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接受过程)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unhappyhay135 文档编号:848872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接受过程)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接受过程)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接受过程)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接受过程)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接受过程)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接受过程)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1 论述你对文学接受活动中的“理解与误解” 的关系的认识。 (苏州大学 2003 年)2 结合具体事例谈文学接受中的共鸣。(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3 以下是有关廊桥遗梦的一些评论观点。自拟一个题目,针对其中的某个或某些论点,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评论。(华中师范大学 2000 年)(1)“作品表现了人类精神的两极追求”;“科学文明和原始野性的冲突”;“ 个人要求和社会道德的冲突,情感和理智的冲突”。“ 给美国当代人,特别是当代的中年人提供了一片供精神返回的家园,抚慰了现代人失衡的心灵的瘤疾”,“ 使美国读者为他们而感动”

2、 。“ 同时在我国的读者群中,也比较能够被接受或者认同”。(2)“它的浪漫迷人的情调,暗合了那些对沉闷的婚姻有所不满的人们的隐秘的心理追求,同时由于它的略趋保守、伤感和悲剧结局,让观念传统的人也会产生认同”,“是一部令人激动也让人思考的小说” 。(3)作品所描写的那种 “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的爱情方式” ,迎合了现代人“喜新不厌旧”,甚至贪婪到渴望 “鱼与熊掌兼得 ”的心理。“既随和了人类的惰性,也满足了人类妻妾成群的自豪感和被爱情激活的新鲜感”。(4)廊桥遗梦 是一部“ 煽情”而“媚俗”的小说,用煽情的爱情描写来取悦于读者,用诗化语言来包装一个爱情的神话,用制造的真实来感动读者,用反媚俗的姿态取

3、悦世俗,作者“ 把才能用在了一个廉价的浪漫的故事上” 。4 期待视野5 接受心境6 隐含的读者7 正误与反误8 共鸣9 净化10 领悟11 延留12 共鸣。(北京师范大学 1999 年)13 期待视野。(北京师范大学 2001 年)14 文本和作品。(华中师范大学 2000 年)15 隐含的读者。(北京师范大学 2002 年,华中师范大学 2005 年)16 接受心境。(南京师范大学 2002 年)17 诗无达诂。(华中师范大学 2005 年)18 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么形成的?19 如何理解期待视野?20 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21 如何理解接受心境?22 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

4、间的关系?23 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24 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25 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26 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27 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28 如何理解接受美学?29 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厦门大学 2002 年 )30 简述期待视野的基本内容。(北京师范大学 2005 年)31 什么是期待视野? 它有哪几个层次 ?(湖南大学 2005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接受过程)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理解是指读者的“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相对应。这种理解也可以称为“正解” 。误解

5、即读者的“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相悖。在具体阅读现象中,误解又可以分为“正误 “与“反误“ 。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然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 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的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理解和误解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读者完全理解了作品也就意味着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品之间是完全顺应的。这样虽然方便了读者的理解,但是却缺乏新意,从而容易让读者丧失兴趣,也难以产生真正的艺术魅力。但是如果读者对作品的意图一点都不能理解,也就是我

6、们前面提到的反误,那么就意味着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品之间是完全受挫。即作品的内容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阻断了读者的介入。这类作品即使有价值,但实现起来却困难重重。而如果理解与误解之间相辅相成,即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品之间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相挫,那么文本在不断唤起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定积累的同时,也能打破读者的期待惯性,从而更好的调动读者的想象力。而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往往是通过这样的模式实现的。【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2 【正确答案】 当读者的感情经验与作品所表达的感情相通或相似时,读者就会进入心灵共鸣的境界,产生强烈的审美接受效果。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这种心灵沟通,可以是全面的和细致人微的,

7、也可以是范围有限却又是重要的和有深度的;可以发生在读者与作者之间,也可以形成于读者与作品中某个主人公的感应关系;既是作品对读者的感染与诱发,同时又是读者对作品内涵的主动深化与再创造。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中一段描写,非常典型地说明了文学接受中的共鸣及心灵沟通的双向性: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

