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浙江省宁波一中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fuellot230 文档编号:317763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浙江省宁波一中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3届浙江省宁波一中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3届浙江省宁波一中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3届浙江省宁波一中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3届浙江省宁波一中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浙江省宁波一中高三 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祈 ( q)求 镌 ( jun)刻 绯 ( fi)闻浑身 解 ( ji)数 B 塞 ( si)责 说 ( shu)服 癖 ( p)好不 着 ( zhu)边际 C琵 琶 ( p)巨 擘 ( b) 劲 ( jn)头 量 ( ling)体裁衣 D 咯 ( k)血 溃 (hu)脓 档 ( dng)案 煊 ( xun)赫一时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浑身解( xi)数; B项,塞( s)责; D项,档( dng)案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点评:拼音不仅是我们学习

2、汉字、学好普通话的工具,更是我们的一项语言技能。汉语拼音侧重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内容兼顾课内课外,涉及范围很广。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面对南海问题,中国不逃避矛盾,但也不主动将矛盾升级。必竟与菲律宾、越南的摩擦不仅仅是考验中国的国力,而且还考验战略智慧和耐心。 B思念着的人,留恋着时光,像空气一样在我们身上转动漂浮,总在某个时刻顽皮地跳出来惹事生非,那斩不断理还乱的情愫 常常让人心潮澎湃。 C在竞选过程中,一些采取种种不正当手段拢络人心从而赢得选票的做法,一些践踏民意的做法,是非常可耻的。 D新时期报告文学能够比较客观、全面

3、、完整地审视和把握现实生活,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不虚美,不隐恶,揭示和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项, “必竟 ”应为 “毕竟 ”; B 项, “惹事生非 ”应为 “惹是生非 ”; C 项,“拢络 ”应为 “笼络 ”。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点评:本考点考查的对象主要是常见字、常用字、易混字,特别是易混字,即因音近、形近或音义相近而容易混淆的常见、常用字。考查的重点是音形相近易混的词语、成语或熟语。所设置的别字误区多与生活实际关系密切,干扰性强,迷惑性大,不易直接作出判断。但只要我们识记时联系意思去记,就问题不大。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

4、的一项是 A来到工作现场,唐东平自作主张,结果把事情办砸了。面对别人的不满和指责,他先是怒目而视, 既而 强词夺理,推卸责任,实在是不可理喻。 B在自主招生面试中,他充分展示了自己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出众的音乐才艺,评委们对一名 90后能如此 附庸风雅 赞赏不已。 C为了保护中国渔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也为了维护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中国渔政船到钓鱼岛去执法是 无可厚非 的。 D按照新课改精神,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不要 越俎代庖 。 答案: D 试题分析:越俎代庖:指越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 A 项,既而:用在全句或下半句

5、的开头,表示上文所说的情况或动作发生之后不久,强调前后两件事情或动 作发生的时间相隔不久。继而:表示紧随在某一种情况或动作之后,强调前后两件事情或动作紧紧相连。此处用 “继而 ”。 B项,附庸风雅:形容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追随于文化人,装出自己很有文化修养。感情色彩不合句意。 C项,无可厚非:不必过分责难。此处应为 “无可非议 ”。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点评:成语运用题在高考中属必考题。考查成语一般采用选择辨析题型,要求直接辨析成语在句中运用恰当与否,没有提供可作比较的两者。这就对考生了解成语词义,掌握辨析方法,理解和把握语境的要求更高。解题难度加大了,更有利于检测考生灵活运 用成语

6、的能力。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目前,市场上有转基因食品如大豆油、油菜籽油及调和油等均已作了标志,今后, 农业部门将借鉴国外标志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转基因产品标志管理制度。 B金马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C过去五年间,重庆构建了 “双轨制 ”住房供应体系,大规模建设公租房,实施“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 ”,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健康状态。 D人们关注和观赏竞技赛事,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文化需求,其走势必定是向上的,即便受赛事评价的影响而有所下落,也只是暂时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

