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 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甲骨文2 史通3 胡蓝之狱4 飞钱5 晚清国粹派6 台儿庄大捷二、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7 试论两税法和“ 摊丁入亩 ”的关系8 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不同之处9 简述新学伪经考的主要内容三、论述题10 春秋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11 试论隋王朝12 宋元明清民族关系的变化2013 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正确答案】 商朝
2、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占卜的内容涵括天气晴雨、农作收成、打猎、作战、祭祀等。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 六书 ”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2 【正确答案】 唐代刘知几编著的史学理论著作。史通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其中内篇的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已佚。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其主要思想是“三长论” ,即史才、史学、史识。史通具有极高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3 【正确答案
3、】 明初胡惟庸案与蓝玉案的合称。朱元璋即位之后,对手下大臣大权在握十分疑忌。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植党” 的罪名杀了左丞相胡惟庸,同时对和胡来往密切的官员也进行抄家,其后又几兴大狱,牵连至三万余人。洪武二十六年,以大将蓝玉谋反为名,族诛蓝玉,并株连蔓引,共牵连两万余人。通过胡蓝之狱,明初功臣几被杀戮殆尽。4 【正确答案】 又称“ 便换 ”,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 “飞钱”出现于唐中期,当时商人外出经商带上大量铜钱诸有不便,便先到官方开具一张凭证,上面记载着地方和钱币的数目,之后持凭证去异地提款购货。此凭证即“飞钱” 。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官办,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诸军、诸使或诸道设于
4、京城的“进奏院” ,携券到其它地区的指定地方取钱;二是私办,大商人在各道或主要城市有联号或交易往来,代营“ 便换” 。飞钱本身不参与流通,不是货币。5 【正确答案】 晚清时期形成的一个思想文化学派。以国学促进会的成立和国粹学报的刊行为标志。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黄侃、邓实等。他们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 为宗旨,阐述了深刻的、具有文化保守倾向的文化观,主张弘扬国学、批判君学,强调国学兴则国兴,认为中西文化各有所长,应调和互补。该思潮代表了晚清各种文化思潮的最高水平,影响了近代学术的发展。6 【正确答案】 又称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大捷。1938 年 3 月,日军从济南
5、兵分两路攻打临沂和台儿庄,企图南下攻陷徐州。时任第五战区司令官的李宗仁利用日军孤军深入的特点,调派手下重兵在台儿庄周边进击南下日军,取得了重大胜利。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方面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队的抗战士气。二、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7 【正确答案】 两税法与“摊丁入亩” 是递进演变的关系, “摊丁入亩”是两税法的延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两税法的基本原则是“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将赋役征收的对象由人丁改为以土地为主的资产。摊丁入亩则将丁银摊入地粮之中,赋税征收以土地为标准。从两税法到摊丁入亩,体现了中
6、国古代赋税征收标准从人丁到土地的变化。(2)两税法统一了税目,以户税和地税为核心,将租庸调、杂徭以及其他一切赋敛都纳入两税;摊丁入亩将丁银摊人地粮,将税收归并为单一的土地税,两者均简化了税目,且表现出赋税种类减少的趋势。(3)两税法“舍人税地”,使得政府对于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摊丁入亩则将丁税并人地粮,使得与古代赋役制度相联系的人丁审计制度失去意义,农民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之上。两者体现出政府对于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8 【正确答案】 两书的不同之处有:(1)永乐大典 为类书,其编撰宗旨在于“ 庶几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尔” ;四库全书为丛书,其编撰的目的最初是为搜集天下图书,充实内府之藏
