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929150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日照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日照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日照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日照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日照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山东省日照市 2019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8 页,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90 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区县和科目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位置上。2第 I 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第 II 卷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在写上新

2、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 I 卷(选择题共 48 分)本卷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 ;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 ;厦门大学校训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 。这表明A. 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B.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C. 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D. 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

3、料“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有深远的影响,这表明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故 A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故 BC 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是反映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故 D 项排除。【点睛】关键信息是“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 。2.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礼即不同等级的人之间的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差异,不得僭越;乐是指通伦理,和天地,养万物,化异同,成天下。由此可见,礼乐制度旨在2A. 强化血缘伦理B. 宣扬天下共主C. 稳定社会秩序D. 提倡以德治国【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不得僭越” “化异同,成天

4、下”中可以看出,礼乐制度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从而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统治秩序,故 C 项正确;血缘关系体现的是宗法制,故 A 项排除;“天下共主”是指分封制度,故 B 项错误;“以德治国”是孔子提出的,故 D 项排除。3.下图为秦始皇陵墓出土的秦权。目前国内北至内蒙古奈曼旗(燕国故地) ,南至江苏盱眙(楚国故地) ,东至山东邹城(齐国故地) ,西至甘肃秦安(秦国故地) ,出土了大量的秦权、秦量(秦朝统一铸造的衡器、量器) ,其上均刻有皇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这些文物表明秦朝政府致力于A. 加强对各地的有效管辖B. 防范六国旧贵族的反抗C. 保证改革政策贯彻落实D. 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5、【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大量的秦权、秦量(秦朝统一铸造的衡器、量器) ,其上均刻有皇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颁发秦朝统一铸造“大量的秦权、秦量”等,从而保证了各项政策的落实,故 C 项正确;A 项是指郡县制,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改革政策的落实,没有体现出对六国贵族的反抗,故 B 项排除;3材料中强调的是经济政策,故 D 项排除。4.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方的世家大族被迫迁徙。到新的地方后,还要表明其本系某地方的某姓。世家大族此举反映出当时A. 血缘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 门第高低决定社会地位C. 族群势力成为安全依靠D. 地域文化影响群体交

6、流【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东汉末年” “世家大族到新的地方后表明其本系某地方的某姓”中可以看出,当时,世家大族比较重视门第的高低,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门第高低的重视,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 A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世家大族势力与族群安全、地域文化之间关系,故 CD 项排除。【点睛】 “东汉末年” “世家大族到新的地方后表明其本系某地方的某姓”是关键信息。5.下表唐朝各个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地域分布统计统计数字的地域变化反映出A. 传统重农政策有所松动B. 北方农业发展比较稳定C. 中央对地方控制力降低D. 农业生产格局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唐朝

7、北方农田水利工程数量不断下降,而南方的数量不断上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南方农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北方农业发展比较缓慢,导致从唐中期开始,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重农政策的松动,故 A4项排除;北方水利数量的下降表明北方农业发展相对缓慢,故 B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故 C 项排除。6.宋朝时,佃户租种地主的土地,都需要缔结契约,契约一般都分画疆畎,写明田主、租田人和见知人,并规定地租的数量、交纳形式,以及租佃的期限等。租佃契约制的施行反映出当时A. 农民生产活动受到限制B. 生产者积极性受到重视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 新的生产方式已经

8、产生【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缔结契约” “规定地租的数量、交纳形式,以及租佃的期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约对主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租佃契约制使佃户拥有更多的自由,提高了佃户的生产积极性,故 B 项正确,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农产品的商品化,故 C 项排除;租佃制是封建生产关系形式,故 D 项错误。【点睛】 “缔结契约” “规定地租的数量、交纳形式,以及租佃的期限”是关键信息。7.宋元明时期,浙江金华浦江县的郑氏家族影响巨大。在宋史 元史 明史中都以“孝友”或“孝义”的名义为他们列传,明建文帝还为其亲自题写“孝义家”匾额。元末农民军进入浦江县,都相互告诫不得侵犯

