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牲)-试卷2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roleaisle130 文档编号:1404120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牲)-试卷2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牲)-试卷2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牲)-试卷2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牲)-试卷2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牲)-试卷2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牲)-试卷 2及答案解析(总分:4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6.00)1.试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南京师范大学 2002 年)(分数:2.00)_2.论述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苏州大学 2003 年)(分数:2.00)_3.结合文学实例论述文学审美的基本特点。(兰州大学 2004 年)(分数:2.00)_二、简答题(总题数:10,分数:20.00)4.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分数:2.00)_5.当前在文学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教材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

2、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分数:2.00)_6.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了哪几个要素?(分数:2.00)_7.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哪些因素?(北京师范大学 2002 年)(分数:2.00)_8.文学概念的三种含义与相关的三种文学观念。(南京师范大学 2002 年)(分数:2.00)_9.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说明。(厦门大学 2002 年)(分数:2.00)_10.恩格斯指出,有“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谈谈你对这句话。即对经济基础与文学艺术之间所存在的各种“中介”,“变量”及“不平衡性”等的理解。(厦门大学 2002 年)(分数:2.00)_11.文学

3、的功利性、非功利性。(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分数:2.00)_12.谈你对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认识。(北京师范大学 2004 年)(分数:2.00)_13.怎样理解话语蕴藉?(湖南大学 2005 年)(分数:2.00)_三、名词解释题(总题数:11,分数:22.00)理性_15.情感性(分数:2.00)_16.认识性(分数:2.00)_17.语言与言语(分数:2.00)_话语_19.话语蕴藉(分数:2.00)_含蓄_含混_22.话语蕴藉。(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分数:2.00)_23.文学。(南京师范大学 2005 年)(分数:2.00)_24.话语。(南京师范大学 2005

4、 年)(分数:2.00)_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牲)-试卷 2答案解析(总分:4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6.00)1.试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南京师范大学 2002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其中,无功利性、形象性

5、、情感性属于审美范畴,是直接的;功利性、理性、认识性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隐含在深层,是间接的。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性、形象、情感等审美因素中包含着功利、理性与认识等非审美的意识形态因素,因而具有审美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的属性绝不是单一的而总是双重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由此看,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正是由于具有自身特有的审美风貌,文学才能巧妙地体现出社会属性。在某些特殊情形下,文学愈是审美的,便往往愈能寄寓社会意图;反之,文学愈具有社会性,便往往

6、愈注意突出审美属性。)解析:2.论述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苏州大学 2003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情感,这里指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充满了作家的喜怒哀乐情感;理智指作品包含着作者对笔下形象事物的思想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性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文学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作者的主观评价态度,同时也表达其客观理智认识。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就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情感评价,卡西莫多的外丑内美,主教的外善内恶等,这里面的主观毁誉、褒贬态度并未直接陈述,而需读者对形象仔细体味,可见这些人物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

7、是可以被归纳出来的,正如雨果本人所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解析:3.结合文学实例论述文学审美的基本特点。(兰州大学 2004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其中,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属于审美范畴,是直接的;功利性、理性、认识性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隐含在深层,是间接的。无功利性指人的文学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功利性指文学的社会影响作用。文学的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形象是文学

8、的特有存在方式,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理性指作品有其理性的思想,在文学中,理性是以特殊的形式存在的。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情感指作品中总充满了作家的喜怒哀乐情感;认识指作品包含着作者对笔下形象事物的思想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性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性、形象、情感等审美因素中包含着功利、理性与认识等非审美的意识形态因素,因而具有审美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的属性绝不是单一的而总是双重的

9、;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由此看,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正是由于具有自身特有的审美风貌,文学才能巧妙地体现出社会属性。在某些特殊情形下,文学愈是审美的,便往往愈能寄寓社会意图;反之,文学愈具有社会性,便往往愈注意突出审美属性。)解析:二、简答题(总题数:10,分数:20.00)4.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文学作为话语,与日常话语、哲学话语、政治话语、科学话语、新闻话语等一般话语不同,具有“蕴藉”特点,从而具体地表现为话语蕴藉。“蕴藉”来自中国古典诗学,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常用

