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14 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重大理论成果课时作业(三十一)A 第 31 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间 /40 分钟一、选择题1.1838 年 6 月,大臣黄爵滋上奏道光帝主张严禁鸦片。道光帝将此奏折下发各地将军督抚,令其“各抒己见,妥议章程,迅速具奏”。不久,收到 29 份议复奏折。检视这些奏折,基本上没有提到英国,对禁烟可能导致的英国反应亦未提及。这反映了 ( )A.官场中结党营私现象严重B.鸦片走私与英国政府无关C.地方大员都反对严禁鸦片D.“夷夏之辨”观念根深蒂固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时说:“以无律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艘,遂可大洋角逐乎?不知自反,而惟归咎
2、于船炮之不若,是疾误庸医不咎方,而咎药材之无力也。”由此可知,魏源认识到 ( )A.需要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B.武器落后导致中国失败C.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D.军队腐败和指挥失误是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主因3.清咸丰十年(1860 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 ( )A.继承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4.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兴办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等新式学堂,同时向海外派遣多
3、批留学生。由此可见 ( )A.传统经世致用思想回潮B.官学教育逐渐走向衰落2C.人才培养方向趋于多元D.新式人才得到社会重视5.1888 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日本“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而取滇粤”。由此可知,康有为 ( )A.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B.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C.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D.关注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6.1902 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决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这
4、反映了梁启超 ( )A.坚持维新变法的主张B.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C.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D.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主张暴力反满7.1898 年,日本原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访华,这个三年前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人却受到了一些地方大员英雄般的欢迎。光绪皇帝接见他时也说:“贵国自维新后,庶绩咸熙,皆出自贵侯手定,各国无不钦仰,无不赞美,朕亦时佩于心。”这反映了 ( )A.统治者的民族国家观念尚未形成B.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C.汉族地方势力的兴起D.当时变法维新的社会风气8.陈独秀在 1915 年创办新青年杂志,行销达一万六千份,蒋介石是这本刊物的读者,毛泽东自称受到了这本期刊影响。此刊物畅销
5、是因为其 ( )A.反映国共两党的心声 B.代表社会主流舆论C.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 D.指导中国救亡运动9.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中国抛弃沿袭数千年的“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有赖于全国人民在政治上的真正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A.认为民众普遍支持实行民主政治3B.对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寄予期望C.强调民众有选择政治制度的权利D.主张重视培养国民现代政治意识10.有人认为:“汲取欧洲文明,必须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革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这一主张 ( )A.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基本一致B
6、.符合解决问题的循序渐进原则C.指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途径D.表明知识分子关注民众的呼声11.据记载,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青年以信仰“主义”为时髦,任凭它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这说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B.新三民主义已被普遍接受C.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显现D.传统封建思想得到了清算12.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其意在说明 ( )A.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B.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C.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D.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
7、列要求。材料一 汉魏,因佛教的传播和译经的需要,早期白话文便已萌芽。到唐代,佛教兴盛,白话译经的传统也得以延续,敦煌文书、禅宗语录都已通篇采用白话文。宋以降,人们的口语和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文言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很多读书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达所有口头语言。另一方面,话本小说、南曲杂剧、俗词俚语等白话文作品纷纭迭出,迅速占领市井生活的高地。至此,作为汉语书面语之一的古白话文完全成熟。入明后,布衣皇帝朱元璋常以白话下诏,清雍正帝奏批还曾以“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开篇,白话文的使用已不局限于民间了。此外,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红楼梦等明清白话小说的流传,使古白话文达到高峰。尽管如此,白话文始终没有撼动文言文
8、的正统地位。据胡适白话文学史等4材料二 19 世纪末,面对“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发现,文言文在表达新生事物,传达新思想时已力不从心。黄遵宪最先站出来,在纵览西欧语言及其变革大势后,高呼“我手写我口”1898 年,中国第一份白话文报纸无锡白话报创刊,截至 1911 年,各地白话文报竟达 130 余种,蔚为壮观。在报人们的努力下,清政府告示开始用白话行文,以便于平民百姓阅读。进入民国,仍国运维艰,迷失在“欧风美雨”中的知识分子往往会文化自卑。以新青年为阵地,以胡适、钱玄同、鲁迅等为代表,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斥文言文为“独夫民贼”;他们以“直译欧文”的方式彻底改造中文,欧