7、: A项, “市场上有转基因食品如大豆油、油菜籽油及调和油等均已作了标志 ”句式杂糅。 B项, “具有 享受 ”不搭配。 C项,成分残缺,应在 “实施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 ”后加 “调控举措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点评: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 间是否搭配 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 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特别注意标志性病句。 现代文阅读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周 涛 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大、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

8、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 特别是大树,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人、高贵和智慧表征。 早在汉代 ,就有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这样的名句,将树的生命 与人的生命紧密联系起来。再早些,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 “阅世 ”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 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

9、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根扎大地并 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熙熙攘攘,声嘶力竭。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也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时也靠人喂养照料。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 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美松树是靠人养活栽种的吗?它甚至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 那是锯子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 等

10、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 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 人就全明白了:树绝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这才是奇迹呢。真正有生命活力的大树全都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

11、功的大师。要说什么 “天人合一 ”,人类不过从树那儿学了一点皮毛。 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旱的沙漠边缘,它得有多么大的修行才能活过来呀!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帝王一样健康地屹立着,襟怀博大,常人和梯子在它脚下显得多么的渺小、卑微。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意。 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它占地数亩,落地 的无花果使它周围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味儿和幽深的清香,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

12、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致,造就成、编织成一座自己的宫殿。 但是树和人一样,同样有各式各样的苦难伴随,除了被砍伐之外,还有各种艰难。在天山南麓温暖干燥的农村,白杨是路边、渠旁、屋后、田畔常栽的树,它绿叶飒飒直耸高天。可是有一年冬天,南疆奇冷,这些适应了温暖干燥气候的白杨经历了打击。有些已经非常粗壮高大的白杨被生生从中间冻出一条裂缝,裂缝一指宽,从树这边透过裂缝可以一眼看到那边的农田。 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 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

13、形态确实不同寻常,一看就知道,是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 “左公柳 ” 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 “遍栽杨柳三千里 ”,能活到今天的,就只有这些了。 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雄姿上,找到左宗棠的神韵。一派大人物风范。 我当时就颇觉疑惑,心想 ,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 (选文有删改) 【小题 1】为什么说 “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请概括说明。( 4分) 【小题 2】第 段 “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

14、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 ”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是什么?( 4分) 【小题 3】第 段中加点词 “本意 ”一词在文中指什么?( 2分) 【小题 4】赏析文中第 段画波浪线句子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4分) 【小题 5】第 段划线句写到树和栽树人的关系,请根据上下文和你的生活体验来谈谈对此关系的理解。( 6分) 答案: 【小题 1】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 2分)树默默地、冷静地俯视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令人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 2分) 【小题 2】承上启下;( 1分)树从不向人索取什么,却以他的存在向人们贡献的全部。树是有灵智的,和自然

15、的相处比人更深入、更和谐。树能长寿,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得日月之灵华,又养育万物。( 3分) 【小题 3】伟大、高贵、智慧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靠的是自身的阅历、顽强的生命力 和光辉的生命形态。( 2分) 【小题 4】通过反问、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松树的大度,并将松树与前文的许多家畜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树的赞美之情,也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当今社会人类对自然无尽索取的批判。(回答手法给 2分,分析感情 2分) 【小题 5】这些巨大的柳树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上,可以找到左宗棠的韵,一派大人物的风范( 2分);在中国,知识分子往往在自然景物诸如梅、兰、杨柳、松树等等上寄

16、寓自己独特的情感、志趣,所以,树的神态往往与栽树人的的品格志趣相近。( 4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首先应该理 解 “历史 ”“帝王 ”的含义。 “历史 ”即从古至今,时间绵长;“帝王 ”即居高临下,俯视一切。联系本段话,可得出答案: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树默默地、冷静地俯视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令人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点评: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一定要结合上下文,不能孤立去理解这句话,同时有修辞的句子一定要把修辞答出来,比如本题,实际上用了比喻的修辞,最好点出来。 【小题 2】 试题分析:从结构上来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紧承上文所提到

