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过程)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unhappyhay135 文档编号:848868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过程)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过程)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过程)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过程)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过程)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过程)模拟试卷 3 及答案与解析1 创作构思2 艺术思维3 灵感4 创作动机5 即兴6 无意识7 简化8 艺术直觉9 材料10 文学创造11 直觉12 意识13 综合14 推敲15 形象思维16 艺术发现17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说与创作动机有什么关系?18 什么是布莱希特所说的陌生化效果?陌生化效果与什克洛犬斯基的“ 奇特化手法”有无内在关联?19 如何理解传统诗论中的“点铁成金”?20 何为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21 灵感与直觉的各自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22 谈谈艺术构思的几个主要的心理机制。23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哪些?具体怎样

2、获得?24 请简述艺术发现的重要性。25 在文学创造中,理智与感情的关系怎样?26 为什么说即兴不是凭空出现的?27 什么是突出? 请简述其实现的途径。28 简述文心雕龙中“神思论” 的主要内容。29 试论述弗洛伊德学说对文艺理论的历史贡献。30 举例谈谈如何理解创作意图的转换?31 谈谈作品与意图的冲突。32 结合具体实例,谈一谈艺术想象与直觉的异同。33 把形象(或意念) 从“ 心”(形之于心)转化到“纸”( 形之于手)上,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其间最常见的问题是什么?34 文学技巧运用时所依据的原则是什么?35 “艺术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它抓住了一个人,就把他变成了工具。艺术家不是一种具

3、有自由意志追求自己终极目标的人,他听凭艺术通过他来实现它的目标。作为人,他可以有各种情绪,有意志,有个人的各种目的,然而作为艺术家,他是一个在更高意义上的人 他是集体人,一个体现整个人类无意识的精神生活并使之成形的人。每当创作居支配地位时,人类生活就违背自由意志,被无意识所统治,并由它成形,不是歌德创作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作出了歌德。”如何理解这段话?36 刘勰说:“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分析这段话。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过程)模拟试卷 3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对观察得来的、已

4、经烂熟于心的材料聚精会神地进行想象、联想,甚至虚拟、结构、组合,直到按照一定的意图孕育出艺术形象的思维活动。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上承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下启文学创作的物化阶段。艺术构思本质上是一种艺术思维,即借助于再现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所从事的思维。艺术构思是文学创造过程最实际、最紧张,也是最重要的阶段。【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2 【正确答案】 艺术思维又称形象思维,指创作过程中物理的对象和心理的对象始终以审美的具象化的形式存在于创作主体的头脑中,作家在对其进行选择、加工、虚拟、假设、延伸、发展的同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渗透其中,构思出生动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知识模块

5、】 文学创造过程3 【正确答案】 灵感是指艺术构思和形象思维过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高涨而导致感悟和认知发生飞跃升华的心理现象,其表现形态是对某一对象或某一问题的突如其来的顿悟。【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4 【正确答案】 创作动机是指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创作动机作为文学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它的产生和运动是作家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表现。文学创造是一种艰苦的行为活动,因而文学创作动机的产生,和作家相对强烈的内在需要分不开。文学创作动机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

6、5 【正确答案】 即兴是作家因受到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的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即一种灵感来临时若有所悟的状态。即兴的形成,离不开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诱发的媒介,外物或者书本或者别人的言语等等,如我国古代即兴而成的望月思乡诗很多,月亮就是即兴的媒介。二是即兴看似很偶然,其中又有必然性,看似天赐,更多的却是人工。因为灵感的来临看似是一刹那的事情,但是之前必须有大量的积累与沉淀才有可能出现,等到时机来临,受外在媒介的刺激,才会有所感想,有所领悟,此时才有灵感出现,才有即兴的佳作。【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6 【正确答案】 在文学创作中,无意识是指潜伏于作家意

7、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无意识作为一种心理能力,是在作家没有明显察觉到的情况下,暗中进行的对意念的整合、形象的构思、情节的发展、主题的开掘、意境的渲染、情调的烘托等,一句话,即对各种心理材料的排列、组合中发生作用的。无意识作为艺术构思的一个辽阔而又深沉、活跃而又内隐的心理领域,对整体的文学创作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艺术构思时,意识和无意识这两种心理能力既有主从之分,又是相互补充的。所谓“主从之分” ,是指意识与无意识起着某种控制、压抑或引导、解禁作用。所谓“相互补充” ,是指意识所提出的某些任务、目标等,往往要靠主体调动无意识的功能,并促使其积极活

