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辽宁省本溪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

上传人:eveningprove235 文档编号:33496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辽宁省本溪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1年辽宁省本溪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1年辽宁省本溪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1年辽宁省本溪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1年辽宁省本溪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年辽宁省本溪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避讳是一种古老的礼法制度,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避帝王名讳为 “公讳 ”,避父母名讳为 “家讳 ”,避圣人名讳为 “圣讳 ”。下列属于 “公讳 ”的是 A “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 B “少陵而尔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 ” C “秦号楚为荆者,以庄襄王名子楚 ” D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 ” 答案: C 清代陶煦的租核 推原记载: “金宝庐舍 , 转瞬灰烬 , 惟有田者 , 指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 , 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 , 赢十百金 , 即莫不志在良田。 ” 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有利

2、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有利于巩固统治 D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答案: B 美国历史学者彭慕兰在分析英国工业化起源时指出: “伦敦附近有大片露出地表的煤层 如果不是这些地球物理的偶然条件,我们更难想象(英国)早期如何突破有机经济的限制。 ”彭慕兰在此没有强调的是 A浅层煤矿是英国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条件 B工业革命在英国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偶然 C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煤炭的使用 D煤矿的开采对英国工业革命有突破作用 答案: C 下图是美国某时期流行的漫画,一位绅士正向一位农民进行解释:艰难时期就如同那群鸟儿,要驱赶它们只需要竖立一个稻草人吓一吓就可以了。请问与此绅士观点

3、一致的政策是 A固守自由放任 B实行政府干预 C走法西斯道路 D发展混合经济 答案: A 列宁说: “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 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以下哪一项不是列宁判断后的正确实践 A实行粮食税制度,农民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B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C将部分国有企业租借给本国资本家经营 D借助商品和市场的自由调节 答案: C 以下为申报的部分大事记,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年份 记事 1918 安装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 1932 连续发表题为剿 “匪 ”和造 “匪 ”的社论,公

4、开反对国民党的 “围剿 ” 1937 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 近代科技为报业发展提供条件 申报公开支持中共开辟红色根据地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摧残了中国新闻事业 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有一定史料价值 A B C D 答案: D 1981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 “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其中 “深刻的社会变革 ”是指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

5、 B 以下为东方风来满眼春报道的部分,其中 “春 ”比喻的是 A设置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B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C确立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战略部署 D否定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B 2010年 1月第 40届世界经济达沃斯论坛将主题确定为 “重新思考价值观、重新设计合作体制、重新建设相关国际机构 ”。三个 “重新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世界 A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经济政治多极化的进一步发展 D动荡局势的加剧 答案: C 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得到一头小鹿,交给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大夫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 “中感母恩,虽

6、废君命,徙之可也 ”,对大夫减轻了处罚。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A君权神授 B德主刑辅 C天人感应 D三纲五常 答案: B 梁启超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视为 “播送民主思想的工具 ”,主要是因为该著作 A提出 “气者,理之依也 ”的观点 B反对重农抑商,主张 “工商皆本 ” C提倡 “天下之法 ”,反对 “人治 ” D提出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 答案: C 某历史网站上有一段文摘: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 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文中缺漏的两处和动摇“树墩 ”的史实分别是 A洋务运动,

7、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共的成立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 答案: A 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主题是 “等待 ”,两个流浪汉等待一个老也等不来的人;剧中场景极为简单,暮霭的黄昏,阴沉沉、灰茫茫,荒野之中只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只有一棵秃树。该剧中 “等待 ”的寓意和场景的象征意义分别是指 A没有意义的生活和世界的空虚 B社会矛盾的激化与人民的绝望 C社会的精神危机和生活的贫困 D个人主义膨胀和价值体系崩溃 答案: A 在中国历史的某一时期, 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 14%的人搞农业, 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 14%的人从

