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第4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1.doc

上传人:diecharacter305 文档编号:944674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第4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课标)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第4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课标)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第4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课标)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第4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课标)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第4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4 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指导意见 学习要求1.了解北宋中期出现的严重社会危机,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知道王安石在理财、强兵、科举选官等方面的具体改革内容。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3.知道王安石变法的结果,正确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知识点一 “三冗”与积贫积弱1.“三冗”问题(1)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官员数量大增,形成“冗官”的弊端。(2)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造成“冗兵”问题。(3)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2.“两积”局面(1)“三冗”使北宋出现严重的财

2、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2)北宋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将领无调兵权,导致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形成积弱的局面。3. “三冗” “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成为共识。 “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知识点二 “拗相公”王安石变法的主观因素:青年时代的志愿;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宋神宗的支持;王安石意志坚强、百折不挠的精神。知识点三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1.理财(1)青苗法: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钱或粮食作本,在夏秋两收前以低息贷借给农民,收成后2农民按 20%到 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2)募役法:由州县政府出钱雇人服役,然后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3)理财

3、新法还包括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4)作用: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一定效果。2.整顿军队(1)省兵:精减军队,缩减编制。(2)强兵:推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3)作用:节省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3.科举官制(1)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参加经义策论考试。(2)反对“恩荫” ,对官员子弟择优录用。(3)作用:有利于变法人才培养。知识点四 新法的局限与变质1.结果1085 年,宋神宗去世,司马光等逐步废除了王安石的全部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2.变法的局限性(1)变法针对的是社会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因此遭到激烈的反对。(2)王安石认为增加

4、政府收入,就要扩大税源,要“取诸民” 。可是一旦执行不善,便会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3.变质:1093 年,宋哲宗亲政,起用变法派,但新旧两派的斗争愈演愈烈,朝堂之上逐渐分化出许多派别,党争纷起。到宋徽宗时期,宰相蔡京借恢复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王安石变法原有的精神已经完全改变。【概念阐释】 恩荫古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广义恩荫,是指由于封建制度下,祖辈地位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称之为“恩荫” 。狭义的“恩荫”特指宋代以后出现的一种独特的门荫制度,称之为“推恩荫补” 。【易错提醒】1.北宋出现财政困难的原因主要有土地

5、集中在地主手中,地主隐瞒田产少交赋税,冗兵冗3官带来财政开支高涨,每年献给辽和西夏大量岁币。3.王安石新法中青苗法和募役法争议最大不是因为对农民剥削过大,而是损害了高利贷者、大官僚、大地主利益而遭到强烈反对。3.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不是新法危害百姓和用人不当,而是新法损害了高利贷者、大官僚、大地主利益而遭到反对。【图解历史】 用人不当、新法害民【图解历史】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与危机加深主题 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史料研读史料一 诚能御轻重(指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敛散(指古代国家对粮食物资的买进和卖出)之权,而禁因缘(指勾结)之奸,则何患乎经入(指常规赋税收入)之不足。王安石文

6、集卷四九史料二 今因其固有之义务而修明之,易征徭之性质为赋税之性质,视前非有所增也。而其征收之也,以财产之高下列为等第,富者所征较重,贫者所征愈微,其尤贫者,则尽豁免之,此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不惮得罪于巨室,而依然课彼辈以助役钱,此欧洲诸国流亿万人之血乃得之者,而公纡筹于庙堂,顷刻而指挥若定也。梁启超王安石传(1908 年)史料三 王安石的最大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依照当时情况,4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力。非宽养民力,不足以厚培国本。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在国内新政措施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

7、百年长计。钱穆国史大纲1.史料一认为国家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可以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2.史料二认为改革没有增加百姓负担,对穷人和富人征税税额不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3.史料三认为偏重创设制度,忽视整顿吏治,偏重敛财,与民争利,战争同步,财政需求过大。(1)史料一反映了王安石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实现“御轻重敛散之权” ,他在变法中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什么积极效果?提示:问题:政府的财政危机。措施:实行市易法和均输法。效果:打击富商对物资和物价的操纵垄断,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据史料二,梁启超肯定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哪一措施?指出其肯定的理由。提示:措施:募役法。(

8、或免役法)理由:认为改革没有增加百姓负担;对穷人和富人征税税额不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改革推动社会进步。(3)据史料三,钱穆指出了王安石变法存在的哪些不足?提示:不足:偏重创设制度,忽视整顿吏治(或偏重法制、忽视吏治);偏重敛财,忽视宽民固本(或与民争利);变法与战争同步,财政需求过大。史论归纳1.王安石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1)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商人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2)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3)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4)市易法和均输法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5)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

