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化学第四节氨硝酸硫酸课时喷泉实验分析每日一题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1126574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化学第四节氨硝酸硫酸课时喷泉实验分析每日一题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化学第四节氨硝酸硫酸课时喷泉实验分析每日一题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化学第四节氨硝酸硫酸课时喷泉实验分析每日一题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化学第四节氨硝酸硫酸课时喷泉实验分析每日一题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化学第四节氨硝酸硫酸课时喷泉实验分析每日一题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喷泉实验分析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典例在线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 a,将滴管中的液体 b 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 f,烧杯中的液体 d 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 a 和 b分别是a(干燥气体) b(液体)A NO 水B CO2 4 mol/L NaHCO3溶液C Cl2 饱和 NaCl 水溶液D NH3 1 mol/L 盐酸解题必备喷泉实验原理分析21氨气的喷泉实验实验装置 操作及现象 结论(1)打开止水夹,并挤压滴管的胶头。(2)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瓶内液体呈红色。氨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2喷泉实验基本原理从原理上分析使容器内外

2、产生较大压强差的情况有以下两种:(1)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或容器内气体易与溶液反应),使容器内的压强迅速降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外部液体快速进入容器,通过尖嘴导管喷出,形成喷泉。下表列出的气体遇相应的吸收剂,就能形成喷泉。气体 HCl NH3 CO2、Cl 2、SO 2 NO2+O2吸收剂 水或碱溶液 水或酸溶液 碱溶液 水或碱溶液(2)容器内的液体由于受热挥发或由于发生化学反应使容器内部产生了大量的气体,使容器内的压强增大,促使容器内的气体迅速向外流动,也能形成喷泉。喷雾器、火山喷发就是此原理。易混易错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首先瓶内外压强差要足够大,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盛气体的烧瓶必

3、须干燥,否则瓶中有液体,可能会使气体在实验前已有大量溶解,造成内外压强差不大,形成的喷泉现象不明显。气体要充满烧瓶。烧瓶不能漏气(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3学霸推荐1如图的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ACO 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BNH 3(H2O 含酚酞)/红色喷泉CH 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DHCl(AgNO 3溶液)/白色喷泉2下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现象的是A挤压装置的胶头滴管使 CCl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B挤压装置的胶头滴管使 NaOH 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C打开

4、止水夹,用鼓气装置从装置的 a 处不断鼓入空气D向装置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3如图的装置中,干燥烧瓶中盛满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滴管的胶4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A若 a 为二氧化碳,b 为氢氧化钠溶液,可出现无色喷泉B若 a 为氯化氢,b 为硝酸银溶液,可出现白色喷泉C若 a 为二氧化碳,b 为碳酸氢钠溶液,可出现无色喷泉D若 a 为氨气,b 为水(预先滴入少量酚酞溶液),可出现红色喷泉4科学家哈伯因为氨气的合成曾获 1918 年诺贝尔奖。(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检验氨气已装满的方法是_。(2)氨气可用如图装置进行喷泉实验,把氨气换成_(

5、填序号)也可形成喷泉实验。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氯化氢气体 D氢气(3)完成氨催化氧化生成为 NO 的反应方程式,4NH 3+_O2=4NO+6 ,产物 NO 能在通常状况下被空气氧化为 NO2,请完成下列反应生成硝酸的化学方程式:4NO+_O2+2H2O=4HNO3_NO2+ O2 + H2O=4HNO3(4)12.8 g Cu 与足量的浓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与一定量的 O2混合,然后通入水中恰好完全反应无气体剩余,则该氧气的物质的量为_mol。5喷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5(1)图 1 为化学教学中常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

6、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_(填编号)。ASO 2和 H2O BCO 2和 NaOH 溶液 CNH 3和 H2O DNO 和 H2O(2)在图 2 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后,能产生喷泉的是_(填编号)。ACu 与稀硫酸 BCu 与稀硝酸 CAl 与浓硫酸 DFe 与浓硝酸(3)比较图 1 和图 2 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来分析,图 1 是_(填“增大”或“减小”,下同)上部烧瓶内气体压强;图 2 是_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4)某学生积极思考喷泉原理的应用,设计了如图 3 所示的装置。如果关闭活塞 c,打开活塞 a、b,再挤压胶头滴管。则可能出现的现象为_。在操作的基础上,若要

