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ppt

上传人:unhappyhay135 文档编号:374146 上传时间:2018-10-05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3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十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十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十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十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十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进化(evolution):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 其遗传系统随时间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在大多 数情况下,导致生物表型改变和对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今天仍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种类, 彼此之间都有或远或近的历史渊源。,最原始的生命,漫长的进化历程,千姿百态的生物种类,系统发育(phylogeny):各类生物进化的历史。,分类(classification):根据生物特性的相似程度将其分群归类。,地球上的物种估计大约有150万,其中微生物超过10万种, 而且其数目还在不断增加。,生物分类的二种基本原则:,a)根据表型(phenetic)特征的相

2、似程度分群归类,这种表型分类重在应用,不涉及生物进化或不以反映生物亲缘关系为目标;,b)按照生物系统发育相关性水平来分群归类,其目标是探寻各种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建立反映生物系统发育的分类系统。,从进化论诞生以来,已经成生物学家普遍接受的分类原则,生物系统学(systematics),第一节 进化的测量指征,70年代以前,生物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判断的主要根据:,形态结构、,生理生化、,行为习性,等等,少量的化石资料,表型特征:,一、进化指征的选择,原核生物的特点:,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缺少有性繁殖过程,,化石资料凤毛麟角,b)形态特征在不同类群中进化速度差异很大,仅根据形态推断进化关系往往不

3、准确;,根据形态学特征推断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缺点:,a)由于微生物可利用的形态特征少,很难把所有生物放在同一水平上进行比较;,虽然根据少量表型特征来推测各类微生物的亲缘 关系而提出的许多分类系统,都随着时间的推移 而不断地被否定了。,六、七十年代:,分析和比较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特征,特别是 蛋白质、RNA和DNA这些反映生物基因组特征 的分子序列,作为判断各类微生物乃至所有 生物进化关系的主要指征。,分子计时器(molecular chronometers),进化钟(evolutionary clock),蛋白质、RNA和DNA序列进化变化的显著特点是进化 速率相对恒定,也就是说,分子序列进

4、化的改变量 (氨基酸或核苷酸替换数或替换百分率)与 分子进化的时间成正比。,1. 生物大分子作为进化标尺依据,a)在两群生物中,如果同一种分子的序列差异很大时,,-进化距离远,进化过程中很早就分支了。,b)如果两群生物同一来源的大分子的序列基本相同,,-处在同一进化水平上。,2. 作为进化标尺的生物大分子的选择原则,1)在所需研究的种群范围内,它必须是普遍存在的。,2)在所有物种中该分子的功能是相同的。,3)为了鉴定大分子序列的同源位置或同源区,要求所选择的分子序列必须能严格线性排列,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比较。,4)分子上序列的改变(突变)频率应与进化的测量尺度相适应。,大量的资料表明:功能重

5、要的大分子、或者大分子中功能重要 的区域,比功能不重要的分子或分子区域进化变化速度低。,二、RNA作为进化的指征,16S rRNA被普遍公认为是一把好的谱系分析的“分子尺”:,1)rRNA具有重要且恒定的生理功能;,2)在16SrRNA分子中,既含有高度保守的序列区域,又有中度保守和高度变化的序列区域,因而它适用于进化距离不同的各类生物亲缘关系的研究;,3)16SrRNA分子量大小适中,便于序列分析;,4)rRNA在细胞中含量大(约占细胞中RNA的90%),也易于提取;,5)16SrRNA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真核生物中其同源分子是18SrRNA)。因此它可以作为测量各类生物进化的工

6、具。,利用16SrRNA建立分子进化树的美国科学家 Carl Woese,三、rRNA和系统发育树,1. rRNA的顺序和进化,培养微生物,提取并纯化rRNA,rRNA序列测定,分析比较,微生物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2. 特征序列或序列印记(signature sequence),通过对r RNA全序列资料的分析比较(特别是采用 计算机)发现的在不同种群水平上的特异特征性寡 核苷酸序列,或在某些特定的序列位点上出现的单 碱基印记。,特征序列有助于迅速确定某种微生物的 分类归属,或建立新的分类单位。,3. 系统发育树(phylogenetic tree),通过比较生物大分子序列差异的数值构建的系统

7、树称为 分子系统树,其特点是用一种树状分枝的图型来概括各 种(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分枝的末端和分枝的连结点称为结(node), 代表生物类群,分枝末端的结代表仍生存的种类。系 统树可能有时间比例,或者用两个结之间的分枝长度 变化来表示分子序列的差异数值。,16 S r RNA系统发育树,1)生命的第三种形式古生菌,动物界和植物界,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20世纪60年代),古细菌(archaebacteria) 真细菌(Eubacteria) 真核生物(Eukaryotes),(1977,Carl Woese),Bacteria(细菌) Archaea(古生菌) Eukarya(真核生物),

8、(1990,Carl Woese),原核生物,界(Kingdom),域(domain),3)三(界)域生物的主要特征,三界理论虽然是根据16SrRNA序列的比较提出的,但其他特征的比较研究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三界生物的划分。,第二节 细菌分类,分类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我们要认识、 研究和利用各种微生物资源也必须对它们进行分类。,分类(classification):根据一定的原则(表型特征相似性或系统发育 相关性)对微生物进行分群归类,根据相似性或相关性水平排列成 系统,并对各个分类群的特征进行描述,以便查考和对未被分类的 微生物进行鉴定;,(根据现有数据建立系统的过程),分类学

