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诗歌)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fatcommittee260 文档编号:912230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诗歌)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诗歌)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诗歌)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诗歌)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诗歌)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全国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诗歌)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一、填空题1 痖弦(1932 ),原名王庆麟,生于河南南阳,后移居台湾。1954 年与张默、洛夫等创办“_”。诗风严谨而富于开拓性,将民谣的写实与心灵探索相结合,成为_的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有_、_、_等。另有_、_等。2 绿原(1922 2009),男,原名刘仁甫,笔名刘半九等,生于湖北黄陂。“_”诗人。代表作有诗集_、_、_、_等。3 洛夫(1928 ),男,原名莫运端、莫洛夫,生于湖南衡阳。台湾著名的现代诗人,被诗歌界誉为“_”。 1954 年与张默、痘弦共同创办 创世纪诗刊。代表作有诗歌_、_、_、_,长诗_等。4 北岛(19

2、49 ),原名赵振开,生于北京,原籍浙江湖州。1970 年年末开始写作,是_杂志的发起人之一,“_” 的代表诗人。代表作有诗集 _、中篇小说_、散文集_和随笔集_等。5 _写于 1976 年清明前后,后发表于朦胧诗主要阵地的民间油印刊物今天的第一期,_。6 公刘(1927 2003),原名刘耿直,生于江西南昌。代表作有诗集_、_、_、_,短篇小说集_等。7 西川(1963 ),男,原名刘军,生于江苏徐州。代表作有诗集_、_、_等。8 王家新(1957 一) ,生于湖北丹江口。代表作有诗集_、_、_、_等。二、简答题9 简析有的人的主题意蕴。10 简析有的人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11 简析红

3、玉米的主题意蕴。12 分析红玉米中“ 红玉米 ”意象的内涵。13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重读 的主题意蕴。14 简析重读 中暗示、比喻等表现手法。15 分析洛夫的长恨歌与白居易同名诗作的互文关系及其主题的异同。16 简析长恨歌的艺术特点。17 简析回答的主题意蕴。18 分析回答的艺术特点。19 分析哎,大森林的主题意蕴。20 简析哎,大森林中“大森林” 意象的象征意义。21 简析哎,大森林中象征手法在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22 分析一个人老了的主题意蕴。23 分析日记的主题意蕴。24 简析日记的构思特点。全国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诗歌)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一、填空题1 【正确答案】 创世纪诗社

4、;台湾现代诗;痘弦诗抄、深渊、盐;痖弦自选集、痖弦诗集【知识模块】 泛读作品诗歌2 【正确答案】 七月诗派;童话、又是一个起点、人之诗、人之诗续集【知识模块】 泛读作品诗歌3 【正确答案】 诗魔;石室之死亡、魔歌、时间之伤、灵河;漂木【知识模块】 泛读作品诗歌4 【正确答案】 今天;朦胧诗派;太阳城札记;波动;失败之书;时间的玫瑰【知识模块】 泛读作品诗歌5 【正确答案】 回答;它是朦胧诗时代开始的标志【知识模块】 泛读作品诗歌6 【正确答案】 边地短歌、在北方、仙人掌、公刘诗选;国境一条街【知识模块】 泛读作品诗歌7 【正确答案】 虚构的家谱、大意如此、西川诗选【知识模块】 泛读作品诗歌8

5、【正确答案】 纪念、游动悬崖、楼梯、未完成的诗【知识模块】 泛读作品诗歌二、简答题9 【正确答案】 有的人写于 1949 年,是为纪念鲁迅逝世 13 周年而作。本诗共七节。第一节总括两种人:一种虽生犹死,另一种虽死犹存。开篇就把自己要歌颂与鞭挞的两种人的本质摆在读者面前。第二节写两种人对人民的态度。前者“骑在人民头上” ,后者“ 给人民当牛马 ”(化用鲁迅的诗自题小像中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第三节和第四节写两种人的生活目的。前者自私自利,后者大公无私。第五、六、七节写人民群众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及两种人的不同结局。前者“人民把他摔垮”,后者 “人民永远记住他 ”。诗人所敬仰的鲁迅就是后一种人

6、。【知识模块】 泛读作品诗歌10 【正确答案】 全诗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每节内部两种人形成对照,后三节人民群众对两种人的态度又与前四节诗形成对照。构思巧妙,意味隽永。【知识模块】 泛读作品诗歌11 【正确答案】 该诗以清澈纯正的声音、明快流畅的节奏与旋律、意蕴丰满的意象,写出了诗人在历经世事、被现代生活放逐后的记忆,抒发了记忆中的人生、家园、故土以及历史与文化的情结。同时,本诗更写出了作者站在日益废墟化、荒原化的现代人心灵的土壤上,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回顾、反思和守护。【知识模块】 泛读作品诗歌12 【正确答案】 “ 红玉米 ”是点题的关键词,是高度浓缩的意象,它凝结了家园、传统、历史、文化等复杂的

