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 10月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 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8页。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为 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第 I卷(选择题共 48分)注意事项:第 I卷共 32小题,每小题 1.5分,共 48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1.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
2、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 自然经济正式形成 B.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2. 土地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制度之一。汉代以后, “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 ”据此可知,当时A. 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 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C. 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D. 土地所有权已有明确的界定3. 从武则天起,唐(周)中央政府经常“就食东都洛阳” ,但中央军队仍旧常年部署在长安及其周围;而唐中后期,杭州、扬州、开封、汴河成为关
3、中地区政治中心存废的关键。这说明A. 洛阳取代长安的政治中心地位 B. 中央政府采取措施制约地方门阀势力C. 唐朝时经济重心逐步向东向南迁移 D. 唐代城市政治、经济职能出现分工4. 汉代城市中由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 ,而在汉代一2些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 、 “亭”等戳记,且离产地较远。这反映了汉代A.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B. 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C. 跨区域长途贩运已经有明显发展 D. 随葬品突破了身份等级的限制5. 有学者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
4、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部分农产品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A. 促使城市功能日益市场化 B. 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C.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D. 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6. 以下是某学者根据资料整理的清末陕西大荔县城乡庙会分月统计表。据表可知,当地的城乡商业活动A. 以季度为周期 B. 注重保障农时C. 受到时间限制 D. 以农业为基础7. 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末清初黄宗羲则认为工商皆本。这些思想A. 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 B. 都认为国家不应该对商品经济进行干预 C. 导致了古
5、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迟滞 D. 重视商品经济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8. 明代在江浙、福建和两广等沿海地区厉行海禁。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却写道:“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 ”由此可见3A. 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B. 频繁的中外贸易使海禁政策瓦解C. 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D. 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下列能直接体现这一论述的是A. 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商业革命” B. 新航路开辟带来的“价格
6、革命”C. 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D. 英国、荷兰之间发生的三次战争10. 下列是英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简表,该表可以用来论证A. 优越的地理环境是英国崛起的最重要条件 B. 英国的崛起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C. 良好的国际关系是英国成为欧洲霸主的前提D. 工业革命是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根本原因11. 英国曾是拥有最大的殖民地的国家,但在 1852年英国首相本杰明狄士累利却说:“殖民地是挂在我们(英国)脖子上的沉重磨盘。 ”这深刻反映了A. 当时的英国已无力统治更多的殖民地 B. 这一时期英国不再需要广阔的殖民地C. 自由贸易发展将改变英国的殖民方式 D. 北美独立导致英国殖民大国地位丧
7、失12. 下图是 18701900年的美、欧、亚三大洲铁路长度变化示意图。分析数据,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4A. 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 铁路的发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先决条件C. 商品输出成为欧美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D.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13. 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李鸿章根据一些官绅的申请,代向清政府奏请准予“酌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 。这一措施A. 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 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C. 有效抵制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D.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14. 20世纪初张謇创办了南通大达轮步(步:即局) ,先开辟了
8、外江航线,以后又组成了大达轮船公司,在苏北内河开辟航线。这一做法A. 促进了洋务工业的较快发展B. 标志着近代民族航运业出现C. 垄断了中国的内河航运事业D. 体现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15. 下表是 1935年和 1941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状况对比表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A. 轻工业的发展逐渐衰退 B. 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C. 民族经济遭到日本破坏 D. 工业生产为军事服务516. 1942年,四川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监事的构成如下图所示:该图可以用来研究A.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与发展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与发展C. 近代洋务企业的产生与发展D. 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与发展17.