17、的 “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 ”,同时提示下文将 要写到告诉人们的哲理:树从不向人索取什么,却以他的存在向人们贡献的全部。树是有灵智的,和自然的相处比人更深入、更和谐。树能长寿,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得日月之灵华,又养育万物。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点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这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 【小题 3】 试题分析:我们需要把 “本意 ”这个词语放在整个句子中去理解, “本意 ”即本 来的意思,是说伟大、高贵、智慧

18、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靠的是自身的阅历、顽强的生命力和光辉的生命形态。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点评:对词语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此不能孤立理解这个词,应联系全文。 【小题 4】 试题分析: “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美松树是靠人养活栽种的吗? ”运用反问的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了对松树的赞美之情。 “它甚至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 那是锯子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松树的大度,也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当今社会人类对 自然无尽索取的批判。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点评:本题更侧重的考查表现手法,在分析文本表现手法时,

19、要注意联系已有知识,比如各种抒情方式、各种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等,不仅要掌握这些手法,还要熟悉它们的效果。如比喻的修辞效果是生动形象;拟人的修辞效果是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夸张的修辞效果是增强感染力,创设意境等。这些都需要平时善于积累,善于归纳。 【小题 5】 试题分析:根据划线句子,可以看出,树的神态雄姿和大人物的风范非常类似,这说明了无论是树还是人,只要有了特殊经历,就可以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可以从中国 传统中的梅、兰、竹、菊的品性与中国的文人的品性角度去理解。 考点:探究文本某个问题。 点评:探究性试题并不神秘,总体来说它属于常规性试题,只是要求理解的深刻一点,思考的周全一点,做好此类题目,

20、研究文本是基础,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理有据。既要结合文本,又要联系实际,二者缺一不可。 我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包含两种,一种是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这些知识本来存在于人的生命意识以外,通过灌输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还有一种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作前提,人本 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当然,人不会一出生就意识到 “我是人 ”, “应该怎么做人 ”的问题是道德范畴的问题。我们能吃能睡还不能说是个合格的人,还必须要有一种良

21、知来支撑自己的行动,这样一种良知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来把它唤醒。光靠科学技术的训练无法完成,光靠金钱权力也无法完成,它需要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 这两种教育,前者姑且称作是技术知识教育,具有工具价值;后者姑且称作为人文教育,更重在精神价值。 两者从方式到形态都不一样,并非是完全和谐的,如果对人文教育也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压抑了真正的人性的因素。所以,人文教育不等于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知识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只能是一种后果:学生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 这并不是人文教育的理想结果。 其实,人文教育的困境

22、,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它与所谓的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一直处理不好。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指标充满了计量化的特征,这当然 会把科学技术搞上去,但人文一方面的欠缺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在考虑。 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个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不仅仅在中国发生,外国也是有的。美国校园里那么多的暴力行为发生,本质上就是美国独尊技术知识教育,缺损人文教育的恶果。 灌输式的人文教育没有把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反而把这些人性中的好的因素压抑了,扼杀了,所以才使受教育者对人性的好的因素由反感到仇恨。像德国这样具有发达人文传统的国家,像日本这么一个讲究礼仪的民

23、族,为什么会出现法西斯主义?为什么中国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蒸蒸日上的时候,会爆发文化大革命?这些问题,在我看来都与人文教育的失败有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的历史阶段里,往往要求万众一心,集中追求同一个现实的目标,比如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称雄世界等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教育上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另外一些因素,比如人文精神。因为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容易显现出来。它的失落不容易被注意到,等到大家集体发现就来不及了。 人文精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唤起人的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一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 会的。中国进入世

24、界经济体系大约是不可逆转了,我们已经加入 WTO。但是,我们的人文教育是否必须进入西方模式,而使我们本来的人文教育传统毁掉?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如何在西方的模式下坚持民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我们任重而道远。 【小题 1】下列对人文教育的本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使之灌输到人的主观世界中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的教育。 B重点通过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唤醒人性中真善美的因素和做人的良知的教育。 C通过各种知识的学习,培养人的真善美的品性,使之能意识到 “我是人 ”的 教育。 D传授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使人懂得做人道理的教育。 【小题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