9、化的语法逐渐融入汉语肌理,并成为现代白话文不可分割的血肉。至 1920 年,教育部训令“国民学校一、二年级,改国文为语文体(白话文)”,白话文至此确立了在教育制度上的地位。据刘茉琳论晚清至“五四”的白话文运作等(1)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古代白话文发展的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其发展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至五四运动前后白话文发展的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白话文及其发展演变的认识。5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人们长期珍爱的信念,如相信人类的进步具有普遍性。一位名叫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德国退休教师以西方的没落为题出
10、版了一部专著,悲叹西方的衰落。有史学家这样描述一战后的欧洲社会对“民主”和“科学”的态度:“许多对 19世纪进步的崇拜,尤其是对科学和技术的崇拜受到了攻击。科学家领导人类对自然进行有益的征服的梦想看起来已经破灭了。因为科学家在战争期间发明了毒气和烈性炸药。民主成为另一个倒下去的崇拜对象,普通民众通常把民主制看作是正在衰落的政治体系,把它同腐败的和无效的政党政治联系起来,想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而与此同时的中国,一本名为新青年的杂志风行中国知识界,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鲁迅等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帜,以改造落后的国民和社会为己任。据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
11、个观点,并结合中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课时作业(三十一)B 第 31 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间 /40 分钟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它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 )A.缺少近代化色彩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C.不够系统和完善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62.中国近代化过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它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是从涓涓细流自然渐汇成滔滔江河,它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条人工开掘的运河。下列著作能够作为其依据的是( )A.天工开物 B.新学伪经考C.天朝田亩制度
12、D.各国律例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一再著文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地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韬也认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这些主张 ( )A.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B.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C.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偏见D.成为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4.张之洞在 1898 年发表的劝学篇其基本思想是,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下列能反映他的主张的是 ( )A.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以此主张君主立宪B
13、.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借此强化封建君主专制C.否认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顺应自然规律D.立足于人权思想,提倡自由平等,肯定人民为国家主人,同时号召人民舍身卫国5.郭嵩焘出使英法后眼界大开,认为李鸿章积极购买兵器,派学生学习西方利器,“徒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也”。郭嵩焘这一认识 ( )A.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C.加快了留学事业的发展D.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6.说动:“痛乎!有老氏者出,言静而戒动,言柔而戒刚悲夫!彼西人之哀我中国之亡于静也梁启超曰:不通则塞,不进则退今夫压力之重,必自专任君权始矣,动力之生,必自参用民
14、权始矣。”由“静”入“动”,实质上反映了 ( )A.中国哲学近代化的一种尝试B.梁启超以“动力”说颠覆了古代宇宙虚静的“本体”C.梁启超主张在儒家价值体系提供的秩序中周而复始D.梁启超将创造与竞争视为历史进化之动力77.下图是 19 世纪末的时事漫画(每个动物代表不同国家,如熊喻指沙俄,鹰喻指美国)。该图所示局势意味着 ( )A.列强已构建起在华的国际共管体系B.美国必将成为侵华的主导力量C.传播进化论思想具有现实需求D.维新思潮必将发展为政治运动8.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欧美社会国家的文明制度,连影儿也没
15、有。所以口一张,手一伸,不知不觉都带君主专制臭味。”为此他发动新文化运动,旨在 ( )A.批判封建帝制思想B.推翻封建专制政体C.宣传马克思主义D.启发民智,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9.1919 年,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这有助于 ( )A.抵制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B.实现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C.推动国学研究向理性化发展D.引导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0.“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孔子的态度,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
16、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材料表明“反孔”斗士们 ( )A.片面评价历史人物B.彻底批判儒家思想8C.理性认识孔子本人D.全面认同传统文化11.新文化运动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知识分子极力倡导“个性解放”;五四运动时,青年学生异常活跃,他们将各种“社会改造”提高到“个性解放”之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 )A.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B.民族矛盾的空前激化C.社会思潮的迅速传播D.青年学生的忧患意识12.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的种种社会主义学理(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主义等)虽曾一度汇成涌流之潮,极其明显地影响过那个时候的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但在短短几年之后大部分学
