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2014年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feelhesitate105 文档编号:1385052 上传时间:2019-12-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2014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2014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2014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2014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2014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 2014 年及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30.00)1.设计教学法 (分数:5.00)_2.人的全面发展 (分数:5.00)_3.贝尔兰卡斯特制 (分数:5.00)_4.教育制度 (分数:5.00)_5.心理健康 (分数:5.00)_6.社会规范学习 (分数:5.00)_二、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40.00)7.简述德育的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及要求。 (分数:10.00)_8.简述“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 (分数:10.00)_9.简述奥苏贝尔关于有意义的学习的实质和条件的主要观点。

2、 (分数:10.00)_10.简述创造性的心理结构。 (分数:10.00)_三、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0)11.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原理的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教育的发展应先于经济的发展”(即“教育先行”)观点进行分析。 (分数:20.00)_12.试述教育的特征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分数:20.00)_13.试比较杜威与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 (分数:20.00)_14.试述科举制在我国产生的主要影响。 (分数:20.00)_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 2014 年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3

3、0.00)1.设计教学法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提出的一种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他将设计教学法定义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活动,重视教学活动的社会和道德的因素。其中有目的的活动是设计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动的、自发的有目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设计教学法有四个步骤,即决定目的、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和评判结果。设计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儿童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加强了教学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但由于强调根据儿童的经验组织教学,设计教学法实施的结果必然导致系统知识学习的削弱。2.人的全面发展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人的

4、全面发展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全面阐述的。他们从现代工业生产的本性对劳动者的要求以及社会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人的彻底解放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给予了科学的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既意味着劳动者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达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同时也包括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得到自由的、充分的全面发展。从更深层次看,它也是指一个人在志趣、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即作为一个真正“完整的”“全面性”的人的发展。3.贝尔兰卡斯特制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贝尔兰卡斯特制是英国国教会牧师贝尔和公谊会教徒兰卡斯特分别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亦称导生制。其基本方法是先将学生编成小组

5、,每组 10 人,再指定一个年龄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导生”,教师先教“导生”,“导生”再对小组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缺乏教师和教育经费困难的问题,有助于初等教育的发展,但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同时存在着种种弊端,因此逐渐被正规的初等学校教学制度所取代。4.教育制度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教育制度既有与其他社会制度相类似的性质,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客观性、

6、规范性、历史性和强制性。教育制度除了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外,还要受到整个社会的制约。5.心理健康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6.社会规范学习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在教育系统中,社会规范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

7、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社会规范学习的目的在于使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社会规范学习的特点主要有社会规范学习的情感性、社会规范学习的约束性以及社会规范学习的延迟性。二、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40.00)7.简述德育的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及要求。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1)德育的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德育的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组建教师集

8、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 要使一个班或全校的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一致起来,必须组建相应的教师集体。为实现集体的共同目的(包括教育目的,学校或班确定的教育目标与要求),集体成员要团结起来,及时互通学生的情况,定期研究学生德育中的问题,制订教育方案,互相配合开展教育活动。 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 a要做好各方面衔接工作,包括做好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学期与学期之间思想教育的衔接工作;做好班主任和教师因工作调换而产生的衔接工作。 b一定要防止德育中出现前紧后松、一曝十寒的现象,这会给学生品德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 正确认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教

9、育影响达到最佳状态 a学校应与家庭和社会的有关机构建立和保持联系,形成一定的制度; b要及时或定期地交流情况,研究学生的教育问题,制订互相配合的方案; c要分工负责、共同努力来控制和消除环境中对学生有不良影响的因素; d要引导学生在多种多样甚至相互冲突的影响中,学会自主判断和选择,确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8.简述“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1)循序渐进 循序

10、渐进包含三个层次: 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 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即量力性原则; 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 读书要遵循巩固性原则,既要熟读成诵,又能精于思考。他主张读书要能成诵,强调读书必须要读够一定的遍数,即使已能成诵,但若遍数不够,仍要读够遍数。熟读的目的是为了精思。读书若能真做到既读得熟,又思之精,那么就真正把书读通了,而且会真正有收益。 (3)虚心涵泳 虚心涵泳包含读书的客观性原则。“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4

11、)切己体察 切己体察包含读书的结合实际原则。朱熹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5)着紧用力 着紧用力包含读书的积极性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必须抓紧实践,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其二,必须抖擞精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6)居敬持志 居敬持志包含读书的目的性原则,既是朱熹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他最重要的读书方法。“居敬”是指读书时态度端正,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 总之,“朱子读书法”的“六条”原则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完整的读书、求

12、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它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朱熹所提倡读的书,主要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圣贤之书”;朱熹的读书法主要是强调如何学习书本知识,而未曾注意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知识之间的联系。9.简述奥苏贝尔关于有意义的学习的实质和条件的主要观点。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奥苏贝尔根据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 (1)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的实质 有意义学习就是使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认知结构中的原有适当观念起决

