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辽宁省东港市石佛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explodesoak291 文档编号:31134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0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辽宁省东港市石佛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3届辽宁省东港市石佛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3届辽宁省东港市石佛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3届辽宁省东港市石佛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3届辽宁省东港市石佛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辽宁省东港市石佛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大石桥以丰富的菱镁资源为世人关注,素有 “中国镁都 ”之称,是世界四大镁矿之一。下面对镁矿石的处理,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从矿山开采出镁矿石 B把镁矿石磨成粉末 C从镁矿石中提炼出金属镁 D把镁矿石在高炉中高温融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A、从矿山开采出镁矿石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B、把镁矿石磨成粉末的 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C、从镁矿石中提炼出金属镁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镁的生成,是化学变

2、化; D、把镁矿石在高炉中高温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选 C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一定质量的某物质充分燃烧,消耗了 64 g O2,同时只生成 44gCO2和 36 g H2O,则该物质中 A只含有碳元素 B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只含有氢元素 D含有碳、氢、氧三种 元素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该反应中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可知,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及质量不变,所以可以判断在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由于二氧化

3、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44g 100%=32g,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36g 100%=32g,所以二氧化碳和水中所含氧元素的总质量为32g+32g=64g,这与消耗的氧气的质量相等 ,结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可以得出,在该物质中不含氧元素。故选 B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熟练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实质,并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式的相关计算求算物质的组成,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下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答案: B 试题分析:灭火的原理有: 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隔绝氧气或空气, 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分析。 A、蜡烛熄灭是因为与空气或氧气隔

4、绝,即因缺氧而熄灭; B、吹灭蜡烛是因为空气流动带走一些热量,使火焰周围的温度降低,降到蜡烛燃烧的着火点以下而熄灭; C、稀盐酸与石灰石粉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致使蜡烛熄灭,即因缺氧而熄灭; D、由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倒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可使蜡烛熄灭,即因缺氧而熄灭。故选 B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二氧化碳的用途 点评:本题考查灭火的方法和原理,属于基础知识,只要同学们细心观察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O2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 B CO能溶于水生成酸 C用闻气味的方法能 够区别 CO2和 CO D CO可以在 O2中燃烧 答案: D 试题

5、分析:根据 CO与 CO2的性质分析判断。 A、 CO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而不是 CO2,故 A错误; B、 CO既不溶于水,也不能与水发生反应, CO2可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 B错误; C、 CO2和 CO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闻气味的方法不能区别两种气体;且 CO是有毒气体,不能采取闻气味的方法进行区别,故 C错误; D、 CO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 CO2,故 D正确。故选 D 考点: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一氧化碳的毒 性 点评:熟练掌握两种气体的性质的异同,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春节来临,火车站悬挂着醒目的标语: “禁止携带易燃物、易爆

6、物和有腐蚀性的物品进站 ”,下列物品不能带入客运列车的是: A脑白金 B可口可乐 C鞭炮 D糖果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于易燃物、易爆物、腐蚀品等会对旅客的安全造成威胁,所以要严禁携带; A、 B、 D均不是易燃物、易爆物和有腐蚀性的物品,所以能带入客运列车;而 B鞭炮属于易爆物,故不能带入客运列车。故选 C 考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点评:本题较简单,需要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易燃物、易 爆物和腐蚀品等危险品。 右图是放置在实验桌上的三瓶无色气体,它们分别是 H2、 O2、 CO2中的一种。下列关于这三种气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根据集气瓶的放置方法判断,瓶 存放的是 H2、 CO2 B

7、用点燃的木条伸入 中,若火焰熄灭,则存放的是 CO2 C向 中加入少量蒸馏水,若变为红色,则存放的是 CO2 D用点燃的木条放入 中,若气体燃烧,则存放的是 O2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气体的性质分析判断。 A、由于 H2密度比空气小,应倒置; O2、 CO2的密度比空气都大,应正放,故瓶 存放的是 O2、 CO2,错误; B、氧气有助燃性,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 用点燃的木条伸入 中,若火焰熄灭,则存放的是 CO2,正确; C、二氧化碳溶于水没有颜色变化,通入石蕊试液才变红,错误; D、氧气有助燃性,但本身并不可燃,而氢气能够燃烧并发出蓝色火焰,错误。故选 B 考点:常见气体的

