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政治经济学(商品与货币)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progressking105 文档编号:848574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政治经济学(商品与货币)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政治经济学(商品与货币)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政治经济学(商品与货币)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政治经济学(商品与货币)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政治经济学(商品与货币)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政治经济学(商品与货币)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1 价值(武汉大学 2003、2007 研;四川大学 2006 研;中南财大 2007 研)2 内在价值量与相对价值量(浙江大学 2000 研)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国政法大学 2000、2003 研;南京大学 2003、2009 研;中央财大 2003、2010、2015 研)4 纸币流通规律(浙江大学 2006 研;中南财大 2012 研)5 社会劳动(浙江大学 2003 研;吉林大学 2003 研;中央财大 2009 研复试)6 具体劳动(深圳大学 2005 研;华中师大 2007 研)7 价格(四川大学 2008 研)8 商品价值量与

2、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某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降低他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这对他是不利的。(武汉大学 2004 研)9 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东北财大 2007 研)10 商品生产中,生产资料的价值借助于生产者的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东北财大2007 研)11 一般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中央财大 2008 研)12 在金本位条件下不会出现通货膨胀。(中央财大 2008 研)13 简述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联系和区别。(中央财大 2004 研;东北财大 2005 研;中南财大 2012 研)14 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浙

3、江大学 2000 研)15 简述商品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北师大 2002 研;西南财大2000、2006 研;武汉大学 2000 研;四川大学 2004 研;财政部财科所 2006 研)16 简要分析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必然性。(南开大学2000 研)17 价值量的变化有哪些主要规律?(上海财大 2007 研)18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北大 2002 研;武汉大学 2004 研;西南财大 2006 研;江西财大 2006 研;四川大学 2008 研;南开大学 2009 研)19 说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不同部门产品比价关系的影响。(人大 2004 研)20

4、 简要评述“ 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南京大学 2003 研)21 简要评述“ 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南京大学 2003 研)22 货币形态的发展有哪些主要阶段?(上海财大 2007 研)23 马克思是如何从“20 匹麻布 =1 件上衣”来分析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的 ?(北大 1998 研)24 马克思分析的劳动工具,大机器生产对生产力、对劳动价值的作用有无现代意义?( 南京大学 2003 研)25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基本内容。(财政部财科所2007 研)政治经济学(商品与货币)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价值是指凝结

5、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与商品相交换,在表面看来,是一种物品同另一种物品相交换,是物与物的交换,但实质上是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内在基础。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价值。不是人类劳动的任何生产性支出都会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才会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所以,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

6、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商品价值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2 【正确答案】 内在价值量指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衡量价值量的尺度是劳动时间,因此商品的内在价值量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相对价值量指一种商品和别的商品交换时实现的价值量。商品的相对价值量取决于相交换的两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相对价值量的变化,取决

7、于相互交换的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因此这只是一种相对的价值量,即价值量的相对表现,而不是其绝对的表现。相对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经常发生变动。【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3 【正确答案】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一定量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这里,“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 ”是指社会现有的平均生产条件,“一定量使用价值”是指一定数量的质量相同的使用价值(即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第二种含义,指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个部门的分配比例,这种分配比例影响着各个部门商品的总供求关系,从宏观层面上决定着商品的价值量。生产每一种使用价值的社会

8、必要劳动时间,都是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一定量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凝结在同量使用价值中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生产一定量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凝结在同量使用价值中的价值量就越大。【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4 【正确答案】 纸币流通规律指纸币的发行量要以它所象征性代表的金属货币的数量为界限的一种规律。纸币代替金属货币后,纸币的流通要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性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纸币不同于金属货币,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价值的符号,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

9、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因此,纸币发行量的界限就是它象征性地代表的金属货币的实际流通的数量。这就是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因此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而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因此,它的过量发行,必然造成通货膨胀现象。【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5 【正确答案】 社会劳动是指每个商品生产者作为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员,是为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而生产商品的,因此他们的劳动又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

10、,是具有社会性质的劳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一旦商品卖不出去,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劳动的分配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的都是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6 【正确答案】 具体劳动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性质上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使用价值的多样性。具体劳动反映的

11、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以社会形态为转移的永恒范畴。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7 【正确答案】 价格是指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价格的本质是从属于价值并由价值决定的货币价值形式。价值的变动是价格变动的内在的、支配性的因素,是价格形成的基础。但是,由于商品的价格既是由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也是由货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因而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一定反映商品价值的变动;同样,商品价值的变动也并不一定就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因此,商品的价格虽然是表现价值的,但是,仍