9、涉及三个相互依存又有区别的组成部分:,鉴定,分类、,命名、,命名(nomenclature):是根据命名法规,给每一个分类群一个专有 的名称;,(分类系统建立过程中的步骤之一),鉴定(identification或determination):借助于现有的微生物分类 系统,通过特征测定,确定未知的、或新发现的、或未明确分类 地位的微生物所应归属分类群的过程。,(根据现有系统确定未知微生物分类归属的过程),主要以细菌为例介绍微生物分类、命名和鉴定的有关知识,一、分类单元及其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学术语:,1)培养物(culture):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微生物的细胞群或生

10、长物。如微生物的斜面培养物、摇瓶培养物等。,2)菌株(strain):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用实验方法(如通过诱变)所获得的某一菌株的变异型,也可以称为一个新的菌株,以便与原来的菌株相区别。,菌株是微生物分类和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操作实体,(参见P321),3)型(form或type):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当同种或同亚种不同菌 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例如抗原特征的差异分为不同的血清型;对噬菌体裂解反应的 不同分为不同的噬菌型等,4)种(species): 物种,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单元和分类等级。,高等生物

11、中,“生殖隔离”被看作是区分物种的标准,微生物的种:具有高度特征相似性的菌株群,这个菌株群与其他类群的菌株有很明显的区别。,(参见P321),二、微生物的命名,双名法,由二个拉丁字或希腊字或拉丁化了的其它文字组成, 一般用斜体表示,(参见 P 323),属名在前,一般用拉丁字名词表示,字首字母大写,种名在后,常用拉丁文形容词表示,全部小写,若所分离的菌株只鉴定到属,而未鉴定到种,可用sp来表示,,例如 Bacillus sp,伯杰氏手册,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 (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细菌学教授伯杰(D.B

12、ergey)(1860-1937),1957年第七版后,由于越来越广泛地吸收了国际上细菌 分类学家参加编写(如1974年第八版,撰稿人多达130多位 ,涉及15个国家;现行版本撰稿人多达300多人,涉及近 20个国家),所以它的近代版本反映了出版年代细菌分类学 的最新成果,因而逐渐确立了在国际上对细菌进行全面分 类的权威地位。,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伯杰氏手册是目前进行细菌分类、鉴定的最重要 依据,其特点是描述非常详细,包括对细菌各个属 种的特征及进行鉴定所需做的实验的具体方法。,(20世纪80年代末期),

13、第三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血清学试验、噬菌体分型、生态特性、氨基 酸顺序和蛋白质分析、对细胞壁等细胞成分 的分析比较、通过原核生物的转化、转导、接合来判断原核生物的亲缘关系等等。,参见 P 330-334,核酸的碱基组成和分子杂交,特点:,与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较不同,对DNA的碱基 组成的比较和进行核酸分子杂交是直接比较不同微 生物之间基因组的差异,因此结果更加可信。,(参见P 332),1. DNA的碱基组成(G+Cmol%),DNA碱基因组成是各种生物一个稳定的特征,即使个别 基因突变,碱基组成也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分类学上,用G+C占全部碱基的分子百分数(G+Cmol%)

14、来表示各类生物的DNA碱基因组成特征。,(参见P 332),1)每个生物种都有特定的GC%范围,因此后者可以作为分类鉴定的指标。细菌的GC%范围为25-75%,变化范围最大,因此更适合于细菌的分类鉴定。,2)GC%测定主要用于对表型特征难区分的细菌作出鉴定,并可检验表型特征分类的合理性,从分子水平上判断物种的亲缘关系。,3)使用原则:,G+C含量的比较主要用于分类鉴定中的否定,每一种生物都有一定的碱基组成,亲缘关系近的生物, 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G+C含量,若不同生物之间G+C含 量差别大表明它们关系远。,但具有相似G+C含量的生物并不一定表明它们 之间具有近的亲缘关系。,同一个种内的不同菌株G

15、+C含量差别应在45%以下; 同属不同种的差别应低于1015%;G+C含量已经作为建立新的微生物分类单元的一项 基本特征,它对于种、属甚至科的分类鉴定有重要意义。,若二个在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方面及其相似的 菌株,如果其G+C含量的差别大于5%,则肯定 不是同一个种,大于15%则肯定不是同一个属。,在疑难菌株鉴定、新种命名、建立一个新的 分类单位时,G+C含量是一项重要的,必不 可少的鉴定指标。,其分类学意义主要是作为建立新分类 单元的一项基本特征和把那些G+C含 量差别大的种类排除出某一分类单元。,G+C含量的比较主要用于分类鉴定中的否定,2. 核酸的分子杂交,不同生物DNA碱基排列顺序的异同

16、直接反映生物之间 亲缘关系的远近,碱基排列顺序差异越小,它们之间 的亲缘关系就越近,反之亦然。,直接分析比较DNA的碱基排列顺序,核酸分子杂交(hybridization)间接比较不同微生物DNA,碱基排列顺序的相似性,(参见P 333),核酸分子杂交:,a)DNA-DNA杂交;,(亲缘关系相对近的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比较),b)DNA-rRNA杂交;,(亲缘关系相对远的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比较),c)核酸探针;,(利用特异性的探针,用于细菌等的快速鉴定),(参见P 333-334),第四节 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和自动化分析,1. 微量多项试验鉴定系统 (1)API 20 系统:法国 Bio-梅里埃公司生产,有 20 种不同的生化反应,可鉴定 700 多种细菌,分不同系列,如 20A厌氧菌,20E肠道菌 (2)Enterotube 系统:罗氏公司生产,有 15 种生化反应,专门鉴定肠道菌 (3)Biolog 系统:美国安普公司生产,可自动化鉴定,可鉴定 1140 种细菌,本章小结,进化、菌株、模式菌株、培养物、 种(微生物)、 蛋白质和核酸被用作微生物进化谱系分析的原因; 16S rRNA被认为是谱系分析的“分子尺”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大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