8、“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 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 你在幽闺自怜 ”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 水流花谢两无情 ”之句,再词中又有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知识模块】

9、 文学接受过程3 【正确答案】 廊桥遗梦反映人类千百年来一直都在情感与理智的纠缠中挣扎。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一面白日在朝拜日神,一面又在月色下与酒神狂欢。而廊桥遗梦正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背景下构建了一座沟通人类理智与情感的别致小桥,从而打动了成千上万的中西方读者,获得了他们的认同。廊桥遗梦原名是麦迪逊乡的桥。从这个题目就反映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桥作为一种交通的沟通工具,在这里不仅指向了整个时代背景,也指向了人物内在的心理世界。廊桥遗梦的创作时代正是美国经济、科学、信息高度发展的时期。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带来了更加精细的社会分工,生存竞争迫使人们全力以赴的工作、赚钱。人们的活动空间似乎越来越小,

10、经济压力使人际关系也日益紧张。正是在这种经济背景下,美国社会也出现了普遍的焦虑和怀疑情绪。张扬个性的“嬉皮士” 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各种新宗教和邪教大量兴起。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喧嚣和骚动正好形象的概括了美国在当时历史环境下的情绪。而小说的作者正是深刻的体会了美国当时的社会氛围,因而通过这本小说,希望以麦迪逊的乡村田园生活和古老的廊桥,即一种自然的人生去救治美国的都市文明病。重新燃起他们被现代文明折磨殆尽的生命的激情。乡村田园和古老的廊桥正是一条通往昔日“美好时代” 的一座桥。而小说的男女主人公更是通往各自内心和人生目标的一座“桥” 。女主人公弗朗西丝卡在意大利渡过了青少年时代,南欧明媚的阳光和独特

11、的民俗风情铸造着她浪漫热情的天性。年轻时她还曾经随一位艺术教授在那不勒斯地下娱乐区初尝情爱的甜蜜。二战结束时被美国物质文明所吸引,她跟随美国大兵理查德来到衣阿华州,成为一个农妇。年复一年机械运行的农庄生活是那样单调而乏味,注重实际的美国文明时尚使她感到一种压抑,高度商业社会中人间真情的匮乏,都使她时时坐在门廊的秋千上翘盼着一种不可知的新鲜和刺激。而男主人公罗伯特则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悲剧性的矛盾体。他作为一名摄影师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成果,但是在他内心深处,却排斥着这种都市文明。他孤傲独立,沉迷于自我心境的构造。他的生命热情只为漂泊中那些“紫烟”、“公路”、“ 过道” 、“行脚僧”、“印度”等神秘意象

12、所点燃。而这样两个人物的相遇后所爆发的爱情的火花,正是因为他们各自在对方的眼中找到了生命的激情。弗朗西丝卡在罗伯特身上找到了她少女时代的梦幻,而罗伯特则在弗朗西丝卡身上找到了一种精神的归宿,二者彼此在对方身上看见了各自追求自我幸福的“桥”。然而小说却没有停留在他们这座由情感构筑的精致的小桥上。小说在二者情感交融的时刻又让他们归于了现实。而这种理智和情感的交锋,宁愿说是作者的一种高明,不如说是体现了作者本身对理智与情感的困惑。而正是对这种困惑的展示,也才为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赢得了更为广泛的认同感。【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4 【正确答案】 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

13、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5 【正确答案】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6 【正确答案】 所谓“ 隐含的读者 “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者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可能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

14、不自觉的。【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7 【正确答案】 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然与作者的创作本义有所抵牾,但作者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 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8 【正确答案】 是文学接受进入高级阶段的一个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9 【正确答案】 净化就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的达到的调节精神、

15、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概括地说,所谓“净化” 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 的自我教育效果。【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10 【正确答案】 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11 【正确答案】 所谓延留是指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不断回味的状况。【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12 【正确答案】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级阶段的一个标志,指的是:在阅读