9、 民国时期大公报曾刊登一则售卖离婚法论一书的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 ”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 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B. 北洋政府加强和健全法治建设C. 大公报注重提供法律帮助D. 西方法律已主导中国的婚姻观18. 1927年底苏联发生粮食收购危机,以斯大林为首的一些领导人认为,原因之一是当时苏联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提供的商品粮供给量呈不断下降趋势。苏联根据这一判断采取的措施A. 阻碍了国民经济的转型B. 促使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废除C. 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 开创了一条新型工业化
10、道路619. 1930年约有 2万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到苏联工作,苏联有色金属企业的经理和技术经理几乎都由美国人担任。1931 年苏联购买了世界拖拉机出口总额的 90.5,1932 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由此可知A. 苏联经济建设严重缺乏技术人才B. 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波及到苏联C. 美国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D. 客观条件有利于苏联的经济建设20. “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无法穷尽的一个话题。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罗斯福新政获得历史的青睐主要在于A. 捍卫了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B. 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C. 顺应了资本
11、主义的发展趋势D. 政府全面实施行政干预21. 不平衡的发展:二十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认为:“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下列选项最符合“修补资本主义”的是A. 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 建立欧洲共同体C. 掀起信息技术革命浪潮D. 推行社会福利政策22. 布尔拉茨基在评价赫鲁晓夫时指出:“他谴责了斯大林,但是没有触及专横的政权机构;他批驳个人迷信,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生育他的体制。 ”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A. 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 B. 有效防止了权力的专横C. 彻底消除个人迷信根源
12、 D. 尚未打破原有体制框架723. 下表为 19501953年我国粮食需求与粮食产量统计表(均以 1950年为基数 100) ,这表明当时我国A.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B. 当时农业生产关系急需调整C. 工业化发展导致粮食需求增多D. 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增加24. 1958年末,全国职工总数达 4532万人,比 1957年末增加了 2082万人。1960 年下半年,按照中共中央一系列指示,各地迅速精简职工,19611962 年我国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这一措施A. 有利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B. 彻底纠正了工作中的“左”倾错误C. 导致了社会商品供应不足D. 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
13、5. 有学者说:“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说明两者A. 都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B. 都变革了农村的生产关系C. 都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D. 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26. 下表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部分年份的出口商品结构数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8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B.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27. 1978年,中国政府全年签订了 78亿美元的外资引进协议,其中有一半左右金额是12月 20日到年底
14、的短短 10天里抢签的合同。这反映出A. 外资是我国经济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B. 中国打破西方外交孤立的要求迫切C. 对外开放主要目的是吸引外资D. 中国政府实施对外开放的强烈愿望28. 根据2003-2010 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 ,2003 年国家启动了“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等举措。这些举措的直接目的是A. 推动乡镇企业稳步发展B. 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 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D.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29.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这样评价:“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超出从中的收
15、益。 ”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A. 有利于稳定世界金融秩序和经济发展B. 仅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9C. 是美苏意识形态斗争和“冷战”的产物D. 体现了美国独霸世界的意图30. 1975年,英国就是否留在欧洲共同体内举行全民公决,最终留在欧洲共同体内;2016年 6月 24日,英国通过全民公决决定退出欧盟。这反映出A. 欧洲一体化进程不利于英国经济发展B. 英国民主制度受到欧洲一体化冲击C. 是否参与一体化取决于英国的利益D. 欧洲一体化进程因英国脱欧而终止31. 有学者认为:“亚投行的成立,是由于美国拒绝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但是其在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没有与之俱
16、进。 ”亚投行的建立表明A. 中国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B. 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被其取代C. 政治多极化推动经济格局改变D. 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32. 有研究显示,1990 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资金是 310亿美元,1993 年增至 800亿美元。其中约有 66流到亚洲和中南美洲的新兴经济体,流到撤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却极少,这些国家逐步被全球化边缘化。据此可知A. 新兴经济体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B. 新兴经济体主宰了当前的全球化C. 不同地区、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中利益失衡D. 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第卷(非选择题共 52分)33.(25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17、求。10材料一重商主义是与工场手工业和资本原始积累相适应的经济学说和政策,这一政策限制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1759 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看不见的手” ,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到 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也开始走向极限。20 世纪前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方经济大危机之后,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使英国社会在 20世纪前期剧烈动荡后达到新稳定,出现战后 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 。但 20世纪 70年代的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 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 18年,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即“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
18、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材料二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经济发展模式,即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的“一五”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后的大跃进经济发展模式。 “一五”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苏联模式。大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初衷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独立自主的探索一条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触动苏联模式的制度结构。在大跃进经济发展模式反复实践和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对其调整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也在慢慢地萌芽发展起来。这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它将社
19、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席卫南:中苏两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回顾与评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经济政策演变的历程,并分别指出每次演变的原因。 (13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与英国经济政策演变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2 分)34.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 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 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1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 1
20、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稳定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35. (1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全球化经历了 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 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 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 2.
