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黑龙江哈尔滨第十二中学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feelhesitate105 文档编号:349353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黑龙江哈尔滨第十二中学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黑龙江哈尔滨第十二中学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黑龙江哈尔滨第十二中学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黑龙江哈尔滨第十二中学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黑龙江哈尔滨第十二中学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黑龙江哈尔滨第十二中学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 选择题 地球上具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温度条件的原因主要是 ( ) A地球的体积和质量相当 B卫星个数适当 C地壳运动的缓慢性和稳定性 D日地距离比较适中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于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故引力适中,形成了较厚的大气层;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影响了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都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而 B、 D项与地球生命物质存在无关,故选 D项。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地球上生命存在条件及原因分析,调用课本相关内容,注意因果关系。 下列选项与下图中 、 最符合的是 ( )

2、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答案: A 试题分析: 是把大岩石变成碎屑,所以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等。 是把碎屑转变为沉积物的过程,所以为搬运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及读图判断。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外力作用的基本五种表现形式,并能结合图示对岩石或碎屑物的作用过程和结果判断即可。 下列属于外力作用的有 ( )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搬运 火山喷发 堆积 侵蚀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内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表现形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和火山喷发;外力作用

3、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表现形式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考点: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的差异。 点评: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和主要的表现形式即可判断。 北半球有一自西向东流动的河流,一般会出现 ( ) A南岸侵蚀大于北岸 B北岸侵蚀大于南岸 C南岸堆积快于北岸 D南岸侵蚀、堆积都快于北岸 答案: A 试题分析: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故面对河流流向,该河流的水流会出现向南岸偏的现象,故南岸侵蚀大于北岸, A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转偏向力。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差异,注意面对运动方向判断偏向。 地球上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4、( ) A各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B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C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D黄赤交角的存在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黄赤交角的存在,故导致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故而形成了四季更替。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注意 “根本原因 ”的要求。 关于晨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晨昏线总是与经线重合 B随着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晨昏线不断东移 C晨昏线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的 D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答案: D 试题分析:晨昏线只在春秋分日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A错误;由于地球自西向

5、东自转,故晨昏线不断向西移动, B项错误;晨昏线是由于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在太阳照射下而形成昼夜现象,其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 C错误;晨昏线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晨昏线的基本特征。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晨昏线的基本特征,注意二分二至日的晨昏线分布特征,并能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分析晨昏线的移动方向。 当南京昼夜平分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赤 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 B.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C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 D.南、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答案: D 试题分析:当南京昼夜平分时,即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

6、道,故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 A 错误;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B 错误;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C错误;利用正午太阳高度 =90-纬度差计算,南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意义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但考点较多,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分布状况; 能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特征和计算; 掌握二分二至日的晨昏线分布特征。 地球自转时 ( ) A. 赤道上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比高纬地区快 B 地球上所有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 C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D 在地球南北两极只有角速度,而无线速

7、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基本规律:除南北两极点外,处处相等,都是15/小时;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基本规律: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即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两极点的自转角速度线速度都为 0。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自转速度的综合分析。 点评: 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基本规律即可判断,注意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特征。 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的岩层变形或变位和特殊的地貌景观可判断, 图岩层弯曲,判断为褶皱,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 图为岩层断裂、错位形成的断层,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 图为河口三角洲,属于

8、流水沉积地貌,为外力作用的结果; 图为火山喷发,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 考点: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基础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能结合图示判断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结合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差异分析。 读图 ,完成题。 【小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小题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图示表示火山喷发,属于岩浆活动的结果,而岩浆的发源地为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 【

9、小题 2】火山 喷发形成的岩石主要岩浆岩,而在地表经历外力作用可转化为沉积岩。 考点:本题考查岩浆活动和岩石类型。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岩浆的发源地和软流层的位置,并能结合自地质循环中地表岩石的转化即可判断。 下列各组岩石中,成因相同的是 ( ) A花岗岩、砂岩、石英岩 B砂岩、石英岩、页岩 C砂岩、玄武岩、页岩 D石英岩、大理岩、片麻岩 答案: D 试题分析:花岗岩、玄武岩都属于岩浆岩;砂岩、页岩属于沉积岩;石英岩、大理岩和片麻岩属于变质岩。 考点:本题考查岩石类型。 点评: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岩石按其成因的基本分类,并能掌握常见岩石的基本类型差异即可判断。对于此

10、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壳是由岩石圈组成的 B岩石圈是由地壳组成的 C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 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答案: D 试题分析:地壳是指莫霍界面以上,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故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考点:本题考查地壳和岩石圈的差别。 点评: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地壳和岩石圈的范围即可判断。 下列岩石中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 ) A花岗岩、石灰岩 B大理石、石灰岩 C石灰岩、页岩 D页岩、大理岩 答案: C 试题分析: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基本特征,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石灰岩、页岩属于沉积岩。 考点

