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24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851306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2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2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2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2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2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24 及答案与解析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表现在( )(A)思维根源于存在(B)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C)思维是存在的固有属性(D)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2 关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哲学都是世界观(B)世界观都是哲学(C)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二者是特殊和普遍的关系3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运

2、动。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正确理解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B)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混淆了物质的属性与物质本身(D)是正确的命题,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4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表现在( )(A)没有绝对运动就无所谓相对静止(B)没有相对静止也就无所谓绝对运动(C)绝对运动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D)绝对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5 人的活动与规律的关系是( )(A)人不能创造规律(B)人不能消灭规律(C)人可以完善规律(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6 对感性的物质世界进行直观性理解的哲学派别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

3、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7 列宁指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对列宁 “物质”的经典定义认识错误的有( )(A)揭示了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B)表明物质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和人的感性活动(C)揭示了各种具体的感性的物质形态的共性以及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D)终结了对物质及其结构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物质观8 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 )(A)每一事物内部的联系(B)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C)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D)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9 下列关于发展和运动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发展等同于运动(B)发展是

4、运动形式的一种(C)发展是前进性质的运动(D)运动是发展形式的一种10 关于真象与假象的区别,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D)真象正确地表现本质,假象歪曲地表现本质11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A)事物本身所固有的(B)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C)联系概念是对事物联系的反映(D)人们不能改变任何事物的联系12 划分新生事物的标志是( )(A)时间上后出现的事物(B)形式上、现象上新奇的事物(C)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D)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的事物13 18 世纪法国

5、最激进、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霍尔巴赫认为“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这是一种( )(A)机械决定论观点(B)宿命论观点(C)唯意志论观点(D)不能正确理解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的观点14 以下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说法正确的有( )(A)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B)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C)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D)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15 下列关于可能性与现实性的错误描述是( )(A)可能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B)现实性是

6、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C)没有可能也可以有现实(D)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16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 度 ”的概念的正确理解是( )(A)度就是事物变化的关节点(B)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量的规定性(C)质变就是对度的规定性的突破(D)度是区分事物量变和质变的标准17 休谟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是一种(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不可知论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18 中国传统哲学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的统一,更重视“和” 的统一。其表现为 (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B) “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

7、解”(C) “礼之用,和为贵”(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9 关于蝴蝶效应,有人举例说北半球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就可能引起了南半球某个地区的气象变化。这个事例可以说明(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所谓联系是主观的(C)思维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D)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 实现的20 下列哪些说法展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A)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诗句)(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谚语)(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谚语)(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莫说时候早,一去没处找 (打油诗)21 在认识活动的形成中,首要的因素是认识的主体,马克思主义

8、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 )(A)人的主观意识(B)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22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C)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23 价值的主体性体现在( )(A)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B)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C)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D)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24 理性认识的主要形式包括

9、( )(A)概念(B)判断(C)推理(D)表象25 感觉是指人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收集和接受外界信息,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它在认识中的地位表现在( )(A)它是认识的来源(B)它是感性认识的最初形式(C)它是认识的深化(D)它是认识的起点26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使用生产关系概念。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B)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C)体现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D)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27 同自然规律相比,社会规律的特点表现为( )(A)社会

10、规律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B)社会规律是人的自觉活动的规律(C)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D)人们对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可以做出科学上的预见,但不能预见具体事件的发展28 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A)多数人选择的道路(B)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C)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D)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29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是指( )(A)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B)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C)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D)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30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最

11、根本的区别在于( )(A)是否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B)是否符合道德标准(C)空想社会主义仅仅是从正义、平等的愿望和道德出发,引出社会主义的结论(D)科学社会主义是从物质生产活动的规律出发,寻找到社会主义必然实现的客观根据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24 答案与解析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基本问题包含的两个方面的内容”。恩格斯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即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这是划分唯