9、郑氏家族,并派兵保护郑氏府第。这一现象表明A. 社会伦理价值取向趋于一致B. 农村社会关系趋于和睦稳定C. 下层人民斗争手段趋向理性D. 社会秩序依赖世家大族维持【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宋史 元史 明史中都以孝友或孝义的名义为他们列传”“孝义家” “元末农民军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并派兵保护郑氏府第”中可以看出,郑氏家族用儒家伦理管理家族,被载入正史,多次受朝廷表彰,并成为社会楷模,说明理学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农村社会的状况,故 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下层人民的斗争手段,故 C 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儒家伦理道德5的社会地位,没有体现出世家大族

10、的地位,故 D 项排除。【点睛】关键信息是“宋史 元史 明史中都以孝友或孝义的名义为他们列传” “孝义家” “元末农民军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并派兵保护郑氏府第” 。8.明成祖朱棣规定,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不得结交地方官员。这一规定有利于A. 建立权力制约机制B. 保证吏治清正廉洁C. 维护皇室独尊地位D. 保持中央政令畅通【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不得结交地方官员”中可以看出,明朝这一规定限制了藩王的权利,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保持了中央政令的畅通,强化了中央集权,故 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

11、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出权力的制约和皇权的加强,故 AC 项排除;材料中的措施无法保证吏治的清正廉明,故 B 项排除。9.鸦片战争后,出于策略需要,领事裁判权这项侵略要求在英国对华总战略中并未列入首要的解决目标。但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目的是想尽快摆脱涉外纠纷的麻烦,于是有了“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的条文。这一事件表明清政府A. 没有突破闭关锁国束缚B.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 对外奉行妥协投降政策D. 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领事裁判权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中可以看出,清政府不明白领事裁判权对中国的危

12、害,拱手相让,这反映了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近代国际关系茫然无知,没有体现出闭关锁国政策和对外妥协,故 AC 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清政府法制建设的状况,故 D 项排除。6【点睛】 “领事裁判权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是关键信息。10.1894 年 9 月,北洋水师“经远舰”在黄海大战中沉没于辽宁庄河海域。2018 年 9 月,考古人员在该舰遗址中发现 53 毫米格鲁森炮弹、120 毫米炮弹引信等,均不见于“经远舰”出厂档案,推测为海战前紧急添置,清廷为战争做了一定准备。这表明A. 考古发掘的史料最为真实可信B. 史料的丰富促进史学研究发展C. 真实

13、的历史依赖新史料的发现D. 主观意愿会导致研究出现偏差【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考古人员在该舰遗址中发现” “均不见于经远舰出厂档案”中可以看出,随着史料的丰富,促进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研究,故 B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错在“最为真实可信” ;C 项说法错误,错在“依赖” ;材料强调的是史料的作用,故 D 项排除。11.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各省打出的旗帜五花八门:武昌打出了“铁血十八星旗” ;上海打出了五色旗;广东出现了井字旗、青天白日旗;杭州一带打出的是白旗。这表明A. 各地对革命的理解不同B. 革命党人内部政见纷杂C. 封建官僚借机投机革命D. 思想领域出现活跃景象【答案】A【解

14、析】【详解】根据材料“独立的各省打出的旗帜五花八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辛亥革命后,各省旗帜的不同表明各地对革命的理解不同,故 A 项正确;B 项是 A 项具体表现,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封建官僚的活动,故 C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政治领域的状况,故 D 项排除。12.1925 年,李大钊在农民与土地一文中指出:社会的变革,若不动员工人、农民这些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是无法完成的。中国庞大的农民群体一旦组织起来,为革命奋斗,那革命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这表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A. 试图在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探寻社会变革道路7B. 认识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革命胜利的保证C.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理论探

15、索已经趋于成熟D. 对中国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有了明确的认识【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1925 年” “社会的变革不动员工人、农民主体力量,是无法完成的” “农民群体一旦为革命奋斗,那革命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中可以看出,材料强调了工人、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这表明中共在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探寻社会变革道路,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工人、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没有体现出土地问题,故 A 项排除;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逐渐形成与发展,故 C 项排除;中共二大对中国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有了明确的认识,故 D 项排除。【点睛】 “1925 年”是关键时间信息。13.从 1953 年开始