11、:本题考查岩石类型。 点评: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学生只要能掌握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并掌握常见岩石的基本类型差异即可判断。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 A带电粒子流可以引发地球上的磁暴 B太阳活动加强将引导致荒漠化日益严重 C耀斑的强辐射会干扰地球大气的对流层,影响地面无线短波通信 D太阳黑子增多会导致地表平均气温上升 答案: A 试题分析:黑子活动影响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影响各地的降水量变化);耀斑爆发扰乱电离层,产生磁暴,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太阳风到达地球两极,在高纬地区夜空中形成极光。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活动的分布。 点评:本题属于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2、等知识内容即可,对于此类试题,学生需要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当北京时间为 5月 1日 12时时,旧金山(西八区)的区时为 ( ) A 4月 30日 12时 B 5月 2日 4时 C 4月 30日 20时 D 5月 1日 20时 答案: C 试题分析:北京时间 5月 1日 12时,属于东八区区时,而西八区较东八区区时晚 16个小时,故计算西八区区时为 4月 30日 20时。 考点:本题考查区时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区时计算的一般方法:所求时区 =已知时区 +时差,东加西减。 下列四幅光照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图晨昏线

13、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夜,故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 B图自转方向显示为北半球,图示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 C图晨昏线经过极点,即与经线重合,判断为春分或秋分日; D图自转方向判断为南半球,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 考点: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综合判断。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基础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晨昏线与经线、纬线之间的关系,掌握二分二至日晨昏线分布的基本特征。 下列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地球自转无关的是 ( ) A四季更替 B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C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D东京的地方时比北京早 答案: A 试题分析: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通;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

14、生偏向,即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地方时的形成都是由于地球自转而形成的。而四季更替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基础性试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的地理意义,注意区别。 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回答题 【小题 1】当晨昏线处在 CD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赤道上昼夜平分 B北半球各地昼长达最大值 C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D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小题 2】当晨昏线从 CD变化到 AB的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 B北半球各地夜渐短昼渐长 C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D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

15、高度渐小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结合图示,当晨昏线处于 CD处时,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及内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内出现极昼,故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A正确;北半球各地昼长达最小值, B错误;此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C错误;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夜, D错误。 【小题 2】结 合上题分析,当晨昏线处于 CD处时,为北半球冬至日,当晨昏线处于 AB处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故晨昏线从 CD变化到 AB的位置时,太阳直射点始终向北移,北半球各地昼长逐渐变长,夜长逐渐变短, B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光照图的综合判读。 点

16、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二分二至日的晨昏线分布特征,并能结合极昼极夜现象的分布判断节气,注意利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判断昼夜长短状况、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等特征。 我国北方住宅区的楼房间隔,理论上应比南方更宽,理由是 ( ) A北方地形平坦 B正午太阳高度角北方比南方小 C正午时楼房的影子北方比南方短 D南方气候更温暖潮湿 答案: B 试题分析:楼间距主要考虑前楼的影长,受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影响,由于我国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于南方,故北方地区前楼的影长较南方地区长,故楼间距较宽。 考点: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楼房间距与当地正午太阳高度

17、角之间的关系,并能结合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异分析即可。 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 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不能直接形成其他类岩石。 岩浆岩也只能是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其他岩石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故 C图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循环和图示。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适宜高一基础性测试,学生只要能抓住岩浆与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中的基本特征,注意岩浆岩的生成特征和岩浆活动的结果即可判断。 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回答题 【小题 1】当太阳直射点位于 b点这一天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太

18、阳黑子数目最多 B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C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D亚洲大部分地区为冬半年 【小题 2】当太阳直射点位于 c点这一天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南极圈出现极昼 B北极圈出现极昼 C南半球中高纬度昼长夜短 D北京、伦敦昼夜平分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当太阳直射点位于 b点,即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为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B项正确;此时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C项错误;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 D错误。 【小题 2】当太阳直射点位于 c 点时, 即太阳直射点位于赤

19、道上,且正向南移,判断为北半球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故 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影响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二分二至日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并能结合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全球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特征。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在平时学习中加强对一般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总结。 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 ( )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水圈 D岩石圈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生物是地理环境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外部圈层。 点评: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地球外部各个圈层的基本特征即可判断。 综合题 读下

20、面的太阳光照图,回答问题。( 14分) 该图表示的是北半球每年 (节气)日的情况,此刻太阳直射点纬度是 。 图中, CE两地均位于晨昏线中的 线上, E地日出的时刻是 点钟。 A、 B、 C、 D、 E五地中昼长由长到短顺序 。 按图中所示情况,北京时间是 点钟,中国中山科学考察站( 6922S,7622E)的夜长 小时。 在图示的这一天,下列地点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 A北京 B广州 C A地 D B地 答案: 夏至( 1分); 23.5N(1分 ) ; 晨线 (2分 ); 4点钟 (2分 ); AE D C B(2分 ) ; 10点 (2分 ) ; 24小时 (2分 ) B (2分