17、说就风平浪静,了无痕迹了。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在了中国社会。这说明 ( )A.马克思主义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B.五四运动证明资本主义不可行C.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是历史的必然D.当时的北洋政府倡导思想自由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在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
18、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据中华书局清史资料等整理材料二 “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
19、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并指出“中体西用”对“西学中源”有何超越。9(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并谈谈你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五四运动前后,以杜亚泉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和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新文化派围绕东西文化差异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大的争论。有学者认为其论战的实质是文化的时代性和文化的民族性之争。下面列举了双方论战的一些观点:东方文化派:西洋社会为动的社会,我国社会为静的社会。由动的社会,发生动的文明;由静的社会,发生静的文明。杜亚泉我人今日在迷途中之救济决不能希望于自外输入之西洋文明,而当希望
20、于己国固有之文明。此为吾人所深信不疑者。救济之道,在统整吾固有之文明:其本有系统者,则明了之;其间有错出者,则修整之。杜亚泉新文化派:一般所谓东洋文明和西洋文明之异点,实在就是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特点。常乃德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陈独秀10请选择其中任何一派概括其观点,指出其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课时作业(三十二) 第 32 讲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
21、论成果时间 /20 分钟一、选择题1.1921 年 6 月,孙中山说道:“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这说明孙中山 ( )A.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B.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C.认为民生主义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D.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中的合理成分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明确使用“节制资本”的概念。明确了“节制资本”的要旨是“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同年,孙中山在广州作三民主义演讲,阐明“节制资本”的具体内容包括“节制私人资本”和“发达国家资本”。这表明孙中山
22、( )A.振兴民族经济、改善民生B.实现资本国有、解决社会问题C.反对军阀专制、捍卫民主共和D.号召民众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3.孙中山在 1924 年 8 月出版的三民主义一书中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这一解释的根本意义在于 ( )A. 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B. 实践林肯的民有、民治和民享思想C. 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D. 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4.1926 年,毛泽东在向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汇报工作时指出:“国民党的宣传工作特别重视城市而忽略了农村。”他断言:“只有把农民的潜力发挥出来,革命党才能获得战胜帝国主义的力量。”这反映了毛
23、泽东 ( )11A.坚持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武装B.革命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农村C.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D.肯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5.毛泽东在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演讲中,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鼓吹的“一次革命论”,并指出:“依现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走欧美资产阶级走过的老路,是行不通的。一次革命论者,不要革命论也,这就是问题的本质。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制度。”以上主张体现在下列哪一著作中 ( )A.论持久战B.新民主主义论C.论联合政府D.论人民民主专政6.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
24、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 )A.是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中心环节B.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C.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D.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7.1978 年 12 月,邓小平指出:“现在立法的工作量很大,人力很不够,因此法律条文开始可以粗一点,逐步完善。有的法规地方可以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修改补充法律,成熟一条就修改补充一条,不要等待成套设备。”这说明在立法问题上,邓小平 ( )A.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法制体系B.倡导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C.注重地方与中央、点与面的结合D.强调循序渐进并
25、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8.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对此合理的理解是 ( )A.毛泽东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B.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不断发展创新C.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走向成熟12D.改革开放完善了毛泽东思想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
26、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1956 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看世界”的角度,拟一个具体的标题,进行阐述。(要求:标题明确,简述需有史实依据。)13课时作业(三十一)A1.D 解析 材料中官员不重视英国与走私鸦片的关系,故选 D 项。材料中未提及官员关系,A项错误;鸦片走私与英国政府有关,B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地方大员对禁烟的态度,C 项错误。2.D 解析 根据材料“以无律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艘,遂可大洋角逐乎”可知,魏源认识到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无律无谋之兵”,故选 D 项。根据材料“不知自反,而惟归咎于船炮之不若”可知,魏源更重视的是自省,A 项错误;