12、然存在着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不相一致的情况。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直接围绕它的价值上下波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利润的平均化,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价格的基本职能主要有:标度职能、调节职能、信息职能。【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8 【正确答案】 该观点引用的原理是正确的,但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原因如下:(1)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商品生产者要受价值规律的制约。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来进行。价值规律是阐述价值如何决定和

13、如何实现的规律。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个别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商品的交换是按社会价值进行的。商品要按照社会价值进行交换,就必须使社会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总量时间和根据社会需要应当使用的必要劳动时间相适应,即表现在市场上对该种商品的总供给量与需求量大体一致。(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减少,反之就会增加。这里的劳动生产率是指生产该商品的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力水平。(3)某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他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小于社会平均的劳动时间,而商

14、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他的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因此他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总量会增加。如果其他厂商也提高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但由于一段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数量的增加也会使该厂商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总量增加。所以这对他是有利的。【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9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不正确。(1)本题的前半句是正确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根据价值规律,商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互换。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就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的变动是以

15、价值为轴的,即价值决定价格;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同时供求关系反过来也影响价格,使价格不能偏离价值太远;虽然在每一次商品交涣中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但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的价值相一致。(2)后半句话是错误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不是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例如未开垦的土地、股票等。可见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10 【正确答案】 这种表述不十分科学。(1)正确的表述为:商品生产中,生产资料的价值借助于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2)生产商品的劳动具

16、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有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它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永恒条件,是不以社会形态的变化为转移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不管其具体形式如何千差万别,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这种撇开了具体劳动特殊性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它是价值的实体,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中所特有的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二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17、中,土地、设备和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是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同时,工人也把一定量的劳动加入新产品,创造出新价值。新价值的创造和原有价值的转移过程,是同一劳动引起的两种不同结果。马克思指出:“在同一时间内,劳动就一种属性来说必然创造价值,就另一种属性来说,必然保存或转移价值。”所以,劳动创造价值并转移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和价值的保存或转移,都是劳动的结果。【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11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一般价值形式是指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从许多商品中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人们可以用它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交换中所有商品的价值

18、都由这一商品来表现。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是价值形式的重要发展。这个变化不是简单的等式位移,而是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商品的交换方式已由物物直接交换变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商品生产者只要把自己的产品换成一般等价物,他的劳动就获得了社会承认,就可以用它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商品。实际上,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已经开始起着货币的作用。(2)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称作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上,一种商品的价值已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作为等价形式的已经不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系列的特殊等价物。虽然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的商品价值的表现比简单

19、价值形式更加充分,但仍存在许多缺陷。从相对价值形式方面看,商品的价值表现是一个无穷的系列,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现;从等价形式方面看,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统一等价物。商品交换仍然是物物交换。这些缺陷使交换经常发生困难。因此,扩大的价值形式必然逐渐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12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在金本位条件下,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因为流通中的货币量可以通过黄金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自发进行调节,过多的金属铸币会自发地退出流通而贮藏起来,所以金属货币不会超过流通中的需要,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由于纸币流通在技术上具

20、有货币供给的无限可能性,而且通过国家权力强制货币流通,从而弱化甚至破坏货币流通的自发调节机制。另一方面,纸币作为一种价值符号,本身没有内在价值,进入流通的纸币不毹够通过贮藏方式退出流通,这就导致货币供给量的无限性和货币容纳量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结果必然是,过多投入流通的纸币只有采取降低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来与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这样,货币贬值就不可避免了,由此产生物价上涨,形成通货膨胀。【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13 【正确答案】 (1)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含义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

21、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价格标准是包含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币计量单位及其等分。也就是说,为了衡量各种商品价值量的大小,货币本身必须确定一个代表一定金属重量的计量单位,这个单位又分成若干等分,这种被确定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就称之为价格标准,即用以计量商品价格的标准。(2)二者的联系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联系主要体现货币作为价格标准是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体现。不同的价值量表现为不同的货币量,因此客观上要求货币本身确定计量单位,这就是价格标准。(3)二者的区别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与货币本身的价格标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14 【正确答案】 商品经济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

22、生、发展的。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品生产和交换不再是偶然的,而是采取了经常化和扩大的形式,流通也随之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从而产生了商人阶级,即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从社会生产部门中分离出来,专门经营商品交换,这样,商品经济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可见,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1)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没有分工,就不存在产品交换的可能性,也就不存在商品经济。因此,社会分工使生产专业化,某个生产者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每一个生产者成为社会分工体系的一员,从而使生

