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confusegate185 文档编号:338831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 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浙江临安钱氏族谱贯穿 “念其根、睦其族、尊其祖 ”之宗旨,记载本族世系源流、支派辈份等内容,成为联结海内外钱氏宗亲的桥梁和纽带。浙江临安钱氏重视修订族谱,说明 中国古代宗法制影响深远 弘扬传统美德是社会的需要 中国古代分封制根深蒂固 传统小农经济孕育了强烈的家庭观念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中关键词 “族谱 ”、 “本族世系源流、支派辈份 ”等,提示了这是宗法制的体现,与分封制无关,故 不选; 三项分别点明了宗法制的影响、内容和经济根源,与题干吻合,故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

2、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 “商人 ”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 “会馆 ”中 C经商有助于提高他的社会地位 D “海禁 ”政策影响了他的茶叶出口 答案: A 试题分析: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唐代诗歌,唐代商人可以到 “草市 ”中收购茶叶,因为 “草市 ”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唐代 “草市 ”(农村和城郊集市)有新的发展;唐代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C项被排除; B项 “会馆 ”、 D项 “海禁 ”都是明清时期的历史现象,故 BD也被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唐代

3、商业概况。 横渠先生行状中记载张载的生活: “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 学者有问,多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闻者莫不动心有进。 ”材料表明张载 A重视 立身处世的道德自励 B重视教育、开门纳徒 C主张穷理格物、明道德之善 D积极从政、以道德化人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题中的关键信息: “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 ”、 “多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 ”,强调的是坚持苦读、修身养性,即 A项所述; B项 “纳徒 ”、 D项 “从政 ”,都无法从题中材料体现; C项是南宋朱熹的观点, C项也被排除。 考

4、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北宋五子 ”之张载。 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 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A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B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C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汉初实行的郡国并存制度是在全国范围内,并非仅北方地区, D项错误;秦代 “驰道 ”主要北方地区,南方更多的是 “五尺道 ”、 “栈道 ”等, B项错误;若南方地区经济地位更重要,那必须是唐中期(经济重心南移开始)及以后,A项错误;在经

5、济重心南移之前,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主要是黄河中下游一带),北方地区开发程度更高,故郡、县的设置更多、更密,即选 C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南北差异的经济根源)。 汉承秦制,官秩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官阶在 100石以上者,每月有俸16斛 350斛不等。第二类是斗食、佐史之秩,斗食月俸 11斛,或岁俸不满百石,计日而食一斗二升,故称斗食;佐史月俸八斛。第三类是少吏,秩无规定。秦汉时期采取官秩分类的主要目的是( ) A拓宽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用人权 D实现选贤任能 答案: C 试题分析:对秦朝、西汉而言, “拓宽官吏选拔途径 ”、

6、 “实现选贤任能 ”,只能通过军功爵制、察举制、破格用人等方式,而题中 “官秩分类 ”与此无关, A、 D不选; “扩大统治基础 ”一般对应的是隋朝以来的科举制, B项不选;通过对官阶的升降及俸禄的增减,可使君主有效控制人事权,实现强化君权的目的,即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承秦制 ”(官秩分类)。 法国史学家谢和耐教授认为:周朝建立后, “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 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商朝时期曾定都在河南安阳 B商朝的世系没有中断,是因为商王的子孙重建了宋国 C周给商王的子孙

7、以封邑,封地就是当时的宋国 D周不但分封了同姓家庭,也分封了一些异姓世家 答案: B 试题分析:商王盘庚把商朝的都城迁到了殷(现河南安阳西北), A项正确;西周分封制分封的对象包括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而宋国即是商朝旧贵族微子启的土地,故 CD两项正确; B项 “商王的子孙重建了宋国 ”不符合史实, B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诗经 小雅 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小雅 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 “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 上述材料中出现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A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8、 B青铜器的制造 C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 D水利工程的兴修 答案: C 试题分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是指井田制下的 “公田 ”(名义上国有,实际是以周天子为首的奴隶主阶级私有)。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是指承认了 “公田 ”和 “私田 ”的等同地位,也就承认了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阶级这一新生产关系的合法性,这一新生产关系的出现是由于春秋以来生产力的进步,而这一生产力进步的显著标志即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即选 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公田 ”和 “私田 ”。 张老师讲解下幅知识结构图时最有可能得到的认识是 A形成了贵