10、概念,强调文学的语言与意义应当蕴蓄深厚、余味深长。在考察文学话语的特点时,蕴藉是个有用的概念。蕴藉可以被赋予较为广泛因而更具包容性的含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这样,蕴藉就可以用来描述文学话语的如下特殊状况:文学总是以一定的话语形状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是把多重复杂意义蕴涵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所以,文学直接地就是以话语蕴藉的形态而存在。而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只能通过这种话语蕴藉参与到文学活动之中,只不过,作者主要创造话语蕴藉,而读者则力求阅读和理解作者创造的这种话语蕴藉。可以说,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

11、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都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无论其中心任务或目的如何,都必须依据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从作者的创作来看,任何表达意图,任何社会权力关系的纠缠都必须蕴含到话语系统中,通过话语系统去显现。从阅读和批评来看,处于社会语境中的读者对文学意义和属性的任何理解,都必须依据这种话语蕴藉。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不存在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的可能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

12、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本,即有待于阅读的具体对象,毫无疑问是由话语系统的蕴藉构成的。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无所谓文本。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则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这就是说,文本是特定的,但文本的意义似乎是无限丰富的。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不便分开。整体的文学话语蕴藉活动需要沉落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人完整的社会话语蕴藉实践中去阐明。文本中的话语蕴藉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有时看起来用得平常的词语,也有可能蕴藉着普通话语所没有的丰富意蕴。例如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

13、“更”字至少可以表达出三层意义:一是再次登楼,比如人生行为的重复出现;二是继续登楼,比喻人生境界的继续提升;三是永远不断地继续向上登楼,比如人生境界永远不断地向上继续提升。一个“更”字,聚合了登楼可能体现的三重意义,使得这一平常动作能同至高的人生境界追求紧紧地联系起来,从而使诗人的登楼体验能越出平常的同类体验而生发、开拓出更为丰富而深长的意义空间,造成丰富的话语蕴藉效果。)解析:5.当前在文学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教材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关于文学的含义,一般认为有古义和今义之分。古义文学泛指文化学术。今义又

14、分广义和狭义。狭义只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审美形态;广义文学指带有文学色彩,即带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非文学。关于文学本质属性的观点有许多:(1)模仿论:古希腊学者认为,文学是对自然的模仿。(2)言志论:一些中国古代文论认为,文学是表达情感的工具(“诗言志”,“诗缘情”)。(3)表现论:18世纪西方许多资产阶级学者(克罗齐等)认为,文学是自我表现。至于表现的内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托尔斯泰认为表现情感;弗罗伊德等认为主要表现无意识;日本人厨川白村认为表现苦闷,文学是苦闷的象征。(4)再现论:19 世纪俄国民主主义文论家别林斯基等认为,文学是生活的再现。(5)形式主义论:现代西方形式主义认为,文

15、学就是文学,文学是一个独立自足体,其意义只在于形式,与生活、与作家的心灵、与读者等毫无关系。(6)反映论:解放后,我国的教材从苏联移植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反映论,后来逐步达到如下共识: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用形象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意识形态。(7)感受论:感受论文艺学认为,文学是以语言为符号,以形象的方式表达生活感受,从而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8)蕴藉论:把文学视做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教材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四个方面:(1)文学是意识形态;(2)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3)文学是话语;(4)与其他话语相比,文学是具有蕴藉性的话语,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

16、的可能性。)解析:6.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了哪几个要素?(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共有五个要素:(1)说话人(体现在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主体之一);(2)受话人(是阅读文本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3)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言语系统,这是话语活动的符号形式);(4)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5)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文学作为包含五要素在内的话语行为,正体现了文学的基本属性:它绝不只是个人

17、所有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绝不只是个人言语行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话语实践。)解析:7.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哪些因素?(北京师范大学 2002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了五个要素:(1)说话人,体现在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主体之一;(2)受话人,阅读文本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3)文本,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言语系统,这是话语活动的符号形式;(4)沟通,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5)语境,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