23、产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不同产品生产者之间需要互通有无,彼此需要对方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这就产生了交换劳动产品的要求。随着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交换活动越来越频繁,商品经济也就越来越发达。(2)剩余产品的出现及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没有剩余产品的存在,不存在进行交换的对象,也就不存在交换的必要。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出现了经常性的剩余产品,特别是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经常性的交换,导致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利用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或支配他人劳动,作为劳动结果的物质产品也就归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和劳动产

24、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又决定了交换的等价性,交换双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彼此都同意的情况下用自己的产品等价交换对方的产品,从而建立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实现所有权的转移。可见,社会分工使商品交换具有必要性,剩余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则使商品交换成为现实。【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15 【正确答案】 (1)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商品的二因素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2)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3)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商品的

25、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这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才生产出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商品。另一方面,商品二因素也反映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了有差别的人类的具体劳动,而商品的价值则反映了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统一的,即不管劳动的具体形式如何,都同时是抽象劳动的支出,都同时生产出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它们又是对立的,具体表现在:生产者从事具体劳动,只是为了能在交换中还原为抽象劳动,使抽象劳动的支出通过商品价值的实现得到实现和补偿,因而具体劳动只是作为能补

26、偿抽象劳动的一个前提;交换一旦实现,买方得到各种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卖方得到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具体劳动就和抽象劳动相分离;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同一单位时间里具体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但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总量不变,单位使用价值的价值量下降,形成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运动;最后,生产者的具体劳动不符合社会要求,或耗费的抽象劳动超过一般社会水平,致使商品卖不出或低价卖出,具体劳动不能实现或实现为较少的抽象劳动。【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16 【正确答案】 (1)这是由商品价值量的内在特点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是由劳动时

27、间来衡量的,劳动时间是衡量劳动量的天然尺度。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2)个别劳动时间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任何一种商品都是由许多不同的生产者生产的。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会不同。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就是个别劳动时间。由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如果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那么,不仅会鼓励懒惰、落后,而且商品交换也不可能接受这种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其不同于个别劳动时问的特点。社会必要劳动

28、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因为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劳动作为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本身具有一般性,因此,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只能是一般的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否则,同种商品就不会有相同的价值量。(4)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条件下,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量要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另一种含义。这一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

29、间的生产条件,如果供给超过需求过大时,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反之,如果需求超过供给过大时,劣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上升,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下移动。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生产条件的变化实现的,因此,决定价值的仍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17 【正确答案】 价值量的变化有以下主要规律:(1)价值量的变化首先受价值规律的制约,即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这是贯穿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是商品经济

30、的基本规律。(2)商品价值量的变化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不同种类商品的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转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因而,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产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交换。但是,这种交换比例并不是由商品生产者自己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商品生产者背后,自发的由社会过程确定的。(3)价值量的变化与劳动生产率变化成反比关系。具体说来,如果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问内生产的商口日越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则会

31、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高。【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18 【正确答案】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货币的起源看,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它是一个历史范畴。货币之所以能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并具有价值;但它又和其他商品不同,它是惟一专门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产生以后,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一极是货币。商品的内在矛盾发展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对立。【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19 【正确答案】 产品比价是指国民经济不同部门所生产的不同种商品的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实质是不同种

32、商品的价值对比关系。在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各个商品不是按照价值出卖,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出卖,也就是说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但是并没有排除各个企业之间的利润率的差别。商品是按照部门平均生产条件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卖的,因此在各部门利润率趋同的情况下,不同部门产品比价关系取决于部门的平均生产条件,而部门的平均生产条件又受劳动牛产率变化的影响。具体来说,当一个部门由于技术进步、管理优化等原因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时,该部门生产一种产品平均所需要的时间减少,部门的平均生产条件也得到优化,从而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在平均利润率一定的条件下,产品销售价

33、格降低。因此一个部门劳动牛产率的提高,会导致该部门的产品价格相对于其他部门下降。相反,当一个部门劳动生产率降低时,该部门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升高,在平均利润率一定的条件下,产品的销售价格上升,因此一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下降,会导致该部门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前面所分析的是其他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一个部门劳动生产率变化对产品比价关系的影响。事实上,随着技术的进步,国民经济的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都有提高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不同部门产品比价关系的变化取决于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快慢,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的部门的产品价格相对下降较快,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的部门的产品价格相对下降较慢,如果各部门劳动生产

34、率提高的速度相同,则这种劳动生产率变化对部门间的产品比价关系不会造成影响。【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20 【正确答案】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货币的产生过程在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各个商品不是按照价值出卖,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出卖,也就是说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但是并没有排除各个企业之间的利润率的差别。商品是按照部门平均生产条件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卖的,因此在各部门利润率趋同的情况下,不同部门产品比价关系取决于部门的平均生产条件,而部门的平均生产条件又受劳动牛产率变化的影响。具体来说,当一个部门由于技术进

