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33941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4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4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4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4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它是秦朝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辖,以及中央对边疆地区特别是对西藏、台湾的管辖。 ”“它 ”是指 A西汉郡国制 B北宋的通判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它是秦朝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 ” 说明它是继郡县制之后出现的重要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辖,以及中央对边疆地区特别是对西藏、台湾的管辖 ”说明该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所以综合判段 “它 ”是元代行省制,故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度 “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 ”从内容上判断,激发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历史事件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 C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D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但悲港岛易英徽 ”是指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香港, “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 ”是指中国国力增强,收回了香港主权,故答案: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香港回归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 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

3、二中全会上指出, “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 ”, “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一点 ”。下列外交政策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的是 A “一边倒 ”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 “另起炉灶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 ”说明中苏关系密切友好,联系建国初期外交原则可知它是“一边倒 ”政策的结果,即中国与社会主义苏联亲近友好,所以答案:选 A, B C D三项外交原则与上述内涵不符。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

4、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 “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 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 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 “第一次 ”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平等性 广泛性 继承性 深刻性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描述的是1949年新政协会议召开时各族人民、各种群体、团体代表齐聚北京共商建国大事的场景,就参与政协的对象而言体现了政协成员的平等性和广泛性,就民主政治发展进程而言,这是中国人

5、民第一次真正实现民主参政的盛会,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所以 说法正确, 项含义材料并未体现,故答案: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读刘大年 1960年著的中国史稿第四册 (近代 )统计数据,该书 共计 政治、 军事 经济 思想 文化 边疆少数民族 页数 240 165 35 24 16 比例( %) 100 68.7 14.6 10 6.7 A记载了中国社会各领域走向近代化的相关史实 B集中体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历程 C反映了各少数民族全面走向民族区域自治的历程 D内容会涉及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

6、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表格数据中能够看出 20世纪 60年代政治、军事内容成为国家社会生活的中心,经济、思想文化等内容略显次要,这反映出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各领域进展步调并不协调一致,所以 A项表述较为全面客观, B C D三项内容与 A项相比略显片面不足,且材料数据也无直接体现,故答案:选 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就在 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

7、本保证是 A “一国两制 ”的提出 B “九二共识 ”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就在 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 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是指收回了澳门主权,即 1999年 12月 20日澳门成功回归祖国怀抱,促使澳门回归祖国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所以答案: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澳门回归 20世纪 50年代初,中国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

8、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 20世纪 50年代初,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成员时首次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根本目的在于打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封锁,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政权,在外交上采取拒不承认和封锁的战略企图扼杀新中国,所以答案:选 A, B D两项此时尚未发生, C项符合 “一边倒 ”外交原则。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 “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9、”这里, “必须走出去 ”的战略意义在 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内瓦会议召开于 1954年,中国参与其中并发挥了积极影响和作用,其目的在于突破美国的外交封锁,力图在国际事务中占有一席之地,发挥应有作用,所以答案:选 D,A B C三项发生时间均与日内瓦会议召开的时间特征不符。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孔子说 “君子和而不同 ”,含义是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

10、互相冲突;和 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新中国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 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的提出 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文字 “君子和而不同 ”在外交政策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和平地与所有国家交往、相处,不以武力侵略和财富掠夺为目标,所以结合所学史实能够发现 四项符合上述特征,故答案: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时期的外交 新时期外交活动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 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

11、的一个卒子 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 ” 为了摆脱 “卒子 ”的地位,西欧所作出的努力包括 接受马歇尔计划 加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成立欧洲共同体 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欧洲国家在二战后为了摆脱 “卒子 ”地位即摆脱美国的控制积极谋求国家的联合,希图走上政治经济一体化道路,在此进程中 两项具有重要作用, 是为了加速医治战争的创伤,恢复欧洲经济, 是为了与美国联盟共同对苏联实行冷战,所以 两项符合题意,答案: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欧洲的联合 1970年,联邦

12、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 这些外交活动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有利于缓和和欧洲紧张局势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时间特征“1970年 ”可知此时正值冷战期间,美苏两国正处于紧张对峙中,联邦德国与波兰分属两大阵营,两国签约实现关系正常化有助于缓和紧张的 “冷战 ”对峙局势,所以答案:选 D, A B C 三项材料不能直接体现。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19