25、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教育应该包含技术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这两种教育都无法通过灌输知识或者科学技术的训练来完成。 B人文教育即人文知识的教育,如果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么人性的因素就会受到遮蔽。 C人文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为前提的教育,相对于技术知识教育更重视 精神价值,重视对一个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重视人文精神。 D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我国的人文教育只有从传统中走出来,勇于向西方学习,进入西方的模式,才会有出路。 【小题 3】从全文看,造成人文教育困境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

26、教育。 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充满了计量化特征,而对人文缺损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考虑。 一个国家或民族为实现某个目标,在教育上有意无意地压制人文教育。(每个要点 1分,总分 3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所谓本质,就是某类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基本特质。因此, ACD都不是人文教育区 别于其它教育的地方,因此,这三项不是人文教育的本质。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点评: “重要词语的含义 ”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因此要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还要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

27、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小题 2】 试题分析: A 项:技术知识教育可以通过灌输知识或者科学技术的训练来完成。B项:人文教育不等同于人文知识教育。 D项: “我国的人文教育只有从传统中走出来,勇于向西方学习,进 入西方的模式,才会有出路。 ”错误。原文 “人文教育的困境,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 ”,说明西方国家在这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首先要弄清选项中的 “观点态度 ”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

28、者吻合的;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 【小题 3】 试题分析:首先划定答题区间,即第三段。本段主要从三个方面讲了造成人文教育困 境的原因,通过划分层次,可以概括为: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 /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充满了计量化特征,而对人文缺损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考虑。 /一个国家或民族为实现某个目标,在教育上有意无意地压制人文教育。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点评: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点评: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为此,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

29、键。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19分 ) 四明山道士叶沈,囊出古画,画有桃源图,图上有溪,溪名武陵之源。 按仙记,分灵洞三十六之一支。其水趋流,势与江河同。有深而绿,浅而白。白者激石,绿者落镜。溪南北有山,山如屏形,接连而去,峰竖不险,翠浓不浮。其夹岸有树木千万本,列立如揖。丹色鲜如霞,擢举欲动,灿若舒颜。山铺水底,草散茵毯。有鸾青其衿 ,有鹤丹其顶,有鸡玉其羽,有狗金其色。毛 橥 涠 撸 邪司拧抖 保 星 钛颐牛 嘎妒矣睿 技麋宰 祈阄迳 u雪冰肌颜,服身衣裳皆负星月文章。岸而南,有五人,服貌肖虹玉,左右有书童玉女,角发 而侍立者十二。视其意况,皆逍遥飞动,若云十许片,油焉

30、而生,忽焉而往。其坦处有坛,层级沓玉冰,坛面俄起烬灶,灶口含火,上有云气,具备五色。中有溪,艇泛,上一人雪华鬓眉,身著秦时衣服,手鼓短 庾瓷钤丁 br合而视之:大略山势高,水容深,人貌魁奇,鹤情闲暇,烟岚草木,如带香气。熟得详玩,自觉骨戛清玉,如身入镜中,不似在人寰间,眇然有高谢之志从中来。 坐少选,道士卷画而藏之。若身形却落尘土中。 视向所张壁上又疑有顽石化出塞断道路某见画物不甚寡如此图未尝到眼是知工之精而有如是者邪! 叶君且自珍重。无路得请, 遂染笔 录其名数,将所以备异日写画之不谬也 。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囊 出古画囊:从囊中 B 细 露室宇细:

31、略微 C视其 意况 意况:内容 D坐 少选 少选:一会儿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鸾青 其 衿天之苍苍, 其 正色邪? B岸 而 北酌贪泉 而 觉爽 C油 焉 而生瞻之在前,忽 焉 在后 D叶君 且 自珍重 且 尔言过矣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对根据桃花源记的文章而绘制的古画的描述文章,文中生动再现了画中奇特的山水、草木、动物、和人物形象。 B本文境界神奇,色彩绚烂,人物相衬,画面灵动,较好体现了绘画者在画中所渗透的仙风道骨和道家的神秘色彩。 C本文从开头道士展画入仙境,到结尾道士卷画,自己 “若身形却落尘

32、土中 ”,结构完整,对比鲜明,给人如临仙境的感觉。 D本文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画面介绍以描写和记叙为主,总写表达自己的观感以议论和抒情为主。 【小题 4】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 视向所张壁上又疑有顽石化出塞断道路某见画物不甚寡如此图未尝到眼是知工之精而有如是者邪! 【小题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 1)雪冰肌颜,服身衣裳皆负星月文章。( 3分) ( 2)遂染笔录其名数,将所以备异日写画之不谬也。( 4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C 【小题 3】 D 【小题 4】视向所张壁上 /又疑有顽石化出 /塞断道

33、路 /某见画物不甚寡 /如此图 /未尝到眼 /是知工之精而有如是者邪!(错一处扣 1分。) 【小题 5】( 1)里面人物的肌肤容貌洁白得像冰雪,穿在身上的衣服都绣着星月等花纹。 ( 2)于是用笔蘸了墨把画上事物的名目、数字都记录下来,将用来防备以后画画不致出现错误。 【小题 1】 试题分析:意况:神情状态。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点评:运用代入法时除了考虑上下文,还要考虑语法问题,哪一点不符也不正确。另外也可以调取自己积累的知识量来判断答案:。因此文言文词语的积累也很重要。 【小题 2】 试题分析:选 C, A项,前者代词,解释为 “它的 ”;后者 “或许 ”意思。 B项,前者

34、表顺承连词;后者转折连词。 C项,形容词、副词词尾, “ 的样子 ”。 D项,前者解释为 “暂且 ”,后者解释为 “况且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点评:做这种题型的前提是知道考查的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去判断。所以这个题和文言文词语的积累也密切相关。然后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是考查意义还是意义和用法。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文没有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 “合而视之 ”的总写部分,主要是描写和议论相结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点评:此类题实际上是对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分析,它的一般解法就是比对排除法:将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归纳出

35、原文的文意,然后和选项进行比对,从而辨别出正误。只是各选项对错误处的设置比较细腻,所以做题时要细致。 【小题 4】 试题分析:首先根据大致意思,做出粗略判断,和句子主 +谓 +宾的结构,做出粗略判断,然后再静下心来,慢慢琢磨,最终确定答案:。根据分值 3分,大致可以判断为中间需要断开 6次。参考译文:看着刚才挂画的那面墙壁,又怀疑是一块坚硬的石头变化而来,堵住了通往仙界的道路。我看见的绘画作品不是很少,像这 幅画,从来未曾看到过,这难道是要让我知道画家的精妙技艺能够达到像这样的地步的? 考点:断句。 点评: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36、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 【小题 5】 试题分析:注意得分点:( 1) “服 ”,动词,解释为 “穿 ”。 “文章 ”,解释为 “花纹 ”。( 2) “染笔 ”,解释为 “用笔蘸了墨 ”。所以,解释为 “用来 ”。谬,解释为“错误 ”。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点评:文言句子的翻译一定要把握句子中的关键词。这样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好,因为它关乎整个句子的翻译和翻译的得分。而要把握住这一点,高一的时候,

37、就要做好这方面的功课。比如本题中的 “所以 ”就要明白它有两种用法: 的原因;用来 的(途径、工具等)。遇到句子中出现了这个词,就可以对号入座了。 译文 来自宁波四明山的道士叶沈,从布口袋里取出一幅古画。画面上画的是桃源图。图上有条山沟,沟名武陵之源。查考仙记,武 陵源分属天下三十六灵洞的一支。那里的水流动湍急,气势与长江黄河相同。有水流深而呈墨绿的,有水流浅而呈雪白的,白色的是水冲在石上激起的浪花,清的像落到深处的镜子,可以照见面貌。山沟的南北有山。山像屏风的形状,绵延展开,山峰直立,但是形势并不险恶,青绿的色彩很浓重但不觉得浮动。山沟两岸有成千上万棵树,排列着像人在作揖行礼,红颜色鲜艳得像