21、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 1800年一直到 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期间因大箫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 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摘编自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 世纪简史12材料二很少有人、团体或政府反对全球化本身。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的悬殊差异。第一,全球化的好处和机会仍然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在这些国家内的分布也不平
22、衡。第二,最近几十年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现象:成功地制定了促进全球市场扩展的有力规则并予以良好实施,而对同样正确的社会目标,无论是劳工标准,还是环境、人权或者减少贫穷的支持却落在后面。安南我们:联合国人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球化 30”阶段与前两阶段在主体和推动力上有何不同?(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们反对全球化的原因。据材料二指出有利于促进全球市场扩展的因素,并结合 20世纪 90年代国际贸易体系的发展加以说明。(9 分)宁阳一中 2016级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二)历史试题答案 201810第 I卷(选择题共 48分)1. 【答案】B【解析】据材料“战
23、国农耕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战国时期一个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可以负担十人的生活,这说明当时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得益于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故 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自然经济的问题,故 A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不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故 C项错误;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也不是当时农民生产率提高的最主要原因,故 D项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材料信息反映的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材料信息“一13人治之,十人食之”说明当时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联系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作用,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答案。2.【答案】D【
24、解析】据材料“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政府对土地所有权的明确的界定,故 D项正确;地券或地契的存在并不能说明土地买卖相当频繁,故 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土地所有权私有,不是完全由国家控制,故 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故 C项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 ,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理解地券或地契的性质是政府对土地所有权的界定,据此即可正确判断。注意区分土地买卖频繁、耕者有其田等概念的含义。3.【答案】C【解析】据材料“就食东都
25、洛阳杭州、扬州、开封、汴河成为关中地区政治中心存废的关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洛阳、杭州、扬州、开封、汴河都属于东南地区,当时经济重心逐步向东向南迁移,故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 C项正确;当时长安仍然是全国政治中心地位,故 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央政府采取措施制约地方门阀势力,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唐代城市政治、经济职能出现分工,故 D项错误。故选 C。4. 【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由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亭等戳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也用于市场销售,说明当时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故 A项
26、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故 B项错误;明清时期跨区域长途贩运已经有明显发展,故 C项错误;材料主旨与身份等级限制的问题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官营手工业的产品流入民间的现象,学生要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手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即可得出正确答案。同时注意区分身份等级限制的含义和特点即可。145. 【答案】C【解析】据材料“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部分农产品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功能既有经济功能也有政治军事功能,材料并不能说明城市功能日益市场化,故 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唐宋时期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27、,故 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品化趋势加强,故 C项正确;“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说法过于绝对,故 D项错误。故选 C。6. 【答案】B【解析】据材料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陕西大荔县城乡庙会天数较多的月份在2月、7 月、12 月,这属于农闲时期,故可以说明当地的城乡商业活动注重保障农时,故 B项正确;材料数据并不能说明城乡商业活动以季度为周期,故 A项错误;材料数据也不能说明城乡商业活动受到时间限制,故 C项错误;“以农业为基础”说法过于抽象,故 D项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属于图表数据分析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数据变化的信息,归纳出变化的规律与特点,2 月、
28、7 月、12 月,这属于农闲时期,再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从原因背景或影响等方面加以判断。7. 【答案】D【解析】据材料“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明末清初黄宗羲则认为工商皆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重视商品经济的思想主张,故 D项正确;历代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 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反对国家干预商品经济的思想,故 B项错误;重视商品经济的思想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故 C项错误。故选 D。8. 【答案】C【解析】据材料“厉行海禁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海禁政策没有得到民众的积极响应,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故 C项正确;海禁政策影响了中国的
29、对外贸易,故 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海禁政策瓦解,故 B项错误;明代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故 D项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海禁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 ,学生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得出海禁政策没有得到民众的积极响应的15结论,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9. 【答案】A10. 【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奴隶贸易、殖民扩张促进了英国的资本积累,光荣革命有利于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这说明英国的崛起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 B项正确;优越的地理环境并不是英国崛起的最重要条件,故 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
30、现英国有良好的国际关系,故 C项错误;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在 18世纪,当时工业革命尚未发生,故 D项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分析材料信息类别,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条件,据此即可得出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促进英国的崛起的结论。11. 【答案】C【解析】据材料“1852 年殖民地是挂在我们(英国)脖子上的沉重磨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自由贸易发展成为潮流,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占领殖民地的方式不能适应这种趋势,故 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英国无力统治更多的殖民地的问题,故 A项错误;广阔的殖民地仍然有利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故 B项错误;北美