13、80年,湖南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包含 “嫦娥奔月 ”内容的帛画,由此可以看出 丝织品是当时百姓的主要衣料 汉代丝织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 汉代的绘画水平已经相当高超 中国人二千多年前的飞天梦想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马王堆出土 “嫦娥奔月 ”的帛画能够说明中国人飞天梦想历史悠久,帛画本身也是汉代高超纺织技术和绘画艺术的生动体现,所以 三项符合上述史料特征, 说法错误,丝织品属贵重物品,应是汉代贵族而非普通百姓的主要衣料,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 “某地区

14、 ”应该是 ( )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工人 商人、工场主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表格数据工场工人人数占到职业人口总数的 30%可知,此地已经出现了以雇佣工人为特征的手工工场,并且此种现象在当地较为普遍,所以该表格实际反映的是明代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现状,结合所学不难判断这种现象出现在江南地区,所以答案:选 D, A B C 三项与上述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域特征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

15、策 资本主义萌芽 司马光奏议载: “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 “重农抑商 ”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 “农本商末 ”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说明司马光认为农业和工商业均能为国家税赋作出贡献,三者并存客观合理,这是对传统 “重农抑商 ”思想观 念的否定,因为商业流通具有重要性,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

16、与材料含义不符合。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1870年以后 )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兴起于重工业 B欧美国家同时发生 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D电力的广泛使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 ”说明工业生产与科学研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第一次工

17、业革命中科技发明更多地由杰出的技工首创,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更多的是由科学家来完成,由此体现出科学和技术更加紧密地结合,所以答案:选 C。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494 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下图所示的分界线。这意味着 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 认 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 D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航路开辟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为争夺殖民地而请罗马教皇裁定势力范围,最终由罗马教皇划定了殖民地范围的分界线即

18、“教皇子午线 ”,这是对双方航海成就与殖民侵略成果的宗教认定,所以答案:选 A, B项两国对殖民地的正当已经超出了大西洋范围, C D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下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表格数据中能明显看出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显著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此时英国已经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在科技发明的推

19、动下得以快速提升,这一显著变化首先在英国的棉纺织部门中出现,所以答案:选 C, A D两项是推动生产发展的重要原因, B项与材料中时间特征不符。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下图是抗日战争某一战场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A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 B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 C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 D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地图信息中能够看出有 “云南、缅甸 ”字样,联想抗战史实不难得出此战役应是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其作战目的在于保护滇缅公路的畅通,保障国际援华战略物资的供应,所以答案:

20、选 B, A C D三项与 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从 1872年到 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 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 “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 ”出现的重要原因是日俄战争在中国爆发后,

21、清政府的腐败及革新能力的丧失使留日学生对清政府失去信心,所以答案:选 B, A C两项是学生倾向革命的重要原因, D项中与题意无直接影响。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背景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 “大一统 ”,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 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周代分封制实施后形成了自天子而下层层分封

22、,下级诸侯对上负责的政治统治模式,尽管周天子不难直接干预地方各诸侯的内部事务,但也形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的松散统一的政体模式,对周天子统率四方的心理认同有助于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统一模式的形成,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与分封制特征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 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

23、料中 “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 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说明唐高宗继续沿用分割宰相权力的办法来达到进一步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目的,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与唐高宗的政治意图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隋唐均规定: “工商不得入仕。 ” 宋太宗在淳化三年 (992年 )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 “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宋会要辑稿 选举 ),甚至还出现 “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 ”现象。由材料可知 A宋代科举取士完全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 B宋代统治者奉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C科举考试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D宋代科举取士条

24、件相对放宽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隋唐时期 “工商不得入 仕 ”强调了职业身份对政治参与的限制,而宋太宗时要求地方政府举荐出色的工商业者,以及僧道之人亦可还俗参加科举考试,均说明宋代科举取仕的职业身份限制相对放宽,所以 D项表述最符合题意, A项说法过于绝对, B C两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但与题意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 “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 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

25、大臣审阅呈交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 定 ”说明明朝皇帝在君主专制下并不能为所欲为,皇权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内阁牵制,所以答案:选 D, A项表述与题意相反, B C两项说法不符合明代内阁与皇权关系的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创立内阁 罗马帝国皇帝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许多法学家纷纷前来献策。