16、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13 【正确答案】 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14 【正确答案】 文本是指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语言艺术作品的基本存在方式。文本是作家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未被阅读的语言形态。而文学作品则是指已经被读者阅读并赋予了一定读法的语言形态。【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15

17、 【正确答案】 隐含的读者:所谓“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者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可能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16 【正确答案】 接受心境:接受心境是文学接受发生阶段的一种读者心理状况,是影响读者阅读的情绪状态。一般说来,接受心境往往有三种不同类型:一是欣悦心境,指读者在进入阅读过程时处在轻松、愉快或欢乐的情绪状态;二是抑郁心境,指读者在进入阅读过程时处在失意、压抑或伤感的情绪状态;三是虚静心境,指读者在进入阅读过程时处在平和或淡泊的情绪

18、状态。接受心境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第一,与社会生活状况及个人境遇有关。例如国家的昌盛或动荡,个人事业的成功或失败等。第二,个人的生理状况会影响接受心境。如当疾病缠身、健康欠佳、疲劳过度时,往往会导致抑郁心境;而当精力旺盛,身体健壮时,则易形成欣悦心境等。第三,与自然环境因素有关。比如乌云低垂、狂风湮雨时节,会使人郁闷不乐;艳阳丽日,春光明媚时节会令人欢欣鼓舞。【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17 【正确答案】 诗无达诂:其本意是“寻章” 、“摘句”的意思,其比较广泛的解释是指诗歌乃至其他文学作品,没有什么确定不变、唯一正确的意义,寻找这个意义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读者完全可以“随其性情浅深高下

19、,各有会心”( 沈德潜唐诗别裁凡例)。【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18 【正确答案】 阅读期待视野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1)是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等。这些都会影响读者期待视野的形成。(2)是由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状况、文学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只有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与之相关的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等等。(3)是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所有这些也会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从总体上来看

20、,正是这些源于世界观、人生观、文学艺术素养和特定生理机制的先在欲求、先在经验,逐渐形成了读者阅读活动中的某些心理图式,即期待视野。【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19 【正确答案】 期待视野作为接受美学的一个术语,最早由社会学家曼海姆和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由德国文学理论家姚斯首先将这个术语引人他的接受美学的理论之中。接受美学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这三角关系之中,读者并不是被动因素,不是单纯作出反应的环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具有一种主动的态度,参与创造文学作品,甚至创造文学的历史。读者的主动在三个方面体现出来:(1)在接受活动开始之前,读者已有自己特定的“期待视野” 。这是一种 “对每部作品的独特的意向

21、”。(2)读者对作品意义的理解与阐释。(3) 读者的想象性再创造。其中第一个方面发生在阅读之前,而第二、第三个方面则发生在对具体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过程之中。因此姚斯也认为“ 期待视野 ”是对作品的“先人之见”。这种“ 先人之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取舍、基本态度以及评价。“期待视野 ”作为中介,它一方面可以使读者利用“期待视野”所形成的对作品文体、形象、意蕴的期待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另一方面,作者为了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也往往利用这一中介来表明或者暗示作品某方面的意图和含义。例如契诃夫的小说公务员之死中力图唤起人们对小人物的“期待视野” 。鲁迅的少年闰土中

22、对一个还未受到生活压迫的少年的期待。所有这些都表明文学艺术作品之间是相关的。看似没有任何联系的文学作品正是由于读者和批评家的“期待视野” 才决定了他们对作品的褒贬和接受方面的特征,而接受的结果又会反馈给作者,或者影响到其他作者甚至后起的作者,对他们的创作产生某种制约,各个孤立的文学作品之间就取得了密切的关系。“期待视野 ”这个概念不仅是横向的起中介的作用,而且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当既定的“ 期待视野“与一部新作品不一致时,就产生了一种所谓审美的距离,这是一种打破平衡的情况,审美距离的克服,则是新平衡的建立。旧的平衡不断打破,新的平衡不断建立,就形成了“期待视野” 的变化。姚斯将这一过程称