12、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哲学基本问题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不容割裂。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这属于本体论的内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是认识论的内容。本体论是关于世界本身的存在和本质的理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与发展的理论。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认识论不能脱离本体论;同时,本体论问题是认识的结果,解决本体论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认识论的问题。选项 C 把思维看作是存在的固有属性,这等同于是在说“凡是存在都有思维”,实际上这是原始人所认为的万物都有灵魂的“物活论”观点。基

13、于此,我们可以得出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选项 A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中的一种,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所以,世界观的外延要大于哲学。就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来看,可以说是特殊和普遍的关系。故正确答案是选项 A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分析题干:通过对题干及选项的分析,可知本题关键词是“物质”、“运动”,由此判断本题考点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作为哲学范畴的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

14、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的原因也在物质自身。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分析选项:题干充分反映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因此而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认为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但不是说两者没有区别,不能把物质的属性同物质本身等同起来。所以,符合题意要求的选项是 BC。AD 选项没有正确理解题意,故排

15、除。【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没有绝对运动就无所谓相对静止,没有相对静止也无所谓绝对运动,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通过以上分析,ABCD 四个选项都正确地表达了题意。【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16、人的能动性与规律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生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虽然规律的存在和作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且人的意识活动本身就受到规律的支配,但是,作为认识主体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ABD。【

17、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的具体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朴素结合,但又有它的局限性,即具有直观性、猜测性,缺乏科学的论证。然而,直观性不仅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同时也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称为“直观的唯物主义”,就是因为:费尔巴哈把人视为感性的对象,主张对感性世界进行多种直观:普通直观、自然科学的直观、高级的哲学直观;强调直观是生活的原则,直观提供本质、真理、现实。在认识论上,直观的唯物主义像一切旧唯物主义一样,缺乏能动原则,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

18、,只是从感性直观上去理解客体;在自然观上,直观的唯物主义消极地崇拜自然,把感性世界仅仅看作是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没有看到人周围的感性世界是历史和实践的产物;在社会观上,直观的唯物主义把个人仅仅看作是脱离现实社会关系的有机物质实体,而不是处于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中的真实存在的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列宁对物质的定义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其中包含的基本

19、思想有:第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但就物质本身而言,还有其他的特性和属性。第二,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第三,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但可以被我们的意识所反映。A 选项混淆了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和根本属性 (运动)。对物质及其结构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故 D 选项表述也是错误的。因此答案选 A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8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普遍

20、联系的表现”。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表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第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第三,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物理、化学、生物领域,还是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以及各个领域之间,联系都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答案是选项 AB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9 【正确答案】 B,C【试题

21、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概念和发展概念的区别”。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标志着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的概念外延比发展要大,运动有上升、下降、前进、后退等多种形态,但发展则是运动中的上升和前进运动形态。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 B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象和假象的关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分真象和假象,真象和假象都是客观的,都表现本质,真象正确地表现本质,假象歪曲地表现本质。故选项中只

22、有选项 D 的表述才是对的。按照题意,正确答案是选项 AB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1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任何联系都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人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反对诡辩论用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要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因此,正确答案是 ABC 选项。D 选项的说法错误,人们不能改变每个事物的联系,但是可以改变某一事物的具体联系。【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2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

23、的是对新生事物基本概念的把握。新生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社会历史的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符合此定义的选项是 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3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分析题干和选项:首先,题干中明确说明霍尔巴赫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那么与此对立的 C 选项应排除。其次,分析题中观点的意思。霍尔巴赫认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的人的活动和其他事物的活动一样,服从于同样的必然规律,人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完全被必然性支配,他把一切运动和变化都看作是必然的,否认偶然性,是典型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往往会导致宿命论。这一观点没有正确理解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

24、。得出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选项ABD 符合题意,为正确答案。【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完全否认偶然性,只能导致神学目的论。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一切都看成是纯粹偶然的,否定必然性。通过偶然认识掌握必然,可以使我们的行动更具目的性、自觉性,重视并善于利用偶然因素,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研究是通过研究偶然揭示必然的。宣称“偶然性是科学敌人”的