9、社会问题。52.王安石变法的作用(1)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3)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3.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1)王安石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实际过程中因执行不善,加重了人民负担。(2)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因为用人不当,既出现了新法害民现象,也造成了后来的党争,影响了政权稳定。主题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失败原因史料研读史料一 秦国商鞅变法成效显著,与秦孝公“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压力,商鞅“法

10、及太子,黥劓其傅”的变法策略,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手段(注:商鞅“徙木”),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注:“尚首功”)的有机结合等是分不开的。杨庆博、章传文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非主流原因探析史料二 新政立法本意,亦有招受当时反对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举一偏而尽沮公议,因小事而先失众心” 。安石最大的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钱穆国史大纲1.史料一认为秦国商鞅变法成效显著与多方面因素有关:秦孝公变法的决心,商鞅变法的策略、手段、措施以及历史传统。2.史料二认为王安石变法本身存在问题从而招致反对,如变法本意存在为政府敛财,因小事失去民心,忽视团结争取多方

11、面支持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为解决“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其他措6施和体现“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的措施。提示:其他措施:“取信于民” ;重视农桑,奖励耕织;“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钱穆批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的理由。提示:理由:青苗法: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成为政府掠夺民间财富的手段;募役法:免役钱不断增加,对穷人是沉重的负担,以增加税赋的方式直接为国家敛财。(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影响两次改革成败的共同因素,并分析两则材料研究改革成败的共同视角。提示:因

12、素:上下对改革的认同程度;法制的保障程度;对民意、民生的关注程度。视角:对改革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史论归纳1.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领域 目的 主要措施 作用经济 富国以改积贫局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成效军事 强兵以改积弱局面省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节省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一定提高政治 选用人才保证变法实施 改革科举制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2.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1)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和破坏。(2)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3

13、)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71.下表中两位历史人物的言论,共同指向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 )人物 言论王安石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苏辙 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以夺富民之利。A.青苗法 B.保甲法C.均输法 D.市易法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是青苗法,故 A 项正确;保甲法是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闲时练兵战时入军,与题干不符,故 B 项错误;均输法是政府设发运使, “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采购物资,与题意不符,故 C 项错误;市易法是政府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与题干不符,故 D 项错误。答案 A2.宋史载有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

14、法的看法, “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这表明此官员( )A.支持变法,主张新制 B.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 D.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解析 该官员是否支持变法材料体现不明确,故 A 项错误;该官员没有否定改革,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官员认为变法“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说明他主张循序渐进的方式,故 C 项正确;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材料未体现,故 D 项错误。答案 C3.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回击对新法的质疑:“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下列属于他针对时弊并采取的相应“理财”措施是( )A.私田出现均田制 B.商贾囤积市易法C.边

15、防危机将兵法 D.土地兼并免役法解析 均田制是北魏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与材料不符,故 A 项错误;北宋时,王安石利用政府实行市易法,调节物价,防止商人囤积居奇,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 B 项正确;将兵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与理财无关,故 C 项错误;实行免役法主要是减轻百姓的劳役负担,不是因为土地兼并,故 D 项错误。答案 B84.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 ,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这两项措施分别是( )A.青苗法 保甲法 B.均输法 保甲法C.市易法 将兵法 D.免役法 保马法解

16、析 青苗法指州县在每年青黄不接时分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户,体现政府用金融借贷的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条件,与材料“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相符,保甲法指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农闲时保丁按时集合,练习技艺,维持治安,具有安保职能,与材料“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相符,故 A 项正确。答案 A5.王安石一派新官僚,如吕惠卿、章悖、蔡确都因推行新政得到高位。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文官的选用 B.王安石变法成效显著C.宋神宗支持新政 D.老百姓拥护变法解析 中国古代历朝君王均重视文官的选用,太宽泛,与题意不符,故 A 项错误;王安石变法的成效更应该体现在改善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上,故 B 项错误;宋

17、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才会任用新政人士,故 C 项正确;北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与老百姓无关,故 D项错误。答案 C6.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这说明王安石(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不出对墨家思想的继承,故 A 项错误;题干强调实用性,而非强调以天下为己任,故 B 项错误,C 项正确;D 项在题干中没有反映,故错误。答案 C7.王安石是一位理论上的先行者,希望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的道路。其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