9、族统治阶层 的内部的森严等级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C郡国并行,造成封国与中央分庭抗礼局面 D通过分割地方权力和削弱相权巩固了统治 答案: B 试题分析:可用排除法。这幅图显然反映的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A项是指宗法制的结果; C项是指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局面; D项是指北宋初的过度集权措施, ACD三项都有误,均可排除。图示表明,皇帝对中央官员和地方郡守、县令直接任名,形成了垂直管理体系,故 B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秦始皇在中 央机构中设置太尉一职,但今天留下来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经任命过哪一位人物担

10、任过此职,最可能的原因是 A太尉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皇帝认为其权力重大,不轻易任命 B秦始皇自己直接控制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 C太尉负责监督百官,秦始皇缺乏可以担任此一重任的优秀人才 D秦朝短命而亡,未来得及任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较为基础,熟悉 “三公九卿 ”即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是丞相, A项错误;负责监察百官的中央官员是御史大夫, C项错误; D项与题干现象无必然的因果联系, D项不选;从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角度看, B项符合题目要求。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公九卿制。 范文正公集 政府奏议称: “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

11、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用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出现政府奏议所称情况主要是由于 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西汉初的 “无为而治 ”引起匈奴南侵和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C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的藩镇割据局面 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 答案: D 试题分析:范文正公即范仲淹,这是他在 “庆历新政 ”前的奏议,题中所述 “官壅于下,民用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 ”是指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具体体现为 “三冗两积 ”局面,这一局面的根源则是宋初(宋太祖)过度集权(过度集中军权、行政权、财

12、权和司法权)的统治措施造成的消极影响。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题中表格中的数据看,曹魏、西晋、东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下降,这是九品中正制造成的有利于士族地主、不利于庶族地主(寒门子弟)的局面,故 A、 B 两项认识正

13、确;隋、唐、北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上升,这是实施科举制的结果, C 项认识正确;而科举制的实施使寒门子弟入仕增多,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故 D项认识不正确, D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孟子指出: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荀子认为: “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这表明儒家主张 A藏富于民 B勤俭节约 C忠孝为本 D国富民贫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题中材料可以看出,孟子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荀子反对剥削

14、太重而使国富民贫,故 A符合题意而 D不能选; B、 C两项从题中材料无从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 “仁政 ”思想。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材料一 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 。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 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 这样,

15、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材料二 贞观六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言: “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严设科禁 上许之。 ” 贞观十八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其中,杨师道 “性行纯和,自无愈违 ,岑文本 “性质敦厚 戴宵性贞正,死时 “宣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 ”。 (高宗永徽三年)政府颁布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

16、流。无禄者,各减一等。 摘编自王春瑜中国反贪史 材料三 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 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四 朱元璋坚持 “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的观点,立下了 “杀尽贪官 ”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 “剥皮实草 ”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 “枭首示众

17、,仍剥皮实草 ”。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材料五 在汉代,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 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 摘编自管华我国古代政治制

18、度的宪法学透视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及其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 12分) (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反腐败的举措。( 6分) (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 4分) ( 4)据材料五,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4分) 答案: ( 1)制度: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事务;在地方各郡设监御史,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 4分)特点:监察系统垂直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直接向皇帝负责。( 2分)背景:秦朝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19、;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后,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 4 分)目的:澄清吏治,削弱地方势力,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2分) ( 2)举措:高薪养廉;褒奖清廉官员(或树清廉典型);严刑峻法。( 6分) ( 3)宋初特点:运用经济手段减员增俸来促进官员廉洁自律。( 2分)明初特点:反腐败极端化、非理性。( 2分) ( 4)变化趋势:由监察政府、皇帝至只监察政府;监察权独立行使。( 2分)本质问题:皇权不断强化。( 2分) 试题分析:( 1)据材料一中的信息 “中央监察机构 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 ”、 “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 ”可

20、归纳秦朝的监察制度。其特点可直接引用材料一的最后一句。联系所学知识,可从秦朝的建立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存在,简要说明其背景。从监察制度本身的作用来简答目的。 ( 2)从材料二中的有用信息: “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 ”; “严设科禁 ”;唐太宗对杨师道、岑文本、戴宵等人的褒奖、唐律疏议的规定等,分类总结即可。基本上可从经济待遇、统治者提倡、法律规定等几个方面去总结。 ( 3)从材料三 “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 的 ”、 “高薪制 ”和材料四“重典治贪 ”、 “剥皮实草 ”、 “厂卫制度 ”等关键信息,适当概括即可得出宋初、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前者突出经济待遇,后者要强调极端、过度。 (