26、下列主张不可能被采纳的是 A倡导自由民平等,法律公正 B增加处理经济纠纷的条款 C废除原法中基于身份等级的不平等条款 D政府保护一切自由民的财产不可侵犯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罗马法以保护私有财产为核心,倡导法律面前公正平等的理念,但其实质仍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奴隶主阶级统治下的罗马帝国,奴隶阶级的利益不受法律保护,罗马法也不可能废除身份等级的不平等条款,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可以在罗马法中得以体现。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实质 联邦党人论稿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 “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 ”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

27、次被欧洲列强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维护各州的 权力 B争取民族独立 C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D建立民主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如果美国继续维持 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 ”说明美国独立战争后所建立的邦联体制不能很好地维系美国政权的稳定,美国应该实现由联邦制向邦联制政府的转变,强化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联邦制的建立 某中学一历史研究小组对德意志帝国的 “君主立宪制 ”进行研究,有同学提出: “为什么 说德意

28、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对这一问题,有四位同学产生了争议,你认为最正确的回答是 A甲同学:皇帝和帝国宰相掌握行政大权 B乙同学:联邦议会权力较大,帝国议会权力较小 C丙同学:行政机构权力大,立法机构权力小 D丁同学: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资产阶级代议制从民选议会成为权力核心,实行 “三权分立 ”的权力制衡模式,而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中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这是对权力制衡模式的颠覆和破坏,是代议制不完善的典型表现,故答案:选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意志

29、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苏俄革命早期领导人加米涅夫说: “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 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 ”这番言 论主要针对列宁 A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 B退出一战的要求 C四月提纲中的主张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 ”是指列宁在四月提纲中主张要实现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专政转变,所以答案:选 C,A B D三项不符合上述史实特征。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

30、革命 四月提纲 “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 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 ”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十二铜表法对罗马国家以及后世立法均产生重要的深远影响,结合所学史实可知它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但在 罗马帝国建立后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十二铜表法中许多条款得以修正和发展,所以 两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 两项说法错误

31、不符合罗马法发展的史实特征,故答案: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发展 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 “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 ”。他所指的 “新希望 ”是 A利用义和团 B颁布明定国是诏 C预备立宪 D南北和谈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清廷官员主张消除革命力量隐患的最好办法是采用 “预备立宪 ”,即以建立 “君 主立宪政体 ”消弭革命思想,由此可见当时革命思潮已经兴起,所以答案:选 C, A B两项发生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兴起之前, D项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三者均与题中时间特征不符。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32、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晚清 “新政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 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下列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近代中国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中国开始纳入国际分工体系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中时间特征“自 1514起的 325年 ”即 1839年,由此可知这场战役是指鸦片战争,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更是中国

3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标志, 项说法均是鸦片战争产生的重要影响,故答案: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英 国泰晤士报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发表社论说: “中方伤亡固极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乃前所未闻者 ( 该 )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该战役是指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十周之英勇抵抗 ”说明抗日战争中的某次重要战役持续时间长达三个多月,这符合抗战中淞沪会战的时间特

34、征,该次会战粉碎了日军 “三个月灭亡中国 ”速战速决的企图,对中国的长期持久抗战产生重要影响,所以答案:选 A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下图是位于广西贵港市的翼王亭,亭上有石达开所作的对联 “忍令上国衣冠沦诸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李宗仁为该亭题写了 “还我河山 ”的横额。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还我河山 充分表现了石达开的英雄气魄 B石达开把推翻清王朝统治作为主要奋斗目标 C抗击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是石达开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动机 D石达开的民族意识是狭隘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图片中 “还我河山 ”突出

35、说明石达开以推翻满清贵族统治恢复汉人江山为主要斗争目标,显示石达开的民族意识是狭隘的,因为满族同样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外敌,同时说明石达开的斗争目标是以反封建为主, C 项说法不够准确,也不符合题意,A B D 三项说法正确,故答案: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奥巴马历史性地当选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并于 2009年 1月 20日就任 56届总统。为此,许多非洲裔选民流下 了激动的热泪。奥巴马说: “这是除美国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他的当选表明 自 1787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以来,美国的选

