28、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题干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了探究活动,体现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2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标志强化是教师运用一些标志、符号、文字、图形或色彩对比等,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象征性的奖赏从而表示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的行为方式。活动强化是教师指导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可以相互影响。学生自我参与、自我活动达到强化,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如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或通过设置问题“陷阱”,让同学解答,“先错后纠”,达到强化学习的作用。动作强化是教师运用师生之间交流的动作,来强化教学的行为,如用非语言方式(体态语言

29、) 肯定或否定学生课堂的表现。变换方式强化是教师运用变换信息的传递方式,或变换活动等使学生增强对某个问题反应的一种强化。对同一教学内容、概念、规律和词汇等,教师采取不同的强化刺激(信息)反复多次,达到促进学习的效果。2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发现式探究,以学生本身观察和经验为基础,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自我发现学习内容的要点。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老师将预先准备的教具交给学生,根据教具的质、量,让学生单独或分组集体操作这些教具:第二阶段让各组学生开发他们的操作方式和他们的发现,并鼓励全班学生讨论他们刚才所获得的学习经验。2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三维目标包括知识目标

30、、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简述”属于知识性目标动词的了解水平,“树立”属于情感性目标动词的领悟(内化)水平。二、简答题26 【正确答案】 (1)植物组织培养;全能(2)细胞分裂素;生长素(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试题解析】 (1)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和人工控制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其过程如下: 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植物体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是离体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力,也就是具有全能性。 (2)细胞全能性表达的条件:离体,无菌,一定的营养物质(水、无机

31、盐、蔗糖、维生素等),激素(主要是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适宜的温度和光照(培养后期)。 (3)转基因抗虫作物的获得,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27 【正确答案】 (1)低;钾(2)动作;钠;钾【试题解析】 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 K+有通透性,造成 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加 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形成动作电位。三、材料分析题28 【正确答案】 (1)“问题探讨”是人敦版高中生物实验教材编写的一个亮点,被编排在每一节课的开始,由图片+情

32、景+ 讨论题组成。探讨的问题,有的来自生活,有的来自科学实验,有的来自科学史,有的来自最新生物科技等。这一栏目对导入新课、驱动学生主动学习有一定的作用。首先该栏目内容可以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或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其次还可以促使学生在头脑中找出新知识与原有经验之间的联系,完成知识的建构,同时也有助于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2)应用策略:根据实际情况替换 “问题探讨 ”的例子。教材的安排是固定的,尽管教材所提供的事例是编写者反复讨论并保留下来的,但仍然不能照顾到每个地区和所有学生,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替换,用学

33、生熟悉的例子和情境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易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在审视教材的基础上开发“ 问题探讨”。新课改要求教师要“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意味着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在理解教材 “问题探讨”的基础上应该用一种审视的眼光去看它;在理解、审视的基础上应该有超越教材的勇气,发现其优点和不足,并根据学生的基础,结合自己的理解,开发出新的“问题探讨 ”文本资源来组织教学。 在教学手段上创新运用“ 问题探讨”。“问题探讨” 不仅是教学内容更是教学手段,它为推动教师使用“ 问题驱动模式 ”组织教学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所谓创

34、新运用是指改变“问题探讨 ”的呈现方式,将教材提供的情景通过多媒体、活动等途径再现在学生眼前,以达到更好的“问题驱动” 作用。 29 【正确答案】 (1)高分组的难度:P H=1516=09375 低分组的难度:PL=4 16=025 这道题的难度:P=(09375+0 25)2=0 59375 这道题的区分度:D=P H-PL=09375025=06875 (2) 这道题的难度在 04P069 之间,属于中等难度,区分度 D04,说明该题目能起到很好的区分作用,对于中等难度的题目学生答错的原因:有一部分学生对“DNA 的半保留复制”这一知识把握不透彻,还有一部分学生审题不认真。低分组学生答对

35、的概率较小,说明这些学生对该部分的知识没有掌握。四、教学设计题30 【正确答案】 (1)知识与技能: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识记有氧呼吸的场所;说明有氧呼吸的过程,学会应用细胞呼吸的原理;比较有氧呼吸和燃烧的区别和联系。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认同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学会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2)在学习有氧呼吸场所的时候,回忆线粒体结构,提问:之前学习过线粒体,线粒体的结构特点是什么?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呢?学生理解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线粒体后提问:线粒体是否是固定不动的呢?机体活动旺盛的部位线粒体的数量会怎么变化呢?在学习有氧呼吸过程时,按照分步板图有氧呼吸的过程总反应式有氧呼吸的概念的流程学习。提问:有氧呼吸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到底发生什么反应呢?什么是有氧呼吸呢?引出有氧呼吸和燃烧的比较环节。有氧呼吸释放能量,燃烧也能释放能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在学习有氧呼吸过程后,提问:有氧呼吸释放能量,供我们机体各项生命活动。有氧呼吸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相应的体现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