16、,粮、棉、油等几十种农产品陆续被纳入国家统购统销范围之内。到1957 年,国家统配物资和部管物资的种类由 227 种增至 532 种。这一政策的推行A. 加快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B. 适应了加速实现工业化的需要C. 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现代化D. 密切了城乡间经济联系和互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 1953 年开始” “纳入国家统购统销范围之内” “由 227 种增至 532 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 年间,社会主义改造为工业生产的进行提供了保证,故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状况,故 A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和城乡经济的状况,

17、故 CD 项排除。14.1978 年,广东清远为克服工业效益低下的状况,率先在国营企业中试点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 ,立即取得显著成效。到 1981 年底, “清远经验”迅速由广东推向全国。这一现象客观上表明A. 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条件己经具备B. 思想路线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保障C. 分配体制改革揭开了经济改革的序幕8D. 体制改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1978 年” “超计划利润提成奖” “即取得显著成效” “迅速由广东推向全国”中可以看出,材料中的“利润包干”的做法对冲破旧体制、旧框框的桎梏,以及对国营工业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故 D

18、 项正确;1978 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故 A 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思想路线的转变与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故B 项排除;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经济改革的序幕,故 C 项错误。15.在古代雅典,500 人会议负责落实公民大会的决策,相当于政府。五百人会议常设机构是五十人团,由五百人会议成员分组轮流执行,抽签决定任职次序,不得连任,相当于一届政府。每届任期 35 至 36 天,一年正好有 10 届政府。这样的运作方式A. 确保政策执行的连续性B. 保证了官员的清正廉洁C. 有利于提升决策透明度D. 最大限度体现人民主权【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五百人会议常设机构

19、是五十人团,由五百人会议成员分组轮流执行,抽签决定任职次序”表明是轮流坐庄、轮番而治,这样的运作方式最大限度体现人民主权,有利于平民参政,推动民主政治发展,故 D 项正确;从材料“不得连任,相当于一届政府。每届任期 35 至 36 天”中可以看出这种运作方式不能保证政策的连续性,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主运作方式有利于平民参政,没有体现出对官员的监督和决策的过程,故 BC项排除。16.今天广泛应用的许多法律专业术语,诸如“权利主体” “权利能力” “行为能力” “法权”“继承权” “监护” “契约” “借贷” “合伙” “租赁”等,在古罗马社会已广泛使用。这表明古罗马法律A. 适用范围非

20、常广泛B. 与商业发展相适应C. 已相当成熟和完善D. 成为近代立法蓝本9【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今天广泛应用的许多法律专业术语在古罗马社会已广泛使用”说明今天所用的法律术语在古罗马就已经使用,这反映出当时古罗马法律已经相当成熟,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古罗马法的发展状况,没有体现出罗马法的适用范围,也没有体现出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故 AB 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罗马法与近代立法之间的关系,故 D 项排除。17.欧洲人认为哥伦布发现美洲使美洲“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 ;一些拉美国家认为哥伦布到达美洲是“苦难的开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是“两个大陆相遇”的说法。

21、据此可知,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认识A. 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趋于全面B. 促进不同文明的交融成为主流C. 各种观点都需要新的史料佐证D. 受主观立场影响不够全面理性【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欧洲人认为” “一些拉美国家认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同的人运用不同的史观,站在不同的立场,从而得出不同的认识,这些认识不够全面、理性,故 D 项正确,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故 B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史观、立场不同对研究历史的影响,故 C 项排除。18.据统计,1700-1750 年,英国国内产业增长 7,出口产业增长了

22、 76;17501770 年,二者又分别增长了 7和 80。经济的发展A. 奠定了英国的世界工场地位B. 呼唤了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C. 使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D. 开启了农业资本主义化进程【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1700-1750 年出口产业增长了 76” “17501770 年又增10长了80”中可以看出 1700-1770 年间,英国对外出口的高速增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外出口的高速增长说明了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直接引发了工业革命的爆发,故 B 项正确;AC 项是 19 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贸易的快速发展,故 D项排除。19.1885 年英国首相哈弥尔顿提