21、) 试题分析:( 1)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夜,故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 2)图示 CE所在的晨昏线部分,顺着自转方向即将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故判断CE位于晨线上,图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 C点,其地方时为 6时,则 E点所在经线位于 C点经线西侧 30,故地方时较 C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晚 2个小时,故为 4时日出。( 3)图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此时全球昼长分布规律为:越往北昼越长,故五地昼长由长到短应为自北向南排序。( 4)根据图示 150E所在经线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正午 12时,故计算 120的地方时较150

22、E地方时晚 2个小时,为 10点。图示此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夜,故中山站位于南极圈以内,夜长为 24小时。( 5)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故离北回归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比较选项中的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为广州。 考点: 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综合判读。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晨昏线图的综合性试题,常规性考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解题关键是能抓住图示的基本信息,比如晨昏线的分布特征、太阳直射点位置、时间信息等,进而确定二分二至日、时间计算和昼夜长短的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等。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 (1)图中两个不连续界面的名称 A , B 。

23、(2)图中地震波类型名称: C , D 。 (3)A、 B两个不连续界面之间是地球内部分层的 。 (4)简述当地震波到达 B界面时,发生的变化是横波 ,纵波 速度 。 答案 : 莫霍面 (1分 );古登堡面 (1分 ) ; 纵波 (1分 );横波 (1分 ) 地幔(2分 ) 横波消失 (2分 );先变慢再变快 (2分 ) 试题分析:( 1)图示 A 位于地表浅层,为地壳和地幔的交界处,为莫霍界面;B位于地下约 2900KM的深处,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2)图示 C波的传播速度快于 D波,故判断 C为纵波, D横波。( 3) A、 B之间应为地幔。( 4)直接根据图示,经过古登

24、堡界面,横波小时,纵波的速度迅速下降。 考点:本题考查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的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地球内部圈层 的基本划分,并能掌握纵波和横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变化等基本概况,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的基础知识落实。注意地震波的波速判断应从地表向下读图。 读 “六大板块示意图 ”,回答问题( 12分) 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板块名称: B , D 。 图中 和 之间的边界属于 边界, 和 之间的边界为 边界。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板块和 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填字母) 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红海仍在不断扩展的原因是 。 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 答案: 太平洋板块

25、 (2分 );印度洋板块 (2分 ) 生长 (1分 );消亡 (1分 ) D和 F(2分 )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2分 ),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2分 ) 试题分析:( 1)直接结合全球的海陆分布可判断板块的名称, B位于太平洋,为太平洋板块; D为澳大利亚,属于印度洋板块。( 2)图示 之间位于南极洲板块的边缘,属于生长边界,南极洲与其他大陆的距离在加大。 之间位于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脉附近,为板块的碰撞,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3)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洲南部,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为板块碰撞而形成的。( 4)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 块的张裂,

26、故而不断扩展。( 5)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边界,由于地壳运动活跃,故多火山地震。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的板块分布和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全球六大板块的基本分布概况,并能结合板块的两种不同的类型,世界著名地形区的成因等内容分析即可。注意一些重点区域的特殊板块位置。 读图回答问题。( 14分) A、 B、 C、 D四处在地质构造上, A是 , D是 。 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 ,原因是 ;向斜在地貌上是 ,原因是 。 找油气应在图中 处;找地下水 应在 处。 图中 C、 D两处此时的地貌,这除了地壳运动原因之外,还同 作用有关,此种作用能

27、量主要来自 。 答案: 地垒 (2分 );背斜 (2分 ) 谷地 (1分 );岩层受水平挤压,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松散容易被外力侵蚀 (2分 );山地 (1分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 (2分 ) D; C (2分 ) 外力 (1分 );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1分 ) 试题分析:( 1)根据图示 A处两侧为断层,中间岩层相对向上升,故判断为地垒; D处中间岩层向上拱起,故判断为背斜。( 2)图示 D处背斜,中间地势低,两边地势高,故判断为谷地。其原 因主要从背斜顶部的受力情况和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图示 C处中间岩层向下凹陷,故判断地质构造属于向斜,而从地形来看,中间高两边低,故属于山地,原因可从向斜槽部的受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角度分析。( 3)背斜储油,向斜储水。( 4)结合上题分析,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是受外力作用的结果,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及对地形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能利用岩层的变形和变位判断地质构造。注意判断地质构造与地形的基本依据的差异和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下的背斜、向斜形成地貌的差 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