18、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文学作为包含五要素在内的话语行为,正体现了文学的基本属性:它绝不只是个人所有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绝不只是个人言语行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话语实践。)解析:8.文学概念的三种含义与相关的三种文学观念。(南京师范大学 2002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文学的文化含义:即广义的文学。文学就是文化,是一切口头的书面的语言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义的文学,也包括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文化形态。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义。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是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

19、。在中国,文学最初是泛指一切文章,这正体现了文学的广义的文化含义。随着文学活动的逐步发展和演化,诗的特别的审美意义也受到重视。在春秋时期,诗经具有使“君子”成人的文化建构功能,诗虽然总体上被归属于一切文章等广义的文化范畴,被要求承担一般文化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但其不同于其他文化形态的特别属性已开始被认识到了。而在西方,18 世纪以前,文学也往往是在文化含义上使用的,即文学属于一般文化,没有被称为美的“艺术”。古希腊时代没有一般文学概念,而只有特定的史诗、颂诗、演讲术、悲剧等概念。(2)文学的审美含义:即狭义的文学。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散文等

20、。文学不再指代用语言或文字传输的所有文化现象,而仅仅指所有文化现象中富有审美属性的那一部分。这样,文学就成为与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不同的特殊审美形态了。文学的审美含义的脱颖而出,在中国大致是在魏晋时期。“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家的创作个性的重要性,“诗赋欲丽”则把诗赋的语言形式提到了首位。文学以华丽的语言表现个性,这里的确透露出审美的自觉的讯息。在西方,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中独立出来,审美的文学观念从文化的文学观念中分离出来,大约是在 18 世纪完成的。从 16 世纪起,诗的审美属性逐渐得到承认,而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潮也推动了文学的独立。(3)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

21、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在现代世界,通行的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这种通行含义的采用,并不简单地意味着把文学局限在魏晋人所设想的独立于社会的文化过程之外的狭义审美领域中。在此,文学的文化含义无疑有其合理处:文学虽然主要呈现审美景观,但毕竟长期以来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折射出文化的风云变幻,并且与哲学、历史、政治、宗教等具体文化形态形成相互渗透的复杂关系。因此,应当指出,文学诚然是一种审美活动,但实际上无法与社会的文化过程分离开来。这一点正集中表现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解析:9.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说明

22、。(厦门大学 2002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无功利性指人的文学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功利性指文学的社会影响作用。文学的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形象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理性指作品有其理性的思想,在文学中,理性是以特殊的形势存在的。文学直接的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情感性指作品中总充满了作家的喜怒哀乐情感;认识指作品包含着作者对

23、笔下形象事物的思想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性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性、形象、情感等审美因素中包含着功利、理性与认识等非审美的意识形态因素,因而具有审美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解析:10.恩格斯指出,有“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谈谈你对这句话。即对经济基础与文学艺术之间所存在的各种“中介”,“变量”及“不平衡性”等的理解。(厦门大学 2002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

24、;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经济基础是最终的决定力量,它制约着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比起政治、法律制度来,距离经济基础要远些。文学的情形归根到底要由经济基础来说明,而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文学活动的发展,由经济因素最终决定,但会受到诸如政治、道德、哲学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因此文学活动的发展往往会和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相对于文学活动的发生问题,文学活动的发展问题更加复杂。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

25、显得快些,有时显得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体现: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反而在文学艺术上领先,如 18 世纪的德国和 19 世纪的俄国。实际上,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平衡关系,就是说,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18 世纪的德国、19 世纪俄国虽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在文学与哲学上的成就又与当时各

26、自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状况是适应的。进一步说,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从局部的情况,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不平衡关系确实是存在的,但在总体的方面看,或者我们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那么文学发展的水平就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因此,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解析:11.文学的功利性、非功利性。(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非功利性指人的文学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功利性指文学的社会影响作用。文学虽然主要具有无功利性,但它由于在其话语结构中显示了现实社会关系

27、的丰富与深刻变化,因而间接地体现出掌握现实社会生活这一功利意图。如此看来,文学是非功利的,但这种非功利又间接地指向某种功利。非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非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这一点正从目的层面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解析:12.谈你对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认识。(北京师范大学 2004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1)文学作为意识的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说,对于文学的