8、动、碰撞、组合来完成。【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7 【正确答案】 简化,指作家创作时故意省略几句,略去细节而抓住主干,以便传神地把握一个意象或意念的主要特征的构思方式。突出与简化的区别是:前者以浓墨重彩、淡化背景吸引读者注意力,后者则将意象或意念上的遮蔽物剥掉,只留下最核心、最能表现本质的要素。【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8 【正确答案】 在艺术构思中,直觉是指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做出的突破性顿悟。【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9 【正确答案】 材料是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

9、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10 【正确答案】 文学创造是一种旨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的艺术生产活动,其过程十分复杂和细微,一般可划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11 【正确答案】 直觉是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之一,来源于拉丁文,本意指视线、外形。英文是 Intuition,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正在领会或知道的方式”。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 做出的突破性顿悟。【知识

10、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12 【正确答案】 在文学创作中,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13 【正确答案】 综合是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综合具有定向性、选择性和刷新性的特点。【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14 【正确答案】 推敲是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15 【正确答案】 形象思维简单地说,就是借助形象来思维。它是指在

11、艺术构思中,以想象为中心环节,综合运用联想、感情、理智、回忆等多种心理机制,以创造具有丰富审美意义的形象或意念为目的思维方式,由于形象思维主要体现在艺术创造中,因此它又叫艺术思维。在文学创造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辅相成,相互为用,而总体上,形象思维包含抽象思维。【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16 【正确答案】 艺术发现是指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17 【正确答案】 “ 集体无意识 ”说是荣格理论的核心部分。集体无意识是无意识的深层结构,相对于无意识

12、表层结构的个体无意识,其内容是“原型” 或“原始意象”,即过去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集体经验,比如,再生原型、死亡原型、受难原型、魔鬼原型等等。荣格认为,作家是集体无意识的代言人,而艺术创作则是由一种原始意象的无意识活动所组成。他说:“艺术是一种天赋的动力,它抓住一个人,使他成为它的工具。艺术家不是拥有自由意志,寻求实现其个人目的的人,而是一个允许艺术通过自己实现艺术目的的人。”并进一步指出,艺术创作的动力来自无意识中的“自主情结 ”,而艺术创作是一种自发活动,这种活动“无情地奴役艺术家去完成自己的作品,甚至不惜牺牲其健康和普通人的幸福”。荣格的这种创作动力源于集体无意识的理论,虽然过分强调了集体无

13、意识的力量,有失偏颇,但对于我们理解创作动机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另外,集体无意识理论对于我们研究创作动机也有一定的助益。由于创作主体的个体差异、创作时空的变化及作品本身功能的多样,创作动机显得异常复杂,对它的研究也极为困难。荣格关于人格类型内倾与外倾的划分及艺术家大都属于“ 内倾直觉型 ”的典型的强调,对于我们了解作家的创作动机是很有启发意义的。【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18 【正确答案】 (1)陌生化效果:布莱希特在分析中国戏剧的表演艺术时,使用了“陌生化”效果这一说法。史诗体戏剧中的 “陌生化”技巧,是一个与“ 戏剧体戏剧”中的“共鸣”技巧相对应的概念。布莱希特认为,对一个事件或人物进行陌生

14、化的方法很简单,就是“ 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布莱希特以李尔王由于他的女儿们对其忘恩负义而产生愤怒为例作了说明。采用共鸣技巧表演的演员,能够表演出这种愤怒,并能使观众把愤怒看做人世间自然的事情,从而与李尔王完全融合在一起,自己掉到愤怒的情绪里去了。而采用陌生化技巧的演员则刚好相反,演员表演的李尔王的愤怒可能使观众感到惊讶,演员可以不表现李尔王的愤怒而去表现其他反应。这样,李尔王的立场将被陌生化。在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一文中,布莱希特将中国戏剧作为运用陌生化效果的典范加以阐述。“史诗戏剧” 陌生化效果的内涵,就是强调戏剧

