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wealthynice100 文档编号:1168374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临河三中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下图分别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这些都表明( )A. 商家均以“仁爱”作为打造品牌的工具 B.孔子思想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行为准则C.国人对社会和谐发展的真诚祈愿 D.只要弘扬传统道德就能实现社会公平2、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的早期儒家思想( )A.极为强调等级名分制度 B.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C.大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 D.积极宣传朴素唯物主义3、“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

2、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材料体现了( )A. 孔子“仁”的主张 B. 孟子“仁政”思想C. 墨子“兼爱”思想 D. 老子“无为”思想4、钱穆秦汉史认为:“秦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天下之以古非今。迄于汉武,不乃百年,乃表章六艺,高慕尧舜,处处以希古法先为务。盖汉武鄙薄始皇,远慕唐虞。究其所至,仍亦为始空之所为而止耳” 。意指秦皇与汉武在施政上( )A.外儒内法 B.殊途同归 C.法古用今 D.大相径庭5、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

3、对 a、b、c、d 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 处:秦朝“焚书坑儒” B. b 处: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c 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教合一” D. d 处: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6、宋明理学家“批判佛教的形式,却把其精髓纳入到儒学内部” , “捍卫的是正统儒学的尊严,却 利用了佛教的哲学思辨的智慧” 。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2A. 佛教曾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融合C. 佛教能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 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7、某思想家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梁启超将其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位思想家是(

4、)A. 黄宗羲 B. 王夫之 C. 顾炎武 D. 严复8、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 “格物” 、 “格心”的认识论, “成贤成圣”的境界论, “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9、明末有位思想家: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 “儒帽裹僧头” ,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他( )A率性耿直,敢说敢为。 B否定贞节牌坊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10、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质,何处惹尘埃?”这是著名和尚慧的佛偈,其修

5、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 ) A孔孟之学 B程朱理学 C陆王心学 D格物致知11、有人对书法字体的特色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秦朝标准字体的评述是( )A “状如龙蛇,勾连不断” B “笔画圆弧,富有奇趣”C “结体扁平,方劲古拙” D “不真不草,流动奔放”12、古代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青铜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 、行书书写的关汉卿窦娥冤 、隶书刻写的竹简。他可能是何时的商人( )A东汉 B唐末 C北宋 D明初13、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宗教化 D.逐渐神秘化14、 清明上河图以写

6、实手法记录了开封的繁荣景象。下列场景中不可能在画中出现的是( )A、王家锦帛铺当街而设 B、刘三叔精装字画出售唐代名家字画C、托运丝绸、瓷器的骆驼正在出城 D、娱乐场所瓦子表演杂剧西厢记15、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周国平在尊重生命中有这么一句经典的名言“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下列观点与此相符合的是( )A “人是会说话的工具” B “存天理,灭人欲”C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信奉圣经,献身上帝”16、 “(他)将哲学的研究从自然转向人,哲学的目的在于认识自己,提高个人的素质和完善个人的品德。 ”下列属于

7、“他”提出的重要主张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美德即知识” C “因信称义” D “人非工具”17、某天,临上课时,同学甲说:“今天的风真大,天气有点冷。 ”同学乙说:“今天的风凉爽,好天气。 ”他们的说法与谁的观点相类似( )A.泰勒斯 B.普罗塔哥拉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18、德意志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娶了一位修女为妻,打破了欧洲中世纪教会中修女不能拥有世俗婚姻的规定,亲身践履自己提倡的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这一行为表明马丁路德( )A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 B践行“因信称义”C抛弃自己的宗教信仰 D主张政教分离19、下面是上海世博会意大利馆的镇馆之宝著名画家米开朗琪罗的两幅杰作水果

8、篮3和捧果篮的男孩 。这两幅画所体现的时代思想是( )A理性主义 B人文主义 C自由主义 D现代主义20、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历史知识时引用了下面的诗句作补充:“她的步履轻盈/她的姿态优美/很象飘飘欲仙的天使/她的声音象仙乐一般优雅 /委婉、清脆。 ”老师讲解的历史知识应该是( )A古希腊神话 B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C宗教改革 D浪漫主义文学21、学习了宗教改革之后,甲、乙、丙三位同学对宗教改革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甲说:宗教改革是一场政治运动;乙说宗教改革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丙说宗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的一场反封建斗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的说法都正确 B甲、丙的说法正确,乙

9、的说法不正确C乙、丙的说法正确,甲的说法不正确 D甲、乙的说法正确,丙的说法不正确22、 “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该广告词中瓦特的贡献是( )A研制彩色电视 B发明电灯C研制内燃机 D改良蒸汽机23、中央电视台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解说词“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会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 ”这些“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问题,终于被人类破解的标志性科学成就是( )A.牛顿的经典力学 B.达尔文进化论 C.爱因斯坦相对论 D.李四光地质力学24

10、、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社会百科全书” ,它所代表的文学流派是( )A浪漫主义文学 B现实主义文学C印象派文学 D社会主义文学25、在 20 世纪初的“默片时代”最负盛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是( )A莫扎特 B猫王 C卓别林 D卢米埃尔26、在已经过去的 20 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沿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出现了三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三大人物和思想理论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B.都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C.都关注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问题 4

11、D.都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巨变27、毛泽东曾经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才制定了合乎情况的党的总路线和一整套具体政策。这时候,中国民主革命这个必然王国才被我们认识,我们才有了自由。 ”这里的“合乎情况的党的总路线和一整套具体政策”属于( )A国民革命理论 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C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D “三个世界”理论28、19 世纪中期,日本一位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一本由中国翻译到日本去的书后,拍案感慨,在该书“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引导下,他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的重大变化。这本书是( )A.海国图志 B.四洲志C 天演论 D.孔子改制考29、某同学查阅青年杂志 、 狂人日记 、 文学