27、同理,魏源认为中国失败主要原因在人,不在炮舰落后,B 项错误;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社会制度,魏源的认识并未上升到制度层面,C 项错误。3.A 解析 据材料“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可以得出,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抵制外来的侵略,故选 A 项。曾国藩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并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B 项错误;曾国藩的思想中虽然仍有“天朝上国”的认识,但毕竟已经承认了西方的技术先进,C 项错误;曾国藩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中体西用”,但“中体”与题意不符,D 项错误。4.C 解析 当时既有传统儒
28、家教育面向科举考试,又有材料中“新式学堂”“留学生”为洋务运动培养实用人才,故选 C 项。传统经世致用思想回潮,与材料中“新式学堂”“向海外派遣多批留学生”不符,A 项错误;材料中“洋务派兴办”表明是官学教育,B 项错误;材料中“洋务派兴办”表明洋务派重视新式人才,但这不等于新式人才得到社会重视,洋务运动期间社会风气尚未发生大的变革,D 项错误。5.D 解析 材料“日本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而取滇粤”表明康有为关注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故选 D 项。维新思想形成体系是在甲午战争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A 项错误;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在材料中没有涉及,B项
29、错误;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不符合题意,C 项错误。6.D 解析 根据材料中“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决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得出主张暴力反满,故选 D 项。材料并未体现梁启超的维新变法主张,A 项错误;梁启超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不是民主共和制,B 项错误;梁启超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C 项错误。7.D 解析 据材料的时间“1898 年”,再根据材料“贵国自维新后,庶绩咸熙,皆出自贵侯手定,各国无不钦仰,无不赞美,朕亦时佩于心”可以得出,清政府的皇帝及一些官员受到当时变法维新社会风气的影响才会对伊藤博文如此尊重,故选 D
30、项。材料说明 1898 年伊藤博文访华受到了从一些大臣到皇帝的欢迎,这是因为伊藤博文参与了日本明治维新,不能说明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没有民族国家观念,A 项错误;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B 项错误;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汉族地方势力的兴起这一结论,C 项错误。8.C 解析 新文化运动发起者的最初目的就是启蒙民众的思想,1915 年的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是爱国的进步青年,新青年杂志畅销是因为其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故选 C 项。中国共产党是 1921 年成立的,材料提供的时间是 1915 年,A 项错误;陈独秀在 1915 年创办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但这还不能代表当时社会的主流舆论
31、,B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发起者的最初目的是启蒙民众的思想,D 项错误。9.D 解析 陈独秀主张培养国民现代政治意识,特别是民众的民主意识,故选 D 项。材料中“有赖于全国人民在政治上的真正觉悟”,体现出民众并没有普遍支持实行民主政治,A项错误;材料表明陈独秀对民众民主意识的提高寄予期望,B 项错误;材料中陈独秀强调的是民众民主意识的提高,而非选择政治制度的权利,C 项错误。1410.A 解析 该学者将“变革人心”置于“汲取欧洲文明”条件的首要地位,说明他的主张是必须汲取欧洲文明改变现状,而思想解放是改变现状的第一要务,这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是一致的,故选 A 项。学者论述的是顺利达到“汲取欧洲文
32、明”目的的步骤,不是解决问题的循序渐进原则,B 项错误;解决当时中国问题的正确途径是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学者并没有指出这一内容,C 项错误;材料中学者的观点并没有提到民众,D 项错误。11.C 解析 根据材料“五四运动前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的影响日益显现,故选 C 项。根据材料“任凭它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马克思主义传播尚未成为主流,A 项错误;新三民主义出现于 1924 年国民党一大上,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传统封建思想,D 项错误。12.C 解析 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为马克思主义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有类
33、似之处,反映出中国具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因素,故选 C 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A 项错误;马克思主义所描述的社会形态是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不符,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十月革命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D 项错误。13.(1)历程:萌芽于汉魏;唐代发展;宋代时成熟;明清时达到高峰。因素:佛教的传播;宋以后口语与文言文的差异扩大;市民文学的发展;统治者的偏好。(2)特点:与近代救亡图存紧密结合;报刊(大众传媒)起重要推动作用;汉语的“欧化”特征凸显;最终战胜文言文。(3)认识:白话文通俗易懂,便于日
34、常交流;白话文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白话文要传承文言文的精华,又要博采众长,切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盲目欧化。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萌芽”“延续”“成熟”“高峰”,分阶段回答;第二小问,依据阶段概括每一阶段的因素即可。第(2)问,主要从白话文出现的背景、内容、发展、结果等方面归纳材料信息。第(3)问,从白话文的特点、中国白话文发展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等方面回答即可。14.示例:观点:社会价值观的兴衰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论述:17、18 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启蒙思想家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