15、表演中演员和观众的理性因素,主张破除舞台造成的“生活幻觉” ,使观众时刻意识到自己是在看戏,从而与舞台演出保持情感和理智上的距离,并对戏剧所反映出的现实进行思考和判断。(2)陌生化效果与什克洛夫斯基的“ 奇特化手法”有内在关联。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多次重复的动作在变为习惯的同时,也就成为了自动的,而自动的感知正是旧形式导致的结果。为了打破感知的自动性、机械性,就需要采用“奇特化手法 ”,创造新形式,使人们的感知从自动性中解脱出来,重新回到原初体验的准确观察与感知状态。在俄国形式主义看来,艺术的过程,就是事物的“陌生化” ,就是使事物复杂化的手法,就是设法增加感受的难度,从而延长感受的时间,同时,

16、艺术的创作过程和鉴赏过程也就成了“ 加密”和“解密”的过程。这就导致了诗歌也即文学并不是对现实的严格模仿、正确反映或再现,相反,它是一种有意识的偏离、背反甚至变形、异化。布莱希特所说的陌生化效果与什克洛夫斯基的“奇特化手法” 都是要求艺术创作中要有独特性和反常规性,前者是就戏剧这种文学体裁而言,后者以论诗歌为主从而引申到所有的文学创作。前者针对戏剧表演而言,后者更注重文学语言的革新。【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19 【正确答案】 (1)“点铁成金”出自宋代黄庭坚的 答洪驹父书:“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

17、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点铁成金” 说,实质上是黄庭坚诗文理论的方法论,是解决诗歌创新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并不是诗歌的本质论和风格论,也不是强调形式重于内容的武器。如何做到平淡之语出奇境,言有尽而意无穷,他指出一条具有操作性的方法,避免流于不切实际,即“ 点铁成金 ”。(2)“点铁成金”肯定了文化的自然传承以及向古人学习对于诗文创作的重要意义,如杜甫集众家之长,学习古人,精于炼字又浑融流转、出神入化;化用前人诗句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使自己的诗句了无古人的痕迹,而和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浑然一体、自然天成,化腐朽为神奇。(3)“点铁成金”说也有局限性:

18、首先,取古人陈言进行点化而使之翻新,本身失去了文学的原创性,只落第二义;其次,能否做到以故为新、化腐朽为神奇,一旦失败反而会将诗歌创作引人狭窄的歧途。【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20 【正确答案】 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在产生此发现之前,作家都有相对长久地沉思于某一事物的心理

19、经验,所谓“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蓦然顿悟的发生,只不过是内心经验酝酿后从阈限下的破土而出。(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对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的眼光和非凡观察力不是外在于他的东西,也不仅是某种技巧、方法,甚至也不仅是天才,而是和他的内在蕴藉有关的深层心理内容的外射。作家之所以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是他们彼时彼境的需要、情绪、态度、价值观和凝聚成团的早先经验等许多因素综合作用所产生的无意导向。(3)它是艺术家对外在事物的独特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4)它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艺

20、术家把自己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在自己的知觉中产生创造新的创造物。艺术发现是一部作品发生的契机,也是文学创造活动开始的“由头” 。艺术发现像一盏灯塔,照亮了主体储藏在记忆中的有关资料,并使其在短暂的瞬间,围绕此种发现进行有序的排列组合,从而进入创造过程。作品的独特风貌及其内在灵性,一般都是以艺术发现中那不同寻常的“发现” 为基础进行独特开掘的。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非常微妙和细致的。比如,周敦颐从“莲花” 这一个平常普通的植物性状中折射出独特的君子般高雅情操的“这一个” 莲花,创作出 爱莲说;鲁迅从车夫身上看到“小我”;都是一些常见的艺术发现。【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21 【正确答

21、案】 (1)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并艰苦地思索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对所思主题(意念或形象) 的一种顿悟。灵感的特点是:非预期性。它是突如其来的,出于作者自己的意料之外,如李德裕在文章论中所说“文章之为物,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 。而且它来的时间也不确定,或夜深入静睡熟之际,或百思不得其解将要放弃之时,或干别的事情时受到触发或刺激灵感来时无影,去时也是无踪的。它是一种“ 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的结果,不及时捕捉,就会消失,转瞬即逝。所以当灵感来临时,就是牺牲寝食也要及时捕捉,并尽可能记下全部轮廓。过后,再以“ 语不惊人死不

22、休 ”“字字看来都是血”的精神,仔细地从头到尾修改定型。亢奋性。获得灵感的创作主体,往往高度兴奋,有时甚至出现一种迷狂状态,这是主体心理积淀、心理潜流被激活的结果。在灵感状态中,作家往往浮想联翩,内心幻象迭出,情感因之激动不可抑制,有时甚至像犯病一样。创造性。处于灵感状态的作家,思维高度活跃,储备于大脑中的各种材料信息会得到充分运用,这样,极易进入佳句纵横、新意迭出之境界。(2)直觉是指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 做出的突破性顿悟。其特点是推理过程的省略和事物本质的直接揭示。这是一体