12、改良刍议等资料,请推断该同学探究的是( )A太平天国运 B义和团运动C国民革命运动 D新文化运动30、1918 年,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这里的“新” ,指的是( )A改变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 B系统地介绍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C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D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二、材料题(共 50 分)31、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会异常活跃、变化剧烈,对历史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共 24 分)材料一: 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材料二: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

13、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材料三: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 ”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 。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材料四: 16 至 17 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

14、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 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归纳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出现的历史背景?(6 分)(2)归纳材料二中的观点?简析该观点产生的影响。 (6 分)5(3)根据材料三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在本质目的上有何相似之处。 (6 分)(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革新社会的方案有何不同,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6 分)32、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

15、阅读下列材料:(共 16 分)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图 1 图 2材料二 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 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曾分别于 1949 年 3 月和 1979 年 1 月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材料三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中共十七大报告 请回答:(1)图 1 中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根据图 2,指出 20 世纪初孙中山提出6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6 分)(2) 材料二中时代周刊将毛泽东和邓小平列为当时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6、(4分)(3)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所开创的哪些路线、方针和政策?(6 分)7临河三中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试卷答案1-5:C B B B D 6-10;B C C C C11-15;B D A D C 16-20; B B B B B21-25; A D A B C 26-30; A B A D C31、 (1)观点:君臣相互协作,共同配合。(或君臣是师友关系)(2 分)历史背景: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体,但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思

17、想上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控制人民思想(任答 2 点可得 4 分)(2)观点:信仰即可得救(或因信称义)。(2 分)影响: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推动了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4 分)(3)态度:伏尔泰推崇儒家文化(伦理道德);孟德斯鸠、卢梭认为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4 分)目的:批判专制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2 分)(4)不同:中国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新蓝图。(4 分)经济根源: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2分)32、 (1)世界潮流:民主共和(资本主义发展)。 (2 分)重要思想: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 分)历史作用:三民主义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展(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 分)(2)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巨变;1978 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邓小平的指导下,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4 分)(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一国两制”方针,改革开放政策。(6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DIN EN 15004-6-2008 Fixed firefighting systems - Gas extinguishing systems - Part 6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system design of gas extinguishing systems for HFC 23 extinguishant (ISO.pdf DIN EN 15004-6-2008 Fixed firefighting systems - Gas extinguishing systems - Part 6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system design of gas extinguishing systems for HFC 23 extinguishant (ISO.pdf
  • DIN EN 15006-2006 Metal aerosol containers - Aluminium containers - Dimensions of the 25 4 mm aperture English version of DIN EN 15006 2006-12《金属雾化剂罐 铝罐 开口直径25 4 mm》.pdf DIN EN 15006-2006 Metal aerosol containers - Aluminium containers - Dimensions of the 25 4 mm aperture English version of DIN EN 15006 2006-12《金属雾化剂罐 铝罐 开口直径25 4 mm》.pdf
  • DIN EN 15007-2017 Aerosol containers - Tinplate containers - Dimensions of two and three-piece cans German version EN 15007 2017《气溶胶容器 马口铁容器 两件或三件套容器尺寸 德文版本EN 15007-2017》.pdf DIN EN 15007-2017 Aerosol containers - Tinplate containers - Dimensions of two and three-piece cans German version EN 15007 2017《气溶胶容器 马口铁容器 两件或三件套容器尺寸 德文版本EN 15007-2017》.pdf
  • DIN EN 15008-2017 Aerosol containers - Aluminium containers - Dimensions of one-piece cans with 25 4 mm aperture German version EN 15008 2017《雾化剂罐 铝罐 口径25 4mm的单层罐 德文版本EN 15008-2017.pdf DIN EN 15008-2017 Aerosol containers - Aluminium containers - Dimensions of one-piece cans with 25 4 mm aperture German version EN 15008 2017《雾化剂罐 铝罐 口径25 4mm的单层罐 德文版本EN 15008-2017.pdf
  • DIN EN 15009-2006 Aerosol containers - Compartmented aerosol containers English version of DIN EN 15009 2006-12《空气溶胶容器 双层空气溶胶容器》.pdf DIN EN 15009-2006 Aerosol containers - Compartmented aerosol containers English version of DIN EN 15009 2006-12《空气溶胶容器 双层空气溶胶容器》.pdf
  • DIN EN 1501-1-2016 Refuse collection vehicles - 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safety requirements - Part 1 Rear loaded refuse collection vehicles German version EN 1501-1 2011+A1 2015《垃.pdf DIN EN 1501-1-2016 Refuse collection vehicles - 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safety requirements - Part 1 Rear loaded refuse collection vehicles German version EN 1501-1 2011+A1 2015《垃.pdf
  • DIN EN 1501-2-2010 Refuse collection vehicles and their associated lifting devices - 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safety requirements - Part 2 Side loaded refuse collection vehicles Ge.pdf DIN EN 1501-2-2010 Refuse collection vehicles and their associated lifting devices - 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safety requirements - Part 2 Side loaded refuse collection vehicles Ge.pdf
  • DIN EN 1501-3-2010 Refuse collection vehicles and their associated lifting devices - 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safety requirements - Part 3 Front loaded refuse collection vehicles G.pdf DIN EN 1501-3-2010 Refuse collection vehicles and their associated lifting devices - 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safety requirements - Part 3 Front loaded refuse collection vehicles G.pdf
  • DIN EN 1501-4-2008 en 4355 Refuse collection vehicles and their associated lifting devices - 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safety requirements - Part 4 Noise test code for refuse collec.pdf DIN EN 1501-4-2008 en 4355 Refuse collection vehicles and their associated lifting devices - 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safety requirements - Part 4 Noise test code for refuse collec.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