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1 “先安未受邪之地 ”是指(A)未病先防(B)既病防变(C)急则治其标(D)标本兼治2 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属于(A)未病先防(B)既病防变(C)急则治其标(D)标本兼治3 正治是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A)逆其证候性质,逆治(B)顺其证候性质,顺治(C)逆其证候性质,顺治(D)逆其证候性质,逆治4 下列哪项不属于“ 正治”(A)“寒者热之 ”(B) “通因通用”(C) “虚则补之”(D)“热者寒之 ”5 “损其阴盛,治寒以热 ”适用于(A)阳盛而阴相对未虚(B)阴盛而阳相对未虚(C)阴阳俱盛(D)阴阳俱
2、虚6 “泻其阳盛,治热以寒 ”适用于(A)实热证(B)实寒证(C)虚热证(D)虚寒证7 滋阴以制阳适用于(A)实热证(B)实寒证(C)虚热证(D)虚寒证8 扶阳以制阴适用于(A)实热证(B)实寒证(C)虚热证(D)虚寒证9 阴中求阳适用于(A)阳偏衰(B)阴偏衰(C)阴阳两虚(D)阴阳亡失10 阳中求阴适用于(A)阳偏衰(B)阴偏衰(C)阴阳两虚(D)阴阳亡失11 下列对“阳病治阴 ”的叙述正确的是(A)王冰谓“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B)这里的“阳病” 指的是阳虚(C) “治阴” 即治疗阴盛(D)以上都不正确12 下列对“阴病治阳 ”的叙述正确的是(A)王冰谓“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B)这
3、里的“阴病” 指的是阴虚(C) “治阳” 即治疗阳盛(D)以上都不正确13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的依据是(A)阴阳互根互用(B)阴阳对立制约(C)阴阳相互转化(D)阴阳消长平衡14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 属于(A)因时制宜(B)因地制宜(C)因人制宜(D)阴阳亡失15 痨病肺肾阴虚之咳嗽,治以滋养肺肾,属于(A)缓则治本(B)急则治标(C)标本兼治(D)未病先防15 A气候寒冷慎用寒药B病多湿热,治宜苦寒C人体肌肤疏松而多汗,慎用辛温D病多风寒,治宜辛温16 春天治疗时要注意17 东南地区治疗特点17 A早上B晚上C气候寒冷慎用寒药D人体肌肤疏松而多汗,慎用辛温
4、18 “用寒远寒 ”是什么的用药提醒19 补中益气汤最好在什么时间服19 A扶正兼祛邪B祛邪兼扶正C祛邪D扶正20 老人治疗时要注意的原则是21 真实似虚证治则21 A缓则治本B标本兼治C急则治标D防未病22 气脱大汗选药原则23 气虚自汗选药原则24 以热治热适用于(A)阳气虚极,浮越于外(B)阳热偏盛(C)里热盛极,格阴于外(D)真寒假热证25 克服饮食偏嗜包括(A)防止饮食不沽(B)食能以时(C)克服饮食偏热偏寒(D)避免五味偏嗜26 动形养生可达到(A)促进血液流畅(B)舒筋活络(C)调节情志变化(D)怡神、静神27 凋补何脏是药物养生的中心环节(A)肝(B)脾(C)心(D)肾28 下
5、列情况应先补后攻的是(A)真实假虚证(B)虚实夹杂而正虚不耐攻之证(C)真虚假实之证(D)虚实皆甚而病邪胶痼不易扩散之证29 移情易性的内容应包括(A)排遣情思(B)改变其错误认识(C)改变内心虚恋的指向性(D)改变不良情绪和生活习惯30 养静藏神之机制与下列何项有关(A)心的生理特性(B)真气状态(C)肝的生理特性(D)宗气的状态31 下列宜先治其标的病证是(A)抽搐(B)大出血不止者(C)慢性病又伴外感者(D)尿闭32 从治适应于(A)脾虚腹胀(B)肾虚癃闭(C)肺虚多汗(D)格阳证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疾病预防包括:
6、(1)未病先防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外邪侵袭人体,如果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由表传里,步步深入,以致侵犯内脏,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愈加困难。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肝属木,脾属土,肝木能乘克脾土,故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
7、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正治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由于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征象与疾病的性质是相符的,如寒病即见寒象,热病即见热象,虚病即见虚象,实病即见实象等等,所以,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
8、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泻其阳盛,治热以寒:适用于阳盛而阴相对未虚的实热证,兼阴虚佐以滋阴。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阴盛而阳相对未虚的实寒证,兼阳虚佐以扶阳。【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泻其阳盛,治热以寒:适用于阳盛而阴相对未虚的实热证,兼阴虚佐以滋阴。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阴盛而阳相对未虚的实寒证,兼阳虚佐以扶阳。【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阴
9、阳互制之调补阴阳:(1)滋阴以制阳适用于阴虚阳亢的虚热证阳病治阴。(2)扶阳以制阴适用于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病治阳。【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8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1)阴中求阳治疗阳偏衰时,在扶阳剂中适当佐用滋阴药。(2)阳中求阴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用扶阳药。(3)阴阳并补 适用于阴阳两虚证。须分清主次来治疗。(4)回阳救阴适用于阴阳亡失者,其中亡阳者宜益气回阳固脱,亡阴者宜益气救阴固脱。【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0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唐.王冰所
10、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称之为“阳病治阴”。这里的“阳病”指的是阴虚则阳气相对偏亢,治阴即补阴之意。【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阴病治阳:因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偏盛者,应补阳以制阴,即王冰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素问.至真要大论注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称之为“阴病治阳”。这里的“阴病”指的是阳虚则阴气相对偏盛,治阳即补阳之意。【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故阴阳偏衰亦可互损,因此在治疗阴阳偏衰的病证时,还应注意“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故景
11、岳全书.新方八略中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因时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制定治疗用药的原则。春夏人体肌肤疏松而多汗,慎用辛温。秋冬人体的肌肤致密,阳气内敛,少用苦寒伤阳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缓则治本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的情况下,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如:(1)痨病肺肾阴虚之咳嗽,应滋养肺肾以治本。(2
12、)气虚自汗,应补气以治其本。(3)先病宿疾为本,后病新感为标。新感已愈而转治宿疾,也属缓则治本。【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6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春夏人体肌肤疏松而多汗,慎用辛温。东南地区地势低而温热,病多湿热,治宜苦寒。【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8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表达气候对用药的指导作用。气候寒冷慎用寒药。早上阳气升,让药顺阳气升发而扶正。【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0 【正确答案】 A【知
13、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老人多虚,治宜补法,实邪需攻,应兼顾扶正老年慎泻为本,但实证也在,可兼治之。此以实邪为本,虚证为假象,故只需要祛邪就可。要分清病邪性质、强弱、病位。但中病则止。【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标病急重,则当先治、急治其标。有时标病虽不危急,但若不先治,将影响本病的治疗,也应先治其标病。缓则治本适用范围: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的情况下,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气虚自汗,应补气以治其本。【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4 【正确答