13、定作用,这种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条件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会导致机械学习。 外部条件 外部条件指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内部条件 a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b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14、 c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新知识与其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10.简述创造性的心理结构。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包括创造意识、创造人格、创造性思维等几个方面。 (1)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是人们在创造活动体验、经验和创造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创造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自发进行创造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创造意识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不是创造能力和创

15、造性思维,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的前提,也是创造意识形成的必要条件。 (2)创造人格 创造人格是指主体在后天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对促进人的成才和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优良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绪、道德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创造人格对个人的成才,对创造活动的成功和创造成果的产生能起导向作用、内在动力作用、长期坚持最终成功的作用。 (3)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包括求异性、联想性、发散性、综合性、逆向性和独创性等。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离不开推理、想象、联

16、想、直觉等思维活动。三、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0)11.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原理的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教育的发展应先于经济的发展”(即“教育先行”)观点进行分析。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系统中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这主要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 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影响人、塑造人的社会活动。它主要通过照管、引导和促进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包括他们的社会化、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发展),使他们成长为社会活动的

17、积极参与者和继承人,以保证并促进社会的生存、延续与发展。 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人具有特殊的身心发展和成熟的规律。教育、教学及其相关活动必须认识、遵循和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基本特点与规律才能有效地培育人才;而且应当重视和遵循由人类教育教学的宝贵经验总结形成的科学原理,只有这样,才能便捷地达到前人已达到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前进。 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和连续性 由于教育有自身的特点、规律和特有的社会功能,它一经产生、发展便将形成和强化其相对独立性,包括教育有其特定的结构、活动模式、教育组织形式,逐步构建不断分化与综合的学科课程和各层各级教育系统。这是教育

18、发展积累的珍贵智慧、资源和财富,它具有发展的连续性、继承性和惯性。 (2)教育先行的分析 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教育先行包括两点: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应超前。 教育先行是现代科技、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生产对科技的依赖性日益加重。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在科技开发的引导下不断涌现,技术换代日益频繁,且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的周期愈来愈短。教育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开发新的科技领域,把最新的

19、科技成果尽快应用于生产实践,就必须超前培养科研和生产人员。否则,就必将妨碍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应用,延缓经济的发展。 教育先行是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直接功能是培养人,一个人受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其自身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教育的社会功能则是通过受教育者对社会的服务过程来体现。要培养人,特别是现代人,就必须以最新教育方式方法教给他以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政治伦理道德,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前沿力量。 教育先行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受到社会的强有力的制约,并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变迁。在现代社会,教育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服务,关键的一条就是教育自身内部各要素

20、(诸如教育的规模结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规定、师资培训等)必须考虑到今后一段时间的社会发展之所需,这些内部要素需要不断随着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发展作必要的修整。也就是说,这些东西在现代社会中都具有超前性,它们的整合则形成教育先行的强大内因。12.试述教育的特征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作为人类个体更新、产生新一代人的独特的社会机制而存在,具有下列特征和作用: (1)教育的特征 教育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

21、社会系统,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构成。教育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系统,由交往双方的主体构成。教育系统中,作为交往双方的主体因其任务、地位、作用及规范行为不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职能及称号。这通常称为“师与生”“教与学”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教育系统中的人际交往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具有一定组织形式自觉进行的,也有无一定组织形式自发进行的;有交往双方在同一时间地点进行的,也有在不同时间地点进行的等等。 教育系统以经验传递、造就人才为主要内容 教育主要是以经验传递、造就人才,提高人的素质为其主要内容的人际交往系统。传递由传授者与接受者双方的协调一致的交往活动构成。教育系

22、统中所传递的经验主要有知识、技能与规范三种,由人才造就的需求决定。知识是认识活动对象的主观产物;技能是动作本身的主观产物,它是活动的内在调节机制的一个构成要素;规范是社会组织用以调节成员的社会行为的准则。知识、技能与规范的传递成为教育系统用以造就人才,使新一代人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须的能力与品德所不可缺少的主要手段。这样,教育系统就成为一种独特的人际交往系统。 教育系统以促进人类个体社会化、满足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需求为根本职能 从教育系统的职能方面来说,其根本职能在于促进人类个体的社会化,以满足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需求。人类个体社会化是指人由生物实体不断改变为一个能完善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生活要求的社会

23、实体,从而使个人与社会一体化的过程。教育系统就是通过知识、技能与规范等经验要素的传递,来促进人的能力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进人类个体社会化。人类个体社会化使新一代人获得了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特性,使人类的更新换代得以实现,为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前提。 (2)教育的特征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人际交往是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方式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际交往是人获得安全感的需要,只有通过交往,才能获得良好的社会安全感;人际交往是人确立自我价值感的需要,只有通过与他人交往,获得有关自我状况的社会反馈,才能确立良好的、稳定的自我价值感;人际交往也是人