23、出所谓的“两强标准” ,即英国海军必须等于仅次于英国的两个强国的海军之和。1900 年前后,英国又将“两强标准”转化为“智权第一、海权第二”。这表明英国A. 力图应对大国崛起的新态势B. 海权海洋意识发生根本性变化C. 试图成为科技革命的领头羊D. 致力加强与殖民地的经济联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00 年前后” “智权第一、海权第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美国、德国乃至俄国的经济实力迅速赶上并超过英国,支撑英国海上力量的基础在逐渐消失,这使英国意识到要保持英国的优势,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发展,因此英国又将“两强标准”转化为“智权第一、海权第二” ,故 A 项

24、正确;无论是“两强标准”还是“智权第一、海权第二”都体现出英国注重海权海洋意识,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英国根据形势改变发展策略,故 C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英国与殖民地之间关系,故 D 项排除。20.20 世纪 20 年代, “先享受,后付款”几乎成了美国所有广告的通用口号。1925 年分期付款的零售商品总额达 4875 亿美元,并在以后各年中继续增加,直至货物的 15都以分期付款方式售出。新型消费伦理A. 奠定了美国经济繁荣的基础B. 导致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C. 促进企业大力革新生产技术D. 给经济的健康运行埋下隐患【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20 世纪 20 年代” “先

25、享受,后付款” “分期付款的零售商品总额达114875 亿美元,并在以后各年中继续增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20 年代,新兴消费伦理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时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直接促成了柯立芝时代的繁荣,但投机异常盛行,信贷不断紧绷,几乎濒于断裂,实际上,大危机已经潜伏于过度的信贷消费中,故 D 项正确,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贫富分化,故 B 项排除;新型消费伦理促使各个工厂的机器转个不停,工业生产急速上涨,但没有促进技术革新,故 C 项错误。【点睛】 “20 世纪 20 年代” “先享受,后付款” “分期付款的零售商品总额达 4875 亿美元,并在以后各年中继续增加”是关键

26、信息。21.苏联“一五计划” (19281932 年)规定国民收入增加 102,实际只增加 60;农业产值应增加 50,实际下降 14;煤炭、钢铁、石油、电力、拖拉机、汽车也没有完成计划。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农业落后制约国民经济发展B. 工业优先战略存在严重弊端C. 经济计划存在一定左的倾向D. 经济发展受到国际环境制约【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规定指标数” “实际完成数”的对比可以看出,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的国民收入、农业产值和生铁产量的实际完成数比规定完成时有较大差距,这反映出当时苏联经济计划存在着一定“左”倾倾向,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实际完成数额与

27、预期相差甚远,没有体现出农业、工业发展的问题,故 AB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实际完成数额与预期相差甚远,这与国家环境无关,故 D 项排除。22.下表美国总统的立法成功率12统计数字说明A. 民主党人长期控制国会B. 权力制衡影响行政效率C. 党派权力斗争日趋激烈D. 立法程序更加严谨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美国总统立法成功率比较低,这说明美国权力制衡的体制,导致行政效率比较低,故 B 项正确;表中反映出总统所属的政党,故 A 项排除;总统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提出的议案的通过率都比较低,故 C 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出立法程序的完善,故 D 项排除。23.下图

28、为 20 世纪 50 年代法国的一幅讽刺漫画:代表美国的山姆大叔指着 CED(将欧洲防务纳入北约领导的协议)对代表法国的玛丽安说:“要么你就买这个玩具,要么你就什么都没有” 。这幅漫画A. 表达了法国对美国霸权政策的不满B. 反映了欧洲一体化冲击了两极格局13C. 表现了法国争夺北约领导权的意图D. 表明法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20 世纪 50 年代法国的一幅讽刺漫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这幅漫画反映出当时法国对美国粗暴干涉法国主权的厌恶,对美国霸权主义的不满,故 A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美法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出欧洲一体化的影响,故 B 项排除;材料反