14、案】 A,D【试题解析】 真寒假热证是内有真寒,外见假热的证候。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阳寒热格拒而成,故又称“阴盛格阳”,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形成虚阳浮越阴极似阳的现象,其表现如;身热,面色浮红,口渴,脉大等似属热证,但病人身虽热却反欲盖衣被,渴欲热饮而饮不多,面红时隐时显,浮嫩如妆,不象实热之满面通红,脉大却按之无力。同时还可见到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症状。所以,热象是假,阳虚寒盛才是疾病的本质。阳气虚极,浮越于外是格阳之象,本质是虚寒证。以热治热指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真寒假热证,即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形成里真寒外假热的症候。治疗时针对
15、疾病的本质,用热性药物治其真寒,真寒一去,假热也就随之消失了。这种方法对其假象来说就是以热治热的“热因热用”。【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5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中医摄生学要求人们饮食要有节制,不可过饱或过饥,否则“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此外,饮食五味不可偏嗜,并应控制肥甘厚味的摄人,以免伤人。【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6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人体通过运动,可使气机调畅,气血流通,关节疏利,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不仅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长寿,而且对某些慢性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7 【正确答案】 B,D【试题
16、解析】 脾胃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调补脾肾对养生具有重要意义,调补脾肾是药物养生的中心环节。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凋补脾肾是培补正气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径。【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8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驱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盛邪自祛”。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因此运用扶正祛邪的治则时,要认真仔细分析正邪力量的对比情况,分清主次,决
17、定扶正或祛邪,或决定扶正祛邪的先后。一般情况下,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若属虚实错杂证,则应扶正祛邪并用,但这种兼顾并不是扶正与祛邪各半,乃是要分清虚实的主次缓急,以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后。总之,应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为度。先攻后补:即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可耐攻,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若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因瘀血不去,出血不止,故应先活血化瘀,然后再进行补血。【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9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排遣情思、改变其错误认识、改变内心虚恋的指向性、改变不良情绪和生活习惯、使不良情绪得以适度宣泄都属于
18、移情易性的内容。【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0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形神合一,又称形与神俱,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天年;因此,养生只有做到形神共养,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所谓形神共养,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生,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统而言之,不外“养神”与“养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
19、不宜躁动妄耗。故中医养生观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守神以全形。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以保持神气的清静,增强心身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形体是人体生命的基础,神依附于形而存在,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谢则神灭。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中医养生学主张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用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摩等,以运动形体,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知识模
20、块】 中医基础理论31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急则治标的原则,一般适用于卒病且病情非常严重,或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危及生命的某些症候时。如治暴病小宜缓,初病邪未深入,当急治以去其邪,邪去则正气不伤,病人易于恢复。故曰:“夫病痼疾,加以卒病,首当治其痼疾也”( 金匮要略)。又如大失血病变,出血为标,出血之因为本,但其势危急,故常以止血治标为首务,待血止后再治出血之因以图本。此外,“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素问.标本病传【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2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所谓反治,是顺从疾病似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即采用方药或措施的性
21、质顺从疾病的假象,与疾病的假象相一致,故又称“从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证。用于临床,一般具有以下几种:(1)热因热用:指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真寒假热证,即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形成里真寒外假热的症候。治疗时针对疾病的本质,用热性药物治其真寒,真寒一去,假热也就随之消失了。这种方法对其假象来说就是以热治热的“热因热用”。如阴盛格阳证,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被格拒于外,临床既有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真寒之征,又反见身热、面赤等假热之象。因其本质是寒,热象是假,所以就不能用“热者寒之”的方法,而应用温热药治其真寒,里寒一散,阳气得复,而表现于外的假热,亦
22、随之消失,这就是“以热治热”的具体运用。(2)寒因寒用:是指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里热炽盛,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如热厥证,因阳盛于内,格阴于外,只现四肢厥冷的外假寒症状,但壮热、口渴、便燥、尿赤等热证是疾病的本质,故用寒凉药治其真热,假寒自然就消失了。这种治法,对其假寒的症状来说,就是“以寒治寒”的反治法。(3)塞因塞用:是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因虚而致闭塞不通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司所致的脘腹胀满等症,治疗时应采取补脾益胃的方法,恢复脾升胃降之职,气机升降正常,脘腹胀满自除。这种以补开塞之法,就是塞因塞用。(4)通因通用:是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真实假虚之候,如食积腹泻,治以消导泻下;瘀血所致的崩漏,治以活血化瘀等,这种以通治通的方法,就是通因通用。【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