18、标,以发展财政经济为核心,其理财思想和实践对后世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财9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四年之中,前法尚未真正落实和巩固,后法就接踵而至。有些地方预支青苗钱是发放实物,而归还时却要求交纳现钱,由于物价上的差异,农民可能受双重损失;有些州、县以多贷款为有功,难免出现强迫贷款的情况。朱柏铭、郑备军改革经验教训王安石变法理财得失谈(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变

19、法首要解决的是什么。并指出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王安石在农业方面的理财举措。(3)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在推行中存在的问题。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得出理财;第二小问,据材料导语“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以发展财政经济为核心” 、材料一“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得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据材料一“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得出减轻农民负担,抑制土地兼并。第(2)问,据材料二“预支青苗钱”得出青苗法,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第(3)问,据材料二“农民可能受双重损失”得出农民利

20、益受到损害,据材料二“前法尚未真正落实和巩固,后法就接踵而至”得出操之过急,用人不当。答案 (1)解决:理财。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抑制土地兼并。(2)举措:免役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3)问题: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农民利益受到损害。1.美国新政时期农业部长华莱士曾指出:“王安石在 1068 年的重大困难之下所遭遇的问题,与罗斯福总统在 1933 年,虽然时代悬殊,几乎完全相同,而其所采办法,也非常相似。 ”王安石变法中,通过贷款缓解农民困境的措施是(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 D.募役法解析 农田水利法为王安石变法中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分摊到

21、户的做法,与贷款缓解10农民困境无关,故 A 项错误;“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地肥瘠定为五等, “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与材料中的贷款缓解农民困境无关,故 B 项错误;青苗法是指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材料中信息吻合,故 C 项正确;募役法(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与材料无关,

22、故 D 项错误。答案 C2.王安石说:“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由此可见他( )A.主张儒佛合一 B.注重经义策论C.抨击科举制度 D.抨击当朝统治解析 材料信息未涉及佛教内容,故 A 项错误;据材料“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可知注重经义策论,故B 项正确;据材料“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可知并未抨击科举制度,而是

23、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故 C 项错误;据材料“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可知并未抨击当朝统治,而是主张变法,故 D 项错误。答案 B3.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 ,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 ”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 )A.如何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 B.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C.财富是否均调分配的问题 D.是否苛法重税于民的问题解析 题中并未提到国库空虚,故 A 项错误;结合题干材料可知两人争论的实质为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故

24、B 项正确;题中没有谈到财富分配的问题,故 C 项错误;题中没有谈论重税的问题,故 D 项错误。11答案 B4.汉代桑弘羊首推平准政策:“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万物不得腾跃,故抑天下之物。 ”下列改革措施中借鉴了此理论的是( )A.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改革 B.孝文帝改革中的“均田令”C.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 D.清初政府采取的“抑兼并”解析 桑弘羊平准法内容是“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故抑天下之物” ,意思是由政府出面收售物资,市场物价低时买进,贵时卖出,以达到平抑物价的作用。王安石借鉴了桑弘羊的办法,实行了“市易法” ,也是由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收购

25、市场物资,物价低时买进,贵时卖出,以平抑物价,故 C 项正确。答案 C5.读北宋仁宗、神宗年间财政收入来源表,对其解读,合理的是( )时间项目 绢帛 五谷钱币(京师岁入)宋仁宗时期 3 680 万贯宋仁宗嘉祐某年 276 万余匹 1 807 万石 宋神宗时期 6 000 万贯宋神宗熙宁十年 (1077 年)267 万余匹 1 788 万余石 A.田税(绢帛和五谷)变化不大,说明农民负担没有减轻B.钱币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王安石节流措施的有效实施C.钱币收入大增,说明王安石变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积贫局面有一定程度的改变解析 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后农民的负担一定程度上减轻,

26、国家收入有一定的增加,故A 项错误;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开源而不是节流,故 B 项错误;钱币收入的大增,主要是国家开源的结果,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因此材料并不能直接说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故 C项错误;钱币收入的增加,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的局面,故 D 项正确。答案 D6.南宋理学家斥王安石的新学为异端邪说,并把它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根源,予以无情打击。这一做法旨在( )12A.揭示北宋灭亡的原因 B.宣扬孔孟儒学的正统性C.抵制佛教思想的冲击 D.强调宗法关系的重要性解析 南宋理学家将孔孟儒学视为正统,认为孔孟儒学是神圣不可改变的,而王安石变法中取士之法有改革科举制度、整