29、对的是法国对美国霸权主义的不满,没有体现出法国争夺北约领导权和外交政策,故 CD 项排除。【点睛】 “20 世纪 50 年代法国的一幅讽刺漫画”是关键信息。24.20 世纪 70、80 年代,在联合国大会上,美国往往处于少数甚至是完全孤立的地位。以1982 年为例,联大共通过 157 个决议,美国只有 24 次是居于得胜的一方;有 19 个决议案,唯有美国投了反对票;8 个决议案,只有以色列同美国在一起。这表明A. 区域集团化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B. 大国控制联合国的局面被打破C. 经济全球化促进政治多极化趋势D. 第三世界兴起冲击了霸权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20 世纪 70、8

30、0 年代” “美国往往处于少数甚至是完全孤立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20 世纪 70、80 年代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发展,冲击了原有两极格局,打击了霸权主义,故 D 项正确;20 世纪 70、80 年代世界政治格局仍是两极格局,故A 项错误;1971 年第 26 届联大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美国控制操纵联合国的局面被打破,故 B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国际政治形势,不是经济形势,故 C 项排除。【点睛】关键信息是“20 世纪 70、80 年代” “美国往往处于少数甚至是完全孤立的地位” 。第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252

31、6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728 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外国语与汉语之间互相借词使用,由来已久,成为印证历史发展的缩影。材料一 秦朝到明代中期,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主要是 China(瓷器)silk(丝)等几个音译借词。明代晚期到辛亥革命,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得到迅猛发展,主要是吸收了闽粤两地的语言发音习惯产生的音译借词,如 Moyune(婺源茶)Tsatlee(生丝)Coolie(苦力)等词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有关饮食的有:bokChoy(小白菜)等;2有关植物、水果的有:1ongan(龙眼)ginseng(人参)等;3有关商业组织

32、、文化习俗的有:hong(商行)kowtow(叩头)KungIteiFatChoy(恭喜发财)等。据陶岳炼从英语中汉语借词看中国文化的影响材料二 20 世纪上半期以来,出现了俄语词语被汉语借用的现象,尤其是 1921 年至1958 年期间。例如:布尔什维克()红军( )苏维埃()马克思列宁主义(-)等。50 年代,一款苏联女士服装风靡我国,这就是被我国女士称为布拉吉()的连衣裙。据玛利娅源于俄语的汉语外来词的分类和分析材料三 20 世纪以来,特别是 80 年代改革开放后,经济贸易、文化方面的汉语借词越来越多地涌入英语。如:opendoor policy(开放政策)special economi

33、c zone(经济特区)one Country,two system(一国两制)Four books(四书)Five C1assics(五经)Chinese herbalmedicine(中草药)kai shu(楷书)Taichi(太极)等。据陶岳炼从英语中汉语借词看中国文化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期前后英语借词汉语现象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俄语词语被汉语借用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语借词汉语的意义。【答案】 (1)变化:明中期之前较少,之后增多;之前仅为重要出口商品名称,之后涉及社会生活多个方面;之后多采用

34、闽粤方言音译。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贸易往来增加;西方各国增进了对中国的认识;中国对外贸易重心在东南沿海口岸。(2)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到中国;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受到俄国革命的影响;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政策,中苏关系较为密15切。(3)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有利于英语的不断发展;有利于外国人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影响) ;有利于推动中外经济贸易发展。【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外之间交流的问题。从明代中期前后英语借词汉语现象的变化、俄语词语被汉语借用、英语借词汉语等方面来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秦朝到明代中期,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主要

35、是 China(瓷器)silk(丝)等几个音译借词”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得到迅猛发展,主要是吸收了闽粤两地的语言发音习惯产生的音译借词” “有关饮食” “有关植物、水果” “有关商业组织、文化习俗”中可以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对中国认识的加深、对外贸易的重心等方面来分析第二小问的答案。(2)根据材料“20 世纪上半期以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与俄国革命之间的关系、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等方面来分析答案。(3)根据材料“20 世纪以来,特别是 80 年代改革开放后,经济贸易、文化方面的汉语借词越来越多地涌入英语

36、”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华文化的传播、英语的发展、扩大中国影响、中西方之间经贸交往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对同一历史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解释。历史研究的任务在于尽可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对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出现了以下不同的解释。16据中美俄朝韩五国教科书上如何描述朝鲜战争?等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表中有关战争爆发的历史叙述。 (要求:简要概括不同的叙述,概述和评价要准确全面。 )【答案】 (1)针对战争爆发的原因(谁挑起战争)和性质(侵略与自卫)的问题,概括材料中各方的不同观点。 (2)能够指出由于国际形势(冷战)和国家间关系的不同状况,因而导致出现不同观点。