38、云霞,向上耸起,看上去似乎会动,灿烂得像人开颜欢笑。山的倒影平铺水底,草地铺开像一大片毯子。有胸部长有青色羽毛的鸾鸟,有顶部呈现红色的鹤,有羽毛像玉一样的鸡,有色彩像金子一样的狗 ,它们的毛参差不齐地竖立着,十八九只这样的动物悠闲地站在草地上。从岸往北,有一个曲折幽深的山洞,略微露出些屋舍,栏杆曲曲折析,高高的石级五颜六色,里面人物的肌肤容貌洁白得像冰雪,穿在身上的衣服都绣着星月等花纹。从岸往南,有五个人,衣服容貌像彩虹白玉。左右有的书僮玉女,全都是两边挽着发髻站立,共有十二人。看他们的神情态度,都自由自在灵妙生动,像是十几片云,自然而然地来,不知不觉地去。那平坦的地方画着一座坛,台阶是重重叠

39、叠的玉和冰。坛面上突起的地方是一副炉灶,灶口燃着火,上面有云烟之气,有着完整的五种色彩。画面 中间的山沟里一条小船浮着,船上有一个鬓发眉毛雪白的人,身上穿着秦朝的服装,手里摇着一支短桨,神情深沉凝重。 总起来看这幅画:大致是山的形状显得高,水的姿态突出深,人物的样子魁梧清奇,鹤这些动物的神态显得悠闲自得,烟雾云气草树,像是带着香馥之气。能够仔细地详加玩赏,自己觉得骨头像玉相触击一样的清脆,仿佛进入镜子中一般,不像生活在人世间,心旷神怡间有一种高尚的出世的心情从内心迸发出来。我和道士坐谈了一会儿,道士便卷好画收藏进去。我像是身体从仙界退落回尘世中,看着刚才挂画的那面墙壁,又怀疑是一块坚硬的石头变

40、化而来 ,堵住了通往仙界的道路。我看见的绘画作品不是很少,像这幅画,从来未曾看到过,这难道是要让我知道画家的精妙技艺能够达到像这样的地步的?叶先生暂且好好保重。看来我是没法再请求观赏了,于是用笔蘸了墨把画上事物的名目、数字都记录下来,将用来防备以后画画出现错误。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7分) 淇上送赵仙舟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小题 1】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 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3分 ) 【小题 2】本诗最后一 句在唐文粹中是 “望君空伫立 ”,你认为是 “犹 ”字好,还是 “空

41、 ” 字好 为什么 (4分 ) 答案: 【小题 1】 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作者感伤之情; 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 “伤离 ”、 “愁 ”的情感; 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答对 1点给 2分,答对 2点给 3分。) 【小题 2】(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明确认可的用字,给 1分;用自己的语言对句子进行解读,给 1分;准确表达出用字的效果作用,给 2分。如仅答出认可的字 ,没有具体则不得分。)参考答案:一: “犹 ”字好。( 1分)孤舟远逝,作者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 1分) “

42、犹 ”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作者主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了不舍的深情。( 2分) 参考答案:二: “空 ”字好。( 1分) “空 ”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作者空对无际的天水。( 1分) “空 ”字侧重表现出作者失神落魄的神情,更强烈传达出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运用动作描写的手法,当诗人回过神来时,友人已走得远远的,那个熟悉的身影,与世独 立地伫立着,诗人内心又是一阵难派遣的惆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即景抒情,寓情于景。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作者运用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渲染