23、为 “视野改变”。由于读者的 “视野改变 ”可以反馈给作者,也由于作者必须阅读其他人的作品而成为一个读者,因此,这种改变必然会引起文学风貌的变化。根据这个原理,姚斯把文学史说成是“ 读者的文学史 ”,读者“对作品接受的历史”,或文学作品“ 效果自身的历史” 。“ 期待视野 ”的观点总体来说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史以描述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思路,有着其积极的意义。而我们对这种观点的接受就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地吸收其合理因素。【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20 【正确答案】 由于期待视野不同以及期待视野自身的发展变化,在文学接受活动中,不同读者的接受动机是不一样

24、的。主要有五种,它们是: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和借鉴动机。审美动机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是读者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情感愉悦、心情舒畅并使人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的阅读期待。求知动机是人们力图通过发现历史规律、社会本质、熟悉人类某种生活状态,了解各类知识的动机。受教动机是人们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批评动机主要是表现在从事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文学教育的专业 T 作者之间,更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借鉴动机是指作家,尤其是初学者通过阅读文学作

25、品,模仿借鉴他人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的动机。【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21 【正确答案】 接受心境,是文学接受发生阶段的一种读者心理状况,是影响读者阅读的情绪状态。一般说来,接受心境往往有三种不同类型:一是欣悦心境,指读者在进入阅读过程时所特有的振奋、欢快、乐观的情绪状态;二是抑郁心境,指读者在进入阅读过程时处在失意、压抑或伤感的情绪状态;三是虚静心境,这种心境超脱于二者,指读者在进入阅读过程时处在平和或淡泊的情绪状态。接受心境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因素。(1)社会生活状况及个人境遇有关,如国家的昌盛或动荡。在 20 世纪 30 年代由于社会的巨大变化,中国面对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鲁迅

26、作为一个关心现世的知识分子,在这种情况下就强烈呼吁知识分子要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反对闲适文学。(2)个人境遇会影响接受心境。例如,人往往在事业受挫时就希望通过一些立志的书籍来勉励自己,从中获得力量而重新站起来面对困难。(3)个人的生理状况会影响接受心境,如健康、生病或疲劳。(4)自然环境状况会影响接受心境,如炎热或寒冷、阴云笼罩或秋高气爽等。(5)民族文化传统会影响接受心境,如中国古典文化讲究以“虚静” 心境进入文学阅读过程中。接受心境对文学接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古典诗学就十分强调以“虚静” 心境去阅读文学作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强调在文学的

27、创作和接受中都应进入一种平和淡泊的状态。鲁迅指出:“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人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鲁迅全集第 8 卷,第 350 页)这里所谓“自己钻人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角色”,“ 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即说读者不能保持虚静的心境,因而文学接受效果也就不怎么样。鲁迅要求“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 ,正意味着保持虚静的接受心境的重要。面对一部文学作品,读者只有摆脱了日常生活事务的干扰,凝神静气,虚空宁静,才能进入到文学作

28、品的境界中去体验。否则,如果把日常生活感受直接带人阅读,就可能因沉浸在生活流程中而难以进入文学世界,或是把文学世界中的虚构物错当作生活事实本身了。文学世界毕竟是不同于日常生活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需要有虚静的心境才可进入。【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22 【正确答案】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中。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活动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做接受心境。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当读者处于欣悦的情绪状态的时候,一部平常之作,也有可能激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得到惬意的审美享受。当处于

29、抑郁的心理状态时,即使面对优秀作品,也有可能因心烦意乱而难以进入其中的艺术境界,难以真正体味到其中的奥妙。接受心境之于阅读效果的影响还表现在,即使面对同一作品,由于情绪状态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读者的接受心境和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二者是相互发生作用的。【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23 【正确答案】 所谓“ 隐含的读者 “是相对于现实的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者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者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其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作家的创作动机会决定文本中隐含读者的存在

