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5篇 桃花源记东晋 陶渊明考情搜索:近7年42卷中,2013湘西单篇考查全篇。原文呈现 词句段精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和沿途见到的绮丽景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y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o),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o)还家,设酒杀鸡
2、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入口及进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第一层:写渔人所见的桃花源中人们的美满生活。第二层:写桃花源中人热情接待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第三部分(第4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不复得路”:暗示桃花源美好生活在当时的黑暗社会是虚无缥缈的。【文章线索】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全文中心】文章虚构了一个宁静和平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安定平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现实意义】“桃花源”描绘的是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宁静、祥和的社会环境,与如今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有不断推动人类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进步,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