7、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在正确的实验装置与操作下,气体与液体易发生反应或易溶即可形成喷泉。CO2NaHCO 3溶液,不反应,难溶(或难溶),无喷泉;NH 3H 2O(酚酞),易溶,显红色,形成喷泉;H 2SCuSO 4溶液,反应,黑色沉淀,形成喷泉;HClAgNO 3溶液,反应,白色沉淀,形成喷泉。2【答案】B【解析】A、氯气易溶于有机溶剂四氯化碳中,烧瓶中的气体压强就会减小,故能形成6喷泉,故 A 不选;B、氢气不易溶于水,也不会和氢氧化钠反应,所以烧瓶中的气体压强不会有明显的变化,故不能形成喷泉,故 B 选;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的 a 处不断鼓入

8、空气,导致锥形瓶中液体进入烧瓶中,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中的气体压强就会减小,故能形成喷泉,故 C 不选;D、浓硫酸溶于水时放热的,这样使得浓氨水受热分解出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烧瓶中的气体压强就会减小,故能形成喷泉,故 D 不选;故选 B。【名师点睛】明确喷泉实验原理是解答的关键,其原理为(1)减小烧瓶内压强: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容器内气体易与溶液中的某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被吸收。当外部的水或溶液接触容器内气体时,由于气体大量溶解或与溶液中的某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被吸收,从而使容器内气压迅速降低,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外部液体迅速进入容器,通过尖嘴导管喷出,形成喷泉。(2)增大烧瓶外压强,容

9、器内的液体由于受热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酒精等)或由于发生化学反应,容器内产生大量气体。使容器内压强迅速增大,促使容器内液体迅速向外流动,也能形成喷泉。例如喷雾器、人造喷泉等均是利用了此原理。4 【答案】(1)2NH 4Cl+Ca(OH)2 CaCl2+2NH3+2H 2O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瓶口,看试纸是否变蓝或者用玻璃棒醮浓 HCl 放在瓶口看是否冒白烟(2)C(3)4NH3+5O2=4NO+6H2O 4NO+3O2+2H2O=4HNO3 4NO2+1O2+2H2O=4HNO3(4)0.1【解析】(1)氯化铵和熟石灰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

10、+Ca(OH)2 CaCl2+2NH3+2H 2O;氨气为碱性气体,与水反应生成7NH3H2O,NH 3H2O 电离出 OH离子,溶液呈碱性,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集气瓶口,如果试纸变蓝,则氨气已满,或者用玻璃棒醮浓 HCl 放在瓶口,如果立即冒白烟,说明已经收集满;(2)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氧气、氢气难溶于水,均不能形成喷泉;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能形成喷泉。答案选 C。(3)氨气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 4NO+6H2O,一氧化氮和氧气混合通入水中恰好反应生成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NO+3O2+2H2O=4HNO3,二氧化氮和氧气混合通入

11、水中完全吸收得到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NO2+O2+2H2O=4HNO3;(4)12.8 g Cu 物质的量为 12.8 g64 g/mol=0.2 mol,与足量的浓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和氧气通入水中恰好反应无气体剩余生成硝酸,这说明铜失去的电子最终被氧气获得,0.2 mol 铜失去 0.4 mol 电子,1 分子氧气得到 4 个电子,则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可知需要氧气物质的量为 0.4 mol4=0.1 mol。5【答案】(1)D(2)B(3)减小 增大(4)HCl 气体进入到盛有 NH3的集气瓶,产生大量的白烟 打开活塞 c(4)如果关闭活塞 c,打开活塞 a、b,再挤压胶头滴管,有氨气的瓶内气压减小,HCl与氨气结合生成氯化铵,则观察到 HCl 气体进入到盛有 NH3的集气瓶,产生大量的白烟;在操作基础上,打开活塞 c,瓶内气体减少,外压大于内压,形成喷泉,则现象为8两烧瓶同时产生喷泉。学霸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