24、发展的需要,因为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和必经之路。由于教育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教育系统中双方的活动必须协调一致,都以对方的活动来调节自身活动。 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承来培养人的,文化知识是滋养人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与资源 教育有明确的目的,而且有比较严格的计划与组织,它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前人积累起来的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使他们能够便捷地认识世界,有效地促进他们的智能和品行向预期的质量和规格发展。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年轻一代通过掌握知识获得身心发展,使他们按社会发展和家庭及个人所期望的要求发展,以保障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培养,从而积极有力地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

25、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教育能促进个体社会化 a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个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乃是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而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从某种角度看,正是个体内化社会观念的过程,即人的观念的社会化过程。 b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社会化 教育以特有的目标、内容以及特有的方式与途径规范着人的智力、能力的发展所可能指向的目标与水平。 c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谋求某种社会职业通常是以接受相关的教育和训练为前提的,教育是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的手段。在现代社会中,任何社会身份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对教育的需求,教育对促进个体身份的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3.试比较杜

26、威与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其教学理论主要有: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教学理论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主要有: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 (1)杜威与

27、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的不同点 教育目的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教育是人未来生活的一种准备;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在杜威看来,外在的教育目的是强加的,不能充分考虑儿童的本能与需要;固定的教育目的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终极的教育目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虚构和假设,因为世界是变动不息的。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 教师与学生地位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教师是中心,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整个教育过程中要以儿童为中心,要求尊重儿童的天性。 课程方面不同 赫尔巴特强

28、调以系统知识为中心,重视学科学习,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的课程理论,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教育的起点,强调对直接经验进行组织、抽象和概括。 教学方法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讲授,杜威推崇从做中学或从经验中学习的教学方法。“从做中学”强调教学必须考虑儿童本性发展的特点,必须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和个别差异,必须考虑儿童的需要,使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学重点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杜威非常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教学过程不同 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29、四个阶段,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性。这一理论对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起了积极作用,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上,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包含五个阶段的教学过程,简明地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也有人把它称为五步教学法。 (2)杜威与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的相同点 赫尔巴特与杜威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因此教育思想必然有很多不同之处。教育本身具有历史继承性,因此他们的教育思想也有相同之处。 强调教育培养的人为社会发展服务; 都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 强调教学阶段,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赫尔巴特提出三阶段说,杜威提出思维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14.试述科举制在我国产生的主要影响。

30、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科举制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也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科举制从隋唐到宋朝期间,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趋明显,最终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而被社会淘汰。 (1)积极影响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选士制度,科举制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科举制之所以能在历史上存在 1300 多年,说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 科举制将选士大权从

31、地方官吏手中收归到中央政府,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制的大趋势。经过层层的考试选拔,相对提高了封建官吏的文化素养,从而保证了封建国家机制的正常运转,有利于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 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 科举制的出现,把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实施儒家“学而优则仕”原则的途径。科举制通过一定的考试内容、方法来取士,这就要求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从而迫使人们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在客观上起到了刺激学校教育发展的作用。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通过科举考试将人们的思想统一于儒学,结束了思想混乱的局面。统一的科举考试内容必然促使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而教育内容和

32、教材的统一,又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 科举制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如考试有一定的内容,分级进行考试,不同的科目采用不同的方法。科举制为确保考试的公正合理,建立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比以前任何一种选士制度都更为公正客观,这对以后考试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科举制的消极作用 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 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科举考试来进行,学校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完全成为科举制的附庸。学校生徒离散,校舍陈旧,学业荒芜,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冲击作用。 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尽

33、管科举制有一套完备的考试制度,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考试也很公正客观,但实际上能否录取有时并不完全取决于考试成绩,况且命题和评分的标准也不尽一致。人们为了通过考试,采取种种手段串通考官;考官或受贿赂,或屈服于权势的压力,考前就有了录取的名单,因而科举制也并非完全以学识才能取人。然而出身寒门的广大知识分子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有希望达到做官的目的,这就诱使广大知识分子为了获取功名利禄而走科举之路。通过科举制,统治阶级欺骗和笼络了一大批知识分子,使其思不出儒经,终身沉浸于科场,将聪明才智消耗殆尽而别无他求。 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著作以及华丽的诗赋,考试的方法迫使人的学习以死记硬背为主。学校教学的安排又是围绕着科举制来进行的,结果便导致了学校教育中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而不求义理,形成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习风气。这种风气也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广大的知识分子终日埋头于经书,不注重研究现实问题以及自然科学;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实践活动;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窒息了思想的活力;形成了重权威轻创新、重继承轻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依附性强而独立性弱的性格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