7、。(2)永乐大典 的编辑方法是以洪武正韵为纲,按韵分列单字,在每一单字下详注该字音韵、注释和它的篆、隶、楷、草各种字体,将有关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诗文词曲等随类依次收载;四库全书则是按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经部收纳儒家经典,史部收纳史籍,子部收纳诸子百家著作及类书,集部收纳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3)永乐大典 对于所收入的书籍一字不易,整段、整篇乃至整部抄人;四库全书则有著录标准,把全部书籍分为应刊、应抄、应存、应删四类,销毁了大量书籍。(4)编撰四库全书 过程中,还编了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考证等书籍,可以视为四库全书的副产品,而永
8、乐大典则无。9 【正确答案】 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撰写的一部今文经学著作,初刊于光绪十七年(1891 年) 。其核心观点是,古文尚书、左传、毛诗等书都是西汉末年的刘歆所伪造的(所谓“伪经”) ,其制造伪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王莽篡夺政权(因王莽改国号为“ 新” ,故称之为 “新学”)。书中称,秦朝焚书并未厄及六经,汉朝六经博士所读之经,并无残缺;刘歆重新发现了一批用先秦古文写成的经书的说法其实是假的,真实情形是刘歆为了帮助王莽篡汉而伪造了一批经书。新学伪经考站在今文经学的立场,以“六经注我” 的方式来胡乱考证,但它曾给学术界带来飓风式的震荡,对后来的整理国故与古史辨运动都有重大影响,1929 年因
9、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的发表,才遭到彻底摧破。三、论述题10 【正确答案】 春秋时期,原来的井田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开垦荒地扩大了“私田”,加上战争等因素,投入公田的劳动量减少,使得“公田”耕作不善,甚至一片荒芜,贵族统治者逐渐放弃了以“公田” 收获作为租税的剥削方式,实行 “履亩而税”。所谓“履亩而税”即不再区分“公田”、“ 私田”,丈量全部土地,按照耕地数量征税,税率大致为十分之一。这种方法逐渐被各国所采用。田赋制度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相关变化:一是“公田” 与“私田”界限逐渐消失;二是“三年一换主易居 ”变为“自爰其处”,农民不再换土易居;三是出现 “书社”,就是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
10、,以便征取租税。由于公田的消失和农民耕地相对固定化,古代的土地共有制度逐渐被土地私人占有所代替。个体农民的小土地私人占有制是从“井田” 制度演变中产生的,地主的大土地私人占有制度则是由另外两个途径产生的,一是土地买卖,二是通过建立战功得到赏赐。综上所述,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渐崩坏,而在此基础上,土地私人占有制建立了起来。11 【正确答案】 公元 581 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隋朝建立。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西晋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同时创造出了璀璨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制衡,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并据此厘定了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同时辅以强大的监察机
11、关和各司其职的诸寺诸监的中央职官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在选拔人才方面,制定了科举制度以取代腐朽的九品中正制,弱化了门阀世族垄断仕官的能力。另外还建立政事堂议事制度、监察制度、考绩制度,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在军事上,隋朝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隋文帝时推行兵农合一,将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起来,有利于对兵役的控制;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阅” 和“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在立法上,隋朝在前代北魏、北齐刑法的基础上,多次改定新律,制定出开皇律,去除了枭首、宫刑等残忍的刑罚,同时减免刑律。开皇律对于打击世家豪族的不法行为,缓和阶级矛盾起