8、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 出版的书籍译自俄文的占了 38%到 45%,英文占了 25%到 37%,其他语种只占 3%到7%。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一五计划时期 答案: D “朝奉 ”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 “老板 ”,代之以 “朝奉 ”的称谓,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 “徽州朝奉 ”。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了 A徽商文化上的谦虚 B走官商结合之路 C封建王朝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D徽商虚伪的反映 答案: C 明中期,供应雇工饮食的旧规是,夏、秋一日两荤两日素;春、冬一日荤三日素。清初,雇工 “非酒食不能劝,比百

9、年以前,大不同矣。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B “海禁 ”与闭关锁国的推动 C租佃关系开始兴起 D社会动荡,人口减少 答案: D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 “天 ”是指 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 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C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答案: C 据史记记载:始皇曾外 出巡游,见到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听说后大怒,遂将当时在场的人全部杀掉。材料不能反映 A君主专制的残酷性 B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C秦政严苛 D相权已

10、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 答案: D 资料甲: “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处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 资料乙:“为了摧毁门阀 ,拔擢人才 ,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 资料丙: “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 资料丁: “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上述四段资料,是中国历代选拔官僚的方法,请依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丙甲乙丁 D乙丁丙甲 答案: C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

11、乎全是读书人 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官僚政治体系的确立 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 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 文官做相便于限制其权力 A B C D 答案: C “史实 ”、 “史论 ”、 “史识 ”是构成史学的 “三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 “史识 ”的是 A “三省 ”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

12、机,并提高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答案: D 法国历史学家基佐在 1640年英国革命史一书中叙述查理一世被审判时的情景: “第三次开庭在 1月 23日,情形还是同过去一样,人民向国王表示同情,且变得日益热烈起来。盛怒的军官们及士兵们虽然大声叫喊 执行法律,杀头! 也是无济于事。 上帝拯救国王 的群众呼声在四面八方起伏回荡。 ”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国王专制统治的民意基础强大 B内战后议会取得了绝对的权威 C建立共和政体的群众基础良好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具有复杂性 答 案: D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建立了邦联制度,华盛顿曾戏称当时美国是 “用沙子

13、扭成的绳子 ”。华盛顿此语主要是针对什么而言 A各邦联之间不团结,经常内讧 B独立后的美国形成了南北两种经济类型 C中央权力极小,对各州缺少控制力 D美国享有高度的民主制度 答案: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乡村小学教师把从军歌教给一代又一代的农家子弟: “共和国号召我们,我们要懂得胜利或懂得牺牲,一个法国人应当为共和国而生存,一个法国人应当为共和国而献身。 ”这表明 A法国大革命的彻底性 B法兰西民族主义萌发 C法国人民建立共和的愿望强烈 D共和政体在法国日益深入人心 答案: D 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章太炎说: “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在彼不在此也。若就

14、政治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 ”这表明他 A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B主张开明君主专制 C认识到了三民主义的一些不足 D不主张革命 答案: C 1911年的大水灾几乎包括了沿江沿海所有的主要省份。 临时大总统刚上任,即表现出对灾民疾苦的极大同情和关切,表示: “本总统忝为公仆,实用疚心。 ”面对各地要求救灾款项的急电,他命财政部拨款,并同意向四国银行团借款赈灾。然而,南京临时政府面临各方面压力,没有条件切实解决救灾问题。此处所说的压力,主要是指 A时间短促,财政困窘 B战争未息,交通阻塞 C满清未灭,无心赈灾 D政权移交,无人理事 答案: A 某班学生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过

15、程中 ,从档案搜寻到一份对它们的研究课题很有价值的资料 ,这是一张 1926年广 州出版的商报。上载: “不扰民间一草一木,老妪妇孺喜而挤观 谓民国以来,仅此次所见,乃是真正革命军,真正为国保民之革命军 ”。他们的研究课题最有可能的是 A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B北伐军胜利进军 C人民军队的创建 D红军的战略转移 答案: B 它彻底扫清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制度障碍 它之前的 200年,中国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落伍者。现代化之于中国,有梦却无路,是它的出现,让中国人的梦想逐渐有了清晰的 “时间表 ”:用 100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它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中国成立 D改革开放 答案: C