7、心绪。诗人被放逐后的北方生活记忆,全都维系在旧时屋檐下的那串红玉米上。悬挂在“宣统那年的风吹着” 的屋檐下的红玉米,是想象中的历史情致;悬挂在“ 一九五八年的风吹着 ”的屋檐下的红玉米,是现代人的精神象征。诗人的思绪和想象,在历史和未来的长河中艰难跋涉,在俯瞰中深沉思索。诗人的情思寄托在无垠的历史时空里,显现出开阔而悠远的博大和深度,但诗人对这一复杂情感的表达,全部浓缩在“红玉米” 的意象上,它既是诗人精神创伤的象征,也成为历史、当下和未来的象征。【知识模块】 泛读作品诗歌13 【正确答案】 本诗写于 1970 年,当时诗人被下放至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即诗歌副标题所谓的“ 牛棚 ”劳动改造,在当

8、时的政治气候和现实处境中,诗人不可能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思想情感,只能通过曲折、含蓄的方式,来表现对现实人生的种种看法。诗人并非简单重述和评点圣经故事,而是将圣经故事当成了一个背景和比照的对象,凸显的是“文革” 时期的社会现实。为“文革”时期潜在写作的代表作。诗人“敬重为人民立法的摩西” ,“钦佩推倒神殿的沙逊”,“ 爱赤脚的拿撒勒人” ,“ 向马丽娅 马格黛莲致敬”,佩服宣布耶稣是无罪的“罗马总督彼拉多”,甚至同情 “悄悄自缢以谢天下 ”的犹大对圣经故事中的人物和世道的描述和评价,正是诗人对现实人生看法的自然流露。【知识模块】 泛读作品诗歌14 【正确答案】 比喻赋予这首诗一种从容的意态,

9、诗人内心的悲痛和对时代的隐喻通过相当有节制的平和语调凸显出来;诗人不慌不忙地让思绪进入圣经中的世界,最后又在高潮之后干净利落地返回“牛棚” 中的寂静场面,感情的起伏相当自然;暗示的手法也使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显得较为含蓄,耐人寻味;遣词用字上的仔细斟酌和对节奏的刻意讲究,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知识模块】 泛读作品诗歌15 【正确答案】 长恨歌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历史故事,诗人以“长恨歌”为题,最后一节更是直接化用白居易的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与白居易的长恨歌遥相呼应,构成了互文效果。诗开头引用巴尔扎克的诗句,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作了新的注解。全诗用现代语言重新

10、抒写了长恨歌的故事,以现代人的意识观照和撞击历史,借古喻今,古今互喻互证而又相互驳诘,“今天瓦解了历史,现代瓦解了古典” 。诗人攫住了 “水”与“ 黑发”这两个意象,贯穿全篇,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杨贵妃形象,用华丽的笔触呈现了李杨两人性与爱的几个戏剧性场景,床上的战争与江山社稷之争错杂在一起,弥漫着荒诞和虚无的气息,对帝王的婚姻观和恋爱观给予了辛辣的讽刺。【知识模块】 泛读作品诗歌16 【正确答案】 全诗节奏灵动、词汇简练精确、想象力丰富;注重意象的经营和整合;善于调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出独特的讽喻效果;瞬间的直觉和幻觉交杂倒错,有机结合,也能将各种感官感觉交互作用,形成丰富的美感,给读者带来广

11、阔的联想。【知识模块】 泛读作品诗歌17 【正确答案】 回答以清醒的眼光审视过去,愤怒而又不失理性,拒绝承认全部现实的新生性,以一种批判的立场,为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庄严宣告,诗中向世界喊出“我不相信!” 传达了一代青年人的心声。【知识模块】 泛读作品诗歌18 【正确答案】 回答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首先来自深刻的理性思辨。四个“我不 相信”的排列句,语意坚定,大气磅礴,显示了叛逆者毫不妥协的意志。这种怀疑不是虚无主义的怀疑和否定一切,而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对荒谬的历史与现实的彻底否定,是对病态社会绝望后的重新选择。本诗以对仗式的警句开篇,为全诗定下悲愤的基调,有力讽刺了那个