12、到了重要作用。为了巩固隋朝发展,隋朝兴建举世闻名的大运河以及驰道,并建立京师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这些都提升了位于关中的隋廷对北方地区、关东地区与江南地区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经济、文化与人民能顺利交流。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当时周边国家和境内的少数民族如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东突厥等国都受到了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的影响,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为著名。隋朝虽然留下了灿烂的文治武功,但由于隋炀帝滥用民力,工程连年迭兴,同时又四处征伐,过度消耗了隋朝的国力,引起了底层民众的强烈不满。同时,隋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关陇贵族、南朝残余势力、地方大族群起反隋,隋朝最终灭亡。12 【正确答案
13、】 (1)宋代的民族关系可以分为宋辽关系、宋夏关系、宋金关系。宋初,宋辽两国围绕幽云十六州展开争夺,宋太宗两次北伐均告失败,宋朝被迫采取防御策略,而辽军则利用骑兵优势不断进扰。景德元年,辽国大举进犯,直趋澶州,宋真宗御驾亲征。辽国在出战不利的情况下与宋议和,双方签订澶渊之盟。此后宋无力夺取幽云十六州,辽无力灭宋,双方停止战争,和平往来百余年。夏为党项族所建立。李继迁时起兵反宋,不断侵扰宋边。其子李德明继位后,利用宋辽矛盾发展自己,向辽乞封,向宋纳贡求和,乘机向西发展。德明死后,李元昊继位,正式建国,并发动了一系列对宋的掠夺战争。由于宋夏长期交战,双方皆困,庆历三年,双方议和,此后战争减少,维持
14、对峙局面。金为辽国治下的女真所建立。1120 年,宋与金达成海上之盟共灭辽国。但灭辽之后,金国继续对宋用兵,靖康元年,开封城破;次年,徽钦二宗被虏北归,北宋灭亡,宋金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其后,金国数次南侵但无力灭宋,宋亦有数次北伐,也无力收复故土,双方维持对峙局面。(2)元朝建立后,推行带有民族歧视和压迫的统治,将全体百姓按照征服的先后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地位也由高降低。四等人地位、待遇极端不平等,蒙古、色目垄断高级职位,汉人、南人入官则受到种种限制,量刑、科举,甚至百姓服色等对于汉、南人都有歧视性规定。这种民族分化、歧视政策扩大了民族矛盾。另一方面,元朝也表现出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15、体现在:(1)蒙古族正式形成。蒙古由漠北的一个普通部族,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兼并了草原其他部族,其推行的千户、百户制度打碎了原有的氏族体系,使其趋于融合,形成全新的蒙古民族。(2)回族形成。大批移居到中国的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波斯、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的整合下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共同体,即回族。(3)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民族杂居现象。大量蒙古、色目人涌入内地与汉人杂居。(3)明初国内民族矛盾尖锐,而最主要的是与蒙古的矛盾。元亡后,残留北方的蒙古贵族依然不断骚扰边境,明朝对其极力安抚,但蒙古贵族却往往不受诏谕,入境劫夺财物。明成祖时期五次出塞,击败蒙古贵族阿鲁台,并宣布无论蒙汉,一视同仁,这些措施使明蒙关
16、系缓和了一个时期。正统时期,明军边防废弛,对蒙古的策略转为消极防御,把通贡互市视为遏制蒙古的手段。正统十四年,蒙古也先大举进犯,明英宗受宦官王振蛊惑,御驾亲征被俘,是为土木堡之变,京师至长城一线遭受重创。景泰之后,明蒙之间的通贡贸易又出现了,北方局势渐渐稳定。这期间,民间自由贸易也有发展。隆庆时,俺答汗受封“顺义王” ,明蒙贡赏互市关系确定,之后双方均无大规模冲突。在明朝时,西藏与明政府关系稳定。明设乌斯藏、勗甘、河州三卫管理整个藏区,在地方政权设置上基本沿袭元代设置,并注意对宗教的利用,采用“因其习尚,用僧俗化导”的方针,同时与藏区进行茶马互市,得到藏人倾心内附。对于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明朝
17、采用土司制度进行羁縻统治,在明初时安定了当地局势。万历时,播州杨应龙叛乱,平叛之后,播州改土归流。改土归流的措施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4)清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正式形成时期,民族关系进入崭新阶段。满汉矛盾是清代最主要的民族矛盾。满清入关之初,在屠杀和军事高压的态势下,以薤发令逼广大百姓降顺,又以笼络手段拉拢汉族上层人士。康熙时期采用怀柔政策,招纳汉族士人。雍乾时期,一方面宣扬满汉各有所长,另一方面又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其后满汉矛盾虽然依旧存在,但渐渐缓和。同蒙藏之间的关系亦为清代民族关系中的重要一环。清初,漠南蒙古已是满洲的同盟力量,康雍乾时期平定了蒙古准噶尔部叛乱,统一了漠北,加强了同蒙古族的联系。对于蒙古贵族,清廷也采用了怀柔的政策,常用宗女、公主与其联姻,蒙古贵族立有大功者有被封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而至于藏族,清乾隆时期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等共同治理西藏,尊重了藏人的权力,并用“金瓶掣签” 制度规范了混乱的呼图克图转世制度。这一系列制度得到了藏人的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