8、检验与除杂方法,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点评: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常见气体的性质,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依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自 2011年 5月 1日起,机动车驾驶员醉驾将受到刑事处罚。检测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可用一种装有重铬酸钾 (K2Cr2O7)的仪器。在 K2Cr2O7中铬元素 (Cr) 的化合价是 A +6 B +3 C +2 D +7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重铬酸钾 (K2Cr2O7)中, K元素的化合价为 +1价, O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设该物质中 Cr元素的化合价为 x价,根据重铬酸钾的化学式 K2Cr2O7和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的原则,则有(

9、 +1) 2+x2+( -2) 7=0,解得 x=+6。故选A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学生应注意对有用信息的抽取,正确利用化学式和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结合化合价的计算原则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来计算。 水被称为 “生命之源 ”,过氧化氢被称为 “绿色氧化剂 ”。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中正确 的是 A都含有氢气 B都含有氢元素 C都含有氢分子 D都含有 2个氢原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水 H2O和双氧水 H2O2的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分析判断。 A、水和过氧化氢都是纯净物,即只有一种物质组成,不含有其他物质,错误; B、水和过氧化氢都是由氢

10、、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都含有氢元素,正确;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都不含有氢分子,错误; D、一个水分子和一个过氧化氢分子中 都含有两个氢原子,不是任何条件下都成立的,错误。故选 B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所以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是研究物质的基础。 下列关于空气中各组成成分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的 O2只有点燃时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B空气中的 CO2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 C空气中的 N2可作为生产氮肥的原料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没有任何使用价值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空气

11、中各主要成分的性质及用途分析判断。 A、氧气在常温下就能和多种 物质发生反应,如铁生锈、铝被氧化等,故 A不正确; B、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而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气体造成的,故 B不正确; C、空气中的 N2可作为生产氮肥的原料,如生产化肥尿素等,故 C正确;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虽然含量少,但用途很大,如作保护气、电光源等,故 D不正确。故选 C 考点: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弄清楚空气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和保证,下列操作正确的 是 A用过氧

12、化氢制取氧气 B倾倒液体 C取用液体 D过滤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导气管要插到集气瓶的底部,错误; B、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试剂瓶口要紧靠试管口,标签要向着手心慢慢倾倒,错误; C、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于试管口上方 1cm处,不能伸入试管内,否则容易污染试剂,正确; D、过滤时应该用玻璃棒引流,漏斗的末端应该紧靠烧杯内壁 ,错误。故选 C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下列是生产、生活中常

13、用的物质,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冰水 B高锰酸钾 C液氮 D石灰石 答案: D 试题分析: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A、冰水是由一种物质 水组成的,属于纯净物,错误; B、高锰酸钾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错误; C、液氮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错误; D、石灰石中含有 碳酸钙和杂质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正确。故选 D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如果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由多种物质组成就属于混合物。 某科学家在一次化学论坛会上提出 “化学不是问题,化学解决问题 ”的观点,则下列

14、叙述不合理的是 A化学是万能的,能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 B利用化学开发新材料,改善人类生存条件 C利用化学保护环境,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 D利用化学合成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的研究 领域分析判断。 A、化学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错误; B、利用化学可以开发许多新材料,有利于改善人类生存的条件,正确; C、利用化学可保护环境,如用化学技术治理水污染,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正确; D、利用化学合成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如青霉素可以消炎杀菌,正确。故选 A 考点:化学的研究领域 点评:化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指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

15、、以及变化规律等;但有时还会涉及到科技前沿领域;解答这类题目,要对化学的研究领域有个大致的了解,熟记几个典型的关键的事例,并将其与相关知识 关联起来理解。 填空题 “用微观的钥匙开启宏观问题之门 ”是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而构建模型又常常是我们认识微观世界的重要手段。看下列各组微观模型图回答问题: 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 ( 1)从下图中选出应该添加在 “? ”处的微观模型示意图 。 (填写选项编号 ) ,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 , ( 2)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答案: 2:1(或 1:2) 试题分析:( 1)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