35、时代。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腐败加剧,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垄断集团利益的代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化学产品等人类科技进步的成果被应用于战争,造成巨大的杀伤力。这些导致生产力倒退,社会持续动荡,人们开始对资本主义的“民主”和“科学”提出怀疑和挑战。20 世纪前期的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真正的民主政治并没有建立起来。袁世凯政治上推行专制,在思想领域“尊孔复古”,中国社会各阶层进步人士对此深恶痛绝。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日趋深入人心,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相信西方的民主思想和科学法则能
36、够拯救中国。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奋起反击,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因此,一定的价值观念是一定的社会条件的产物,是特定环境下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社会物质、思想长期准备的结果。15解析 根据材料反映的一战后欧洲和中国对民主和科学的不同态度,提炼观点,结合中外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即可。课时作业(三十一)B1.B 解析 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它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故选 B。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
37、依据和思想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并不缺少近代化色彩,A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海国图志的全部内容,不够系统和完善不符合题意,C 项错误;材料中只涉及海国图志为以后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2.D 解析 各国律例是近代中国直接学习西方近代化的产物,故选 D。天工开物是明代的科学著作,与“近代化”不符,A 项错误;新学伪经考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政治主张的著作,与中国近代化“它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条人工开掘的运河”不符,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不出“近代化”,C 项错误。3.B 解析 材料“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地学等都是从中国学
38、的”“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反映了“西学中源”思想,李鸿章强调“西学中源”,目的是减少学习西方的阻力,故选 B。这些主张没有超越“中体西用”的范畴,A 项错误;仍强调“西学中源”,说明并没有打破“华夷之辨”的偏见,C 项错误;“西学中源”思想不是科学依据,D 项错误。4.B 解析 张之洞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派的基本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维护传统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选 B,排除 A。否认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顺应自然规律的是荀子,C 项错误;立足于人权思想,提倡自由平等,肯定人民为国家主人,同时号召人民舍身卫
39、国,是日本福泽谕吉的劝学篇的主张,D 项错误。5.A 解析 据材料“徒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也”说明郭嵩焘已经认识到中国不仅应该学习西方的技术,还应该学习西方的制度,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故选 A。郭嵩焘并不是维新派的代表,B 项错误;派遣留学生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郭嵩焘的这种认识加快了留学事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C 项错误;郭嵩焘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体西用思想,但不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D 项错误。6.D 解析 材料“彼西人之哀我中国之亡于静也梁启超曰:不通则塞,不进则退今夫压力之重,必自专任君权始矣,动力之生,必自参用民权始矣”表明梁启超认识到中国再不进行变革就要亡国了,所以他
40、主张中国应该进行变革,变革的阻力是君主专制,动力是兴民权,这是由“静”入“动”的实质,故选 D。材料“痛乎,有老氏者出,言静而戒动,言柔而戒刚”是梁启超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批评,梁启超并不是想尝试中国哲学近代化,A 项错误;梁启超以“动力”说颠覆了古代宇宙虚静的“本体”并不是实质,B 项错误;梁启超主张在儒家价值体系提供的秩序中周而复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 项错误。7.C 解析 漫画时局图反映了 19 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为进化论思想的传播提供了现实条件,故选 C。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标志着列强构建起在华国际共管体系,漫画时局图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的背景,
41、A 项错误;漫画时局图中意指美国姗姗来迟,已错失瓜分中国的机会,因此 1899 年 9 月,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B 项错误;19 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思潮已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D 项错误。168.D 解析 根据材料“欧美社会国家的文明制度,连影儿也没有。所以口一张,手一伸,不知不觉都带君主专制臭味”可知,陈独秀意在洗涤国民旧的封建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故选 D。根据材料“欧美社会国家的文明制度,连影儿也没有”可知,陈独秀反对封建帝制思想,意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A 项错误;陈独秀倡导新文化运动,意在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来救国,B 项错误;陈独秀此时尚未主
42、张学习马克思主义,依旧倡导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C 项错误。9.C 解析 胡适主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一个真意义来”“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推动了国学研究向理性化发展,故选 C。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对国学进行研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文化,因此并不能抵制袁世凯借传统文化来复辟帝制的逆流,A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彻底否定传统文化、解放思想,与胡适的主张不符,B 项错误;胡适倡导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无关,D 项错误。10.C 解析 材料“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们反对的是以孔子为权威维护君主专制