35、步、管理优化等原因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时,该部门生产一种产品平均所需要的时间减少,部门的平均生产条件也得到优化,从而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在平均利润率一定的条件下,产品销售价格降低。因此一个部门劳动牛产率的提高,会导致该部门的产品价格相对于其他部门下降。相反,当一个部门劳动生产率降低时,该部门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升高,在平均利润率一定的条件下,产品的销售价格上升,因此一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下降,会导致该部门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前面所分析的是其他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一个部门劳动生产率变化对产品比价关系的影响。事实上,随着技术的进步,国民经济的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都有提高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不同部

36、门产品比价关系的变化取决于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快慢,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的部门的产品价格相对下降较快,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的部门的产品价格相对下降较慢,如果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相同,则这种劳动生产率变化对部门问的产品比价关系不会造成影响。【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21 【正确答案】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货币的产生过程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22 【正确答案】 货币形态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1)货币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化阶段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最初是以金块或银块的形式出

37、现的,其重量和成色都存在着区别,每次交换时都要核实重量、检查成色,显得很不方便。于是,随着商品交换的不断扩大和日益发展,铸币便出现了。但铸币由于在流通中受到磨损,它的重量不断减少,其名义含量与实际含量相分离。随后,作为“纯粹的象征性质” 的纸币就出现了。金属货币之所以能够被纸币代替,是与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分不开的。从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来看,“商品价值观念地表现在一个金量上,这个金量则由纸象征地可感觉地体现出来”。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仅仅是价值的符号。价值符号代替真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可能性在实现之前,必须赋予它社会意义,换言之,就是它必须获得社会的公认,公认它能代表真实货币进行流通

38、。因此,纸币是由国家通过法定的途径发行的。这样的国家权力只有在本国范围内有效。(2)货币从纸币向信用货币转化从形式上看,信用货币也是一种纸质货币,从历史上看,当货币形式演化为由纸质品的价值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时,在此前后便出现了由借贷行为而产生的各种信用凭证,比如银行券、商业票据等。它们都是信用货币,其基本特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能够节省流通费用,方便携带和结算,上述信用货币称为广义信用货币。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不断发展,信用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银行信用产生的各种信用凭证,如支票、汇票、期票、存款货币等,被社会广泛作为流通与支付手段,执行货币的基本职能,比如在人们购买消费品时,大

39、量使用信用卡。这些通常被称作真正的信用货币,也就是指狭义的信用货币。(3)货币从信用货币向电子货币转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货币出现了。电子货币是指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和支付。随着银行计算机网络化的形成,存款货币逐渐为电子货币所代替。【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23 【正确答案】 “20 匹麻布 =1 件上衣”是简单价值形式的表达。在这种价值形式中,等式两端的商品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左边的商品处于主动地位,要求把自己的价值相对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为相对价值形式;而右边的商品则处于被动地位,是等价物,起着表现左边商品的价值的作用,因此叫等价形式。(1)马克思在 “2

40、0 匹麻布=1 件上衣”的式子中,是透过对相对价值量的质的揭露来分析其量的规定性的。相对价值形式是商品交换中使自己的价值得到相对表现的形式。首先,从质的规定上考察,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麻布,其价值是通过上衣的使用价值来表现的。上衣和麻布都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是同质的,是能够棚比较的,而且是能够相等的。在麻布和上衣的价值关系中,上衣的使用价值成了麻布价值的表现形式,从而使麻布取得了一个与自己的自然形式不同的价值形式。即具有了相对价值形式。其次,从量的规定性上考察,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商品的价值量是通过处于等价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量相对表现出来的。这一表现的前提是价值形式两极的商品包含有等同的社会

41、必要劳动时间。从量的方面来考察,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的价值量相对地表现在等价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商品的相对价值量取决于相交换的两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例如在“ 一只羊 =两把斧子“ 公式中,假定生产一只羊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 100 小时,生产一把斧子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 50 小时。如果生产一只羊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不变,而生产一把斧子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减少到 25小时。这样,一只羊=四把斧子。可见,相对价值形式价值量的变化,取决于等价两边的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因此这是一种相对的价值量,即价值量的相对表现,而不是其绝对的表现。(2)随条件的变化对相对价值量的规定性可做具体

