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二课千言万语总关“音”单元知识整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pptx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918228 上传时间:2019-03-02 格式:PPTX 页数:10 大小:69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二课千言万语总关“音”单元知识整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二课千言万语总关“音”单元知识整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二课千言万语总关“音”单元知识整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二课千言万语总关“音”单元知识整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二课千言万语总关“音”单元知识整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单元知识整合,第二单元 千言万语总关“音”,千言 万语 总关“音”,注音方法,注音方法:直音法、反切法、注音字母、汉语拼音,同音字和同音词,分化 妙用 类型 成因,声母、韵母、声调 汉语音节特点 汉语拼音拼写规则,体系构建,音节“三分天下”,千言 万语 总关“音”,“误读”和“异读”,“误读”,押韵和平仄,“读半边”造成误读 “多音字”造成误读 “方言音”造成误读,“异读”,诗歌分类 格律诗特点 押韵,绝句和律诗的押韵 平仄及格式 对仗及其位置和类型,原因 审音和规范,一、掌握汉语拼音方案,正确识记字音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简称考试大纲)明确规定: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能力层级为A。该规定传达出四个重要信息:(1)考查“现代汉语”,不会涉及古代汉语;(2)考查“普通话”,要求考生能够区别普通话和方言;(3)只考查字音的识记而不考查字音的拼写;(4)所谓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包括2 500个常用字和1 000个次常用字。,精要盘点,1.多音字切记据义定音 多音字,意义不同,读音也相应改变,以示区别,因此要根据这个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去判定读音。如“间不容发”,本义为“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指事物之间距离极小”,这里的“间”读“jin”,而不能读“jin”。 2.形声字谨防声旁误导 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形声字声旁和整个字的读音不相同,所以形声字并

3、不都能根据声旁来推断读音。如“刚愎自用”的“愎”,就不读声旁“复(f)”而读“b”;又如“对峙”的“峙”,就不读声旁“寺(s)”而读“zh”。,3.形近字注意细微差别 形近字错读,大都因为没有注意到它们的细微差别。如“侥幸/浇水/不屈不挠/骁勇善战”中的“侥、浇、挠、骁”,这些字的形体都非常接近,只有形旁有细微差别,如果不加以辨析,就容易误读。又如“联袂/抉择”中的“袂、抉”,“瞠目/螳臂当车”中的“瞠、螳”,考生都有可能因为没有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而读错。 4.方言字矫正地区缺陷 为了矫正平时生活中方言读音对普通话的影响,命题或多或少地在试题中显现这一内容。如山东某年高考题中的“入场券(qun

4、)”“捕风捉影(p)”,其实是对山东方言中“j”“q”“b”“p”不分的情况的考查,其中“捕”应读“b”。,5.易错成语识记成语中固定读音 成语中存在一些古音异读的现象,因其有固定性,某些字的读音在成语中就有固定读音。如“绿林好汉”中的“绿”就读“l”,而不读“l”;“博闻强识”中的“识”就读“zh”,而不读“sh”。 6.习惯性误读字牢记正确读音 有些汉字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被误读,应将这些字音牢记,以防出错。如“造诣(y)”人们往往将其读成“造诣(zh)”。,二、利用对仗和押韵等拟写对联 1.联想法。因为对联最大的特点就是既“对”又“联”“对”即结构上上下联要有对应关系;“联”即内容上上下联要

5、互为关联,因此可以说“联想法”是制作对联最基本的方法。 (1)相似联想:指性质或特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对联制作中还包括同义)之间的联想。如上联“春晖盈大地”即可用这种方法拟制出下联“瑞气满乾坤”:由“春晖”可联想到“瑞气”,由“盈”可联想到“满”,由“大地”可联想到“乾坤”。这些均属性质或特点相同的事物之间的联想。,(2)相对联想:指性质或特点相对或相反的事物之间的联想。如“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一联中的“扫”“树”,“旧习”“新风”,即具有事物之间的相对性或相反性。 (3)相关联想:指性质或特点具有相关性的事物之间的联想。如“一代园丁乐,九州桃李荣”一联中的“园丁”“桃李”,就属事物的相关

6、联想。 多数情况下,一副对联的拟制须由多种联想综合进行。 当然,采用“联想法”拟写对联,不能孤立地从单个词语去进行联想,应着眼于整体进行把握,既要考虑上下联词语的关联性,又要注意上下联句子内部词语之间的关联性。,2.化用法。所谓化用法,指的是灵活变化运用诗文名句或成语典故来制作对联的方法。古今不少名联即用此法制作而成。如蒲松龄撰写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就巧妙地把“有志者事竟成”“皇天不负苦心人”“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等成语典故融于一体,堪称此类对联中的经典之作。 如要给“世人无难事无心人不就”对下联,我们可化用名句“有志者事竟成”,写出“科学有真谛有志者竟成”之类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