23、化的两个方面。“ 省略了 ”推理过程,不是“不要”推理过程,恰恰相反,直接认知和洞察事物,不但要依据过去积累的一切知识和经验,而且这些知识和经验还要烂熟于胸,并经过平时反复和多次的推理、判断和使用。只有这样,当某一事物初次呈现在面前时,才能从整体上迅速猜测、洞察、并一跃而抓住其背后隐藏的奥秘。灵感与直觉的区别在于: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突兀判断;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却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22 【正确答案】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

24、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艺术构思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机制:(1)回忆与沉思。回忆就是积极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而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2)想象与联想。想象就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其类型有再现想象和创造想象,后者又分为比拟想象、虚构想象。联想则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本质上也是一种想象,是由记忆痕迹而引起的对另一方事物的回忆、复现和创造。联想是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进而一环扣一环,在延展

25、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3)灵感与直觉。柏拉图视“ 灵感”为“迷狂”,认为它是个体之精神与理念之世界相交流的一种心灵状态。心理学认为,灵感的机制虽复杂,但并不神秘。它虽然是突发的和不可预期的,但产生于大脑集中注意的优势兴奋之后却是肯定的。这就是说,它的发生虽属偶然,却一定是长期思考的结果。灵感是艺术构思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一种心理现象。其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意念或形象)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其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从思维角度来说,灵感大体上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以至达到寝食俱忘的程度之后,突然在无意之

26、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心理学发现,灵感往往发生于创造性思维久久酝酿并接近成熟的阶段。它爆发的时刻,常常是作家已经放弃了专注的沉思而干其他事情,甚至是静谧的睡梦之时。由于某种触发,暂时中断的神经联系突然接通,从而出现了认识上的飞跃,在不经意间蓦然浮现脑际。灵感爆发时,作家往往只注意无意得之的那一瞬间,仿佛天赐神授,而忽视了在此之前那长期且艰难的积累和思考过程。在艺术构思中,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直觉在艺术思维中主要有两大作用:第一,作家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把握,往往是由直觉得来的;第二,作家第一次听到某故事(或社会现象)时,能发觉背后某种异

27、乎寻常的使人深省的内蕴,而这一内蕴就好像是为他准备、为他所仅见而别人毫无察觉的。灵感与直觉的区别在于:其一,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突兀判断;其二,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其三,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4)理智与情感。理智是指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思维)。而情感分为情绪和情感,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情绪与情感二者相互纠缠,也相互影响,主体的态度、评价可能导致某种特殊的情绪,而先前已存在的情绪体验也可能

28、带来不同的态度、评价。在文学创造中,两者缺一不可:没有情感徒有理智,理智便有束缚想象力的副作用;失去理智而徒有情感,情感也可能将作家推向不知所往。(5)意识与无意识。在艺术构思时,意识和无意识这两种心理能力既有主从之分,又是相互补充的。无意识在组合材料时所遵循的主导线索是意识提供的。无意识活动的方向要靠意识指引。【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23 【正确答案】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是按照作家精神专注的趋向和程度而划分的。无意获取是作家从小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所接收到的大量刺激。对于这些刺激,他虽然没有有意地记忆或刻意地思索,但它们却作为连续不

29、断的信息流悄悄地进入大脑,有些甚至会在长期记忆中扎根。作家,只要生活在社会中,就有各种刺激和信息(或普通或特殊)不断地 “侵犯” 他,“骚扰”他,其中必然包含着可用来从事文学创造的大量材料。例如,法国著名作家普鲁斯特,一生除家乡小镇伊剩耶和首都巴黎之外没去过任何地方。35 岁以后,他更是“终年生活在一间门窗经常不打开的房间中” 。但这并不妨碍他写出世界名著七卷本的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从事文学创作的材料,主要就是通过无意识获取的途径得到的。有意获取,是指作家出于某种理想冲动,或为了完成某一个创作任务,而围绕一个中心,并采用有意记忆(或笔记、摄影等)的方式,去有意接受刺激或积累信息的途径。例如,