37、(3)能够得出结论:历史研究应坚持实事求是,才能追求历史的真相。 (4)能够依据所学,对战争的起因和性质提出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 表述严谨科学,可奖励,但不能超出本题最高分。【解析】【详解】首先结合材料中中美俄朝韩五国教科书对朝鲜战争的论述,从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性质;然后结合所学对战争的起因和性质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历史研究应坚持实事求是,才能追求历史的真相。请考生从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7.【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7材料 汉武帝时期连年用兵,出现很多社会问题,晚年下轮台哀痛之诏,颁布了“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的新政策。汉武帝去

38、世后,汉昭帝即位,霍光辅政, “因循守职,无所改作” 。汉宣帝“由仄陋而登至尊,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 ”亲政伊始,就注意政情吏治,命令群臣奏封事,他慎重选拔良吏,在任命刺史守相时,亲自召见并询问治国安邦之术,汉宣帝道“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无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他强调决狱宜平,增设四名廷尉平官员,帮助廷尉决疑案、平冤狱,汉宣帝下令免除触犯他名讳之人的罪,对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理,还多次大赦天下。汉宣帝下诏“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且勿算事” ,多次免除受灾地区的租赋,十三次遣使存问鳏寡孤独。汉宣帝在位 28 年,继汉武帝晚年中衰之后形成了一个“中兴”局面

39、,因此历史上把汉昭帝和汉宣帝统治时期称为“昭宣中兴” 。摘编自张烈论汉宣帝中兴(1)根据材料,说明汉宣帝采取的统治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昭宣中兴”的历史条件。【答案】 (1)措施:了解民情,整顿吏治;重视地方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实行仁政,废除和减轻刑罚;减轻赋税,休养生息。(2)条件:汉武帝晚年认识到错误,调整统治政策;汉昭帝时霍光继续推行原来的休养生息政策;汉宣帝因早年经历体恤民间疾苦;汉宣帝采取有效措施革新政治。【解析】【详解】 (1)从材料“注意政情吏治,命令群臣奏封事,他慎重选拔良吏” “强调决狱宜平”“免除触犯他名讳之人的罪,对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理,还多次大赦天下”

40、“多次免除受灾地区的租赋”中可以分析出答案。(2)从材料“汉武帝晚年下轮台哀痛之诏,颁布了的新政策” “霍光辅政, 因循守职,无所改作 ”“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28.【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冯梦龙,苏州府吴县人,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 年) ,出身名门世家,崇祯三年(1630)考中贡生。冯梦龙用大部分精力搜集民间文学作品,整理和创作了大量著作,其中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最为著名。作品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叙述男女情爱,有的颂扬义侠行为,有的揭露官场劣迹,不少篇章发出为妇女争取人权的呼声,以社会底层妇女的不幸遭遇

41、,来鞭挞封建专制的腐朽,寄托对18美好生活的幢憬。冯梦龙十分重视通俗文学的社会功能,以为它能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 ,较之孝经 、 论语刻板正经地宣讲封建伦理,更易于被民间接受。 “三言”问世后,文坛仿其形式而拟写话本之作,形成晚明通俗文学发展的高潮。 三言传到日本,对扶桑的通俗文学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冯梦龙的文学成就。(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冯梦龙生活的时代背景。【答案】 (1)成就:创作了大量通俗文学,留下宝贵精神财富;将晚明通俗文学发推向高峰,并影响到日本;关注通俗文学的社会功能,渗透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念;作品涉及当时社会各方面,具有一定史料价值。(2)时代背景: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观念发生变化;社会对政治统治和思想压制的不满。【解析】【详解】 (1)从材料“整理和创作了大量著作” “作品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重视通俗文学的社会功能” “形成晚明通俗文学发展的高潮” “对扶桑的通俗文学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可以概括出答案。(2)根据材料“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 年) ”“揭露官场劣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明朝政治、经济、思想、生活观念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