31、独立在 1783年,与题干无关,故 D项错误。故选 C。 12. 【答案】D【解析】据材料“18701900 年的美、欧、亚三大洲铁路长度变化”可知美、欧、亚三大洲铁路长度都呈上升趋势,美洲铁路长度数据最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工业产量最高,故美洲铁路长度增加迅速,同时欧、亚也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铁路长度增加,故 D项正确;19 世纪中期,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16始形成,不符合题干时间,故 A项错误;铁路的发展并不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先决条件,故 B项错误;材料数据无法说明商品输出成为欧美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故 C项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属于图表数据类选择题,解
32、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数据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18701900 年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据此即可分析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排除干扰选项即可。13. 【答案】A【解析】据材料“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清政府限制华商创办企业,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 A项正确,D 项错误;这一措施不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故 B项错误;“有效抵制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说法过于绝对,故 C项错误。故选 A。14. 【答案】D【解析】据材料“20 世纪初张謇创办了南通大达轮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后已经失败,故 A项错误
33、;近代民族航运业出现于洋务运动时期,不是 20世纪初,故 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大达轮船公司垄断了中国的内河航运事业,故 C项错误;张謇创办南通大达轮步,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体现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故 D项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张謇创办了南通大达轮步的性质,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张謇创办南通大达轮步,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这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5. 【答案】D【解析】据材料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 年到 1941年,抗日战争形势严峻,国民政府大力发展重工业为抗日战争服务,故 D项正确;当时轻工业比重下降,并不能说明轻工
34、业的发展逐渐衰退,故 A项错误;材料数据也不能体现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故 B项错误;重工业比重上升,不能说明民族经济遭到日本破坏,故 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表格数据的变化,同时紧扣题干时间范围“1935 年到171941年” ,再结合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即可得出国民政府大力发展重工业为抗日战争服务的结论,以此为依据即可排除干扰选项。16. 【答案】D【解析】据题干“1942 年,四川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监事的构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银行、政府人员比重较大,这体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的特点,故 D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在 19世纪 60、70 年代,不是 194
35、2年,故 A项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属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产物,故 B项错误;近代洋务企业属于清朝时期,故 C项错误。故选 D。17. 【答案】A【解析】据材料“离婚法论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婚姻关系的变化注重法律依据和判例,体现了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故 A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北洋政府加强和健全法治建设,故 B错误;大公报只是刊登了广告,不能说明它注重提供法律帮助,故 C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西方法律已主导中国的婚姻观,故 D错误。故选 A。18. 【答案】B【解析】据材料“当时苏联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业生产力
36、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苏联废除新经济政策,实行农业集体化方针,故 B正确;农业集体化方针促进了苏联经济的转型,故 A错误;农业集体化方针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的标志,故 C错误;农业集体化方针也不等于新型工业化道路,故 D错误。故选 B。19. 【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0 年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资本主义国家迫切需要扩展国际市场,苏联趁机大量引进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和机器设备,有利于苏联的经济建设,故 D正确;苏联经济建设严重缺乏技术人才,不符合史实,故 A错误;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表现为企业破产、工人失业、银行倒闭,材料无法体现,故 B错误
37、;材料也不能说明美国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故 C错误。故选 D。20. 【答案】C18【解析】据材料“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放弃了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故 A错误;“借鉴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不符合“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 ,故 B错误;罗斯福新政顺应了资本主义自我调整的发展趋势,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符合题意,故 C正确;“政府全面实施行政干预”是新政的手段和方式,不是获得历史的青睐主要原因,故 D错误。故选 C。21.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国际组织,是修正民族国家,与材料中“修补这个社会”不
38、尽相符,故 A项错误;欧洲共同体是经济区域集团,是修正民族国家,故B项错误;信息技术革命是生产力飞跃,与材料中“修补这个社会”不符,故 C项错误;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进行了政策的调整, “福利国家”发展起来,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与材料中“不平衡的发展”“修补资本主义”相符,故 D项正确。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国家22.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他谴责了斯大林” ,但是并没有评价赫鲁晓夫以政治改革为重点,故 A项排除;据材料中“但是没有触及专横的政权机构” ,与“有效防止了权力的专横”
39、无关,故 B项排除;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是赫鲁晓夫自己也个人崇拜,故 C项排除;“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生育他的体制”说明了赫鲁晓夫改革尚未打破了原有体制框架,故 D项正确。23. 【答案】B【解析】据材料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3 年我国粮食产量不能满足粮食需求,说明当时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急需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改变小农经济落后的生产方式,故 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故 A错误;1950-1953 年我国没有实现工业化发展,故 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人口增长的问题,故 D错误。故选B。24. 【答案】A19【解析】据材料“1960 年下半年各地迅
40、速精简职工我国共减少职工 1887万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导致国民经济失调,出现严重困难局面,精简职工有利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故 A正确;B 项错在“彻底” ,故 B错误;精简职工与社会商品供应不足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 C错误;当时我国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 D错误。故选 A。25. 【答案】B【解析】据材料“毛(泽东)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两者都变革了农村的生产关系,故 B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故 A错误;