30、罗曼.罗兰、纪德到十月革命后的苏联采访,巴金到朝鲜战场考查,都属此类。但必须说明的是,处于这种境况的作家,虽可能被热情所驱使,然而心灵深处却无法摆脱一种无意识定位,即把自己视为短暂的投身者、参与者或局外人。这导致他们往往不自由地以两种极端眼光或批判、或挑剔来看待所接受的那些刺激和信息。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是从作家获取材料的渠道来划分的。实践获取,主要指作家主动(或被迫 )投身某一生活领域(或某种社会实践) 去感受刺激,并获取信息的途径,这种材料又叫做直接材料。例如,司汤达从军,凯尔泰斯被投入奥斯维辛,王蒙遭流放,陀思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从维熙、张贤亮进监狱都属此类。很明显,这种日复一日的既单

31、调而又严酷的生活实践,对本人来说,并非易事,而是一种无奈的求生,但却丰富了这些作家的记忆储备,直接获取了许多难忘的文学创作材料。书本获取,则是指由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它常常要依据前代或古人传递下来或同代人所提供的思想材料来从事创作,所以又叫做间接材料。例如,凡尔纳一生创作的 100 多部(篇) 幻想小说,其材料大部分都是从法国国立图书馆的书刊中获取的。【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24 【正确答案】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艺术发现在文学创造过程中非常重要。(1)

32、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虽然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材料是文学创造的起点,但艺术发现却是文学创造赖以发生的根由。没有艺术发现,没有启迪,没有爆出思想火花,没有从外在事物或现象中看出宇宙或人的生命的本质,并借此唤起能量,作家就不能进入创造过程的大门。艺术发现像一盏灯塔,照亮了主体积储在记忆中的有关材料,并使其在短暂的瞬间,围绕此种发现进行有序的排列组合,从而进入创造过程。(2)有了艺术发现,作家能从常见的事物中独具慧眼地看出某种新成分或新特征,从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上察觉出潜藏于其下的非凡意蕴,从极平凡、极平淡的旧形式之间寻找到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一种异乎寻常的新形式。此时,不管发现多么

33、微小,但正是“ 所发现”的这一点,迅速成为作家从事文学创造的突破口。正因为如此,艺术发现被称为“ 艺术家的眼睛 ”。例如,周敦颐从莲花看出士人君子的本色,鲁迅从车夫透视出自己的“小我” ,茨威格从手指活动中窥测到青年赌徒灵魂的挣扎和搏斗。显然,正是作家的艺术发现使这些原来常见的事物以一个新面貌、新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成为蕴含着作家张显人生本质透视灵魂的独特的“这一个” 。(3)艺术发现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也具有重要作用。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造不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因此,作品的独特风貌及其内在灵性,一般都是以艺术发现中那不同寻常的“ 发现” 为基础进行独特开掘的。【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25 【

34、正确答案】 理智是指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思维)。感情分为情绪和情感,前者指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感情在艺术构思中是动力因素,而理智则是约束、规范这些动力的嚼勒。对于完整的文学创造过程来说,它们都不可缺少。古人认为“为文尤须放荡,但又须随时以嚼勒制之” ,便很好地道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屠格涅夫、波隆斯基和托尔斯泰等一起散步,在牧场见到一匹老马。托尔斯泰抚摸它并讲了一大通话。屠格涅夫和波隆斯基听得出了神,无法自制地说:“您过去真的是一匹马吧?”这件轶事说明,托尔斯泰所叙述的“ 文学小品 ”有理智因素也有感情因素

35、。理智因素保证着他把握的主要形象是马而不是月亮,并确立他的情感方向是同情而不是其他;感情则使他对马的叙述带有自己的精神和灵魂,并赋予马本来没有的生活历程和心理活动。显然,如果没有感情推动,托尔斯泰不会代马立言;而如果没有理智约束,托尔斯泰的叙述可能会变成谁也听不懂的梦呓。在文学创造中,两者缺一不可:没有感情徒有理智,理智便有束缚想象力的副作用;失去理智而徒有感情,感情也有将作家推向不知所往的可能。理智与感情之间是冲突还是相互促进,往往被作家当下心理状态所决定。对艺术构思来说,信息在大脑中的储存不单纯是一个个消极因素符号,也不是波澜不惊的死板材料,相反,任何信息(符号、材料)都是携带着一定情绪能