42、的分析。凡是价值要被表现的商品,都是一定量的使用物品,如 15 蒲式耳小麦、100 磅咖啡等等。这一定量的商品包含着一定量的人类劳动。因而,价值形式要表现一定量的价值,即价值量。“20 匹麻布=1 件上衣”这一等式的前提是:1 件上衣和 20 匹麻布正好包含同样多的价值实体。就是说,20 匹麻布或 1 件上衣耗费了同样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生产 20 匹麻布或 1 件上衣的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织布和制衣的生产力的每一次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对价值量的相对表现的影响如下:麻布的价值起了变化,上衣的价值不变。如果生产麻布的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一倍,那么麻布的价值也就增大一倍。这时不是 20 匹麻布

43、=1 件上衣,而是 20 匹麻布=2 件上衣,因为现在 1 件上衣包含的劳动时间只有 20 匹麻布的一半。可见,在商品 B 的价值不变时,商品 A 的相对价值量即它表现在商品 B 上的价值量的增减,与商品 A 的价值量成正比。麻布的价值不变,上衣的价值起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生产上衣的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一倍,现在是 20 匹麻布=12 件上衣。因此,在商品 A 的价值不变时,它的相对的、表现在商品 B 上的价值的增减,与商品 B 的价值变化成反比。生产麻布和上衣的必要劳动量可以按照同一方向和同一比例同时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不管这两种商品的价值发生什么变动,依旧是 20 匹麻布=1 件上衣

44、。只有把它们同价值不变的第三种商品比较,才会发现它们的价值的变化。如果所有商品的价值都按同一比例同时增减,它们的相对价值就保持不变。它们的实际的价值变化可以由以下这个事实看出: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现在提供的商品量都比过去多些或少些。生产麻布和上衣的各自的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它们的价值,可以按照同一方向但以不同的程度同时发生变化,或者按照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等。可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即使商品的价值不变,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发生变化。即使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不变,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和这个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同时发生的变化,完全不

45、需要一致。通过对这一简单价值形式量的分析还可以发现,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只是当作使用价值,它的价值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处在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只是当作价值,它的使用价值成了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材料。这样,潜藏在商品中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部对立,就通过两种商品之间的外部的对立表现出来。【知识模块】 商品与货币24 【正确答案】 马克思分析的劳动工具,大机器生产不仅真实地反映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技术特征,透过经济现象的分析逐渐深入到资本主义的内部以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而且这种对生产工具尤其是机器大生产的分析对当今生产力、对劳动价值的分析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从对生产力的作用角度分析

46、: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无论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期还是当今竞争更为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生产工具的变革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生产工具的变革始终是生产力进步的主要标志。马克思从对劳动工具的分析中,不仅看到劳动工具对资本主义生产的顺利进行的必要性,更透过经济现象分析出生产工具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作用,而且得出一个经济规律即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进步的主要标志。这个规律对当今社会的市场经济依然适用。在激烈的竞争形势下,各个部门、各个企业都竞相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技术水平,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并提高经济效率。马克思通过生产工具分析生产力是和分析生产关系结

47、合在一起的。这种分析方法对当今社会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不是单纯的对生产工具进行分析,在这种分析过程中,他不仅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而且透过经济现象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剥削的实质。而且揭露了另一个经济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这种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机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当今社会我们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只求生产的发展而忽视其他方面,例如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力应该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实现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协调和平衡发展。(2)从对劳动价值的作用角度分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8、面对的新情况。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尤其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新的现象。面对新的情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劳动价值理论也必然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首先,今天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理论的出发点发生了变化。马克思研究劳动价值理论是要通过对价值源泉的分析,为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基础,最终揭示资本对劳动剥削的秘密,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历史局限性,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我们今天研究劳动价值理论,是要更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经济关系,为制定各项改革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并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处理各种经济问题。 其

49、次,今天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理论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马克思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机器大生产阶段来研究劳动价值理论的,是在劳动与资本相对立的环境中来分析价值问题的。我们今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来研究劳动价值理论,总体来说,人与人之间不再是对立的经济关系。我们是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但同时又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的经济环境下来研究价值问题的。对价值问题的研究是为了使我们的改革和各项措施更好地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再次,今天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理论所具有的生产力基础发生了变化。马克思当时研究劳动价值理论,生产的社会化和劳动分工还处在机器大工业时代,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在这一生产力水平下,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是非常充分的。我们今天是在生产高度社会化、劳动分工有了深刻变化的条件下,进一步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在这样的生产力水平下,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要深刻得多。我们应该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研究。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与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有所不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必须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重点是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这种深化研究和认识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劳动分工也越来越多样化。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