41、两者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仍然是公有制,故 C错误;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不同的政策手段,故 D错误。故选 B。26. 【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表格给出的数据来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随着时间的推进发生一定的变化,工业品的比重有所提升,初级产品比重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所以本题选择 C选项。A 选项主要针对的是农业,与材料反映的内容无关;B 选项错误,上海浦东开发的时间是在 1990年后;D 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还在建设当中。27. 【答案】D【解析】据材料“1978 年,中国政府全年签订了 78亿美元的外资引进协议短短
42、10天里抢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没有将外资与其它资金比较,不能说明外资是我国经济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故 A错误;当时中美关系已经走向正常化,故 B错误;对外开放主要目的是利用外资和技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故 C错误;“短短 10天里抢签”说明中国政府实施对外开放的强烈愿望,故 D正确。故选 D。28.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乡镇企业发展培训规划内容并未涉及,故 A项错误;农民工培训20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单一要素,不可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故 B项错误;“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旨在提高农民工的专业技术能力,以适应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故 C项正确
43、;经济体制改革与培训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特色和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29. 【答案】A【解析】据材料“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稳定了世界货币和金融秩序,它解体后金融危机频发,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利于稳定世界金融秩序和经济发展,故 A项正确;“仅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说法过于片面,故 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意识形态斗争和“冷战” ,故 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美国独霸世界的意图,故 D项错误。故选 A。30. 【答案】C31.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中国
44、经济不断增长中国也需要话语权,即材料强调中国参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选 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未被亚投行取代,选项 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政治多极化,选项 C不符合题意,排除;布雷顿森林体系表明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选项 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32. 【答案】C【解析】据材料“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66流到亚洲和中南美洲的新兴经济体,流到撤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却极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21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的新兴经济体、撤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这说明不同地区、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中利益失衡,故 C项正确;发达国家是
45、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故 A项错误;发达国家主宰了当前的全球化,故 B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利益失衡,故 D项错误。故选 C。第卷(非选择题共 52分)33. 【答案】(1)历程:由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再到国家干预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再到新自由主义。 (3 分)重商主义转向自由主义的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商品生产能力增强,产品具有竞争优势;英国成为殖民霸主,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4 分)对自由主义转向国家干预的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破坏;美国等实施国家干预经济的成功经验的借鉴。 (2 分)国家干预转向新自由主义的原因:资本主义
46、经济出现危机,经济发展出现“滞胀”;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导致企业失去活力;大规模福利政策导致财政困难。 (4 分)(2)相同: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模式不断调整与变革;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模式都受到政府干预和影响。 (4 分)不同: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是本国经济发展的结果;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受苏联和西方的影响。 (4 分)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充分,经济的自我调整能力较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学习苏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 (4 分)【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使英国社会在 20世纪前期剧烈动荡后达到新
47、稳定1979 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再到国家干预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再到新自由主义等方面概括英国经济政策演变的历程。再从工业革命、殖民霸主、海外市场等方面指出从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的原因;从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美国等国家成功经验等方面指出自由主义到国家干预资本主义的原因;从经济 “滞胀” 、企业失去活力、福利政策财政困难等方面指出国家干预资本主义到新自由主义的原因。22(2)本题根据材料二“一五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苏联模式。大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初衷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独立自主的探索一条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对其调整的
48、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也在慢慢地萌芽发展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适应经济发展、不断调整与变革、政府干预和影响等方面概括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与英国经济政策演变的相同之处。再从英国本国经济发展、中国受苏联影响等方面说明不同之处。再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充分、调整能力较强、中国缺乏经验、实行改革开放等方面说明其产生的原因。34. 【答案】示例 1: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 (2 分)论证:政治上,中央集权加强,战乱较少。经济上,农业经济发达,农业产量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提高;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城市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商品经济繁荣,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
49、位。思想文化上,儒学复兴,理学兴盛,科举制度富有活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 (9 分)综上所述,稳定促进农耕文明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 分)示例 2: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论证:政治上,皇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强化导致富有活力的制度走向僵化,如科举制度。经济上,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仅在江南地区稀疏出现;明清时期闭关自守,对外贸易得不到发展。文化上,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束缚人们的思想,科技大多停留在前人经验的总结,缺乏创新,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形态发生质变的作用。综上所述,稳定导致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导致近代社会发展落后。论题三:中国的空前稳定一方面促进社会繁盛,另一方面又导致社会停滞不前。(提示:综合观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