36、量或情感因子的。这就是说,作家对内心有关刺激、信息、符号、材料的积累,实质上也是情感的积累。例如,当“母亲” 这个符号被唤醒,并作为表象浮现于大脑之时,对她的“爱”也同时进入(并留存在那里了 )。这种表象复现时所携带的情感,是作家的需要、态度和价值取向等内在的因素不断向符号、材料进行浸染、渗透的结果。事实上,其他心理材料的复现,也都掺杂着主体的是非判断和感情判断。在艺术构思时,许多表象、材料在心头翻滚,许多是非、感情也在翻滚,理智和感情的冲突可能愈演愈烈。因此,要想顺利地完成构思,必须很好把握理智、把握感情,并很好地调节双方的关系。【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26 【正确答案】 即兴是作家因受某

37、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兴会来临时,文思泉涌,势不可遏,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但即兴不是凭空出现的:(1)即兴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王勃铺排大量典故,李白诗歌中丰富的社会和人生经验,都是长期积累和有意储备的。任何酣畅淋漓的即兴创作,都是作家调集平生的记忆信息,厚积薄发形成的。(2)即兴创作需要气氛和契机。即兴的刹那似乎容易,实际上兴会的来临极难。没有气氛和契机,即兴无由发生。王勃拥被而卧,李白饮酒,巴尔扎克喝黑咖啡,便都是借此来制造某种刺激情境,以待兴会到来。(3)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

38、的集中爆发,是长久酝酿的产物。司汤达写巴马修道院虽只用了 53 天,但其准备和酝酿却花了 6 年。最后,即兴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选择的,它与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27 【正确答案】 突出是指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或意念,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突出有两种实现途径:(1)浓涂重抹。作家为了达到某种意图,故意抓住某个形象身上某一个最显著特征,通过添加与此特征有关的肖像、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把这个特征连同这个形象强调到令人过目不忘的地步,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例如鲁迅对阿 Q 及其阿

39、 Q 头上的瘌疮疤的突出,即是如此。(2)淡化背景。在某一场景中通过巧妙地移动某事物来牵动观者视线,能使该事物成为前台现象,这时候,该场景中本来地位上基本平等的其他事物相反却被降到了背景地位。例如,安娜是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但托尔斯泰却让她在小说第 1 部第 18 章才姗姗出场。小说开头写奥布朗斯基一家的忙乱,就是为了提供一个类似于客厅的场景。在读者的殷切期待中,让安娜这个“不祥的女人” 在“不祥的时刻 ”一出现,就成为前台现象,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从而达到“突出”安娜这个人物形象的效果。淡化背景暗含着人类的内视觉思维规律。淡化背景不是抹掉背景中的所有东西那就没有背景了,而是使背景中的

40、事物“多” 起来,甚至显得杂乱无章。这样一来,当主体巧妙地调动某一事物时,它就会拉动读者内视觉的注意力,自然而然成为前台现象。【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28 【正确答案】 “ 神思” 为 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是对于艺术构思活动的论述。刘勰在这一章主要从神思的特征、神思的形成方式、神思与外物的关系以及神思与语言的关系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从本质特征来看,神思突破了艺术表象的局限性,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神思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特点。“在神与物游” 的神思过程中,审美情思具有主导和动力作用,它往往制约着神思的进程,规定着神思的方向,推动着神思的发展。即神思是“ 随变所孕 ”。神思具有虚拟性

41、。神思过程是艺术表象向审美意象过渡的过程,由艺术表象转化为审美意象。虚构是文学的根本属性之一,想象是文学创作不可缺少的要素。神思具有超越时空、自由驰骋的特征。艺术家思维不受周围事物和时空范围的制约,思维任意腾跃,心灵自由驰骛。神思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祝通万里。”(2)从神思的形成方式上来看,贵在虚静。就构思方式而言,刘勰提出了“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的动静说。这观点是对陆机文赋中“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 的继承与发展。他认为酝酿文思,贵在虚静,排除杂念,净化心神。就动静的关系而言,静是动的前提,动是静的深入,静是手段,动是目的

42、。在这里首先强调了静在构思中的作用,只有“寂然凝虑” ,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即只有心静,构思时才能聚精会神才能突破时空的限制,驰骋丰富的想象力,使思路开阔。其次谈到由静而动的转换,其中“悄焉动容” 就是由静而动的开始。由静而动最明显的表现是“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即构思满足了人味觉、听觉的艺术享受;“ 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即构思满足了人视觉的艺术享受。(3)从神思和外物的关系看,神思是物我交融,互相渗透。在谈到神思与外物的关系时,刘勰认为艺术构思的突出特点,在于作家之精神与客观之物象一起活动。实际上,之所以能够“ 神与物游 ”,乃是作家之“神”与自然之“ 物”产生了共鸣