43、的儒家思想,肯定孔子个人的功绩,故选 C。从材料“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可知是从不同角度评价孔子,而不是片面评价历史人物,A 项错误;从“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可知,材料不仅体现的是批判儒学,还涉及对孔子个人的评价,B 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解读,错误;从材料中“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可知,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没有全面认同传统文化,D 项错误。11.C 解析 新文化运动时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知识分子极力倡导“个性解放”,五四运动时知识分子更重视“社会改造”,这说明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及
44、资本主义社会的热情减少,要求改造社会,故选 C。12.C 解析 根据“影响过那个时候的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但在短短几年之后大部分学说就风平浪静,了无痕迹了。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在了中国社会”可见,马克思主义能扎根在中国是社会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其必然性,故选 C。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经中国人发展之后才适应了中国的国情,A 项错误;五四运动无法证明资本主义不可行,B 项错误;北洋政府当时提倡尊孔复古,不会提倡思想自由,D 项错误。13.(1)“西学中源”的背景: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现象;“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人保守愚昧,助长国人妄自尊大的心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
45、权制度的强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世致用学说兴起。“中体西用”的背景: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先进的军事、生产技术被认可;传统文化的优越感得到传承。超越: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经济管理经验;借鉴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创立近代海军。(2)影响:承认西学的“合法”地位,打破了“华夷秩序”,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的对立,贯通中西,反思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但这些学说,没有冲破“中体”的束缚,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认识:“中学”与“西学”体现了不同性质的文明;“中学”与“西学”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中学”与“西学”都推动人
46、类社会的进步。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西学中源”的背景根据材料中“西学东源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得出“西学东渐”的影响;据“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得出传统文化的影响;据“明清之际”“时人昧于世界”得出“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再根据“明清之际”的时间再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思17想上的因素即可。“中体西用”的背景根据材料二“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得出传统文化的优越感得到传承,结合课本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思想背景是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师夷长技以制夷”观点的提出,得出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先进的军事、生产技术被认可。第
47、二小问,“中体西用”的超越性,从具体的实践洋务运动来思考: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经济管理经验;借鉴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创立近代海军。第(2)问的第一小问,影响的性质上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根据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来分析,得出:承认西学的“合法”地位,打破了“华夷秩序”,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的对立,贯通中西,反思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但这些学说,没有冲破“中体”的束缚,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第二小问,材料中呈现的是中西学,对其认识应建立在“西学”对“中学”的冲击和影响上,即不同文明的碰撞,二者之间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可以得出:“中学
48、”与“西学”体现了不同性质的文明;“中学”与“西学”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中学”与“西学”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14.示例一:东方文化派观点:把东西文化的差异归结为东方与西方社会的差异;主张用中国固有文明拯救中国。实质: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影响:这有助于人们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它又容易促使人们滋生消极的文化自满情绪,反对用西方近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改造和变革。示例二:新文化派观点:把东西文化的差异归结为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区别;主张用西方文化取代中国文化。实质: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影响:这有助于人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的差距,从而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它又
49、容易导致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全盘否定。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可知,东方文化派实质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把东西文化的差异归结为东方与西方社会的差异,反对全面西化,主张用中国固有文明拯救中国。西方文化派实质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把东西文化的差异归结为古代与现代文明的区别,主张用西方文化取代中国文化。两者观点各有利弊,结合史实予以说明。课时作业(三十二)1.C 解析 由“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可知民生主义(求富)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自强,故选 C。“宜先求富强”说明孙中山意识到实现民生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先后顺序,并不能反映孙中山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A 项错误;“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说明孙中山倡导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但不能反映出“首倡”,B 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