30、。孔子在讲诗歌作用时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可以理解为诗歌用比兴的方法创造生动感人并包含着某种普遍真理的艺术形象,从而感染读者的情绪,激发读者的意志,使之兴奋激动并从诗中受到影响和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诗歌的审美教育作用。“观” 是指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社会的风俗习尚的兴衰,考察政治的得失。也就是诗歌的认识作用。“群” 是指文学作品可以使接受者沟通感情,和谐交往,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也就是发挥诗歌的伦理作用。“怨” 主要是指“怨刺上政”,即批评、指责为政者在社会政治方面的过失,也就是发挥诗歌的社会批判作用

31、。孔子的这种思想对中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例如白居易就是秉着诗可以怨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文论观。在其著作与元九书中写到:“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为发明之则为诗。”自居易重视诗歌的社会批判功能,不主张歌功颂德,提倡暴露时弊,反映民间疾苦。他呼吁统治者体察民情:“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显然在这里白居易所说的在特定创作动机指导下的隐含读者主要是能够读懂自己的诗歌并且能从中体察民情的统治者。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中国古典小说金瓶梅在一定时期被人们误解为“淫书”。而实际上,正如清人张潮所说: “金瓶梅是一部衰书。”它不仅体现了封建统治集团骄奢淫逸、贪赃枉

32、法和资本势力的冲击而日暮穷途前景,而且深刻的体现了在金钱关系下人性的扭曲,由一家写及了天下国家。正是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决定了金瓶梅的隐含的读者不应该是那些将目光只停留在其中的性描写之上的人。作家的选材及文本特征也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在作品中广泛运用了“意识流“手法和梦幻笔调,语言也往往晦涩难懂。在这样的文本中,隐含的读者的主体便不可能是普通群众,而是学者型读者,这正如乔伊斯本人所宣称的:他期待的理想读者,是那些“毕生研究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夜灵而其他什么都不做的人”。文学接受的发生,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文本中隐含的读者开始向现实的读者的转化。一般说来,那些与隐含

33、的读者相近的读者,往往最能理解文本的内涵,最易与文本之间形成交流,因此,也最有可能成为现实的读者。【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24 【正确答案】 填空是指在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语言现象中的语词一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词、句、段各级语言单位的意义及组合也是不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迷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因此需要读者对未尽内容的想象补充,即填空。对话是指文本是一个吁请、呼唤,它渴望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兴味是指读者通过阅读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作品的意蕴。这三个概念虽然表述不同,

34、但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文学接受需要填空、对话和兴味的原因主要在三个方面:(1)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作品相比,读者看到的只是抽象性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因此只有经过读者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形象。(2)与其他学科著作相比,文学作品主要使用的是描述性的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没有科学著作那么准确、严格、清晰。因此文学作品的接受,只有伴随着读者在文字符号基础上展开的想象才能进行。(3)一般而言,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充满了巨大的阐释空间,而且可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就更需

35、要读者自己去填空、对话和兴味。【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25 【正确答案】 一部文学作品完成之后,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便凝定于某一文本。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本应是一个在特定词语序列的引导下,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但实际上,由于“填空” 、“对话”、“兴味“的介入,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经由读者阅读产生的“第二文本”中,虽然包含着来自 “还原”的客体内容,但同时又充满着读者个人再创造。因此,与“第一文本 ”相比, “第二文本”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异变产物。异变可以表现为作品形象的异变,情感的异变和思想观念的异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1)某些政治观念

36、会导致异变。例如关雎作为一首反映男女爱慕之情的情歌,在封建道学家那里则成为是对“后妃之德“的赞美之歌了。(2)某些预定文化观念会导致异变。例如弗洛伊德通过引入“自我” 、“本我”、“ 超我”的观念解析俄狄普斯王,从而得出的“恋母情结“的主旨。(3)文化视野会导致异变。例如由于我们缺乏必要的西方神话传说以及爱尔兰、犹太人的文化常识,就很难理解尤里西斯这本书。(4)个人经验会导致异变。例如一位不谙世事的少年,在解读红楼梦时,可能只对里面的游玩情节感兴趣,而只有到了老年经历了人生沉浮之后才能真正理解“ 一把心酸泪,满纸荒唐言” 的含义。(5)文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异变。一个拥有较高欣赏能力的人对于尤里西