16、哈佛大学的专家史迪文大胆猜测,我们或许正生活在 “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 ”。但过去的 20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 “突发新闻 ”、 “9.11”、 “巴以冲突 ”等等,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对此段材料最全面的理解是 A “最和平 ”是指 “冷战 ”的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B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是和平的主要因素 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D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答案: D 综合题 ( 2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费兰克用贸易平衡和货币流动来说明他的 14001800 年以中国为中心的单一世

17、界体系理论:美洲和日本靠出口白银来弥补它们的贸易逆差,非洲则靠出口黄金和奴隶弥补逆差。 欧洲只能靠 “经营 ”其他三个贸易逆差、地区的出口来过日子 欧洲成为拿球贸易网络中的中介。 “为了平衡中国似乎永久保持着的顺差,世界白银流向中国 ”。 图文均摘编自费兰克白银资本 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材料二 太平洋丝绸之路真正的东端 在中国福建沿海的一个港口,叫做月港,这是一个自由贸易港,由于 沿海贸易的兴盛,它发展得非常的繁荣,被誉为小苏杭 它的商品是通过国内的商人运送到月港,然后通过月港的外贸商人运到马尼拉去 所以马尼拉和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这个航线的货源就是来自中国。因为运送出去的中国商品第一位的是

18、生丝,以及丝织品,另外还有比方说棉布、瓷器,其他一些中国的商品,但是以生丝和丝织品为主,所以这条航线就叫做太平洋丝绸之路。 摘自 “全球化 ”贸易与白银资本 材料三 ( 1907年,官员姚锡光)指出: “古称有海防而无海战,今环球既达,不能长驱远海,即无能控扼近洋。盖海权者,我所固有之物也,彼 虽束我,焉能禁我之治海军 夫天下安有不能外战而能内守者哉? 海军与陆军相对表里,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将陆军亦运调不灵。 海军研究所为中下军官讨论学术之地,期扩新知,不封固步。 兹拟就军港所在,设为初级、高级专门诸学堂,演习、研究学营诸厂舍,而择其尤者,以留学监造于外国学堂、工场,

19、期以 10年,则具海军知识之将士可增至千员以上,而足用之。 ” 姚锡光生平及其成就初探 材料四 从海权的意义来看,海权乃为控制海洋及利用海洋,以达成国家目标之能力,而拓展海权之主要工具为海军武力及 商渔船队,武力用以制海以保障海上商渔船队与交通线(海上航路)之安全,而商渔船队可开发海外商业及经济利益,厚植国力,平时商业船队可赚取大量经济利益,战时可支援海军舰队作战。 马汉海权论之中心思想 (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是什么事件使欧洲开始 “成为全球贸易网络中的中介 ”?( 1分) 19世纪上半期西方列强采用了哪些经济手段来扭转 “世界白银流向中国 ”的现象 ( 6分) ( 2)据材料二,归

20、纳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影响。( 6分) ( 3)据材料三,归纳姚锡光在海军建设方面的主要主张。( 3分)结全所学知识,指出姚锡 光提出这些主张的背景。( 2分) ( 4)据材料、图 9和所学知识指出,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英国 “控制海洋 ”产生了哪些结果?( 3分) 答案:( 1)事件:新航路的开辟。( 1分)手段:对华进行商品输出;对华输入鸦片;勒索清朝大量赔款;与清朝协商关税;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在中国通商口岸非法开设工厂。(任答三点, 6分) ( 2)影响:有利于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推动了国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或: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外物

21、质文明的交流)。(任答三点, 6分) ( 3)主张:重视海权 ,建立海军;设立海军研究所,提高作战能力;设立海军学堂,培养海军人才。( 3分)背景:甲午海战的失败;清末 “新政 ”的推行;欧洲列强海军军备竞赛的开展(或欧洲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任答两点,2分) ( 4)结果:使各地区原有的文明遭到破坏;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工业文明(资本主义文明),有利于落后地区的发展;客观上加强了世界范围内各种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3分) (19分 )消费文化决定于经济发展,也影响经济的发展方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 年 代 历史时代 消费实态和消费观念 5世纪至 15世