28、情形归根到底要由经济基础来说明;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2)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就在于,它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

29、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引人了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充分考虑到文学是一种认识,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意识形态;但同时又认为文学是人的情感评价,是个人的感性体验,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因此“审美意识形态”观念的发现是要在两者之间取得某种平衡。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看起来只是一次远离社会生活的个体审美事件,但归根到底是与某种思想、观念、意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性、形象、情感

30、等审美因素中包含着功利、理性与认识等非审美的意识形态因素,因而具有审美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解析:13.怎样理解话语蕴藉?(湖南大学 2005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蕴藉可以被赋予较为广泛因而更具包容性的含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这样,蕴藉就可以用来描述文学话语的如下特殊状况:文学总是以一定的话语形状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是把多重复杂意义蕴涵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所以,文学直接地就是以话语蕴藉的形态而存在。而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只能通过这种话语蕴藉而参与到文学活动之中,只不过,作者主要创造话语蕴藉,而读者则力求

31、阅读和理解作者创造的这种话语蕴藉。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都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无论其中心任务或目的如何,都必须依据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从作者的创作来看,任何表达意图,任何社会权力关系的纠缠都必须蕴含到话语系统中,通过话语系统去显现。从阅读和批评来看,处于社会语境中的读者对文学意义和属性的任何理解,都必须依据这种话语蕴藉。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不存在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的可能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

32、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本,即有待于阅读的具体对象,毫无疑问是由话语系统的蕴藉构成的。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无所谓文本。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则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这就是说,文本是特定的,但文本的意义似乎是无限丰富的。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不便分开。整体的文学话语蕴藉活动需要沉落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入完整的社会话语蕴藉实践中去阐明。文本中的话语蕴藉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有时看起来用得平常的词语,也有可能蕴藉着普通话语所没有的丰富意蕴。进一步看,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

33、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藉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的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换言之,读者阅读文本时可能感到其中蕴含着多重不同意义。比较而言,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不过,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解析:三、名词解释题(总题数:11,分数:22.00)理性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所构成的思维过程,它通常被认为与形象方式相对。从审美意

34、识形态角度来看,文学必须依赖理性,只不过理性在这里是以特殊形式存在的。在创作中,理解时代的意识形态氛围,分析素材,构思主题、情节、人物关系,预测读者反应和批评界态度等,这些重要的环节,总是掺杂在作者的理性过程中的,是可以凭理性去把握的。文学蕴含某种理性,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解析:15.情感性(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文学是情感的。情感,在这里指的是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如好恶、喜怒、肯定与否定、斥责与赞美、欢乐与痛苦等。审美情感往往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

35、审美情感已不只是单纯的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情感,而是形式化的审美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审美情感作为审美评价,又总是与审美无功利、审美形象互相渗透着,并通过它们而显现。)解析:16.认识性(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素。认识在这里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感情评价,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这种认识往往并不直接呈现于艺术形象世界中,但无可否认地却又总是可以被归纳出来。在文学中,审美情感与理智认识的关系表现在: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往往在深层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解析:17.语言与言语(分数:2.00

36、)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这是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的一种区分。这里的语言与我们常用的语言概念是不同的,有时也翻译为语言系统、语言结构,指使用语言的总体规则,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而言语则指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解析:话语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其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人与人通过语言进行沟通的行为与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它包含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话语意味着把讲述内容作为信息由说话人传递给受话人的沟通过程,而传递这个信息的媒介具有言语特性;同时,这种沟通过程发生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即与其他相关性言语过程、与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具体生存境遇有联系。文学作为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话语行为或话语实践。不是简单地把文学看作语言或言语,而是视为话语,正是要突出文学这种“语言艺术”的具体社会关联性、与社会权力关系的紧密联系。)解析:19.话语蕴藉(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这是对文学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不仅单个的文本,而且整个文学活动都带有话语蕴藉性质。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集中表现在文本“含蓄”与“含混”两种修辞形态。)解析:含蓄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