25、观点,是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所以选项 D错误,正确答案是选项 AB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5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选项 A 表述的是现实性而非可能性;选项 B 则是可能性而非现实性;选项 C 否定了现实是由可能转化而来,只有选项 D是正确的表述,故选 ABC 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度的概念的全面理解。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

26、量的规定性,因此度不是关节点,关节点是度的两端。按照关于度的基本知识点,符合题干要求的就是选项 BCD。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 B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7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唯心主义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认为因果联系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所以选项 B 符合题意。题干的命题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将自然地导致不可知论,所以选项 C 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 B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8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差别的统一的把握。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

27、点是矛盾问题。中国传统哲学重视“和”的统一,这里的“和”指有差别的对立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根据这种理解,再加上对以上话语的解读,可以知道命题 ABCD 均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 AB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9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的理解。虽然事例本身不一定正确,但题干要求是选出正确的辩证法的观点。不能否认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根源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本身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介的普遍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性的体现。选项 AD 符合唯物辩证法对普遍联系的观点的描述,选项 BC 否认联系的客观

28、性,是错误选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 A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题中的表述反映的都是物质运动时在时间上的持续性、不可逆性,或者说一维性。【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体概念”。哲学上的认识主体是指认识者,即有意识、有意志并能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客观外界的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体概念是意识、思维与“人”这个物质实践载体的有机体,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在本题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都是马

29、克思主义认识论中讲的主体。而人的主观意识并不是主体。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 B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2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唯物主义主、客体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选项 BD 正确。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选项 AC 不合题意,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 B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30、理概论23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的主体性”。选项 ABC 都正确地阐述了价值主体性的内涵,选项 A 突出了认识主体的价值需求,选项 B 突出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不同,选项 C 的正确说法排除了选项 D 的说法: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考生在做题观察选项时,要注意鉴别、区分、联系各个选项,有的选项是对另一选项的论证,有的则是对另一选项的否定、排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 AB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4 【正确答案】

31、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主要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5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觉在认识中的地位。感觉是感性认识的最初形式,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物质的刺激向意识的最初转化。对形成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来说,感觉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不同,接受的刺激不同,感觉可以分为许多类。由于有这些不同的感觉,人分别把握和体验着事

32、物的各方面的特性。不通过感觉,人就不能知道任何事物的任何形式,也就谈不上认识。因此,感觉既是感性认识的起点,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但不能说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只有实践才是认识的来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 B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6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关系的概念”。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选项 A 涉及的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是经济关系,选项 D 的政治关系不是生产关系。选项 B 是生产关系的静态结构,选项 C 是生产关系的动态结构。正确答案是选项 B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33、7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规律的特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规律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社会规律的特点是:第一,从社会规律的形成机制看,它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第二,从社会规律起作用的方式看,由于社会规律得以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以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第三,从社会规律的表现形式看,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所以社会事件的发生大多具有随机性,人们不可能准确地预见社会事件的发生,而只能预见社会发展的大概趋势。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 ABCD。【知识模块

3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8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人的历史活动起始于主体选择,社会发展表明,在同一历史时空内,往往并存多种可能,包括社会发展道路供人选择。而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道路,一定是 C 项“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和 D 项“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故选CD。而 A 项“多数人选择的道路”没有指明选择的是什么道路。B 项“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也是错误的,因为反动势力在一定时期是强大的,但他们选择的道路却是反历史潮流的。【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9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

35、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史上的历史飞跃。19 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 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 B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0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36、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而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相比,科学社会主义所以为科学是因为它从物质生产活动的规律出发,寻找到了社会主义必然实现的客观根据。是否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刻批判,与能否找到社会主义实现的可行途径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因而不是二者的根本区别。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与能否找到社会主义必然实现的客观根据,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选项 AB 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 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