27、顿太学、重新编撰儒家经典等措施,因此南宋理学家斥王安石的新学为异端邪说,并把它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根源,予以无情打击,其目的是宣扬孔孟儒学的正统性。材料中南宋理学家斥王安石的新学为异端邪说是为了宣扬孔孟儒学的正统性而不是揭示北宋灭亡的原因,故 A 项错误;宣扬孔孟儒学的正统性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宋明理学本身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并不是抵制佛教思想的冲击,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南宋理学家排斥王安石的新学,并没有提到宗法关系,故D 项错误。答案 B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北宋庆历三年(1043 年),范仲淹与富弼上奏答手诏条陈十事 ,所谓十事是指“明黜陟、抑侥幸、

28、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这些改革建议被仁宗采纳,史称“庆历新政” 。其主要内容是:改变不分政绩好坏循例升迁的局面,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改变恩荫之滥,限制官僚子弟亲友通过恩荫作官。改革科举内容和程式,以除只重词赋而忽视能力和品德取士的弊端。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罢免老病无能者。调整多寡悬殊的外官职田,防止贪污,督其善改等。新政在整个官僚集团引起很大震动, “按察使多所举劾,人心不自安,任子恩薄,磨勘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浸盛,而朋党之论滋不可解。 ”范仲淹的用人,王安石就曾经批评他“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 。庆历五年(1045

29、年),辽使到开封告知辽夏战争结束,辽夏威胁相继解除,仁宗以为天下太平。范仲淹被罢参知政事职务,改革失败。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上册(1)根据材料,概括“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历史原因。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中“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覃恩信、重命令”得出以整顿吏治为核心,据材料中“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得出严格官员政绩考核和升迁,据材料中“限制官僚子弟亲友通过恩荫作官” “调整多寡悬殊的外官职田”得出限制官员政治和经济特权,据材料中“改革科举内容和程式,以除只重词赋而忽视能力和品德取士的弊端”得出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注重

30、实际学问,据材料中“厚农桑、减徭役”得出减轻民13众负担。第(2)问,据材料中“新政在整个官僚集团引起很大震动” “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浸盛,而朋党之论滋不可解”得出变法触动封建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封建官僚的阻碍,守旧势力强大;据材料中“仁宗以为天下太平。范仲淹被罢参知政事职务”得出最高统治者封建帝王动摇反复,以致最后不支持改革;据材料“范仲淹的用人,王安石就曾经批评他”得出改革过程中存在着用人不当的问题,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答案 (1)内容:以整顿吏治为核心;严格官员政绩考核和升迁;限制官员政治和经济特权;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注重实际学问;减轻民众负担等。(2)原因:变法触动封建官僚的既得利益,

31、遭到封建官僚的阻碍,守旧势力强大;最高统治者封建帝王动摇反复,以致最后不支持改革;改革在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方法上缺乏整体规划,过于主观等(改革过程中存在着用人不当的问题)。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自宋哲宗元祐初年高太后、司马光等人废除新法,到今天历史已走过了 900 多年。900 多年来,有关评议和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论著可谓是汗牛充栋。仅以 20 世纪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研究、评议王安石的传记、变法史实的专书达 90 余种,发表论文约千余篇,而这些论著又是毁誉、褒扬,莫衷一是。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好像一个谜似的,为人们所不理解。封建时代的学

32、者把他看做“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 20 世纪初期的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20 世纪 5070 年代,史学界普遍接受列宁的评价“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进入 80 年代以后“抑王扬马”的观点又流行一时。实际上 900 多年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议,其所以跌荡起伏、毁誉不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着 900 多年的“社会气候” 。李华瑞 2007 年 11 月 10 日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讲演稿(1)根据材料,概括九百多年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几种基本评价结论。(2)指出影响研究评议王安石及其变法背后的“社会气候”

33、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封建时代的学者把他看做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得出封建主义的“异端” ;根据材料“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得出“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 ;根据材料“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得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根据材料“进入 80 年代以后抑王14扬马的观点又流行一时”得出“抑王扬马” 。第(2)问,根据材料“封建时代的学者20 世纪初期的资产阶级学者20 世纪 5070年代”得出政治因素;根据材料“史学界普遍接受列宁的评价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得出学术思想;根据材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着 900 多年的社会气候 ”结合社会形态的变化得出社会结构变化。答案 (1)结论:封建主义的“异端” ;“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 ;“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抑王扬马” 。(2)气候:政治因素;学术思想;社会结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