16、前共有 3个 NO分子,反应后共有2个 NO2分子和 1个 NO分子,由此可判断,有 1个 NO分子未参加反应,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相等,可确定反应中反应物是 NO分子和 O2分子( ),且反应的表达式为 2NO+O2=2NO2,故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 2:1。 ( 2)水电解的过程中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氧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故先后顺序是 。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变化的实质 点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

17、。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如右图所示,过氧化氢( H2O2)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迅速分解放出大量的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反应类型是 其中二氧化锰所起的作用是 ,此实验还会出现的现象是: 气球 (填胀大或缩小 ), 红墨水 (填左移或右移 )。 答案: H2O2 2H2O + O2 分解反应 催化剂 气球缩小,红墨水左移 试题分析: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下,迅速分解产生大量氧气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 + O2 ;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

18、,属于分解反应;由于在反应过程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故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所起的作用是催化剂的作用;因为广口瓶密闭,里面生成大量的氧气,压强增大,所以气球会变小,且红墨水向左移。 考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点评:这是一道理化综合题,主要是利用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使瓶内压强增大来实现相关现象的,熟练掌握相关反应的实质是解题的关键。 著名的科 学家诺贝尔经过长期的试验,研制出安全炸药。炸药三硝酸甘油酯( C3H5N3O9)发生爆炸的化学方程式为: 4C3H5N3O9 12 CO2+ 10 H2O+ 6 X+ O2 推断 X的化学式为 _ ,做出这种推测的依据是 。 答案: N2

19、 质量守恒定律(或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结合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中有 12个碳原子、 20个氢原子、 12个氮原子、 36个氧原子;生成物中有 12个碳原子、 20个氢原子、 36个氧原子,故还缺少 12个氮原子,又因 为 X前面的系数为 6,所以 X的化学式为 N2;依据就是质量守恒定律。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式的推断,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原子守恒来推断是常用的方法,学生应注意守恒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国许多地方至今仍保留着燃放孔明灯、共吃元宵的风俗。 ( 1)小明发现

20、,妈妈煮元宵的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小明根据自己学过的化学知识,帮妈妈分析了原因 。此时需要调节一下灶具的进风口。 ( 2)小明想自制孔明灯,为了使其能飞得更高、更远、更安全,选择作为灯罩的材料应质轻且 。但是 ,一些地方已禁止燃放孔明灯,因为孔明灯燃烧时温度可达300 ,一旦其飘落到加油站、液化气站、油库等地,就会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 而引发火灾。 答案:( 1)氧气(空气)量不足,燃料中的碳不能充分燃烧(燃气发生不完全燃烧)。( 2)不易燃烧 着火点 试题分析:( 1)燃气灶的风门调得太大,会让空气进去燃气灶太多,容易导致火苗飘散不能凝聚,这样焰火的颜色会发黄 ;燃气灶的风门调

21、得太小,就会造成燃气的不完全燃烧,有些 C没有发生反应,随着发热和气体的生成,形成黑色的碳微粒,散播在空气中,就是所谓的黑烟。 ( 2)根据要求: “飞得更高、更远、更安全 ”,就要使灯罩的材料轻且不易燃烧;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由于孔明灯燃烧时温度可达 300 ,一旦其飘落到加油站、液化气站、油库等地,就会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引发火灾。 考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点评:本题的基础性比较强,理解 和熟记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以及燃烧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判断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 “2”

22、所表示的意义,将其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a Zn2+ b CO2 c 2NO d e 2SO42- ( 1)表示分子个数的是 ( 2)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电荷的是 ( 3)表示元素化合价的是 ( 4)表示离子个数的是 ( 5)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的原子个数的是 答案:( 1) c ( 2) ae ( 3) d ( 4) e ( 5) b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解答。 ( 1)根据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可知,表示分子个数的是 c 2NO,表示两个一氧化氮分子; ( 2)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可知 ,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 a Zn2+,表