37、斯可能感觉如获至宝,而一个欣赏能力较低的读者可能会觉得味同嚼蜡。【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26 【正确答案】 文学接受过程也是读者对某一作品阅读理解的过程。由于“期待视野”的存在,读者之于作品,必然会有一种先人为主的成分,此即阐释学所指出的“前理解”。这种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的“对话 ”关系是复杂的,既可能相应,也可能相悖。对于前者我们称之为“正解”,后者称之为 “误解”。例如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本来是体现了英国早期殖民探险的一种开拓精神,但是后来这种意义却逐渐被它的趣味性所取代,而成为了一本为广大儿童所喜欢的儿童读物。误解又可分为“ 正误” 与 “反误

38、”两种情况。“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然与作者的创作本义相抵触,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这种“误解”看上去更符合作品的实际,令人心服。例如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在作者笔下无疑是一个口毒心狠,嫉妒淫荡的阴险妇人形象,而在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孟超心中则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悲剧性人物。显然这种理解也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而反误则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的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例如由于政治立场的需要,道学家就将关雎这样一首优美的男女爱慕的情诗理解为歌颂“后妃之德” 的诗歌。更有甚者由于解读者的穿凿附会,从而给作者带来杀身之祸。清代的文字狱就是一个典

39、型的例证。【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27 【正确答案】 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总体上来看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般而言,一部较为优秀的作品往往伴随着期待遇挫。因为通常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读者的兴趣,否则作品就有缺乏新意之嫌。同样如果读者完全受挫的话也同样难以使读者进入作品。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往往呈现三种情况:(1)完全顺应。即指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指向等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先测定完全一致。这种呈现方式虽然方便读者的阅读,但是很容易导致程式化、公式化的毛病。读者往往一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局,从而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因而完全缺乏期待遇挫也是很难产生艺术魅力的。例如

40、看到“松柏” 这个题目,一般读者就会联想到松柏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仍然能够生存的不屈服的精神。而那些以松柏为题的诗歌的主题也往往与此相关。(2)完全遇挫。即指文本的内涵完全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令人难以介入其间。比如某些过于晦涩,令人难以捉摸的“先锋诗” ,某些过于随意,无迹可循的“意识流” 小说等等,往往会导致这种结果。 (3)既有顺向顺应又有逆向遇挫。一方面,文本不时唤起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定积累,同时又在设法不断打破读者的期待惯性,以出其不意的人物、情节或者意境牵动读者的想象。在这种阅读过程中,读者既会因有旧有经验的重温而快适,又会因期待视野得以丰富补充而欣慰。一部作品艺术成就的高低,显然与

41、这样一种对读者期待视野丰富补充的程度,也就是超越读者期待视野的程度有关。例如萨特的短篇小说墙就是一篇典型的文章,小说结尾是出人意料的:伊比埃达宁死不屈,但当他坚定地选择了死时,却又奇迹般地活下来了。而他用生命保护的对象格里,把坟墓当作最安全的地方藏身于此,但却听信伊比埃达信口胡诌而跟搜捕他的敌人撞了个满怀。这种非绝对的善恶,对读者心理的调动和激发正是这篇文章的艺术魅力所在。【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28 【正确答案】 接受美学是 20 世纪 60 年代初由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的五名文学理论家创建的。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理论研究方法,盛行于欧美。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其主要观点是:第