22、纪 中世纪 消费实态:轻世俗消费,追求来世。 消费观念:非理性节俭为主流。 16世纪至 19世纪上半叶 现代前期 消费实态:肯定消费地位,注重生活质量,进行有节制的消费。 消费观念:理性节俭为主流。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 现代时期 消费实态:大众消费主义兴起,追求物质享受,注重休闲娱乐,奢侈品进入普通家庭。 消费观念:非理性奢侈为主流。 据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 50年代末 60年代初,在居民生活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 “食 ”消费,20世纪末, “食 ”消费开始让位于 “衣住行 ”,并且 “衣食住行 ”的档次和质量也在提高。 2002 -11-08中华网新闻中

23、心 材料三 高盛集团的报告显示,去年中国消费奢侈品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且,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平均比欧洲奢侈品消费者年轻 15岁,比美国的年轻 25岁。经历了多年的消费压抑后,近十几年来,中国人的消费热情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但从一开始,我们的消费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就夹杂异化的 “基因 ”即炫耀性消费 通过购买一些商品以显示自己的财富,从别人的赞扬和嫉妒中,得到虚荣的满足。在发达 国家,人们用于奢侈品消费的一般占个人收入的 4%左右。而在中国,一些人敢把 40%的收入花在购买奢侈品上。很多人的自身财富甚至不足以支撑奢侈品的消费。 2011 年 04月 08日 22:50 经

24、济观察报 ( 1)据材料一,从 “中世纪 ”到 “现代前期 ”,西方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4分) (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 “现代时期 ”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形成的原因。( 6分) ( 3)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3分)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有什么变化?( 2分) ( 4)综合 上述材料,你得出什么认识?( 2分) 答案:( 1)变化:由非理性节俭转变为理性节俭( 2分) 原因: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进行资本积累。 (2 分 ) 思想上,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在冲击禁欲主义的同时,宣传了理性主义(启蒙运动)思想。

25、( 2分) ( 2)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消费品日益丰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大众传媒进一步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资产阶级追求自由、享受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等。( 6分,每点 2 分,答出 3点即可) ( 3)现象:中国成为奢侈品消费大国;奢侈品消费者日趋年轻 化;消费行为体现非理性(炫耀性消费)。 (3分 )变化:消费观念也由吃饱穿暖向享受型转变。( 2分) ( 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消费观念;要树立理性的消费观。( 2分) ( 15分)【历史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一种最根本的缺点,使得国君制政府永远不如共和制政府,那就是:

26、在后者中唯有英明能干的人,公共舆论才会把他们提升到首要的职位上来;反之,在国君制之下,走运的人则不过是些卑鄙的阴谋家;当他们一旦爬了上去之后,就只能向公众暴露他们的不称职。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变法 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远法三代,近采秦西,合科举于学校;自京师以讫州县,以次立大学小学,聚天下之进才,教而后用之,入小学者比诸生,入大学者比举人,大学学成比进士。 梁启超变法通议 ( 1)根据材料一,概述卢梭的基本观点。他是如何以选官为例解释这一观点的 ( 7分) ( 2)根据材料二,概述梁启超在选官方式上与卢梭的主张有何不同 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 ( 8分) 答案:( 1)观点:共和制优于君主制( 3分)解释:共和制下有才干的人才能当选政府官员;而 君主制下的政府官员不择手段地迎合君主而不对公众负责。( 4分) ( 2)不同:科举和学校合并,创办近代学校;据受教育的不同层次,授予官职( 4分)评价:以学校培养的人才出任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提高执政水平( 2分)这种自上而下的选拔方式,会出现选拔过程中不顾公众的局限性。(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