23、示带 2个单位正电荷的锌离子; e 2SO42-,表示带 2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 3)根据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可知,表示元素化合价的是 d ,表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 ( 4)根据标在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可知,表示离子个数的是e 2SO42-,表示 2个硫酸根离子; ( 5)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可知,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的是 b CO2,表示每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 2个氧原子。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

24、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 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计算题 “脑黄金 ”是深海鱼油中提取出来的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它的化学式为 C26H40O2,请计算: ( 1) “脑黄金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 “脑黄金 ”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m( C): m( H): m( O) = (要求最简比) 答案: 39:5:4 试题分析:根据 “脑黄金 ”的化学式 C26H40O2分析。 ( 1)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指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和,则 C26H40O2的相对分子质量 = 1226+140+162=384; ( 2) “脑黄金 ”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m( C): m( H):

25、 m( O) =(碳的相对原子质量碳原子个数):(氢的相对原子质量 氢原子个数):(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氧原子个数) =( 1226):( 140):( 162) =39:5:4。 考点: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此类题时,要学会根据化学式中原子的个数和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计算。 没有水,就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小华与同学们为了探究水的组成,量取了 72g水,用右图所示电解水的装置进行实验,通电后两电 极都有气体放出。请帮他们先在理论上推测一下,正极、负极分别会收集到什么气体,最多各是多

26、少克? 答案:负极收集到氢气的质量为 8g,正极收集到氧气的质量为 64g 试题分析:根据 “正氧负氢 ”可知, a管为氧气, b管为氢气;再根据电解水的反应原理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根据化学方程式中过水与氧气和氢气的质量比,由水的质量计算出氧气和氢气的质量即可。 解:设负极收集到氢气的质量为 x,正极收集到氧气的质量为 y 2H2O 2H2+ O2 36 4 32 72g x y 解得 x =8g, y =64g 答:负极收集到氢气的质量为 8g,正极收集到氧气的质量为 64g。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本题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类问题中的简单计算,完整的计算步骤、规范的书写格

27、式,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简答题 下列分别盛有不 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单质的有 ,(填序号,下同),属于氧化物的有 。答案: A E 试题分析:根据单质和氧化物的定义分析判断,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A、液氮是由氮元素组成的单质; B、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是两种物质,故是混合物; C、氧气和臭氧是两种物质,故是混合物; D、过氧化氢溶液是由过氧化氢和水组成,是混合物; E、冰和水是一种物质的两种存在状态,是由氢、氧两种元素 组成的氧化物。故选 A E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点评:解答本题要先分析物质是由几

28、种物质组成的,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然后再根据组成元素判断单质、氧化物。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 ; 。 (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其作用是 ;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合适时机是 。 实验结束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原因是: 实验前 忘记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加热前试管外壁有水珠; 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 试管口向上倾斜; 实验结束时,先熄灭了酒精灯后将导管移出水槽; 没有进行预热,直接对准试管里固体进行加热。其中与之相关的是 A只有 B只有 C除了 外其余均是 D只有 (3)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

29、发生和收集装置是 (填装置字母 ) ;选择该发生装置的依据是 。 该反应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试管、集气瓶 2KMnO4K2MnO4 + MnO2 + O2 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当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 C BC、 固体和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 CaCO3+2HCl=CaCl2+H2O+CO2 试题分析:( 1)熟悉常见仪器,了解其名称,图中 是试管; 是集气瓶; ( 2)加热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同时,还生成了锰酸钾、二氧化锰,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MnO4 K2MnO4+MnO2+O2; 由于高锰酸钾粉末在加热时,会随氧气流进入导管,故要在试管口加一团棉花加以阻挡;

30、由于试管中本身存在有一定量的空气,所以要先将空气 排尽后才能收集氧气,一般等到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即可收集; 造成试管炸裂原因,主要是受热不均匀引起的。 实验前忘记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有可能会漏气,但试管不会破裂; 加热前试管外壁有水珠,由于水分蒸发吸热,造成各部分受热不均匀而破裂; 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由于火焰的各部温度不同,会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破裂; 试管口向上倾斜,管口会有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 实验结束时,先熄灭了酒精灯后将导管移出水槽,会导致水槽中的水倒吸进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没有进行预热,直接对准试管里固体进行加热,会造成局部 受热过高,即受热不均匀而破裂。故选 C ( 3)