42、一,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一部作品即使在发生史结束以后,若未进入接受过程,那么还不能算最后完成。一部作品只有经历了接受过程,才算真正的完成。第二,读者在接受过程中不是被动的反应,而是主动的、具有推动文学创作过程的功能。因此,不能把文学过程简单地设想成作家为读者创作作品,作品对读者发生影响。还应该看到,在实际的文学过程中,读者创造作家,影响作家的创作,是推动文学创作,促进文学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文学阅读过程就是读者对文本符号内涵的破译和潜在形象的创造性构建过程。在这样的过程开始时读者头脑中已经存在着一种“前结构” ,即一种读者

43、心理上的先行 “结构图式“ ,也就是姚斯所说的“审美经验期待视野”。这种“ 审美经验期待视野”将直接读者对作品的阅读,并导致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和把握。第三,文学作品的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 ”。这是伊瑟尔的观点,他认为文学文本与其他语言文本不同,它并非充分的、完全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存在着许多意义的空白点。这些空白点则召唤着读者自己去填补。第四,文学史是作家、读者和作品三者之间的关系史,是文学被读者接受的历史,是文学接受的效果史。总体而言接受美学开拓了注重读者的作用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使人们能从新的角度去看一些基本的问题,是对文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个贡献。但对它的研究尚处于理论思维的过程中,有

44、关学者做的实验都属尝试性的,它目前正处在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之中。【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29 【正确答案】 由于期待视野不同以及期待视野自身的发展变化,在文学接受活动中,不同读者的接受动机是不一样的。主要有五种,它们是: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和借鉴动机。审美动机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是读者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情感愉悦、心情舒畅并使人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的阅读期待。求知动机是人们力图通过发现历史规律、社会本质、熟悉人类某种生活状态,了解各类知识的动机。受教动机是人们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批评动机主要

45、是表现在从事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文学教育的专业工作者之间,他们更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借鉴动机是指作家,尤其是初学写作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模仿借鉴他人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的动机。【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30 【正确答案】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第一,文体期待。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者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和魅力。比如面对一部以再现为基本手法的长篇小说,读者往往会期待着波澜起伏的故

46、事情节和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塑造;面对一首诗歌,读者会期待节奏、韵律以及某种抒情意境的出现;面对一首题为“满江红” 或“蝶恋花”的词,则会期待着符合种种词牌的格律、韵味以及相关的内容等等。第二,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者符合某种特定情绪氛围的展示与渲染。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曹雪芹红楼梦)的描写时,自然就会期待看见一个八面玲珑、能说会道、心机深厚的凤姐的形象。同样当我们看到用“ 莲花” 、“秋菊”、“青松” 这样的

47、词语来形容一个人的品行时,自然会期待一个刚强正义,坚忍不拔的人物形象。第三,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较为深层次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实践证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读者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期待着作品能够表现出切合自己意愿的审美趣味和情感境界,总会期待着作品表现出一种合乎自己理想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一种与自己相同的思想倾向等等。【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31 【正确答案】 期待视野,是文学接受的发生阶段特有的一种读者心理状况,是读者的一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在一般情况下,读者在准备进入阅读时,总是带有这种期待视野。具体说来,期待视野包含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形象期

48、待与意蕴期待。文体期待是读者由文学作品的形式因素引发的对这种形式组织的心理期待。这种期待往往是由文学作品的形式因素引发的,并且会产生对这种形式因素的进一步期待。例如,在阅读一首诗时,读者会由这首诗的诗歌体裁提示,而期待着它特有的节奏和韵律;在阅读一部小说时,则会由小说体裁提示而期待它特有的故事等。形象期待是读者由文学作品的形象因素引发的对这种形象系统的心理期待。这种形象系统包括语言形象、人物形象、自然形象、人文形象、环境形象和内心形象等。从鲁迅的少年闰土的标题,读者就可能会期待着读到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而随着小说描写的进展,读者会进而产生对这个人物形象的整体的期待;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标题,读者也会猜想出小说在描写一位老人的形象,从而对这一形象整体充满期待。意蕴期待是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因素引发的对这种意蕴世界的心理期待。这种意蕴世界通常指蕴涵在作品深层的既难以言说又充满吸引力的人生态度、审美境界和审美意味等终极意义。【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