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文阅读中的几个概念,一、文章的谋篇布局,写文章时,在下笔之前要先构思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目的,也就是谋篇。 然后要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就是想清楚文章的结构,这是布局。,二、文章的思路,是作者写作时的线索,思想的脉络。如写一篇文章,分几层写,分几个段落,怎样开头,如何结尾,材料的先后顺序,材料的祥略处理以及过渡、照应等等,这一系列的思考,就是理请思路的过程。 可以说,思路是结构的基础,思路决定结构,只有理请思路,才能把文章写得顺畅。,三、文章的结构,(一)层次清晰,段落分明。这是一篇文章结构的最起码的要求。 (二)过渡、照应要针线紧密。 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内容的
2、关照呼应。 (三)文章要有好的开头结尾。开头、结尾是文章结构的基本环节。,四、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1、并列式 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论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四、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2、总分式 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采用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格物”“致知”就是指现代学术的基础,即实地的探察,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实验。 然后先儒家对“格物”“致知”意义的曲解和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没;再阐述科学发展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最后
3、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四、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3、对照式 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例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驳了敌论中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驳了敌论;后一部分从正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的论点,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地批驳了敌论。,四、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4、递进式 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 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从“不求甚解”一词的来历谈起,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首先要“好读书”,二是主张读书要会意。再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读书应
4、当重在读懂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寻章摘句。最后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的重要性。,五、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几类题型,近几年高考卷出现的题型,大致可以归为几类:语言修辞(词语的含义及作用,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语言的消极修辞)、布局谋篇(结构及思路)、表现手法、归纳 鉴赏及评价。,五、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几类题型,一信息筛选概括命题方向 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和概括的内容是什么。找出相应的阅读区域,划出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找出与问题有关的词语,恰当整合,准确表述。 答题模式:列出词语、短语或分条陈述。 二、词语或句子含意理解命题方向 确定词语或句子理解的阅读区域。词不离句,根据词语本身意义推
5、断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句不离段或文,分析句子特征在语境中探求句子的内涵、深刻意蕴或联想义。 答题模式:(词语本身意义)语境义,叙述句子意思(技巧)句中内涵、联想义。,五、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几类题型,三、句子技巧命题方向 找出句子用了什么技巧。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结合文章分析句子技巧的表意作用。 答题模式:确认句子表达技巧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内容、结构、效果)。 四、行文表达作用命题方向 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明确段落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结合段落位置及段落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解答。 答题模式: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五、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几类题型,五、句子或文章赏析命题方
6、向 赏析句子技巧的方法见第三种命题方向介绍的方法。文章赏析:明确问题的答题方向,多从主旨、构思、立意、选材结构等方向作答。分析赏析特征的作用。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题模式:表现上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五、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几类题型,六、探究性命题方向 阅读文中找准一个切入点,并结合文章内容及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深入地分析与评价。 见解力求独到,读出不同,写出个性,张扬灵气;论点力求深刻,不要面面俱到,只求一点深入。 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结合文章提供的背景材料作适当地具体阐述,透过现象看本质。 答题模式:叙述分析评价。,解题时要注意的几点:,1回答问题,不能用比喻、拟
7、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解题时要注意的几点:,2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如果问题不是明确要求考生只答抽象的要点,必须用材料予以适当的解释,以表述其来源和依据,使答案准确具体,更加圆满。,解题时要注意的几点:,如忆刘半农君第18题,这类题通常的做法是先找到相关信息在文本中的对应区间,再比较出重要信息与次要信息,然后进行信息重组,其中也要求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文中关于“浅”的阐述主要体现在第六、七、十一自然段,第六段带出“浅”,第七段先是承认“浅”,而后肯定“浅”,并指出其“浅”而“清”,其原因要归结到第四段的口直心快,胸无城府,第十一段指出其“浅”却“于中国有益”。至此作者的态度就十分清楚: 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鲁迅认为刘半农坦诚、真率,虽然浅,却浅得清澈。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或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于中国有益的。),解题时要注意的几点:,3对应题旨,揣摩得分点的分配。分点表述,概括全面,不能遗漏答题要点,这样才能准确表达,拿全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