43、,也就是外界景物引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作者思想情感的波动,是不可能“神与物游”的。(4)从神思和语言的关系看,神思受到语言的制约。言、象、意三者,刘勰在这里偏于“辞不达意 ”的观点,如何处理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的矛盾,他除了指出多加积累学识和多加练习而熟练创作外,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方法。“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他一方面指出只有大理论家大作家才能阐述创作妙理和写作规律,另一方面又指出这是微妙的,即使是大理论家、大作家也“有口难言” 。这里体现了刘勰受佛家思想的影响,但他并没有采取消极的态度,提出了关键在于“博而能一” 。“博”指丰富

44、的素材或丰富的诗意,“ 一” 指丰富的情意中能够贯一的部分,这部分构成文思。刘勰在神思篇中首先指出了神思作为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像活动的具体情形:“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思的活动无所不到,可以不受具体环境的限制,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无比广阔的活动范围,而且在整个神思活动过程中,文学家的思维活动始终都是和客观物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这种活动又是和作家感情的波澜起伏联系在一起。即“神与物游” ,作为创作主体的心灵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合统一。【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29 【正确答案】 弗洛伊德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它属于心

45、理动力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精神层次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并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

46、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在文学创作中,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无意识是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在艺术构思时,意识和无意识这两种心理能力既有主从之分,又是相互补充的。所谓“主从之分 ”,是指意识与无意识起着某种控制、压抑或引导、解禁作用。所谓“相互补充”,是指意识所提出的某些任务、目标等,往往要靠主体调动无意识的功能,并促使其积极活动、碰撞、组合来完成。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

47、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其中无意识与意识在艺术构思和文学创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30 【正确答案】 作家开始构思时大体都有一种动机,可是在物化过程中,由于某种外在刺激的作用,或从材料中发现了新东西,作家会产生一种新动机。有时,后起的动机甚至还可能取代原先的动机而支配构思物化过程。由于动机暗换是内在的,有时还是无意识的,因而作家的理智并没有察觉到这种改变,反而误认为是作品的物化过程超出了原来的设想。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动机暗换打破了原来的构思,悄悄地

48、赋予了作品以作家未曾明确的意识,无意识反倒增加了作品的内涵,而这些内涵恰恰又被细心的读者(或评论家)所发现、所惊讶。所以,当作家为此懊恼不已时,在读者或评论家那里仍将该作品奉为佳作。因为,动机暗换所造成的冲突,不仅使作品内容一波三折,也让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更为丰富、复杂。物态化是指作者用符号(对文学创作来说就是用语言文字)把自己构思成果固定并传达出来的过程,是构思过程的继续,作家需要对构思的成果进行补充、推敲、斟酌、修饰。实质也就是从“心中之象” 到“手中之象”的过程。物态化过程,作家的构思是在头脑中进行的,是以内部语言存在的,构思形成的意象或意象序列只观念地存在于作家的头脑中,是比较模糊和粗

49、略的。这种构思的成果在物态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可以大致概括为顺从和转换两种情况。(1)顺从是指作家在物化过程中顺从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自身的逻辑,从而改变构思中设计好的人物的性格、命运、结局,使它服从于人物性格的发展。在文学创作活动中,由于作家头脑中的人物在物态化过程中逐步清晰和确定,人物自身也逐渐变成拥有自己的性格逻辑的有血有肉有自己灵魂的“人” ,创作进入这样一个阶段也正是作家的创作过程中最为高潮的体验。(2)转换是对构思结果在更大范围和更为根本的一种改变。顺从往往涉及的是一个人物,它改变人物性格或结局等的某一点,而转换则涉及整个创作意图的改变。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作家发现构思中形成的创作意图有问题,于是在物化阶段对其作出根本性的改变。【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31 【正确答案】 (1)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创作意图是作家心中指向性很强的某种目标预期,但它有时并不符合逐渐成熟起来的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性格的自然发展。当人物成熟起来时,他必须要按照自己的性格轨道行进,而无法迁就作家原来的意图。此时,作家要么掐灭他,要么顺从他,似乎没有其他道路可走。成熟的作家大多是采用顺从人物性格自由发展的方法,而不是相反。其实,遵从人物性格逻辑的自由发展而改变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