43、了感伤的意境,传达了作者感伤之情。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直接点明作者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点评:诗歌本身比较简单,易于理解。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 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至于文字的多少,可以酌情根据分值决定。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同意其中的任何一种观点。无论是哪种观点,都应该把这个字放在原诗当中去赏析。对于这两个副词的赏析,可以借鉴蜀相中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

44、黄鹂空好音 ”中的 “自 ”“空 ”。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点评:这是一道典型的炼字题,这种题的答题步骤一般包括如下几步:首先解释本字的字面意思,如果有修辞手法,要点明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诗意,语言尽可能优美;最后点明作者的感情。 语言表达 语言交际时应该认真 倾听,机智应对。下面是大学生求职时考官的话,请说出他的 言外之意,并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应对。( 5分) 你成绩优秀,直率单纯,将会很有前途,可我们的工作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言外之意: 应对: 答案:参考答案:言外之意:你不适合本单位的工作,我们不能聘用你。 应对示例一(希望留下):单纯也是一种美德,如果我有幸加盟贵公

45、司,我将会很快成为社会经验丰富的人。我希望自己有这样一段经历。 应对示例二(巧化尴尬):感谢你对我的肯定和善意的提醒,我坚信直率单纯是一种美德。将来与你们打交道的形形色色的人中或许就会有我 。(其中 “言外之意 ”1 分, “应对 ”4 分) 试题分析:言外之意即为弦外音,话中包含某种意思但是不明说出来,需要倾听者自己体会。 “直率单纯 ”意思是你太过于单刀直入不适合与人周旋。应对时,既要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同时还要表明自己的发展方向。 考点:语言表达得体。 点评: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

46、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4分) 人生就像一条河流,快乐和悲伤是河流的两岸; 人生犹如一幅画卷,冷色和暖色的交织才成就画的璀璨夺目 ; , ; , 。痛苦并快乐着的人生, 才是真正的人生,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人生。 答案:人生如同一支乐曲,高音与低音交错弹奏才涤荡出震撼人心的音符 人生好像一片森林,高树和灌木交杂才构成森林的幽深。(句式一致 1分,运用比喻 1分,内容贴切 2分) 试

47、题分析:首先分析例句特点,从修辞上来说,运用比喻的修辞;从句式上来说,例句是一个复句,前一个分句是比喻句,后一个分句阐释本体和喻体的联系。为了语义连贯,所写的句子话题也应该是人生。 考点:句式仿写。 点评:本题为以形象思维为考察点的仿写题,一般要求就具体事物揭示生活哲理,或揭示形象语句的精神实质,这需 要研究事物的特征,使物与理相得益彰。若是续后句或补上句,还要考虑上下文语意的照应和文路的一致。 阅读下面寓言,指出其寓意。(概括不超过 20个字, 3分) 一只公鸡在田野里为自己和母鸡们寻找食物。他发现了一块宝玉,便对宝玉说:“若不是我,而是你的主人找到了你,他会非常珍惜地把你捡起来;但我发现了

48、你却毫无用处。我与其得到世界上一切宝玉,倒不如得到一颗麦子好。 ”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 答案:自己需要的才是最珍贵的。 试题分析:这则寓言中公鸡的话揭示了寓意, “你的主人找到了你,他会非常珍惜地把你捡起来;但我发现了你却毫无 用处。我与其得到世界上一切宝玉,倒不如得到一颗麦子好。 ”这就说明,宝玉不一定对每个人都有价值,只有真正需要它的人才会看到它的价值。 考点:语言表达。 点评:这类题,往往是先给我们讲述一个故事,最后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个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即寓意。而寓意往往对我们的生活或指导、或鞭笞。解答这类题,重在一个 “悟 ”字上,具体来说:首先,应认真读明白故事;其次,从故事中找准切入点,即领悟;最后,用一句简明流畅的语言归纳寓意。 名著导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5分) 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 者乐,仁者寿。 ” 【小题 1】说明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的基本含义。( 2分) 【小题 2】结合现代生活,举例说明怎样才能既做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