31、制取气体的装置分为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发生装置的选择,需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的选择,需要考虑生成气体的水溶性和密度与空气的大小。实验室一般用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由于使用的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故发生装置可选 B装置;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够溶于水,所以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用 C装置来收集。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 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32、可分为 “固体加热型 ”和 “固液常温型 ”两种装置;常用气体的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溶解性、密度及其是否与水或者空气的成分发生反应,可分为 “排水法 ”、 “向下排空气法 ”、 “向上排空气法 ”三种装置来收集。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某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磷原子的核电荷数 x=_。 (2)表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元素是 _ 。 (3)铝元素与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 _。 (4)在化学反应中,每个钠原子失去 _个电子形成钠离子。 (5)上述元素在周期表中处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 _。 答案: (1) x=15 (2)氩(或 r) (3) AlCl3 (4) 1 (

33、5)它们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试题分析:( 1)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所以磷原子的核电荷数 =2+8+5=15; ( 2)最外层电子数为 8(一个电子层最外层是 2)属于 相对稳定结构,所以表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元素是氩元素; ( 3)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3,容易失去 3个电子,形成带 3各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故显 +3价;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7,容易得一个电子,形成带 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故显 -1价,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价在前,负价在后,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可得化学式为 AlCl3; ( 4)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1,在化学反应中,每个

34、钠原子容易失去 1个电子,形成带 1各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 ( 5)由于原子所处的周期数与该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所以在周期表中处于同一周期的原 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合价规律和原则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的关系,相对稳定结构的特点,化学式的写法,了解周期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层数。 空气、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 (1)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如右下图所示。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的水,并五等分水面以上容积,做上记号。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足量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

35、烧的化学方程式: 。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瓶内水面最终上升约至 1刻度处。由此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 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 (填 “支持 ”或 “不支持 ”)燃烧 (2)某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的天然水,经吸附、沉淀、过滤等初步净化处理后,再加热煮沸,在盛水的器具上会有水垢生成,则这种煮沸前经初步净化处理后的水是 (填 “软水 ”或 “硬水 ”)。 (3)下列对有关 水资源认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水体污染加剧了淡水资源危机 B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C地球表面约 71被水覆盖,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D我国有些地区极度

36、缺水,可以考虑通过海水淡化来解决用水问题 答案: P+5O2 2P2O5 1/5(或 21%) 不支持 硬水 C 试题分析:( 1)空气的主要成分包括氮气和氧气,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由于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即4P+5O2 2P2O5;故红磷燃烧消耗掉氧气后,集气瓶内压强减小,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会进入集气瓶中,且约占其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剩余的气体主要包括氮气和稀有气体等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 2)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的天然水,一般属于硬水,经吸附、沉淀、过滤等初步净化处理后,只能除去不溶性杂质,钙镁离子等可溶性杂质不能除去,仍属于硬水;硬

37、水通过加热煮沸、蒸馏等措施能变成软水。 ( 3)根据对水资源的认识分析。 A、水体污染影响了淡水资源,加剧了淡水资源危机,正确; B、淡水资源极度匮乏,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正确; C、地球表面约 71%被水覆盖,但 97%以上的水集中在海洋里,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 0.3%,且分布不均,不正确; D、海水淡化是沿海地区来解决淡水资源问题 常用、有效地方法,正确。故选 C 考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硬水与软水,水资源状况,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空气和水是我们身边重要的物质空气的成分、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以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自然界中水的分布循

38、环、水的污染与防治、硬水的软化、海水淡化等问题都是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 探究题 科技节活动中,化学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 1)图 A所示实验可观察到 “铁树 ”上浸有无色酚酞 试液的棉团由白色变为 色,该实验中没有涉及的性质是 (填字母)。 A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氨分子有一定质量 C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 2)图 B所示实验,将注射器中浓石灰水注入瓶中,会看到鸡蛋被 “吞 ”入瓶中,该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 ( 3)图 C所示实验,当通过导管向热水中通入氧气时,实验现象是 。 ( 4)图 D所示实验,观察紫色小花(用石蕊试纸做成的) (填会或不会)变色。