12、道德扭曲、价值颠倒的荒唐现实。诗人如立于天宇的“ 超人”,看到“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这既是对冷酷现实的描绘,也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这些以直觉思维产生的富有暗示性的比喻,比直白的写实更有概括力。末两行不仅比喻贴切新鲜,还给诗歌带来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开拓美好未来的使命感。全诗既有直接的抒情和充满哲理的警句,又有大量语意曲折的象征、隐喻、比喻等,使诗作既明快、晓畅,又含蕴丰富,具有强烈的震撼力。【知识模块】 泛读作品诗歌19 【正确答案】 在“ 文革 ”期间,许多人都经历过这样一种深刻的困惑:国家、人民、社会主义、共产党这些分明应该是能够信赖的,给予希望的,生机勃发的事物,都似乎变得

13、不可信赖,使人感到失望,甚至显出明显的病态来了。这首哎,大森林就正是表达了这样一种困惑的情绪,表达了诗人因这种困惑而产生的一种深切的危机感。【知识模块】 泛读作品诗歌20 【正确答案】 大森林是全诗的中心意象,是诗人艺术想象的产物,而非对那片荒坡沟的写实。这一意象无疑是国家和民族的一个象征,它的喧嚣不宁,它的生机和腐败,它的代谢与健忘,正使人联想起刚刚过去的那一场民族浩劫过后亟待反思和清理的历史与现实。记取历史教训,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既关乎现实,也关乎未来。【知识模块】 泛读作品诗歌21 【正确答案】 全诗采取象征手法来宣泄长期积郁在胸中的情感。作者赋予“大森林”意象复杂多义的蕴含,借以表达

14、爱恨交加、忧虑与希望交错的复杂情感,这一象征意象所取得的整体象征效果使诗歌在艺术上显得比较完整统一,思想意蕴也变得复杂深邃。【知识模块】 泛读作品诗歌22 【正确答案】 全诗共七节。第一节连用几个比喻,写“老” 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状态,意味着黑暗,退出历史的舞台。第二节继续用比喻的方法写“老” 的状态。既从旁观者的角度写对老年人的观感,又站在老年人的角度看出了年老时的苍凉,不由得勾起对童年、青年时期的回忆和对人生的思考。第三节和第四节展现了一个老人即将走向死亡,咀嚼人生的漫漫过程,寂寥而沧桑。老之将至,死之将至,再多的经验,再老的资格也是徒然,这已经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资本了,他活着的“机会”

15、已像“沙子”般渺小,他所拥有的只是剩下的那点时光和回忆。他只能无助地在记忆中追寻童年那逝去的过往,等待死亡把他“淹没” 。诗人写出了“一个人”走向死亡过程中内心的跋涉,孤独、寂寞而又从容。诗的最后三节显出了老境的苍凉和无奈。将“老了 ”喻为“一系列游戏的结束”,人生如戏,收获已不可能,脱身也不可能。死后也只能“ 让后人把不属于他的箴言刻上 ”。【知识模块】 泛读作品诗歌23 【正确答案】 全诗像一曲生命的挽歌:茂盛的橡树下,园丁用锄草机割着青草,而“我”则只能“听着这声音”,嗅着“青草被刈去时的新鲜气味”,进入“ 另一个想象中的花园”;那里,青草正吞没着白色的大理石雕像,青草的“ 拂动”成为“

16、死亡的爱抚”;醒来后,锄草机与花园一起荒废,而橡子炸裂,大雪降临,白茫茫的死中蕴含着新的生机。上述三个场景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相互比照中呈现出诗人对生命与死亡的深沉思索。死亡永不休止,毁灭者与被毁者都宿命地无可阻挡地要跨入这一行列,然而在这进程中,却又有“另一个更大的来回” ,存在着新的生机。生命与死亡同样平和、庄严、无可避免,又相偎相依;生命与死亡,是对对方一个永无休止的无穷否定。“ 茫然中的战栗 ”也就成为置身死亡笼罩下生命的自我反应、自我拯救、自我感知与自我释然。橡树、青草、花园、园丁、“我” 与锄草机这些意象,构成了日常所见的典型场景,以此呈现出生命和灵魂那种顽强向上不屈生长的宽容、坚忍与伟力。【知识模块】 泛读作品诗歌24 【正确答案】 本诗题为日记,却又把四季交替和生命的轮回,通过日常情景和想象境界的编织,熔铸成一个气韵连贯的整体。全诗气韵流畅,就像一个用各种标点符号分开来的长句,有着内在的天然的整体气息,“始” 、“里”、“ 指”、“ 志”、“死”、“起”、“息”等韵的使用增添了诗的审美情趣。【知识模块】 泛读作品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