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六国论 练习 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 奉之弥()繁B.弊在赂()秦 弃之如草芥() 率()赂秦耶C.暴()霜露 革灭殆()尽之际 小则获邑()D.胜负之数() 思厥()先祖父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1.A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A. B. C. D.2.C 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
2、亡,诚不得已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B 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4.C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思厥先祖父2然后得一夕安寝可谓智力孤危剌客不行,良将犹在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 B. C. D.5.C 6.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邯郸为郡 圣人之所以为圣A.与读音
3、不同,意义一样B.与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C.与读音不同,意义互不相同。D.与读音不同,意义不一样。6.C【创新能力训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愈寒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 ”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怎么)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1.解释加点词语:子与我衣 与:给,给予 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爱:吝惜、珍惜 谓戎夷
4、其能必定一世 必定:必然(一定)安定(治理好) 若夫欲利人之心 利:有利于 2.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2.A 3.下列对“道其不济夫”的译文,最符合原来意思的一项是( )A.我说的道理不是行不通呀 B.我的学说难道不会成功吗C.我的主张大概不会实现了 D.我说的道理也许不济事吧3.C 4.本文表现了戎夷的什么精神?表现了戎夷心忧天下(心系天下,心怀天下)、舍己为人(利于他人、利于弟子)的精神。【学科渗透训练】我国古代有一位作家这样评论秦的灭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据此回
5、答下列问题:1.这句话出自( ),该作者是 朝的 ,请选择( )A.史记 西汉 司马迁 B.过秦论 西汉 贾谊C.后汉书 西汉 班超 D.阿房宫赋 唐 杜牧1.D 2.从经济学角度看,秦灭亡的原因是( )A.秦统治残暴 B.农民起义结果C.秦苛捐杂税沉重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2.D 3.从哲学角度看,秦灭亡体现的哲理是( )A.先有内因,后有外因 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D.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3.C4文言文阅读(19 分 ) 六国论 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
6、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取胜,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
7、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21.下列各句中
8、,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A戍卒叫,函谷举 (举:拔,攻占。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C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霁:下雨。 )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都、全)21.C霁:雨停2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A 吾祖死于是 齐人勿附于秦 B 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C 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D 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522.B. A 前“于”是“在”的意思,后“于”为“和”的意思;C 项,因为/用;D 项,表顺承/转折;23.翻译下列句子(8 分)(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24.第三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1 分) 论证了什么内容?(4 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