36、举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美国的民权运动取得重大胜利 随着时代的进步,美国的种族歧视观念正逐步淡化 共和党候选人奥巴马的竞选主张赢得了大多数选民的支持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奥巴马当选为美国首任黑人总统说明美国的种族歧视和民权运动取得重大胜利,但奥巴马并非由美国选民直接选举产业而是由各州选举代表团选举产生,而华盛顿则是在1789年当选为美国首任总统,所以 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答案:选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美国总统制的特点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 “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

37、,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 举。 ”这一国家应是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俄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 ”强调的是民主决议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 ”是地方自治的表现,综合上述可以看出描述的与美国的政体特征相符,故答案:选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1787年宪法 2011年 7月,因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分别联名请愿, 要求首相

38、卡梅伦下台。最终结果如何,关键是 A执政党的民意支持率 B女王的态度 C议会的信任度 D在野党的态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英国君主立宪政体下首相是下议院多数党领袖,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即首相和内阁大臣集体对议会负责,若议会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内阁倒台,首相和内阁大臣会集体辞职,所以首相卡梅伦是否下台取决于议会的态度,故答案:选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综合题 (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一中图 1,它是 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当时的欧洲人认为世界就是欧洲、北

39、非、亚洲等一些地方,一片广阔的陆地的尽头是万丈深渊 总的来说,这些图片资料集中反映了世界从彼此割裂、相互子解、相对欠缺到日益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 (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相比,第二幅和第三幅有哪些实质性的突破和变化?( 4分)指出造成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 2分) (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世界从彼此割裂到日益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媒介有哪些。( 4分)这一变化过程对东西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分) 答 案: (1)变化:图 2与图 l相比各大洲之间开始建立联系,世界开始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图 3与图 2相比,各大洲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紧密,初步形成了以英国等西方国家为核心的资本主义

40、世界市场。 (4分 )原因:欧洲工商业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2分 ) (2)媒介:西方国家的海上探险活动 (新航路的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英国等国的海外贸易和掠夺;工业革命的推动等。 (4分 )影响:促进西方各国逐步转型为近代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在世界范围内的主导地位;东方国家则日益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但在 西方国家的冲击和带动下开始走向近代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东方从属于西方,在世界市场中趋于附属和被动地位。 (5分 ) 试题分析:( 1)对比三幅图画的内容能够看出图 2与图 l世界范围和区域在扩大,图 3与图 2相比,世界市场在扩大,世界各地

41、的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真正开始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根本原因在于欧洲工商业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2)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世界从彼此割裂到日益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直接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其次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也有利于世界市场的扩大和联系的加强,但最根本 的的原因还在于工业革命的推动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在世界范围内的主导地位;东方国家则日益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但在西方国家的冲击和带动下开始走向近代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东方从属于西方,在世界市场中趋于附属和被动地位。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

42、成与发展 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 镇的军事费用,建中元年 (780年 ),杨炎向 (唐 )德宗建议实行 “两税法 ”。具体办法是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变,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

43、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德宗采纳了杨炎的建议,可是掌管赋税的 官吏反对推行。他们认为租庸调制实行了四百余年,旧制不可轻改。德宗坚信不疑,使之得以贯彻实施。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实行 “两税法 ”的目的。 (5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 “两税法 ”得以贯彻实施的原因。 (10分 ) 答案: (1)目的:革除以往税制弊端,缓解财政危机,巩固统治。 (2)两税法措施简洁,利于执行,如简化了税制、纳税手续 ,纳税项目,集中了纳税时间;两税法措施合理,行之有效,如两税法按资产课税,较

44、之租庸调制按人课税合理的多,利于缓解贫富不均,改变赋税不 合理的现象;统治者排除阻力,坚决支持新税法的推行。( 10分 )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中文字 “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 ”说明两税法实施的目的在于革除以往税制弊端,缓解财政危机,巩固统治。( 2)简析唐代 “两税法 ”得以贯彻实施的原因也就是分析“两税法 ”较之前代赋税制度的优越性的表现体现在哪些方面,即两税法措施简洁,利于执行,如简化了税制、纳税手续 ,纳税项目,集中了纳税时间;两税法措施合理,行之有效,如两税法按资产课税,较之租庸调制按人课税合理的多,利于缓解贫富不均,改变赋税不合 理的现象;统治者排除阻力,坚决支持新税法的推行。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租庸调制度;历史上重大改革 唐代税制改革 “两税法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