39、 答案:( 1)红 B ( 2) CO2+Ca(OH)2=CaCO3+H2O ( 3)白磷在水下燃烧,( 4)会 试题分析:( 1)由于浓氨 水具挥发性,会挥发出氨气分子,氨气分子不断运动,最终进入无色酚酞试液中,而氨气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又显碱性,碱液能使无色的酚酞变红色,所以浸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棉团由白色变为红色; ( 2)二氧化碳气体能和浓石灰水迅速反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将熟鸡蛋压入瓶中,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 3)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是: 物质具有可燃性, 温度达到燃烧所需要的着火点, 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由于同

40、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故可见白磷在水下燃烧; ( 4)可观察到紫 色小花变为红色,是因为 CO2+H2O=H2CO3,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酸碱指示剂的使用,氧气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考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并能在解题时能灵活运用。 化学小组同学在加热二氧化锰样品时,发现有气泡产生(如图一所示),于是他们对这个异常现象进行了探究。 ( 1)对气体成分的探究:加热二氧化锰样品,用燃着的木条靠近试管口 ,木条熄灭。将气体通入澄

41、清的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产生的气体是 ( 2)对气体来源的探究: 【假设 1】甲同学认为:该气体来自于试管中的空气,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该假设不成立 实验步骤及现象 结论 假设不成立。 【假设 2】乙同学认为:二氧化锰样品中可能混有炭粉,炭粉发生反应生成了该气体。他设计了如图二所示的实验进行研究,其中 B装置的作用是检验 A中反应是否完全,B中的试剂是 ,实验中观察到 D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他又用氮气代替空气(氮气不参与该实验中的任何反应),重复上述实验,发现 D处澄清的石灰水也变浑浊 。 【结论】通过乙同学的实验证明,二氧化锰中混有炭粉,炭粉与 反应产生了这种气体。 答案:( 1)二氧化碳

42、(或 CO2) ( 2)试管中 不放二氧化锰 (或 空试管 ), 按图一 装置进行 加热 ,将气体 通入澄清石灰水 中,石灰水 不变浑浊 。(注:加点字含义必须有才给分) 澄清石灰水 二氧化锰(注:或者写氧气和二氧化锰给分,只写氧气不给分) 试题分析:( 1)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可知气体是二氧化碳; ( 2)【假设 1】要想证明该二氧化碳不是来自于试管中的空气,就要利用空气来做一个对比实验,可加热空的试管,如果另一端 的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说明气体不是来自于空气; 【假设 2】根据图二的思路可知,要先排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干扰,才能验证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故图二中 A是用

43、来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 B是验证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净的,故要用澄清石灰水; 【结论】如果 D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乙同学的假设成立,从而得到碳粉与二氧化锰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碳的化学性质 点评:此题是一道实验探究题,其实验的设计思路是进行对比实验,解题时只要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结 合对比实验的结论就能对问题进行正确的解答。 推断题 已知 A、 E、 F是单质, B、 C、 D是化合物,它们分别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组成。其中 B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D物质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 B和 C,

44、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 (1)则 A、 F的化学式为 A: , F: (2)请你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A+EB DB+C 答案:( 1) A: O2 F: C ( 2) O2 2H2 2H2O H2CO3 H2O CO2 试题分析:由于 B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所以可以确定 B是水;根据 “C、 D是化合物,它们分别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中几种组成, D物质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 B水和 C”,可以确定 D是碳酸,则 C为二氧化碳;再根据 “E、 F是单质,均可以与单质 A反应,分别生成 B水和 C二氧化碳 ”,所以可确定 A是氧气, E是氢气, F是碳。则 A+EB的化学方程 式为 O2 2H2 2H2O, DB+C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3 H2O CO2。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先要找准 “题眼 ”,即有特征的物质或反应现象等,再根据题中的条件进行有目的假设,然后沿着假设进行推导,只要各步都满足,假设就成立,如不满足,可再假设,再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