21、 4)从材料五所述汉代监察对象为皇帝、政府改变为唐代以来只监察政府,从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变为宰相也要受监察,即可归纳其变化趋势。要点明监察制度是皇权专制的工具,监察制度的发展变化的本质只能是专制皇权的强化。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宋代官员高薪制(课标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初严法治含和特务统治(课标外)、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监察职能的演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材料一 范蠡提出 “广天下,尊万乘之主;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者,

22、唯兵。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谷多,则兵强。王而备此二者,然后可以图之也 ”。“夏则资皮,冬则资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粜(卖出)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故粜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 ”“平粜各物,关市不乏, 治国之道也。 ” ( 1)根据材料一,概括范蠡的经济思想。( 4分) 材料二 汉高祖刘邦曾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但至惠帝、高后时,以 “天下初定为由 ”“弛商贾之律 ”。 从古至今,谈到 “重农抑商 ”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认为统治者颁布减轻徭役政策即为重视农业,商业就受到抑制;统治者颁布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就是重视农业发展。

23、笔者认为重农抑商是对立统一的。中国古代社会 从争夺资源这个静态角度讲,农和商是对立的。重农则商业得到抑制,抑商则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资源。 决定古代社会发展状况的两大条件就是人口和土地。 中国 古代 “重农抑商 ”政策再析 以西汉为例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历代封建政府重视农业。( 4 分) 材料三 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 “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 ”、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是其写照。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

24、接托。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 ( 3)根据材料三,分析徽商成功的原因。( 4分) 材料四 从整体上来 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 “重农抑商 ”么 ( 4)如果你是材料四关于古代商业的观点的提出者,请说明你的依据。( 4 分) ( 5)长期以来,对于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以 “重农抑商 ”概而论之,都认为 “重农抑商 ”是古代经济的一贯政策。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 “重农抑商 ”政策( 10分) 答案: ( 1)经济思想:强调农业生产;适应市场需求;农商兼营,

25、农商俱利;国家调控物价( 4分) ( 2)原因:历代封建政 府推行重农政策是由其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力水平低)和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决定的。( 2分)人口和土地是社会发展的两大条件,所以农业生产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2分) ( 3)成功的原因:重视文化;坚守诚信的商业道德;吃苦耐劳;注意和封建政府的关系( 4分) ( 4)依据:汉代在经济恢复后也重视商业的发展;唐代的商业非常繁荣,出现了夜市;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封建王朝都存在私人工商业,而且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 营工商业成为主导

26、。( 4分,答出 4点即可) ( 5)政策实施背景:农业的基础地位,中国古代经济以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 2分)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政权(农民是国家税负主要承担者,要使农民安定)。( 2分) 政策内容: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不误农时;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对商人进行诸多方面限制,并课以重税;贬低商人的地位,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2分,答出一点即可) 政策影响: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从根本上说,重视农业的思想出发点是 正确的。( 2分)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

27、起来,则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分) 试题分析:( 1)认真解读材料一的关键信息: “人之要在于谷 ”强调农业生产;“夏则资(准备、充实)皮,冬则资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是指适应将来一段时间的市场需求变化,提前做准备;政府不能让 “农伤 ”、也不使 “末病 ”,强调 “农末(商)俱利 ”)。 ( 2)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时代条件下,在小农经济这样较低的生产力基础上,既要最大限度维护封建地主这一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又要有效协调人口迅速增长与土地资源有限的矛盾,重农抑商是一个较长时期内较为有效的措施。 ( 3)注意材料三中的关键信息 “左儒右贾 ”、

28、 “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 ”、“勤奋和吃苦耐劳 ”、 “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 ”,进一步简化概括,即可得出徽商成功的原因。注意要有所变化,不能照抄原文。 ( 4)抓住材料四的观点 “(古代)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 ”,其依据可从汉、唐、宋的商业繁荣和明清 时期民营工商业逐渐超过官营工商业以及明中后期出现的新经济因素 资本主义萌芽等知识中选取,言之有理即可。 ( 5)这里的综合 “评析 ”,可包三个环节:背景、内容、影响。其背景可突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其内容可围绕农商关系、农商政策等角度选取相关知识来回答;其影响可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清主次的方法,分别说明 “重农抑商 ”对中国封建社会前半段及封建社会后期的不同影响。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的经济思想(课标外);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 农抑商 ”政策的演变及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商业政策的演变、商业发展概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